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研究

2022-12-08 01:19赵雪婷
西部皮革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旅旅游文化

赵雪婷

(山西工商学院,山西 太原030036)

引言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发展到今天也遇到了很多困境,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难以为继,亟需保护。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保护和发展文化,做到文化自信。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些年的发展体系越来越完善,并且开辟出新的发展模式,与旅游相结合,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使得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寻找到了新的方向。2018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设立,开启了文旅融合的新时代,这也意味着旅游从传统的观光旅游转向深度体验旅游,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会欣赏到自然美景,同时可以亲身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体验当地的特色文化。在文旅部的政策指引下,旅游当中的文化部分得到了更多的重视,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也成为了重中之重。虽然非遗的受重视程度较高,但是非遗仍旧面临一些生存困境,亟需提出解决困境的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展现、表达、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间,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自然知识、传统手工艺。呈现出活态性、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多样性等特征。非遗是我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的民族团结和民族精神有重要意义,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非遗文化却出现生存危机,从传承的方面来看,传承人严重偏向老龄化,青年和中年传承主体过少,非遗面临消失的境地,以非遗项目为基础元素的产品开发呈现同质化,其发展和开发迫在眉睫[1]。

文旅融合简而言之就是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我们所指的文化是文明教化;旅游中旅是指旅行,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游是游览、游玩。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不仅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同时可以提升经济效益,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物质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但是精神需求还存在很大的缺口,在文化部和旅游部结合成立文旅部后,文化旅游产业开始兴起,为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以非遗为旅游资源的产品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非遗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处于上升阶段。

1 文旅融合对非遗的意义

1.1 有利于推进非遗的传承

旅游本身就是一个交流的活动,可以传播一定的文化,非遗的加入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反过来可以宣传非遗,使得传统文化得到发展,从而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使人们对本民族的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可,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游客可以参与节日活动中的祭祀活动,品尝饶有兴味的美食,并且亲自动手制作,穿着体验不同地域的特色民族服饰,友情的对歌,欢快的舞蹈,通过这样方式,弘扬自己民族的文化个性,从而提升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地位。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与民族要有持续发展的动力,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更重要的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而文化体系的建立并不只是靠精英集团的超前意识,而是要形成群体普遍认同的群体力量。

1.2 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比较其他产业而言,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较低,而文旅的结合,会使得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探索出产业结合下的发展新模式,从而提升自己的行业竞争力。非遗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注释历史的“活字典”,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将非遗注入旅游,不仅能够加速非遗的传播、提升游客对其的认知,也给传统的旅游活动增添了文化气息,使得旅游更有文化内涵,从而促进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发展。

2 非遗发展现状

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统计,我国现有42 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国家级的非遗项目有1557项,包含子项有3610 项,但普通大众对非遗的认识还缺乏足够的认可。为了提升普通民众对非遗的认知,结合旅游的发展趋势,近些年非遗旅游、民俗旅游等新型的体验式、参与式旅游形式开始走向大众视野,非遗旅游和民俗旅游不仅能够增加旅游销售收入,也增加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非遗的保护机构日趋完善,每个省市都开始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开展非遗的保护工作,积极的申报和认定非遗项目。国家也定期拨款,专款专项,给非遗的保护工作提供资金的支持,例如,会给每年认定合格的非遗传承人一定的补助。随着非遗的兴起,非遗保护基地也开展筹建,有特色专题传习所、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在这些基地中开展非遗作品展示和非遗宣传活动。同时多省市开展非遗旅游,设计非遗旅游专题线路。

3 非遗的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3.1 政府重视程度低

各省市的非遗相关法律不全面,大多数只是依照国家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去管理,但是实际上每个地区的非遗种类繁多,统一的非遗保护法律适用面不全,难以做到根据非遗项目的特点进行保护,每项非遗都有其独特性,保护方式也是多种多样,针对性的非遗制度应该建立。而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政府对非遗的重视程度不够,主导性低。非遗的保护和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国家虽然每年会有补贴,但因为非遗项目数量的增加,补贴的金额远远不够,大部分资金都使用在部分重点项目上,很多非遗项目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由于资金来源单一,社会关注度低,资金支持难以维持非遗的保护发展[2]。

3.2 保护方式单一

近年来,非遗项目数量的快速增加,相应的保护机制却未能完善,仅仅停留在展示陈列层面。虽然每年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非遗数量增长快速,但是形成的保护非遗仅仅停留在申请非遗成功这一阶段,申报成功的非遗项目除了列到非遗名录以外,没有实质性的保护方式,后续的管理也是仅限于将非遗留存在博物站陈列展示,对于一些手工艺、表演类的非遗项目来说,陈列方式的保护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3.3 群众参与度低

现有的非遗传承人年龄普遍在40 岁以上,而且很多的非遗活动开展都是自上而下,由政府牵头开展的,普通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度较低,更谈不上对非遗进行保护,仅靠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难以做到让非遗扩大范围。政府的宣传难以吸引大规模的群体,其宣传方式不全面,宣传内容单一,普通群众仅是听过某非遗项目例如非遗名录,但是对非遗项目的具体内容却全然不知。

3.4 旅游竞争力差

在景区内的非遗项目由于群体的普遍认知差,导致其非遗旅游项目竞争力低,部分的非遗文化市场接受度较差,比如戏曲类、民俗表演类。其次,由于非遗项目不集中,使得非遗旅游项目难以形成规模,代表性较差。缺乏统筹规划,非遗和旅游的融合深度不够,非遗和旅游的资源整合程度不够。

4 优化非遗的开发保护路径

4.1 强化政府主导地位

首先要优化顶层设计,健全省级以下关于非遗保护和开发的规章制度,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实现针对性地制定条例。明确权利义务。合理规划,将非遗项目的开发加入文旅融合的长期规划中。多个部门加强合作,协调沟通,形成统一对非遗的认可。加强监督管理。健全传承人的培养机制,非遗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完善健全其培养机制会直接影响非遗的保护效果,通过政府制定的非遗保护条例,可以明确非遗传承人的职责,我们可以鼓励传承人办学收徒,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可以从旅游专项工作人员中培养非遗旅游方向的传承人,从当地居民中选取非遗爱好者,鼓励其参与非遗旅游活动,将非遗旅游向专业化、系统化发展。在深挖非遗文化价值的同时要设置非遗专项经费,除了政府投资以外,可以吸引社会投资,从政策上倾斜,吸引民办企业对非遗项目进行投资。

4.2 合理开发和保护

首先要做到保护非遗项目自身的发展,同时要注重非遗所处的大环境,因为非遗是动态变化的,是不可再生的,所以要保证其可持续性,并将其融入旅游资源,在融合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发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不能单一地追求经济效益,可以侧重其文化和情感角度,让游客通过实际参与非遗体验,感受其文化内涵。保护非遗所处的大环境不可忽视,任何时候都要在保护非遗本身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避免类似于古城、古镇过度商业化的发展。在开发过程中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找到开发和保护的平衡点[3]。

在开发非遗项目的过程中强调保护性开发,以防出现在开发过程中非遗项目文化属性的改变,在尊重非遗文化的内涵基础上进行开发,切忌过度商业化开发,实现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同时提升全民对非遗的保护意识。强化非遗保护需要借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数字化保护,将非遗加入互联网数据库,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非遗发展的生存现状,将非遗推向影视创作方向,同时编制非遗著作。

4.3 引导群众积极参与

群众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群众对非遗的重视程度严重影响非遗的保护发展,可以从高等教育入手,让非遗进入课堂,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提升学生的兴趣,使其成为非遗旅游的潜在消费者,对非遗文化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号召他们未来从事非遗相关工作。通过旅游开发的方式,将非遗传承人和当地居民结合,提升和扩大非遗旅游的知名度,从而进一步吸引当地居民参与到非遗旅游中,扩大非遗旅游的影响力,正在的实现活态性的传承保护工作。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关键在人,不管是认定的传承人、当地的居民或感兴趣的学生,都可以为非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目前非遗文化虽然众多,但是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宣传力度差,导致人们对非遗的理解不够深刻,所以在宣传这个环节需要得到重视,比如可以借鉴故宫文创的思路,将故宫文创产品进行线上宣传,进行线上销售,利用现在的新媒体,如抖音短视频平台进行直播宣传,让我们的非遗文化进入大众视野,从而实现文化自信,向文化强国走近。将一些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录制视频,在网上传播[4]。

4.4 提升非遗旅游竞争力

随着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体验性、参与性是未来旅游的重点,非遗旅游是典型的体验型旅游。结合目前文化旅游的背景,我们要在旅游中挖掘深层次的旅游产品,但是目前非遗旅游的开发层次低,资源统筹差[5]。在开发非遗旅游前,我们要做好非遗旅游的规划,首先做到整合当地的非遗资源,并且分类别进行整理。政府应该首当其冲,做好顶层设计,从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出发,设定长远的非遗旅游发展目标,对已经分类好的非遗项目进行长期有效保护机制。从宏观角度,分析非遗的生存现状,保证非遗项目种类、数量的稳定,积极地进行调控和监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非遗的文化氛围,从政策上支持旅游企业非遗旅游的开发,多部门联合测算分析非遗旅游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对游客的吸引力,设计最具吸引力的非遗旅游产品,让其在旅游市场突出重围。除了注重文化底蕴,要注意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居民建筑,体现出地域特色。

随着观光游吸引力的减弱,新型的旅游模式应运而生,出现了休闲旅游、研学旅游、文创旅游等新模式。游客开始注重旅游的体验性,体验文化是旅游中重要的一方面,旅游模式的开发可以依据非遗文化的特点时间和空间打造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结合非遗所处的空间,更能让游客体验到非遗文化的内涵,例如古城旅游,非遗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复兴古城功能,同时保留古城的文化价值。研学旅游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目前中小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开发非遗研学游势在必行。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应该开发独特的文化旅游产品。加强区域联动,从发展区域旅游的路径中加入非遗项目,在传统经典的旅游线路和经典中渗透非遗文化。将非遗聚集地整合,形成展览、表演、教学、体验、研究为一体的旅游资源。结合旅游中文创设计,将非遗项目进行创新性转化,在体验环节可以让游客亲自设计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深挖非遗的文化内涵,实现非遗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猜你喜欢
文旅旅游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谁远谁近?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