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处逢生

2022-12-07 07:17祝勇
青年文摘 2022年12期
关键词:晁错历史文献汉文帝

祝勇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书,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诗经》)《书》(《尚书》)等也要求限期交出,并予以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敢以古非今的灭族。那些附着在文字上的历史,都化作一股灰烟,风吹即散。

秦始皇没有意识到,即使在他的政治铁幕下,依然有一条漏网之鱼。这条鱼叫伏生。

伏生是秦朝的一名博士,危难之际,他冒着死亡和灭族的危险,把一部《尚书》偷偷藏在自家墙壁的夹层之内。

这是人间幸存的唯一一部《尚书》。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历史文献集,一部华美璀璨又佶屈聱牙的古代史书。汉语中最早的“中国”一词,就埋藏在这部书中。

后来,大秦王朝的琼楼玉宇消失在一场大火中。又过了很多年,王朝剧变的尘埃终于落定,年老的伏生颤巍巍地砸开自家的墙壁,他多年前冒死收藏的那部《尚书》仍在原处,可能够辨认的,只剩下29篇。好在伏生不仅是《尚书》的收藏者,还是仅存的一位曾经参与编修《尚书》的人。只要他还活着,《尚书》就在,不在墙壁里,而是在他心里。

河清海晏的西汉初年,摆在汉文帝刘恒面前一项最紧迫的工作,就是抢救伏生脑子里的那部《尚书》。他传下旨意,要把伏生召至长安,请他口述《尚书》。然而从伏生居住的章丘到长安,路途迢迢,伏生已年逾九旬,这样折腾等于要他的命。于是汉文帝命令晁错前往章丘,抢救这笔“文化遗产”。

可惜,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又出现了:此时的伏生,已经口齿不清,言语混乱。

但天无绝人之路,老天爷为他预备了一位“翻译”,此人就是伏生的女儿羲娥。在这世上,只有羲娥能听懂老人家的话。于是,伏生、羲娥、晁错,开始了一次漫长的,也至关重要的合作。

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的《伏生授经图》中重温当年的场景。画上的伏生,须发苍白,瘦骨嶙峋。他盘坐在案几后的蒲团上,右手执卷,左手指点其上,嘴唇微启,似乎在说着什么。他的山东口音里,埋伏着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的历史文献。倾听者,不只晁错一人,后世的所有读书人都竖起耳朵在听。所以,《伏生授经图》不仅是一幅人物画,更是一幅关于声音的绘画,那听者,层层叠叠,布满2000多年的时空。

到了明代,画家杜堇又重绘了这一题材。他不再用刚硬的瘦骨表现伏生内心的坚毅,人物更加宽厚、敦实。隆起的额头、飘然的长须,凸显了伏生的智者形象,让人很容易想到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他坐在席上,衣袍敞开,一副散漫形象,而衣褶的方折线条,还有庭院里嶙峋的太湖石,则暗示他精神的强韧。

经过晁错的书写,那些在风中消失的文字,又在风中回来了,就像一群飞散的蝴蝶,转了一圈儿,又栖落在原处。

后人说:“汉灭秦,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在中国文化的漂泊转折中,伏生是一个重要的衔接点,他为即将断裂的历史线索结结实实地打了个结。自此,在历史的翻云覆雨中艰难生存的中国文化,总是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原因是这个国家始终不缺像伏生这样认死理、死认理的人,他们刀枪不入,百毒不侵。

(林一摘自《故宮的古物之美》,人民文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晁错历史文献汉文帝
汉文帝七年《朝仪》诏书研究
不开“宝马”上班的汉文帝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陪你一起读历史(5)超有爱的汉文帝
我国历史文献中所见黑水靺鞨概述
宝宝国学堂
珠镶玉嵌 蔚为大观——读《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献卷(近代卷)》
谁是诛杀晁错的幕后凶手
晁错赌政治:谁玩了谁
历史之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