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以某省7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为例

2022-12-07 06:46田语童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学分全科专业

田语童

(菲律宾克里斯汀大学 国际学院,菲律宾 马尼拉 1004)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日益加速,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现象短期内依然难以改变,导致城市学校吸引了更多的农村生源,乡村学校日渐式微,主要表现为生源减少、教师结构性缺编,一个教师带多头课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到乡村振兴和乡村教育振兴的顺利实施。鉴于此,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高校全科小学教师培养,让现在和将来的乡村教师能更快更好地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为落实我国城镇乡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国策,有效路径是扩大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重点面向乡村学校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

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大多数国内学者认为,小学全科教师并非指能教小学所有年段学科的“百科全书式教师”,其注重的是教师融会贯通的学科综合教学能力[1-2]。目前我国小学阶段开设的课程门类达十多种,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让一名教师独立承担,困难比较大,教育教学质量也很难得到保障。因此,本文将小学全科教师界定为能熟练驾驭小学1~2门主干学科,基本胜任其他相关学科教学,有明确从教意愿的合格小学全科教师。

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以全科教师为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中国城镇乡村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地域差异,研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为小学教育培养、输送具备多学科教学能力的教师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在构建小学全科教师课程体系过程中,对于地方综合院校的师范院系来说,尤其要注意统筹好科学、系统、有效三个方面,让毕业生拥有扎实全面的全科教师素养和深厚的乡村教育情怀,立志服务乡村教育事业,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一、全科教师培养课程体系存在的不足

在教师教育政策的引领下,小学教师职前培养质量不断上升,但通过对某省七所高校卓越小学全科教师课程设置方案的比较分析,调查发现,小学全科教师课程设置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1.培养目标表述不全面,配套落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1)目标表述不全面

培养目标引领课程设置,是课程设置的依据。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宏观要求,从专业理念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整体对照分析,7所本科院校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均符合要求。不可忽视的情况也存在,大部分高校培养目标表述不够全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有的高校培养目标中缺少服务范围,如“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知识和艺术修养,适应基础教育……,系统掌握……”“本专业致力……、系统的……,能够胜任小学教育教学、主动适应……”。有的高校对基本的德智体美劳培养要求表述缺失或不完整,如“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与师德修养、较高的人文和科学素养……”。有的高校培养目标中缺少“全科”字样表述,如“……能在小学和其他教育机构胜任教育、教学、管理与研究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等。

(2)配套落地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纵观全国各地全科教师培养的现状,普遍面临的困境在于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在地方上落实不力。首先,教师资格考试科目还是早期的单科模式,与全科教师培养相配套的教师资格综合考试科目还没有出现,学生只能选择相对擅长的科目考取学科教师资格证,这一导向相当于倒逼师范院校开展分科教育,从制度层面上已经违背了培养目标的“全科性”特征,教师作为课程的执教者在一定程度上也只能无奈地被迫偏离教学目标[3]。其次,全国大多数省份在招聘新教师时,依然倾向具体学科方向,而针对全科教师岗位的职数少而又少,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师招聘要求之间依然存在很多障碍。

2.课程结构合理性堪忧

全科教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课程结构是否合理,必将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及人才质量的高低。如表1,从某省7所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高校课程结构来看,不合理性与各自为政的情况依然突出。

表1 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结构表

(1)课程模块比例不协调

本文将课程类型归为通识教育类、专业主干课、个性发展课和实践教学课四大类。通过对比各高校四类课程学分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一是各高校四大类课程比例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二是有的高校专业主干课学分比例不达标,如《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小学教育专业办学中“课程与教学”明确规定,专业主干课学分不得低于56学分(含教师教育课24学分和学科专业课32学分);三是个性发展课学分设置比例存在很大差异,比如最高的有39学分,最低的仅有12学分;四是实践教学课学分差异较大且内涵界定模糊。如这一模块最高学分47分,最低的仅有22学分。有的高校将创新创业及素质拓展并入实践教学模块,有的并入个性发展模块,有的算作独立模块,缺少统一规范。有的高校甚至人为性将专业主干课中的独立实验课以及创新创业和课外素质拓展课计入实践教学学分,表现为不同模块之间学分交叉重复计算。

(2)选修课程设置缺乏统一规范

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选修课结构如表2所示,各高校选修课程设置比例过于悬殊。一是从总体上看选修课程学分和占比,多数院校约占20%;最高49学分,在该院校课程总学分占比31.6%;最低21.5学分,在该院校课程总学分占比仅13.8%。二是选修课分布比例差异较大。比如通识教育选修课有的占比高达11.4%,有的占比仅有3.5%,个性发展课有的高达25.2%,有的仅有7.7%。由此可得,选修课程比例设置尚缺少统一的标准。

表2 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选修课结构表

本文通过对参加过教育实践的大四学生进行深度调查,得到一些比较集中的意见。必修课程任务重,学生不能充分根据自身情况选修课程,为了学生的专长发展,有必要适时调整选修课的学分学时。通识教育类选择范围最小,选修课的比例偏低。受限于师资力量,专业选修课可选自主性偏低。跨学科的选修课以基本模块选修为主,可选择度也小。

3.课程实施重理论课轻实践课

对比七所高校课程设置文本发现,实践类课程学分占比普遍偏低。除教育实践类课程外,部分学校并未明确划分实践类课程的学分比例,课程内实践环节的比例缺失尤其严重。另外,即便是实践教学均超过20学分 (达到规定的18周以上),但因为其中包含了创新创业学分与课外拓展学分以及军事训练等,真正用于集中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有的学校甚至不达标(《国标》规定不低于25%)。一位接受访谈的大四同学表示“大学四年绝大部分时间以理论知识学习和理论考试为主,除‘普通话、三笔字、微格教学等’实践考核课程外,其他课内实践类内容涉及不多。还有各类竞赛和暑期三下乡等活动也仅是少数学生参与……”。可见,将能力为重的培养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在部分高校中没有得到比较好的落实。

4.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1)缺少乡村教育情怀培养类课程

从国家政策的出发点来看,全科教师最终是为乡村学校培养师资,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在开设的课程门类是否体现这一要求,是否与培养目标相一致。通过对比七所高校课程开设情况发现,除一所高校外,大多数高校基本没有开设面向乡村学校教育情怀培养的课程。通过与相关专业负责人交流,他们表示,关于乡村教育情怀培养类课程可以让学生在就业前对乡村学校及教育教学现状有充分的了解,也有利于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但此类课程的教学安排与实施的确存在难度,而且成本较大。另外,固然可以通过下派师范生到乡村学校参加教育实践活动来增加其切身体验,但碍于管理、安全、经费及学生自身的原因,乡村教育情怀培养的目标往往难于实现。

(2)课程内容整合度欠缺

以专业主干课为例对7所高校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有的高校同时开设《教育学基础》和《初等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和《小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和《小学语文与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有的高校同时开设 《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中外小学教育史》;有的高校同时开设《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和《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诸如此类的课程设置,既增加了教学资源浪费,又占用了相应学分,也会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新鲜感。

(3)课程内容实用性偏低

据在校学生访谈显示,实用性评价在“一般实用-实用”之间的主要是教师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为主的几类课程,处于 “实用-非常实用之间”的则是教育实践类课程。至于“目前的课程设置能否达到多科性培养目标?”,大多数同学认为在“不能-一般”之间,说明课程内容实用性偏低。在对用人单位进行访谈中,不少小学领导也发自内心地表示 “大学生虽然经过四年的职前培养掌握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学科教学与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依然存在短板,很多同学刚来学校时根本不知如何有效组织教学,如何与学生相处,尤其是小学低段更为明显……”。从毕业生备考小学教师入职考试来看,虽然综合素质比较好的少数同学能顺利通过考试,但是为了提升理论向实践转化的能力,大部分同学面试时还是需要参加辅导班强化训练。

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策略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课程设置应在国家政策引导、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继承优秀教师教育传统以及尊重现实需要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

1.明确小学全科教师的专业定位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具备综合性知识并融合教学能力且能胜任两门及以上教学任务的小学教师称为全科教师,得到普遍共识。这里的“全”是指课程体系要涉及小学的所有课程,但未必是样样精通的全才,而是意指通过课程实施,使师范生树立“全科”知识视野与关键教学能力,重在全科教学方法的指导与训练,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之目的。

另外,全科教师必须定位于服务“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小规模乡村小学[4]。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与培养过程中,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实践体验性活动,着力培养师范生的乡村教育情怀,最终实现“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终极目标,真正培养出乡村学校需要的全科型师资。

2.优化课程结构

(1)科学搭建课程模块

调整课程结构的首要环节是科学划分课程模块,也是提升课程结构科学性的关键因素。科学性的依据是国家政策据,准则是现实需要,具体规划时注重总结借鉴实践经验。具体设置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模块时,政策基准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师教育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以及《普通高等师范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等,并广泛征求毕业生、一线教师和政策专家的意见,形成科学有效的课程模块。

本文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科学的模块划分应以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学科专业课、个性发展课和教育实践课为基准,确定课程门类、学分与开设课序等。

(2)优化各类课程比例

第一,优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配比。高校在坚持“全科”目标前提下,适度提高选修课程占比,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推出跨学科、跨校选修课,为师范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提供充足教育教学资源。

第二,优化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配比。在小学教育培养的过成中,在不降低通识教育课程课时的基础上,其实施方式应该更加灵活,允许部分学分作为课外自修或者归并到课外实践环节完成,避免削弱专业课程对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从而失去未来从教的“根”之所在,也可以大大提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能力的期许。

3.科学选择课程内容

(1)通识教育课要注重实用,突出广博性

全科教师培养过程中“全”的基础是通识教育课,为了达成此目标,通识教育课必须把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广博性作为主要考量。首先,要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跨专业、跨领域选择通识教育课,并倡导学分互认机制。其次,要注重通识教育课的应用性,如思政类、计算机类等课程设置,首先考虑的是实用,以考核为主,增加社会实践和实用软件技能操作等,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2)学科专业课要注重整合

倡导实行综合课程是基础教育的改革要求,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也应该体现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和综合性[5]。在学科专业课开设方面,有的高校虽然也体现了“全”的特征,其实也仅是简单叠加了小学阶段的分科课程,事实上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养成跨学科意识习惯。因此,为了能使学生感受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乐趣,在提高专业素养的同时,达成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必须要下大力气整合学科专业课。可以按照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学科专业课的内容应遵照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二是结合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和学科专业课之间的内在联系,探求学科之间的交叉点;三是把技巧性、专业性较强的教材、教法进行模块化整合,文理搭配,淡化学科意识;四是增加关于小学新课标的解读、学科综合育人技巧以及班级活动策划与实施的课程内容等。

(3)教育实践课要强化指导,注重实践能力转化

《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2016)》指出,要高度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指导,指出现阶段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6]。首先,高校要建立充足的小学实践教学基地,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学时,按计划组织学生走进小学课堂,体会真实的全科小学教师的多科教学工作,在各课程各年级段间轮岗实习,担任不同的课程教学任务。其次,指导老师要安排到位,包括专业教师和小学老师,在实习过程中跟踪观察,及时改进实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同时,学校要对师范生加强教育引导,全身心投入实践,通过反思、总结不断提升实践效果。

4.课程实施要注重实效

(1)课程的实施方式多样化

课程实施是全科教师培养成败的关键环节,也是课程目标实现过程中不可逾越的路径。目前大部分师范院校上课模式仍然以静态的讲授理论为主,很难保证学生将基本的理论基础内化成自己容易理解的知识和教学能力。因此,在课程的实施方式上必须要尽量多样化。可以采用真实案例教学、模拟课堂教学、微格课堂教学形式,同学参与,在任课老师指导下,把同学视作小学生,想象成真实的小学课堂进行教学,由同学和指导老师共同点评,逐渐提高教学实践技能。

(2)充实完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某种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对于学生的培养起关键作用。首先,充分考虑全科教师专业的综合性、特殊性等特点,应该选择理论丰富、知识广博、熟悉小学教育实际以及综合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在讲授本专业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很好的完成学生教育见习、实习活动等指导任务。其次,对于校外实践指导老师,建议把具有教授多门学科经验的小学优秀教师作为引进目标。大学老师负责讲解与传授理论,校外实践老师进行教学实际指导,相互配合,理论与实践实现有效衔接。

(3)完善课程实施监控体系

以组建校内监督小组为基础,完善全科教师专业课程实施监督体系,形成课程监督、评价与反馈机制,及时修正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课程目标高质量达成。

三、结语

随着教育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与地位日渐重要,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必将成为当下甚至很长一段时期内重要的研究课题。有理由相信也期待着不久的将来,国家对于教师教育一定会出台更加具体和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尤其是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和乡村教师准入制度的政策瓶颈,也一定会得到顺利解决。高校作为这一培养全科教师的主体单位,更应该树立信心,坚守初心,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全科教师培养之路。

猜你喜欢
学分全科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学分美食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