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静
(忻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山西 忻州 034000)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2020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能力[1]。随着数智时代的到来,大学教育呈现出信息化助推现代化,从技术理论、技术应用、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高质量、高水平教育的发展趋势。为了配合大学的综合性、创新性育人机制,大学图书馆应在传统基础建设、创新服务能力等方面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现代化建设水平。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这对于大学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支撑作用。新基建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型技术为代表)、融合基础设施建设(以融合扩展为代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以创新产出为代表)三个领域[2]。开展新基建能够为大学图书馆的智慧化建设与服务创新赋能,推动其现代化建设进程,因此,笔者从大学图书馆现代化进程中新基建的建设现状、建设需求、服务创新等角度分析了大学图书馆现代化进程中新基建的服务创新路径。
大学图书馆应积极把握新机遇,以我国“十四五”规划为契机,推动自身的信息化发展[3]。在以新兴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学图书馆已利用人工智能、5G、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提高了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但是,大学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学图书馆对5G、室内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够,导致馆内部分空间无网络覆盖。二是大学图书馆的馆员缺乏对新型技术的学习与实践,难以有效利用区块链、边缘计算等热门新型技术推动大学图书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大学图书馆对智能计算中心的投入力度不够,没有建设图书馆资源数据存储中心,导致其学科分析、教育评估、管理决策、知识弘扬能力不高,不利于其有效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在信息基础设施与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大学图书馆在从传统图书馆迈向数字图书馆,再到图书馆虚拟化的过程中,存在发展内容欠缺的问题。同时,大学图书馆没有充分树立“以人为本”“用户体验至上”的工作理念,难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另外,大学图书馆的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进度缓慢,融合程度不高。
政用产学研是一种创新的合作系统工程,是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系统合作,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及创新环境与最终用户的对接与耦合,是对产学研结合在认识上、实践上的又一次深化。图1为在新基建相关政策及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下,政用产学研平台与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关系。大学图书馆借鉴政用产学研平台的创新模式,能够丰富其智慧化建设参与主体,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共享,实现信息双向同步协作,保障知识资源的开放流通。
图1 政用产学研平台与图书馆智慧化
数字化文献虽然方便师生查阅,但却导致大学图书馆的馆藏纸本文献利用率逐年下降,馆内大量书架不仅会占用场馆空间,还会增大排架人员的工作压力。大学图书馆应抓住新基建机遇,优化空间布局,实现空间现代化,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加大纸本文献数字化力度,搭建数字化文献平台,减少书架数量,满足师生的个性化、自主化空间需求。大学图书馆的新型基础设施是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以智慧化为主导,面向高质量创新服务需求,聚焦新技术、数字资源、协同共享、创新服务、安全可控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因此,大学图书馆的空间转型升级能够在实现现代化发展的同时,有效满足师生的多元化需求。
实体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的融合、协作是大学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由于新技术的不断创新,用户对于虚拟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多,大学图书馆亟须重视虚拟化建设,开展个性化、智慧化、便捷化的虚拟个人图书馆服务。虚拟个人图书馆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用于收集用户创新过程、内容、成果的虚拟创新社区,为个人知识资源的高效流通提供了虚拟环境[4],为用户提供桌面式或沉浸式的体验服务[5],是后知识服务时代数字赋能向知识赋能转变的重要资源[6]。学者对于虚拟图书馆的研究可追溯到美国林登实验室开发的Second Life虚拟游戏平台[7],该平台用户可在游戏中开展和参与虚拟社区活动,很多图书馆纷纷效仿,在此平台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虚拟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利用VR技术展示馆藏资源、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等,为用户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8]。在网络学习成为人们主流学习方式的背景下,大学图书馆应积极开展技术基础设施与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虚拟图书馆的建设力度,实现图书馆智慧化建设与服务创新,致力于提升用户的资源管理能力,提升他们的个人综合素养,完善他们的专业知识体系。
深阅读即知识阅读,是以阅读内容为对象,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入分析内容单元的阅读模式。深阅读强调对阅读内容价值性、专业性、综合性的识别,故大学图书馆在开展阅读推广前应加强对内容单元的筛选,凸显内容单元的引领作用,并收集、整理用户对内容单元的偏好和评价。大学图书馆应利用新基建契机优化深阅读,为知识阅读生态和知识阅读体系的构建提供创新来源。知识阅读生态是由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多个子系统组成的知识环境,包含知识阅读主体、知识阅读环境和知识阅读链。其中,知识阅读主体既是阅读的受益者,也是阅读的创造者,是知识阅读生态的核心;知识阅读链包括知识发现(数据预处理)、知识融合(数字人文)和知识服务。大学图书馆应注重对馆藏资源的深度挖掘,如:构建5G网络融合下的数字阅读推广与知识阅读共享模式、开展基于数据信息整合能力的知识阅读体系建设与服务等。为了提升深阅读推广的效果,大学图书馆可以一个数据中心及云端、边缘端的“一中两端”创新模式,丰富深阅读推广内容,如:在利用云边协同资源中心平台推动智慧化建设的同时,加强各资源平台之间的交流与共享,改变数字知识阅读现状,推动服务创新。
随着大学图书馆智慧化建设范围的扩大及纸本资源的数字化建设,馆内各项数据的数量及种类不断增多,这些数据均由大学图书馆的数据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大学图书馆的数据管理不仅包括检索、组织、管理、分析等对数据的一般管理,还包括对数据全生命周期的高级管理,而新基建引领的泛数据化最终会演变为泛知识化。为了实现泛数据化,大学图书馆应在新基建的引领下,拓展数据创新的内涵和外延,深度利用数据资源;积极与企业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加强对数据的开发和利用,提高显性数据、灰色数据、隐性数据的利用率。
大学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的本质是实体与虚拟的融合发展,因此,虚拟图书馆建设是保障智慧服务高质量开展的关键。虚拟图书馆建设不仅要求大学图书馆嵌入VR技术实现对虚拟化环境的渲染,还要求其开放系统、平台、网站等数据接口,是完善大学图书馆智慧服务体系的重要工作内容。如图2所示,新基建加快了数据来源层、云端处理层、知识管理层与服务层的虚拟融合速度,优化了服务内容,创新了服务模式,促进了大学图书馆与个人图书馆的数据流通、信息交互和协同共享。
图2 新基建下智慧服务优化模型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用户需求的增多,新基建作为理论基础和融合创新的载体,在大学图书馆智慧化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图书馆应避免因理论不足导致的盲目创新、因需求不足导致的服务冗余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把握新基建机遇,关注用户需求,创新用户服务,提高服务水平,有效推动自身的智慧化建设和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