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辉
(河南理工大学图书馆,河南 焦作 454000)
书院制是将中国古代书院师生共处、学生互助教育方法与英美高校住宿学院制度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模式改革了传统的学院管理学生的方式,围绕立德树人目标,以学生生活区为育人平台,实施通识教育,促进文理渗透和专业互补,提高学生的学术兴趣和综合素质。书院制是对学院制的有益补充,可以弥补学院制教育模式下学生通识教育的不足。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高校开始探索书院制教育模式。目前,复旦大学、苏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等都设立了书院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国现行的高校学生教育模式主要来源于前苏联,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这种培养模式已运行多年,并在一定历史时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首先是课程设置不完善,现有课程设置多注重专业课教学,忽略通识教育,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升;其次是管理理念滞后,传统的教育制度生硬刻板,更多注重的是管理制度本身而忽略了学生的需求,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是忽略了对学生生活区的管理,学生生活区主要由学校后勤部门管理,很难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
为突破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瓶颈,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如:201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201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把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高校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此背景下,书院制应运而生。
高校实行书院制是为了打破学科专业局限,大一新生不分专业进入书院学习和生活,主要目的是接受通识教育,在经过一年的通识教育后可自由选择专业或重回原专业学习。书院负责专业知识以外的素质教育,以复旦大学为例,该校制定本科生教育培养方案,把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养、国际视野的领袖人物和栋梁之材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新生开设了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社会研究与当代中国、科学探索与技术创新、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等七大模块课程,见表1,强调德智体美相互渗透、全面发展,通过完整的通识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表1 复旦大学学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为管理方便,多以专业为单位管理学生,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均在学院内开展,但这种教育模式不重视对学生生活区的管理。书院制管理模式是将书院作为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将专业教育以外的教育工作转移到学生宿舍,实现社区化管理,通过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交叉住宿,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当前,我国高校书院均实行导师制,导师一般有三种:学业导师、成长导师和兼职导师。学业导师主要由学院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教师承担,通过讲座或沙龙活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加深其对本专业的认识,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成长导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与大学生的接触比较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学生工作: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二是学生日常管理,包括衣食住行、党团建设、志愿者活动、求职创业等。三是学生心理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挫折承受能力,形成健康的人格。兼职导师一般由优秀校友或社会各界的精英担任,兼职导师利用自身优势,通过讲座、座谈或网络社交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学科动态、行业前沿资讯等,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帮助大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读者需求,凭借丰富的信息资源、高素质的馆员队伍、良好的学习氛围、开放的交流环境将服务嵌入书院,在书院设立通识教育文献资源中心。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军事理论、创新创业等课程,而图书馆的通识教育类图书主要包括A、B、C、D、E、H、TP类图书,这些不同类别的图书分布在图书馆的不同书库,不利于学生检索和使用,在书院设立通识教育文献资源中心集中存放相关资源,便于学生查询和流通,既节约了他们的时间,又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导师制度是书院教育的主要特征,导师承担着书院的育人指导工作,能够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与学生需求,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目标。图书馆是高校办学三大支柱之一,担负着学校人才培养与信息服务的职责,高校图书馆应改进服务方式,建立馆员导师制度,融入书院教育模式,为读者提供专业的学科服务。馆员导师可以提供以下服务:一是开设信息素养培训课程。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信息素养教育是面向用户普及信息知识、启发信息意识、强化信息能力、规范信息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馆员导师可利用图书馆资源和自身文献检索技能开设信息素养培训课程,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教授大学生如何高效快捷查询、获取和利用信息,以提升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二是提供个性化服务。馆员导师可通过在线服务和面对面交流方式,全方位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信息素质教育服务,一方面要及时向大学生宣传图书馆的服务项目、馆藏信息资源以及规章制度等,教授学生高效利用图书馆;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开展经典阅读,经典阅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馆员导师可在调研分析大学生性格特点、阅读心理、阅读行为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读书月、图书漂流、阅读马拉松等活动,针对性指导大学生开展经典阅读,陶冶大学生情操,提升大学生个人修养。三是参考咨询服务。馆员导师既可利用检索工具帮助读者查找、筛选相应的文献,解决他们在学习、科研中遇到的问题,也可将社交媒体软件,如QQ、微信、微博等植入学习共享空间,开展线上服务,实现知识共享与信息推送服务。
第二课堂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重要渠道,是学校相关部门在教学计划外,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知识信息交流、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和个性陶冶的活动。相较于单调枯燥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高素质的馆员队伍,能够在书院的第二课堂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明亮整洁、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润物无声的知识浸润和熏陶,而专业细致的文献资源服务能够帮助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高校图书馆利用第二课堂活动邀请行业专家、知名学者、企业家等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使大学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与最新科研成果,以此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嵌入书院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引导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综上所述,书院制作为一种以通识教育为中心的新型教育模式,已有诸多高校对其进行研究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图书馆作为高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融入书院的育人过程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图书馆应改变服务方式,创新服务内容,建立科学有效的导师制度,嵌入书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高校的教育育人提供资源和服务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