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伟人故里,书写特殊教育育人新篇
——专访湖南省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傅朝晖

2022-12-07 13:34瞿佳敏李秋艳
现代特殊教育 2022年21期
关键词:培智红色劳动

瞿佳敏 李秋艳 昝 飞

湖南省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故乡唯一一所集听障教育和培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型特殊教育学校。建校50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下,学校始终践行“让社会满意、让家长放心、让学生自立”的办学宗旨,遵循残障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创新特殊教育理念,拓宽办学功能,朝着“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长、学生有发展”的办学目标不断迈进。尤其是近10年来,在傅朝晖校长带领下,学校抓住新时代特殊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践初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担使命深化特殊教育改革创新,一跃发展成为“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特教品牌学校,书写了特殊教育育人新篇。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奥林匹克示范性学校”“湖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傅朝晖校长也被授予“全国特教园丁奖”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并于2014年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傅朝晖校长

问: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扎根伟人故里,沐浴红色之光,红色文化育人是学校办学特色。学校是如何利用伟人故里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全面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高育人质量的?

傅朝晖校长: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促进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举措。湘潭是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的故乡。学校地处伟人故里,既有义务将地方的红色印迹挖掘好、保护好,更有责任将红色文化宣扬好、传承好,当红色文化传播者,做新时代红色接班人。

近年来,学校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紧密结合残障学生的实际,注重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突出红色文化教育的层次性,通过访红色基地、读红书、看红剧、看红色电影、手语唱红歌等“湘潭·红印迹”红色教育系列活动,不断丰富红色文化育人形式,开启残障学生的“红色之旅”。

一是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以红色文化引领德育。学校将湘潭伟人名人精神融入思品课、素质教育课程,对课程内容进行创造性的编排设计,并在每年校园文化艺术节期间开展师生讲湘潭红色故事比赛,通过情景教学、演讲等生动方式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真正深入残障学生内心。

二是把红色文化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用红色文化浸润学生心灵。学校每年购置红色文化书籍充实校图书馆馆藏资料,并在学校网站开辟湘潭红色文化专栏。同时依托校园环境,如校园宣传栏、教室板报等,定期更新湘潭红色文化图文资料,并在校园公共场所和学生寝室布置中融入湘潭红色文化元素,使残障学生在校园中能够随时随地受到红色文化的滋养。

三是组织各种红色文化体验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学校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彭德怀纪念馆、齐白石纪念馆、东方红广场、烈士陵园等处建立社会实践教育基地,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受到红色文化的洗礼和感召,切实感受红色基因的传承和脉动。

学校通过全面推进“湘潭•红印迹”红色教育系列活动,实现了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的四方联动,提升了红色文化育人实效,打造了符合残障学生实际需求的红色教育品牌。未来,学校将继续加大红色文化教育创新力度,保持红色文化教育的高质量和常态化,把红色教育品牌打造得更加绚丽。

问:近年来,学校全面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功能,系统有效实施劳动教育,请介绍一下学校劳动教育方面的经验做法。

傅朝晖校长:学校坚持“五育并举”,注重以劳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积极探索适合残障学生的劳动教育课程。近年来,学校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拓宽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多措并举,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成效。

一是推动劳动教育课程改革,重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学校针对两类残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新劳动教育内容,完善实施策略,健全评价体系,形成了劳动教育实践的新样态。首先,开发“新劳动教育”课程,适应劳动教育新要求。学校以尊重兴趣、基于经验、联系生活、多元选择、着眼发展为理念,在原有劳动课程的基础上,开发快乐种植课程、创意劳动活动课程等特色校本课程。其次,优化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学校启音部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3个领域,涵盖“卫生清理、整理收纳、穿戴装扮、厨艺烹饪、种植耕种、民间艺术、布艺世界、志愿服务、技能培训、岗位体验、研学实践”11 个方面,分低、中、高段确定了17 项具体的劳动内容。再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学校坚持多元评价原则,采取多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展示劳动技能与劳动成果的机会,并将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等劳动素养纳入评价指标,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

二是整合家校社资源,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合力。首先,学校以校园为主阵地,采用主题班会、主题板报、劳动成果展示和劳动竞赛等形式,规范校内劳动实践,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让劳动育人润物无声。其次,学校抓住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学生自觉参与,随时随地进行劳动;再次,学校本着“家校互通”的思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和“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加大对学生家长的劳动教育宣传力度,形成劳动教育合力。最后,学校把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采取“体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经历劳动的过程,体验劳动的意义,在“知行合一”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三是创新开展职业教育,帮助学生谋求生存发展。学校基于“学生需求、市场需求、特色发展”的原则,开设了对接产业、贴近市场、符合残障学生身心特点的工艺美术、烘焙西点、美甲美妆、物业保洁4大特色专业,构建了“多元融合”的新型职教培养模式,开创了职业教育崭新的局面。此外,学校还探索了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和支持性就业的学生就业道路,帮助学生成长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学校通过适合的劳动教育,挖掘了残障学生的劳动潜能,提高了学生的劳动素养,为他们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已成为新时期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趋势。作为培智学校信息技术学科课标研制主持人,学校在您的推动下,是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

傅朝晖校长:《培智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6 年版)》指出,学校应重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有效整合。学校培智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经过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实施路径和应用模式。

不难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既需要通畅的网络空间,也需要先进的资源平台。学校先后架构了校园局域网,实现了班班通,建设了学校网站、校园论坛、特殊教育资源库、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并在教室中配备了互动式一体机、特殊学生信息化支持辅具等,完善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

学校从2017 年开始加强引导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利用各类网络资源促进教师学科知识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研修能力等不断提升。同时,学校通过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参与全国各级各类信息技术应用大赛等举措,不断推动教师自主开发网络资源、创新丰富课程资源,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为学生提供利用信息资源去参与学习的机会。

学校受人教社委托主持编写培智学校信息技术教材,着手成立了以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为主的培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室,同时组建了以培智教育骨干教师为主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研究团队,共同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基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立足学生的学情、参照个别化教育计划、瞄准教学目标、联合家校社力量,通过信息化设备与信息化环境、通用软件、培智学科软件、培智学校学生辅助科技、现代培智教学模式、可融入培智教学的新技术等信息化教学路径,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对接学生的学习目标、支持学生的目标达成、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校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解决了怎样学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它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后,形成了在个别化教育支持计划引领下的通用设计与辅助技术相结合的高效课堂应用模式。

今年正值湘潭市特殊教育学校建校50周年。傅朝晖校长表示,学校将以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在伟人故里筑起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新高地。

猜你喜欢
培智红色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培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红色是什么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探索培智学校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路径
培智学校生活适应课教学之我见
红色在哪里?
热爱劳动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