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与环境”模块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2022-12-07 11:05:02
中学生物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章节新教材课程标准

刘 悦 张 松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1)

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以下简称新教材),新教材由2007年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以下简称旧教材)修订而来。依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要求,旧教材必修3“稳态与环境”拆分为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和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两个模块,同时将旧教材选修3专题5“生态工程”整合到“生物与环境”模块。下面以“生物与环境”为例,分析新旧教材在编写思路、内容、栏目、插图的变化,为教师适应新教材、使用新教材提供参考,以更好地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

1 教材编写思路的变化

新教材章节内容的排列顺序与旧教材较为一致,都是按照群体规模水平由小到大进行编写,从种群、群落到生态系统,再过渡到人与环境。这样编排遵循内容间的逻辑关系,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新教材章节明显有所增加,与《课程标准》中的重要概念对应。此外,新教材尤其注重体现与本模块主题相关的生态观、系统思维和生态文明思想等特色核心素养,新、旧教材编写思路的变化如图1所示。

图1 新旧教材编写思路的变化

由图1可知,新教材包括种群及其动态、群落及其演替、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人与环境4章,其中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和群落的主要类型是新增的两节内容。旧教材包括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3章,其中第三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新教材中第四章“人与环境”的内容相差较大。

2 教材内容的变化

2.1 知识内容的调整与增减

新教材相对旧教材而言,其调整和增减的内容较多,具体见表1。

表1 新教材与旧教材对应章节内容的变化

由表1可知,新教材中调整和增减的内容较多,每个章节均具有比较明显的变化。第一章和第二章由旧教材必修3第四章拆分成独立的2个章节,并且分别新增独立的一节,丰富了章节知识体系。第三章新增了多个相关的生态学内容,如“生态金字塔”“生物富集”“生态平衡”等,新增的内容一方面连接初中教材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拓展了知识的深度,构建起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相比于前三章来说,第四章的变化最大,它是旧教材必修3第六章和选修3专题5的修改整合,其内容调整紧跟时代发展,反应国情,在新增“生态足迹”等概念的同时对人口现状、生态工程实例等做了精简,知识内容更具有代表性。将新教材内容的变化与《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对应,可以发现新教材内容是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聚焦大概念及下位概念进行编写的。

2.2 知识内容的更改

新教材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对部分内容进行了更改,力求体现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和规范性。

2.2.1 章引言

旧教材的章引言仅针对本章知识性内容作简短概括,而新教材则将知识内容结合我国生物资源进行阐述并提出问题。例如,旧教材必修3第五章的章引言只简单表达了“对生态系统各方面研究的重要性”,但新教材对应第三章的章引言则首先介绍了我国的大兴安岭森林和呼伦贝尔草原,并引导学生思考两者的差异及其能长期保持稳定的原因,最后从群落引出更高一级的生态系统,揭开本章的序幕。较旧教材而言,新教材明显注重结合我国生物资源进行阐述,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并通过设疑着重引导学生思维发展,通过知识概念的阐述渗透生命观念等,这也符合《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样,新教材第一章的章引言更改为介绍种群概念、我国东北豹的现状及种群研究相关问题等;第二章介绍群落概念、我国华北地区人工林的现状及群落研究相关问题等;第四章则与旧教材较为一致。

2.2.2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新教材第四章第一节中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总结为六大类,将旧教材中的生物多样性锐减改为生物多样性丧失,并把酸雨和海洋污染合并为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酸雨属于其中大气污染的结果,海洋污染属于水体污染。这样改动更为完善和全面,渗透系统观,也能让学生综合了解环境污染问题,融入生态文明教育。

2.2.3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旧教材关于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总结为“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而新教材则更改为马世骏先生所提出的“自生、循环、协调、整体”4个原理。这样的改动使表达更为简洁和凝练,易于学生理解,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学学科思想。

3 教材栏目的变化

3.1 栏目的优化与整合

栏目是教材除正文内容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统计,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中设置的栏目共有22种,与旧教材相比,新增了“思维训练”“科学方法”“生物科技进展”三类栏目;并将旧教材中的“探究”“调查”“制作”等整合为“探究·实践”栏目,将“资料分析”“资料搜集与分析”“思考与讨论”等整合为“思考·讨论”栏目。这样的改动使教材栏目更加精简,不同栏目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更加明确。

3.2 栏目的更改

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及栏目自身的优化与整合,新教材还将旧教材中部分栏目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更改,下面主要介绍新教材更改较大的栏目。

3.2.1 问题探讨

经比较,新教材中有9节问题探讨的内容均为新的情境,新的情境更加贴合教材正文内容,反应时代特色。并且更改的这些问题情境基本都与我国地区或我国生物相关,既体现出情境的真实性,也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国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例如,新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的问题探讨情境由“草地蒲公英”更改为“长白山东北豹”;第三章第三节由“探讨维持生态系统需要大量物质”更改为“胡杨林的特征及胡杨树的顽强生长”;第四章第二节更改为“介绍我国稀有物种中华蛩蠊”。

3.2.2 习题

新教材将旧教材每节内容后的“练习”改为“练习与应用”,并且分为概念检测和拓展应用两部分。概念检测包括判断题和选择题,可以快速检测概念的掌握程度,而拓展应用主要为大题,综合性较强。章末习题则由“自我检测”改为“复习与提高”,新教材中的题型不再分为“概念检测、知识迁移、技能应用、和思维拓展”四大类,而只划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分类更加精简。新教材中的习题更倾向于创设问题情境,且情境非常丰富,旨在让学生利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情境中的问题,能够更多维地考查学生的知识和素养。例如,新教材第一章“复习与提高”中的两道非选择题,分别用濒危物种“大树杜鹃”和“普氏原羚”为问题情境,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渗透社会责任这一核心素养。

3.2.3 本章小结

不同于旧教材只是对知识内容做一个归纳总结,新教材则是明确划分了理解概念和发展素养两部分。理解概念部分侧重对本章节重要概念做总结,而发展素养部分着重强调通过本章学习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得到的发展。如此改动符合课程标准中“内容聚焦大概念”“核心素养为宗旨”的理念,而立足课程标准理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又是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因此这样的改动也利于教师根据章小结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4 教材插图的变化

新教材在插图方面也做了很大改变,在保留旧教材部分插图的基础上,改进和增减了大量图片,各章节插图的变化详见表2。

表2 新教材与旧教材对应章节插图的变化

从表2可见,新教材各章节的插图变化较大,改进和增减的插图数目多。进一步对比新旧教材插图,发现:新教材增加了大量高清、立体的原创插图,同时也删减了部分图片,适宜的增减符合时代的发展,贴合教材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相应的知识点。例如,新教材增加的“生态足迹示意图”,将较难理解的概念性知识通过插图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方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什么是生态足迹。并且,新教材改进了旧教材的部分插图,如群落的演替一节中的“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示意图”,丰富图片颜色、将图片放大处理、图片之间连贯形成横跨两面的整体,使得插图更加精美,符合学生的审美需求。此外,本教材还展示了很多有关我国生物资源和科技成就的插图,东北豹、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煤气炮、屠呦呦提取青蒿素,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5 启示

通过新旧教材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新教材重视创设真实情境,展现我国生物资源,渗透生态文明思想,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生物学学科素养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需要教师利用好教材资源,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而真实情境能将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特点,利用好新教材情境,在情境中进行有效教学。

猜你喜欢
章节新教材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地理教育(2022年10期)2022-09-29 09:23:56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 02:20:53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 06:00:34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