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又名香蕈、香菌,隶属真菌门伞菌目侧耳科香菇属。香菇中蛋白质含量高达20%,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富含维生素B群、维生素D,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病、流感病毒等功效,被称为“天然的保健食品”。山东省鲁山县地处豫西伏牛山区,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独特,生产的香菇肉质肥厚、香味浓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山珍”之称,是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之一。只有提高香菇栽培技术水平,才能够保证香菇的质量。袋料香菇栽培的环节较多,对于技术要求也比较高,一旦出现操作不规范的现象,很有可能造成菌体污染,甚至影响出菇的产量,因此,要掌握好香菇的栽植技术要点,并且在关键环节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才能保证香菇的产量与品质。
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水质优良、无有毒气体,周围100米无工业“三废”、禽畜舍、垃圾(粪便)场、各种污水及其他污染源(如大量扬灰的水泥厂、石灰场等)的地块作为袋料香菇栽培场所。同时,应防止因菇场培养料堆制发酵及废弃物处理对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
秋、冬香菇最佳接种期为10—11月,在12月15日之前让菌丝发满全袋,同时排气后积温要达到1800℃以上才具备春、夏季出菇的条件;春季可安排在1—3月接种,最迟于清明节前接种结束。2—6月养菌,6月底转色结束,6—8月越夏,9月中下旬至次年3月为出菇期。
香菇栽培品种因各地的生产习惯、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不同而有差异。鲁山县主要的栽培品种有135、9015、939、L26、Cr02、241等。
鲁山县栽培香菇常用的栽培料以木屑为主料,其培养基配方为:木屑78%、麦麸20%、蔗糖1%、石膏1%,清水适量。料、水比例为1∶1.2。配料前先将木屑进行发酵,目的是杀死各种杂菌,然后用筛子将杂物筛出,可在干净的水泥地或木板地上将料拌匀。菌丝生长时培养基含水量以50%~55%为宜。香菇菌丝适合在偏酸性的环境中生长,要将培养基的pH值控制在5.5~6;但由于培养基在灭菌后pH值会下降,因此在拌料时应将pH值调高一点。为防止杂菌污染,配制培养基时可加入0.1%的多菌灵。
采用机械双层装袋法。常用的塑料袋有两种规格:15厘米×55厘米和17厘米×55厘米。每棒可装湿料1.9千克左右,装袋机装完后可人工调节装料量,一般以装料至距袋口6厘米为宜,然后进行机械封口,随即套上口径大于内袋2厘米的塑料袋,用塑料绳扎口,然后直接摆放于灭菌室内。
采用太空包式常压灭菌法灭菌,选用超节能常压灭菌炉,胶管插入料堆通气灭菌,外用塑料布罩严,用4绳捆住,下边用沙袋压住,2小时内达到100℃后保持36小时。灭菌完成后,待菌包温度降为70℃左右趁热出锅,运进接种棚室内摆放整齐。在菌棒入棚前,对接种场所全面清扫、消毒,消毒后闲杂人员不得随意进入。出锅3天后,待菌棒达到室温后开始接种。首先,将菌棒、菌种和接种工具放入接种箱内,然后用烟雾消毒剂熏蒸灭菌30分钟后开始接种。接种时把外袋解开打5个接种孔,孔深2~3厘米,将菌种块接入孔内,再立即把外袋扎严,接种完毕。
1.叠袋发菌。菌袋呈“井”字形码放,高9~10层,叠袋时菌袋的接种孔应向侧面,防止上下袋之间压菌。
2.环境控制。发菌室温控制在25℃左右,相对湿度要求在70%以下。接种后1~6天,菌丝处于恢复和萌发阶段,室温控制在28~30℃,此期间菌袋不能翻动、不能通风,且需遮阳形成暗光。7~10天后,菌丝生长开始吃料,室温降到26~28℃,每天通风2~3次。
3.及时脱掉外袋。当5个接种孔生长的菌丝基本连到一起时,脱掉外袋。
4.及时翻堆。严格操作程序,每10天左右翻堆检查1次,调整摆放角度,避免出现压痕或菌袋被压扁,保持菌袋圆整,并及时取出被杂菌污染的菌袋。
1.刺孔增氧。第一次刺孔:接种穴菌丝圈连接时在接种穴周围刺5~6个增氧孔。菌丝满袋后,袋表面60%左右形成瘤状物时,进行第二次刺孔增氧,刺孔50个左右。10~15天后再刺孔1次(第三次刺孔)。刺孔后菌丝呼吸代谢加快,注意观测刺孔后的袋温,防止高温烧菌。
2.转色管理。第二次刺孔后,菌丝色泽变深,分泌出褐色小水珠,表面形成褐色菌膜,菌袋开始转色。菌袋转色期间要求保持袋温20~25℃为宜,低于18℃或高于28℃则菌丝难以转色。增加散射光刺激可加速菌袋转色,转色期为10~15天。转色期间,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可达10℃以上,经过连续3~4天温差刺激,菌棒表面就会出现不规则的白色裂纹,即进入现蕾期。
选择已经有黄豆粒大小菇蕾的菌袋,有菇蕾的面向上,间隔15厘米左右,摆上出菇架育蕾。中低温(8~18℃)催蕾,并人为创造昼夜10℃以上的温差;每天早、中、晚各喷水1次,早晚结合喷水各通风1小时,形成干湿差刺激;调控光线由暗转明,有散射光为宜。
菇蕾长至1~1.5厘米时应及时割口出菇(采用免割袋出菇的,菇蕾可自行顶出,无须割口)。及时疏蕾,每袋留10~15个长势一致的健壮菇蕾。幼菇刚伸出袋外,对环境的抵抗力弱,此时必须给予合适的温度、湿度、新鲜空气和光照。棚温保持在子实体生长温度,最适温度为12~16℃,空气相对湿度为80%~90%,通过覆盖遮阳网和掀起两侧底部棚膜给予一定的散射光和新鲜空气。若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或光线太弱,会形成长柄菇;若温度过高,超过25℃,会长成盖薄柄长的劣质菇。同时应防止幼菇冻死、干死,被风吹干。
采收过早,影响产量;采收过迟,又会降低商品质量。当菌膜将破未破、菌缘内卷,即可分批采收。采菇应选择晴天时进行,遇阴天或空气相对湿度过大时尽量不采摘。采收前数小时内不能喷水,以减少菇体内的含水量,延长子实体的保鲜期。采摘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菌柄的基部,旋转后拧下菇体,不留菇蒂在菌棒上,以免后期滋生杂菌。
采完一潮菇后,菌丝恢复生长期为10~15天。菌丝恢复生长期间,应保持温度23~25℃、空气相对湿度70%左右,避光,适当通风。当采菇后留下的凹陷处重新长出菌丝变白后,即可进行下潮菇的出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