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周岱翰“带瘤生存”学术理念论析

2022-12-07 23:25陈永忠周瑞生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肿瘤理念患者

陈永忠, 周瑞生

1.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3;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周岱翰教授是第三届国医大师,著名中医肿瘤学家,是较早从事中医药治癌、中西医结合抗癌临床研究和开创中医肿瘤学教育的学者,现为广东省名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肿瘤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中医肿瘤学杂志》主编,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岱翰教授学贯中西,在长期的抗癌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恶性肿瘤“带瘤生存”的治疗理念并在1997年出版的《肿瘤治验集要》中明确提出该观点[1]。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癌症定义为慢性病,临床上也逐渐将晚期肿瘤疗效的终极指标过渡到提高生活质量与延长生存时间上,形成了学术界的共识。我国一项流行病学调研显示:2011年~2018年的22 768例肺癌患者首次确诊时Ⅰ期占28.19%,Ⅱ期占8.58%,Ⅲ期占23.48%,Ⅳ期占39.75%,中晚期患者约占三分之二[2]。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1 930万例,亦显示约三分之二的患者确诊时已属于中晚期,且预计2040年全球将新增2 840万例癌症患者[3],提示中晚期肿瘤患者数量庞大,而这些人群正是使用“带瘤生存”理念指导临床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的群体。笔者现将周岱翰教授的“带瘤生存”理念论析如下,以飨读者。

1 “带瘤生存”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中医学有关“带瘤生存”理念雏形可见于清代医家高锦庭《疡科心得集·疡证总论》:“细论之,发于脏者为内因,不问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如失营、舌疳、乳岩之类,治之得法,止可带疾终天而已。”其中失营、舌疳、乳岩临床表现与鼻咽癌淋巴结转移或淋巴瘤、舌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比较吻合。虽然历代中医古籍及著作对肿瘤的病因病机、诊疗与预后有许多论述,但是很多内容散见于杂病、内、外科与妇科中,未能将肿瘤的诊疗经验形成一个系统专科,制约了中医肿瘤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大力发扬中医药事业,20世纪60年代周岱翰教授开始致力于中医药治疗肿瘤,1978年建立广州中医学院肿瘤研究室,1982年开设肿瘤专科门诊,1987年创建肿瘤专科病房,中医肿瘤学科的优势得到快速发展。

彼时,中医尚未能建立自己的肿瘤疗效标准,故借用西医界以“杀灭肿瘤”“治愈率”为主要治疗目标的标准,即1979年WHO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分“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变化、进展”四级,主要依靠影像学对局部肿瘤大小与数量进行测量为依据,并维持1个月以上)。临床上发现许多应用中医药治疗的中晚期肿瘤患者,肿瘤并未缩小、甚至仍有进展,这些患者简单套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可能是治疗失败、无效的。但是患者症状改善,痛苦减轻,体重增加,活动能力增加,甚至生存较长时间,而评价“有效”的患者,部分因过度治疗反而缩短生存时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周岱翰教授依据中华文化、中医理论结合临床“治病留人”成功经验,形成了系统的“带瘤生存”理念[1]。

2 “带瘤生存”理念的定义和核心内涵

《肿瘤治验集要》论述:“在恶性肿瘤的发病中,始终贯穿着‘邪正相争’的过程,亦即是机体与肿瘤相互斗争的过程。因此,必须权衡机体与肿瘤(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以确立相应的治则,当机体情况较好,则可侧重局部肿瘤的攻伐;全身情况甚差,虽然癌瘤未除,仍要先扶持正气,调理脾胃,改善机体的衰竭状态,然后才伺机攻癌。总之,必须时时顾及正气,协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使之达到‘治病留人’的目的”“对于各期肝癌或急攻、猛攻(抗癌或抑癌),或攻补兼施(以冀带瘤生存),或寓攻于补(减轻症状、提高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时间),针对不同兼证,进行辨证论治,在肿瘤内科中突出中医特色”[1]。“带瘤生存”理念可以定义为:根据肿瘤患者的机体状况、脏腑功能、邪正关系、阴阳气血失衡和疾病发展态势,积极合理地综合治疗,扶正抑瘤,重视消瘤散结,而不以完全杀灭肿瘤为唯一治疗目标,以期获得最好的生活质量和最长的生存期,维持一个动态的邪正对峙、邪难压正的中和状态,实现“治病留人”。“带瘤生存”理念的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中庸中和、积极但不过度、与时俱进,蕴含唯物辩证法思想。

3 “带瘤生存”理念的文化渊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药理论体系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带瘤生存”理念萌发与完善,根源于中庸中和、变易思维、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等中华文化思想。

3.1 中庸中和,变易思维

“带瘤生存”理念追求以和为度,避免过度治疗,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扶正祛邪,调和阴阳、气血、脏腑,以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其特点是整体平衡、中庸调和。“中庸中和”出自《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即中正、不偏不倚,和即和谐、调和,中正调和是万物化育的根本。《淮南子》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

另一方面,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阴平阳秘、中和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而不是绝对的静止状态,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限度内、相对的平衡,故《素问·天元纪大论》云:“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变,即变化、变易,变易思维指宇宙中的所有事物是恒动变化的。“天地上下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宇宙之名即已点明万物变化以“时空”为本位的。变易思维突出体现在《周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因此,中医学辨治疾病注重从动态的角度,审证求因,辨析疾病病性、病位、病势。《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具体应用如《医宗必读·积聚》:“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盖积之为义,日积月累,匪伊朝夕,所以去之亦当有渐,太亟则伤正气,正气伤则不能运化,而邪反固矣。”中医治疗肿瘤就是在不断变化的邪正关系、脏腑气血阴阳失衡中,“损有余而补不足”“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3.2 天人合一,整体观念

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自然社会环境是一个整体,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称之为天人合一、整体观念,是发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万物同源异构的观念。中医学把气看作宇宙的基本物质,气的聚合变化形成有形的万物。这可与物理学解释物质基本成分的夸克理论作类比思维,夸克模型是1964年由物理学家盖尔曼和兹韦格提出的,直到1995年才被完全观测,夸克永远不会被直观观察到或孤立地被发现,有对应的、正负不同的反夸克(阴阳互根),它们只能结合成质子、中子和介子等强子而被发现。《素问·六节藏象论》云:“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气是天地万物的共同本原,天地万物之间又充斥着无形之气,无形之气作为万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吕氏春秋·应同》云:“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丛斌等[4]认为气在生命体内以特殊的生物微波形式存在,富含生物信息能量。虽然气不能被直接观测到,似如自然界中无形的风,也看不见摸不着,唐代诗人李峤在《风》用“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为我们描绘了风的千姿百态和信息能量。同理,我们也可以从自然界的生长化收藏、人的生长壮老已、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气运动变化产生的影响,来感受气携带的信息能量。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中医学以气说明生命的本质,以气的运动变化阐释生命活动、疾病发生和诊断治疗。《灵枢·决气》云:“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人作为一个整体,体内脏腑、形体、官窍等组织也通过气相互感应、相互影响。人类表观遗传学证实环境、生活方式可以改变个体表型的可遗传性基因调节方式引起多种疾病,也验证了2000多年前中医整体观念的精辟论述[5]。“带瘤生存”理念体现了中医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对于肿瘤患者,不局限于局部,而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整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邪正关系,同时注重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肿瘤患者的机体、心理影响,将局部肿瘤病灶置于人之整体、将患者置于天地自然社会环境之整体,践行生物-心理-自然-社会医学模式,更利于肿瘤患者的治疗、康复。

4 “带瘤生存”理念的临床意义

“带瘤生存”理念的提出,使得肿瘤医学界逐渐重视“肿瘤病灶”之外的人这个整体,将不可治愈的中晚期肿瘤患者治疗的目标由“杀灭肿瘤”革新到“控制肿瘤、治病留人、带瘤生存”,为中晚期肿瘤患者治疗带来生机。不局限于瘤体大小或是否存在肿瘤细胞,避免了过度治疗给机体带来的伤害,在疗效评价中重视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是一种务实的态度,是中医中和思维、整体观念和三因制宜思想在肿瘤辨治中的具体体现。

“带瘤生存”不是被动的、对肿瘤坐视不理,而是在现有治疗手段下积极合理地针对人体整体和癌瘤局部状况进行精细的个体化治疗。现代医学对某些残留癌灶或转移淋巴结,用小剂量化疗药长期口服治疗,以达到缓慢杀癌或控制癌瘤的方法,称之为“节拍化疗”[6]。某些靶向药亦是控制癌瘤而非完全杀灭,与“带瘤生存”理念实属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足见“带瘤生存”理念的前瞻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未来“带瘤生存”理念将发挥更大临床实用空间,使更多肿瘤患者获益。

“带瘤生存”理念强调的是治疗“得病的人”,而不只是局限在治疗“人得的病(肿瘤)”,是中医学以人为本、三因制宜的具体体现。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不同地域的环境特点,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最适宜的个体化治法和方药,是中医特色的精准治疗。周岱翰教授创立的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根据岭南地区“炎方土薄,阳燠之气常泄,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的环境、病邪特点与人群体质偏胜,确立了岭南地区肿瘤以“湿热”为病理变化特点之一,建立了相应的治疗策略[7]。

5 “带瘤生存”理念视野下的中医肿瘤学辨治体系

周岱翰教授建立成熟的“带瘤生存”理念后,进一步构建了“带瘤生存”理念视野下的中医肿瘤学辨治体系,提倡衷中参西、杂合而治,运用多种治疗、康复方法,对肿瘤患者采取全病程管理,实现“带瘤生存”的目的。

5.1 衷中参西,以中为根

中医肿瘤学借助病理学、基因检测、影像学等技术有利于认识肿瘤的内在实质,自然科学技术在观察人体生理病理变化时着重微观认识,有利于中医的宏观辨证的量化。西医学肿瘤疗法发展迅速,在肿瘤辨治过程中,可以将西医的这些“针对性的治疗”作为中医攻邪手段的补充,与中医药治疗合理地配合应用,常可达到增效减毒的效果。正如唐容川所言:“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去彼之短,用彼之长,以我之长,益彼之短”。

5.2 杂合而治,辨证治疗

“带瘤生存”理念提倡积极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杂合而治、辨证治疗,有五层含义:①“辨人、辨病、辨证、辨症、辨态”相结合论治:周岱翰教授认为肿瘤辨证施治规范遵从《伤寒杂病论》,深化剖析了仲景广义辨证论治包含的五层含义,即“辨人、辨病、辨证、辨症、辨态”,发展了辨证论治理论,并应用于中医肿瘤学的辨治中[8-9]。②多种治疗形式的结合:汤剂、中成药、外治、针灸、康复等多种治疗形式相结合,周岱翰教授曾创“中药直肠灌注”丰富肿瘤外治法。③扶正抑瘤相结合,不同治法相须为用:肿瘤是整体属虚局部属实的病证,临床所见更是虚实寒热错杂,因此扶正抑瘤是基本治疗原则,“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合理相须为用,才能达到“治病留人”的目的。④治疗和综合康复(心理、社会、职业、食疗)相结合:周岱翰教授提倡对肿瘤患者要进行全病程管理、综合康复的理念,主张“土健以灌四旁”,重视食疗,出版了肿瘤食疗学著作[10]。但同时,反对随意扩大“癌症戒口”与“发物”的范围,强调肿瘤患者食谱多样化,必须有多种适量的动物蛋白质或奶类以满足机体对必需氨基酸的需要[11],《素问·脏气法时论》云:“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治已病与治未病相结合:治未病包括“未病养生、欲病施治、已病早治、瘥后调摄”等内涵,以“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为原则,“先安未受邪之地”,将干预的关口前移,强调要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合理膳食,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云:“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综上所述,“带瘤生存”理念是适用于各类肿瘤患者,特别是不可治愈的中晚期肿瘤的一种治疗理念,而非具体治法,其核心内涵是以人为本、中庸中和、积极但不过度,蕴含唯物辩证法思想,重视消䐜散结,而又不以完全杀灭肿瘤为唯一治疗目标,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积极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结合心理、社会、职业、药物、食疗的全病程管理,以获得最好的生活质量和最长的生存期,实现“治病留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肿瘤理念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与肿瘤“和平相处”——带瘤生存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致命肿瘤忽然消失
痛风患者怎么吃才健康
滚蛋吧!肿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