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劳动育人路径探索
——以文山学院为例

2022-12-07 12:39:06刘小燕
文山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西畴劳动育人

秦 睿,刘小燕

(文山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2020年7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印发后不久,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鲜明的思想性;二是突出的社会性;三是显著的实践性。思政课作为落实劳动教育的关键课程,在理论教育的同时,也应在实践教学中探索劳动育人的新机制,发挥思政课对劳动教育价值的思想引领作用,让劳动教育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新载体。

2019年以来,亓大江[1]和周增为[2]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开展劳动教育”角度对思政课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何花[3]、王永秋[4]、陆亦祉[5]从实践教学角度对思政课如何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前提,即当前高校大学生非常缺乏劳动锻炼,研究涉及一般高校、民办高校、高职院校,地域分别涉及上海、广东和四川绵阳,均为发达和较发达区域的高校。文山学院位于云南边疆欠发达地区,在学情上与这些高校有着显著的差异。与前述研究前提的差异在于:学生普遍不缺乏劳动锻炼,并且经常参加体力劳动。因此,本文以问卷调查分析为基础,侧重于研究在大学生不缺乏体力劳动锻炼的前提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劳动育人的新途径。

一、云南边疆地方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分析

(一)学生劳动经历丰富,但劳动教育结构比例不合理

由于地缘和生源结构因素,地处边疆的大学生并不缺少劳动经历,尤其不缺少体力劳动经历。表现在,第一,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方式十分丰富。据调查,学生参加劳动的方式主要是简单家务(70.38%)、在家务农(64.81%)、社会实践(45.43%)、校外兼职(33%)、志愿服务(27.93%)、校园劳动(27.34%)、外出打工(23.46%)、勤工俭学(19.38%)和校外实习(8.85%)。第二,学生参加体力劳动的时长普遍较长。文山学院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高达85.49%,绝大多数学生经常进行劳动,近三年来不参加体力劳动的学生比例仅占0.4%,85%左右的学生经常参加体力劳动(近三年平均体力劳动时长为1个月及以上),在家务农的比例占64.81%,其中高达44%的学生寒暑假几乎每天都要务农(近三年年均劳动时间3个月以上),甚至有6.7%的学生每年平均需要打工、兼职或者勤工助学达10个月及以上。这与教育部开展的关于劳动教育的调查结果有非常显著的差异(2019年教育部对32个省(区、市)1.5万名大中小学生问卷调查表明②,近一年内,有七成以上学生没参观过工厂生产线,近五成学生没参观过农场和林场;近5年内,近1/3的学生未接触农业活动或场所,近1/2的学生未接触工业活动或场所)。

文山学院学生虽然有着丰富的劳动经历和较长的劳动时长,但劳动教育的结构比例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在校劳动时间较短。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形成劳动教育合力的情况下,存在家庭劳动时间多,校园劳动和社会劳动较少的情况。调查反映,多数学生的体力劳动主要是在寒暑假期间完成的,在校期间较少从事体力劳动。学生认为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校园劳动机会、更为公平的勤工俭学机会和更多的实习实践平台。其二,社会服务型劳动比例过低。学生进行简单家务、在家务农以及基于个人目的的社会实践占比很高,但致力于社会服务、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的劳动比例较低。其三,体力劳动比例过高,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相对缺乏。调查显示,学生认为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不应该是简单体力劳动,因为多数学生在家务农已经获得足够的简单体力劳动经历,更渴望获得技能型、创新型、社会实践型的劳动教育。

(二)学生热爱劳动,但劳动观和劳动精神有待塑造

文山学院的绝大多数学生虽然来自农村,并经常参加劳动,但在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方面仍待引导、培养和塑造。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轻视体力劳动。在自我评估中,62.6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 “劳动价值出现偏差,如轻视体力劳动,看不起体力劳动”。在职业劳动选择方面,认为最值得尊重的工作前三名是军队工作(29.52%),党的机关、国家机关工作(19.28%)和专业技术工作(16.4%),后三名是生产制造工作(1.09%)、企事业单位工作(1.29%)和农、林、牧、渔业生产及辅助工作(8.05%)。相应地,职业劳动选择意向前三名分别是中心城市教师(29.03%)、乡村教师(17.69%)、机关公务员(15.21%),很少有同学愿意选择基层乡镇工作、生产服务类工作,多数学生选择乡村教师主要是基于工资待遇和就业环境的考虑。二是劳动奉献服务意识不足,劳动功利化。据调查,虽然分别有86.58%和85.49%的学生愿意“通过劳动奉献社会、帮助他人”,但仍有高达92.5%的学生认为劳动的价值主要在于“通过劳动实现个人价值”,有15.11%的学生认为“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别人的和我无关”,且有13.12%和12.62%学生认为劳动是为了获取报酬和“只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学生关于劳动教育的个人意见和建议中,特别强调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必须要有相应的报酬、体现个体利益或者荣誉。三是劳动素质有待提升。在劳动素质(包括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劳动能力)的自我评估方面,有23.46%学生认为“整体劳动素质一般”,23.56%认为多数学生劳动素质较差,1.49%认为“都非常差”;且63.92%认为存在“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差,好逸恶劳,存在铺张浪费及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现象”;71.47%认为存在“缺乏勤劳朴素的劳动品质和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71.67%认为存在“劳动技能差,同时对未来就业感到迷茫”的情况。

(三)学校重视劳动技能培训,但综合劳动素养培育不足

从校情看,学校非常重视劳动技能培养,但是综合劳动素养培育不足。在劳动教育的理念和机制保障方面,文山学院作为云南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院校和云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院系),在大思政格局建设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对劳动教育比较重视。在劳动教育的实践方面,学校主要通过专业实验、实训和实习、勤工俭学、专业理论课的渗透、思政类劳动教育、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卫生值日、植树造林、参观考察、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了劳动教育,初步建立了“五育并举”的育人机制,为综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重要的保障。在专业课程的开设方面,学校还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开设了三七种植技术、糕点烹饪、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手工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体育健身类教练技能训练、音视频动画制作、文字处理和网页制作、编程、园艺、家政等类型的劳动技能课程,劳动技能课的开设覆盖到所有专业。

但是,还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一是劳动品格和劳动精神培养塑造不够。受学生就业等压力的影响,学校劳动教育偏重劳动技能培养,虽然也在劳动技能培养过程中、专业学习中强调了劳动品格和劳动精神,但未将劳动品格和劳动精神塑造方面的教育放到突出位置。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和培养比较缺乏。仅有35.39%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提到劳动价值观,60.54%的教师偶尔提到,4.08%的教师从没提到。三是在劳动课程开设方面,68.69%的学生希望学校增加劳动教育课程。四是劳动实践机会和平台仍有不足。实习实训方面,仍然有31.6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学校获得实习机会较少,甚至8.35%的学生认为基本未获得机会。在校内劳动机会供给方面,存在劳动机会较少和岗位提供公平公正的问题。77.93%的学生认为自己非常需要学校给自己提供劳动岗位,并且希望在全校各专业公平公开竞争勤工助学、校内外实践锻炼岗位和机会。在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建议中,有学生希望能够与社会单位合作,拓展更多的劳动实践平台。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劳动育人的理念和目标

(一)重塑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达成“有思政教育”的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不能是简单地开展劳动活动,这是当前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一个共识。思政课开展劳动教育,更不能停留在简单劳动活动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6]。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劳动教育目标有别于其他劳动教育,就是要进行“有思政教育的劳动”和“劳动过程中的思政教育”。一方面,要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贯穿实践教学的全过程,深深植入学生的劳动过程中。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经历具有教育意义的劳动,才可能有真正的劳动教育”。刘世峰在《苏联劳动教育六十年述评》一文[7]中总结了苏联六十年、我国从战争年代到建国三十多年的劳动教育的经验教训,也指出劳动教育要注意的两大陷阱:理论上,要防止“以杜威‘做中学’的鱼目混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相结合的‘真珠’”;实践上,要防止把劳动教育搞成极端的和单纯的劳动生产。缺乏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劳动实践,无法达成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任务,更无法让学生对劳动有正确的认识和体会。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进行劳动育人,核心即在于要重塑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深化劳动认知,培养劳动精神,厚植劳动情怀。形成“尊重劳动和劳动者”进而“崇尚劳动”的劳动态度,养成“吃苦耐劳”“诚实劳动”的劳动品质,树立“劳动光荣”“劳动崇高”“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劳动观念,形成“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乐于创新”“敢于突破”的劳动情怀。另一方面,要防止“形式主义”的劳动实践。例如以打着思政旗帜的“口号式”“走过场式”的实践教学。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进行劳动育人,要将思政教育教学从理论教学转移到实践领域,要以价值认同和坚定信仰为核心,促进“知、情、意、行”四大目标的统一。

(二)以劳动育人为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理论上,以劳动教育为基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理念;实践上,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实现以劳育促进“德、智、体、美”四育协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属性,也是一切人类社会活动——包括教育活动的最终来源。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从彻底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的角度,强调“未来教育对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体育和智育的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8]”。从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历史来讲,通过劳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苏联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主题,作为办学方针,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也一直注重通过劳动教育来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新阶段,我国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重新强调通过劳动教育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因而在思政课中开展好劳动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和使命。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思政课“三全”育人的新理念;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又提出了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又进一步指出教育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把劳动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随后又在2020年7月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重申《意见》提出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要求。思政课通过实践教学开展劳动育人,必须以劳动教育为依托,达成“以劳立德,以劳促智,以劳健体,以劳悟美”的育人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地方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劳动育人的实践路径探索

(一)依托“西畴精神”等地方文化资源,创新实践教学劳动育人模式

文山学院地处老、少、边、山、穷地区,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较为贫乏,但劳动人民在长期同自然抗争的劳作过程中形成了“重视劳动”“吃苦耐劳”“坚韧乐观”“乐于奉献”“敢于创新”品质。“西畴精神”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地方劳动文化代表。西畴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群众凿山开路、综合治理石漠化、脱贫攻坚的劳动奋斗过程中所凝结出的精神形态,其核心内容是“苦熬不如苦干”“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搬家不如搬石头”等实干、苦干、创新、奋进的劳动精神和气魄,与高校劳动教育要培育的劳动品格、重塑的劳动精神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最为难能可贵的是,“西畴精神”所代表的劳动奋进精神,以“能吃苦”(勤劳奋进)为德,以“会吃苦”(巧干实干)为荣,崇尚“吃得苦”(艰苦朴素、乐于奉献),强调“苦得”(要通过劳动去获得幸福)。文山学院大学生普遍热爱劳动,也经常参加体力劳动,但存在轻视体力劳动和对劳动价值认识功利化的情况。因此,因地制宜,将“西畴精神”等地方劳动奋进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挖掘其劳动育人的价值指引功能,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体的做法是:

1.开展“西畴精神代表进校园”系列活动。以“西畴精神代表进校园”为载体,以《原理》《概论》课为中心,将“西畴精神”等劳动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第一,在实践教学准备阶段,邀请“西畴精神”宣讲团或主要代表进校园,运用西畴精神代表亲身讲述的授课方式,用鲜活的新时代奋进者精神风貌融入学生情感世界。第二,拓展“西畴精神代表进校园”的广度和宽度,灵活构建学校与西畴精神代表长期联系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实现“西畴精神进校园”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第三,进一步提升“西畴精神进校园”的深度和厚度,引导学生心智成长。思政课教师在做好西畴精神研究的基础上,开展西畴精神相关活动的同时,根据不同年级、专业特色,创新实践教学授课方法和形式,灵活运用教师集中讲授、学生分组讨论等授课方法,引发学生对“西畴精神”所蕴含的劳动精神的共鸣。同时,课内课外相结合,运用抖音、美篇等现代化传播途径,采用手抄报、演讲、小品表演、微电影、绘画、小说等灵活多样的成果创作形式,并通过班级交流、作品展览、比赛等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交流展示,课内外协同培育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西畴精神”所蕴含的劳动价值观。

2.搭建“西畴精神”劳动教育实践教学平台。以“西畴石漠化展览馆”等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以西畴精神研究团队为支撑,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搭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劳动教育平台。位于西畴县的石漠化展览馆,质量较高、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是“西畴精神”的集中展示地,也是文山学院已经完成初步建设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利用石漠化展览馆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踏上“绝壁天路”,参观“三光片区”“五保台地”、猕猴桃扶贫种植基地、现代节水智慧农业,聆听“西畴精神”主要代表谢成芬女士的现场演讲,观看以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李华明为原型的微电影《最后一公里》,使学生通过劳动体验,逐步从对劳动的价值认知,到劳动精神的见证,再到劳动情感的共鸣,实现劳动观的重塑。

(二)依托日常生活文化资源和环境,促进实践教学劳动育人常态化

根据目前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在大中小学中开展劳动教育,将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的联动机制,而在校内,则将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进行劳动育人的机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劳动育人就不能过多地“另起炉灶”,而应该综合利用各种劳动教育的活动,促进劳动教育深入融入学生日常的专业学习中、校园生活中乃至社会生活中。

1.促进劳动教育的“大思政”格局的形成。促进劳动教育“大思政”格局的形成,就是要防止劳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自为政”。虽然学校各部门、各学院、各专业、各党团、社团根据自身的活动特色,开展各种融入思政元素的劳动教育活动,能够呈现出“百花齐放”“多种途径”的效果,但是这种“大思政”难免陷入形式主义的窠臼。学生在参加这些花样繁多、内容同质的各种劳动实践活动过程中,会滋生出疲于应付的态度,不利于劳动教育的有效内化。因此,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该在学校各种劳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综合研究,提前规划,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架设在这些活动之中,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劳动教育融入这些活动,形成以思政课实践教学引领、深化学校各种劳动教育活动。首先,统筹班级活动和学校团学活动,充分利用已经搭建好的思政教育实践平台,避免学生重复参加同一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但是,又要充分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能,将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与学校、班级、团学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统一起来,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环境中。其次,根据学校专业特色,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实习结合,避免多头开展活动。

2.以节日庆祝活动为契机,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挑选具有劳动教育意义的传统节日,与《原理》课结合,将班团活动作为思政课劳动教育新途径,传播劳动者光荣、重视科技、崇尚创新的理念,营造劳动教育的日常生活文化氛围。利用“学雷锋纪念日”“三八妇女节”“植树节”“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重大传统节日活动,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融入校园景观、校园活动、日常生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提前规划设计,学生提交活动方案计划,思政课教师给予指导,让学生自主选择并将参加各种活动,将学生在班团活动中的表现计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过程性考查范围,并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中进行展示。例如,在学校班团开展“三八妇女节”的相关活动之前,思政课教师需要提前指导学生进行活动方案设计,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尤其是让“劳动妇女最光荣”“妇女的劳动权利”“促进劳动机会和保障的性别公平”等具有鲜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元素进入各班团庆祝活动,引导节日庆祝的价值风向,促进活动内涵的提升。活动过程中,要利用好班级文化中的黑板报、文化宣传栏、校园宣传栏、广播媒体、微信公众号、食堂文化等途径进行潜移默化的宣传教育,发挥思政课的劳动价值观引领和升华作用,使学生在日常的节庆氛围、生活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坚定马克思主义劳动立场。

3.以产教融合为契机,将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生活。文山学院作为省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示范院校,正大规模进行产教融合的探索和实践。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组织学生到具有科技含量高、社会服务型强、环境保护效应高的工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参观,既符合学情、校情,又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探索科技与劳动的关系、思考劳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感悟劳动的社会价值,进一步提升综合劳动素养。例如,文山学院在《概论》课实践教学中,选取了“砚山县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苗乡三七科技示范园区”“文山学院者腊乡扶贫生产基地”,采用学生代表实地参观、校内师生宣讲团宣讲、学生提交学习心得、开展比赛的实践教方式,进行社会实践劳动育人探索。在参观学生代表和校内师生宣讲团代表的构成方面,以学生自愿报名为基础,侧重于选取专业关联度高、家庭职业劳动背景关联度高以及缺乏体力劳动实践锻炼三类学生作为参观代表。以参观“苗乡三七科技示范园区”为例,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侧重于选取不熟悉三七种植流程的学生、食品及农业相关专业学生、家中有三七种植背景的学生。其中第一类学生能够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不容易,尊重劳动;第二类学生能够进行专业知识技能提升;第三类学生能够综合比较普通低技术含量的三七种植与高科技三七产业之间的区别,激发劳动创造精神和服务于农民的科研意识。以学生自愿报名、分类选取代表,同学生的专业、家庭背景,以及地方文化、代表性产业等社会环境深度融合,有助于在单次实践教学过程中实现多层次培育劳动精神的目标。

(三)综合布局各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实现劳动育人多层次协同配合

总体来说,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劳动育人的目标,还需要注意不同的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之间的协调。首先,《基础》《原理》《纲要》《概论》《形势与政策》五门课程在开展劳动育人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和课程开设的先后关系,从不同的侧重点,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递进式劳动育人过程。其中,在实践教学主题的选取方面,《基础》课应该侧重于从培养劳动习惯、劳动观、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入手;《原理》课应该侧重于从劳动的本质、劳动与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劳动现、劳动异化现象的批判引导、社会主义劳动关系重塑等角度入手;《纲要》应从劳动人民艰辛的奋斗历程、劳动人民是社会革命主力军等角度入手;《概论》课应该从弘扬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党带领劳动人民团结奋斗、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光辉历程角度入手;《形势与政策》课应该从当前最有影响力的劳动相关事件中,例如民法典学习、国际劳动人民权利保障对比等方面入手开展实践教学。同时,各门课程在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和主题的差异化,避免同质化、重复化的劳动育人实践教学形式,又要形成多管齐下协同配合、递进式的劳动育人过程。其次,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还需要注重同“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协同推进的目标相结合,积极探索,促进大中小思政课实践教学劳动育人的协同、梯次开展。

此外,还需要不断加强不同形式的思政课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的探索,才能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成为劳动教育的内在支撑、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载体、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实现思政课作为劳动育人的主阵地、主渠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 文中除特别标注外,调查数据均来源于《文山学院大学生劳动教育情况问卷调查》,2020年6月,问卷发放覆盖文山学院所有年级、专业,采用问卷星线上调查,有效回收问卷1006份,有效率100%。

② 数据来源:中国教育报2019年8月28日01版.柴葳.教育部推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奔着最要紧的问题开方抓药。

猜你喜欢
西畴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西畴,在时代的大浪中扬帆起航
含笑花(2021年1期)2021-03-02 11:53:18
披荆斩棘斗顽石
含笑花(2021年1期)2021-03-02 11:53:18
西畴之秋(外一首)
含笑花(2021年1期)2021-03-02 11:53:18
“西畴精神”——写在石漠上的壮美史诗
云南画报(2020年11期)2020-12-14 07:17:46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