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素质课教学探析

2022-12-07 12:39熊凤水
文山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知识点

熊凤水

(安徽大学 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0世纪90年代,随着形势的发展需要,中国内地高校开始在大学生的课程建设中加强人文素质课教育。1995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52所高校开展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拉开了高校人文素质课教育的序幕。进入21世纪以来,人文素质课教育进一步受到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的相关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国各高校积极行动,相继启动了本科生的人文素质课建设。

一、人文素质课具有重要的价值

人文素质课是以积累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素质、提升人文精神为目标的人文学科类公共课,它面向的是全校学生,属于人文通识类课程[1]。人文素质课被视作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和“根基”,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育人的应有之义

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生活的总体世界由三种不同的基本要素构成,分别是“事实”“价值”和“意义”。自然世界是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社会世界由各种各样的事实、事件和价值所构成,价值构成了社会世界的核心,人文世界是由价值和意义所构成,意义是人文世界的核心。人文知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具有主观性、反思性、进化的螺旋性、个体性等特点。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我们应当彰显教育的人文性[2]。大学生处于从少年走向青年的特殊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或缺。高校作为凝聚和培育人文精神的家园,是人文气息最浓厚的地方,更有责任培养和造就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综合性素质人才,让学生获得文化、精神的滋养。大学绝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不能降格为职业培训机构,中国大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已经带来了一些看得见的危害。近年来社会上广泛讨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对大学培养人才的一种质疑和批评,更有甚者,有些人在大学里学到了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最后却沦落为贪官污吏,没有发挥出应用的社会价值,更没有认识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人文精神和情怀的缺乏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负面效果。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树立对祖国、对民族的责任感。科学精神是立世之基,人文素质是为人之本,人文精神是立国之魂[3]。大学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把实现科学的“真”与人文的“善”有机融合,重视人文教育是大学育人的应有之义。

(二)现代社会竞争的客观需要

二十年的大学扩招,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人文素质看起来似乎没有技能和专业重要,不是“硬通货”,往往容易被学生忽视。但是,现代社会的竞争在本质上是综合素质的比拼,综合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能够真正体现一个人最具竞争力的恰恰是人文素质,高雅而优秀的人文素质是参与现代社会竞争最有利的武器。人文关怀、人文魅力、人文力量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与社会前进的方向相吻合。人文素质教育迎合了当今社会各学科知识交叉与融合发展的总体趋势,通过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课,获得更为宽广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技术,成为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和职场环境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通过人文素质课的教育,注重对大学生领会人文成果和人文现象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哲学、音乐、绘画等学科知识的领会能力,拓展其领会的深度与广度,使其成为一个人性丰富、学养深厚的文化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严以律己,洁身自好,做人文素质教育的践行者和榜样人,成为心智成熟、人格健全、精神健康的综合性人才,在现代社会的激烈角逐中不断增强竞争力。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专业技术往往只是一个敲门砖,只是一张入场券,真正决定事业发展高度的,是以人文素养为基础的综合能力。人文素质教育可能是现阶段大学教育的短板,根据“木桶原理”,决定一个人事业发展高度的,不是其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具备深厚的人文修养,才能为人生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人文素质课面临的挑战

尽管人文素质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仍然面临着以下几个代表性的挑战。

(一)政策倡导与现实执行的差距

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各个高校都已经采取了行动,人文素质课教育得到全国高校的普遍认可,写入了各个高校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成为本科生的选修课程,很多高校规定,需要修满一定的人文素质课学分才能获得学位证和毕业证,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毕业生,这为人文素质课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氛围,为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但是在现实执行中,距离政策倡导中的理想状况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教学实际中,仍然存在着重技能训练和科学知识,轻人文素质的现象。中国内地大学,特别是理工科大学中存在的“五重五轻”现象,即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功利轻素质。“五轻”的根子在于轻素质,主要是轻人文素质,轻视了教育要教化人与塑造人这一“在明明德”的本体性功能,而过于追求功利主义这一社会性功能[4]。“五重五轻”现象的根源在社会中普遍盛行的“就业指挥棒”,能不能在毕业后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成为学生、家长甚至社会舆论判断“大学上得值不值”的一个最重要的尺度,高校所谓热门专业与冷门专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也是就业率,教育主管部门也在不断地强调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性,并且把就业率与学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紧密挂钩,“就业导向”成为高校的共识,为了提高就业率,就把重心放在“实用型”的专业上,学校对于学生能力的重视就直接转换为对学生专业技术的重视,人文素质往往被忽视、甚至被忽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人文素质课停留在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水平上,能挤压的就挤压、能砍掉的则砍掉,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掺杂了浓厚的市场化和商业化味道,对人文素质课的开展非常不利。

(二)广博与精深的张力

人文素质课是跨专业的选修课,有文科院系的学生,也有理工科院系的学生,学生的来源不同,基础知识的积累不一样,给授课内容增加了难度,主要表现在广博与精深的张力。“博”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全面地讲解所有的知识点,将有限的教学时间平均地分配到各个知识点上,以求学生对所有知识点的全面理解和掌握的一种教学理念。“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以全面完整地讲解所有必需的知识点为目的,将有限的时间集中在某一门课程的某一个或几个知识点上,以求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深入理解的一种课程教学理念[5]。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点时,如果偏重于精深,部分基础薄弱的理工科学生听起来很吃力,云里雾里似懂非懂。如果偏重于广博,来自文科院系的基础较好的学生,觉得这些知识点自己已经掌握了,老师讲的是浅尝辄止,是在“炒剩饭”。同样的授课内容,因为学生基础不同,就会出现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的矛盾状况,这都会影响到人文素质课的教学效果,降低了课程的吸引力。

(三)教学环节上的不利因素

人文素质课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的制约。一是上课时间不合理。高校在排课时一般都是先排以班级为单位的专业核心课和基础课,人文素质课轮到最后排课,因为涉及不同院系的学生选课,为了避免上课时间冲突,人文素质课的上课时间一般是排在晚上或者周末,学生们对此抱怨甚多,认为占用了他们的休息或者自由活动时间,选课上课积极性不高,也增加了逃课的概率。二是学生不重视。在就业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同学认为学好专业课程、提高专业技能,对就业有直接的帮助,人文素质课程对就业、专业技能和未来职业发展没有直接的影响,思想上不重视。利用上课时间看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专业书籍、背英语单词、做公务员考试题目等,还有的同学上课玩手机、睡觉、吃东西等,也有不带教材、笔记本等上课工具的,“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更有甚者就是直接旷课,有学生私下聊天时,坦诚主观上最想逃的课就是人文素质课,其次是马列毛概等课程,最后才是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学生想着的是如何获得规定的学分,如何才能更容易地拿到学分,这与对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境界更是相差甚远。三是课堂组织难。人文素质课是实行大班教学,动辄一百多人的班级规模让人望而生畏,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问题相对困难,学生发表见解的机会不多,提问也只是蜻蜓点水,难以有深层次的有效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由于课时有限、班级人数众多,任课教师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缺乏准确的了解和把握,增加了成绩考核的困难,平时成绩无差别、最终成绩差不多。出现课堂有序性不够、考评公正性不足、内容针对性不强等影响教学实效的问题。

三、提高人文素质课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虽然就业指挥棒的这个大环境高校在短期内无法改变,但仍然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来不断提高人文素质课的教学效果。

(一)组建学习共同体

由于学生们的基础起点不同、自身发展定位及人生目标不同,对人文素质课的学习兴趣和期望要求也不尽相同,一个一百多人的大班级,授课老师无论怎么讲课,也是众口难调,难以避免广博与精深的张力,组建学习共同体可能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有的学生是为了把知识点用在研究生考试上,讲解就需要更具体化、系统化,易于识记。有的是想掌握一些入门知识,相当于课程的启蒙,想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希望讲解能够通俗易懂,听起来轻松有趣。有的是对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知识点感兴趣,想围绕兴趣点来写作学术论文,则要求更深入更专业,需要研究式的教学。为了充分调动不同需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探索构建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的学习共同体,让不同定位、不同目标的学生以“类”而聚,因材施教[6]。从一般的合作小组迈向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需要教师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进行合作规则的教育,注意协调合作中的人际关系,为小组合作创设良好的环境,使合作学习从他控走向自控[7]。通过科学组建学习共同体,同学们课外分组合作学习,课内交流合作学习成果,可以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广博和精深的张力问题。

(二)优化教学安排,改进教学方法

高校可以在细节上更加重视人文素质课,改变现行的排课时间,在周一到周五的白天,统一安排一个时间段供全校学生修课,如把人文素质课统一安排在周三的上午一二三四节上课,既调动学生选课的积极性,也改变学生认为人文素质课不重要的观念。学校在各个院系挑选最优秀的老师任教,折算成更高比例的教学工作量,充分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

人文素质课要依靠制度保障才能起步和开展,但是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和长远发展,则需要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同,与学生的个人兴趣相结合,因此就需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一是授课内容要有问题意识。从问题入手设计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切己性和现实感,能够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和职业规划紧密相关,能够培养和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和认同,形成良好的口碑,课程在学生中就会有市场。比如,在《社会心理学》课程中,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怎样增强吸引力,就是一个有明确问题意识的话题,是大家都关心的现实课题,能够调动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其探究的兴趣,有助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灵活的教学方式。人文素质课绝大多数时候采用的是PPT的教学方式,对于一些特定的课程,如影视类和舞蹈类课程,辅之以效应的视频或音频材料,就会更有感官体验,如音乐类课程可以辅以必要的音频材料。教师先用PPT展示和介绍相关音乐知识,然后播放有关音乐范例,接着进行评述的教学方式,学生往往更感兴趣,在随后的点评互动环节,学生也更容易理解[8]。“有血有肉、言之有物”,学生才能听得津津有味,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收获感和成就感,增强教学效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千万不能滥放电影,更不能通过放电影来混时间,如果缺乏足够的分析,就会出现“放放电影、听听京剧,讲者轻松、听者愉快”的局面,教师容易拿到“工分”,学生容易拿到学分,这种看起来“双赢”的和谐局面会最终毁掉人文素质课的发展根基。三是多样化的教学展示。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大学里已经得到普遍应用,使学生在视、听方面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传统“板书+口述”的教学展示被忽视甚至被遗忘了,削弱了学生的动手写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听、说、读、写作为大学生的基本素养一个都不能落下,这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符合人文素质课的应有之义,需要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展示方式。

(三)构建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评体系

高校期末的结果考核一般是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和写课程论文的方式进行,这三种方式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闭卷考试内容局限于教材,有些老师会在考前划重点,学生突击背诵,奋战一星期,考完又忘记了。开卷考试虽然内容更为发散,但学生们基本上也就是从课本上摘抄一些相应的知识点。一篇小课程论文,难以有很客观的标准做到公平公正,甚至都可能会出现抄袭现象。对于人文素质课的期末考核来说,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减少客观性试题,着重考察学生的全面人文素质,增加主观弹性和开放性,解放学生的思想束缚,鼓励学生思考多种答案,进行求异思维,培养创新能力[9]。在很多高校,专业核心课和基础课是期末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的权重,最后折算成这门课的总成绩。对于人文素质课来说,应该更加看重平时的过程考核,能够给学生更多自我展示的机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过程考核所占权重可以达到50%甚至更高,需要赋予任课教师更大的裁量权。过程考核主要由这几个部分组成:是否有迟到旷课、是否按时按质完成平时作业、是否积极发言、上课是否有玩手机现象等。教师对学生的平时表现进一步量化,如旷课一次和迟到一次分别扣几分,认真完成一次作业加几分,积极发言并言之有理一次计几分,上课玩手机进行扣分,这些平时表现都累计在过程考核的成绩上,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彻底拉开最终成绩。由于班级人数众多,在有限的课时内,任课教师很难把学生一一对应上,就需要充分发挥好点名的功能,点名不仅仅是起到判断学生迟到旷课的作用,单纯的点名无法解决学生“出人不出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点名的过程中对平时上课认真的同学和上课玩手机的同学进行标注,否则任课教师只能从相貌上知道某个同学上课认真、某个同学上课玩手机,但无法把相貌和名字准确对应上,通过点名就可以进行标注。在第一节课上,任课教师就要把考核的方式、权重、组成部分、评分标准等在班级公开,做好记录和资料的保存工作,以备分数有疑义的学生来查询,这实际上对任课教师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学生对这种公平、公正、公开、合理、有序的竞争方式非常认可,可以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科学考核方式的引导,督促学生遵纪守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树立“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的人文素质,倡导和弘扬勤奋刻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人文精神,这正是人文素质课开设的初衷,也是人文素质课要达到的目标。

(四)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指导

教师的任课水平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关系到人文素质课的教学效果,高校主要是采用教学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三种方式来监控教学质量。从现实情况来看,学生评价发挥了最主要的作用,有些高校把其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重视学生评价当然有其合理之处,学生是教学环节的主体,最发言权。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如果学生评价的权重太大,甚至能够影响到教师晋升职称,则可能会带来一些非预期的潜在负面后面,典型的表现就是教师“怕”学生、“迁就”学生。具体来说,教师为了避免学生评价时打低分,不敢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对于迟到、旷课、上课不认真的同学不敢严格管教,怕得罪学生,这对于其他认真学习的同学是一个不好的导向,也背离了人文素质课的初衷。教师在讲授内容时,不愿意讲得太深,怕学生因为听不懂而昏昏欲睡,为了达到表面上的活跃气氛效果,会选择一些趣闻轶事,讲讲笑话,发发感慨,以博得学生一笑,这不是一种严格的学术训练,学生们只是听听而已,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为了让学生打高分,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来选课,教师会与学生达成妥协,这些都不利于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在参考学生评价的同时,需要更加重视教学督导评价和同行评价,教学督导组一般是由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组成,同行是相同或者相近专业的老师,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教学督导和同行的评价往往更深入、更准确,更能看出问题的实质和根本,从而更好地督促和帮助任课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对于评价好的高质量课程,对任课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大力表扬,尊师重教,并通过示范课、公开课推广其教学经验,共同促进人文素质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论与讨论

人文素质课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心智成熟、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合格毕业生具有重要的价值,但是在重技术、轻人文的功利主义氛围下,人文素质课面临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需要得到行政主管部门的进一步重视,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知识点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公关摄影师必备素质
素质太差
人文社科
关于G20 的知识点
素质开发完全图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