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辅导员“微思政”应用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2022-12-07 12:39朱河锦
文山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辅导员思政思想

朱河锦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带来了较大变革,网络新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媒介,大量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了不小的挑战,加之当代大学生群体鲜明的思想行为特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无法完全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微思政”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便应时而生了。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提升其“微思政”应用能力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思政”的内涵与特征

(一)“微思政”的内涵

“微思政”的概念最先是由国内学者朱宏胜在课题研究中提出来的。“‘微’不是指‘微小’,而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一种更加灵活、细微、细腻、亲近、与时俱进的方式贴近当下的高校大学生”。[1]

所谓“微思政”,是一种基于网络新媒体技术发展而探索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它以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为基础,充分借助各类网络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把科学的思想政治知识和观念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在其未察觉的状态下对其产生影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是一种“隐性教育”方式。

(二)“微思政”的特征

相较于传统思政而言,“微思政”具有交互性、灵活性、针对性、渗透性的特征。

1.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性强

“微思政”将网络新媒体技术有效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拓展了教育手段,丰富了教育载体,拉近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距离。它依托移动新媒体平台,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与资源共享的特点,构建师生间的平等交流与积极对话,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以学生为中心,多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分享认知与体验,相较于传统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每个独立个体都可以通过发表观点、转发信息、创作短文或短视频等“微作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有利于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自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忠实传播者。

2.突破时空限制,灵活性强

“微思政”充分借助网络载体,通过简短、精练的语言、符号、图片、表情包、短视频等网络表达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象化、碎片化传播,让学生可以更加自由、灵活、便捷的获取知识信息。这样的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克服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囿于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不再拘泥于教材,将其从课上延伸到课后、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贯穿于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全过程,覆盖其大学生涯各个环节,形成全过程、全方位、无界限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时空,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3.契合学生个性化需求,针对性强

当代学生的个性化特征较为明显,个体与个体之间兴趣、需要、思想、行为的多样化差异较为突出,这就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基于网络新媒体平台应用的“微思政”模式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微思政”的充分运用可以产生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微产品”,在网络新媒体平台上汇聚成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检索快速、便捷地从资源库中提取自己需要或者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通过他人的推荐、分享来获取信息,新媒体平台也会根据学生的浏览足迹推测、筛选出其可能感兴趣的信息并进行推送,使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4.亲切贴近学生,渗透性强

“微思政”是通过隐匿教育目的,弱化师生的身份差异,紧密围绕学生的学习、思想、兴趣、心理、情感等日常生活实际,以更加贴近学生表达习惯的话语形式,营造一种平等、亲切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育者所创设的情境,悄悄化解学生内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和抗拒,使其自主接受教育,并将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它借助网络新媒体平台,利用晒照片、秀视频、讲故事等更加生动形象又较为隐蔽的手段,通过“微言大义”“言近旨远”的形式,摆脱正面教育的枯燥、难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使其能够浸润人心,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三)“微思政”在高校的应用价值

“微思政”的特征决定了其在高校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能够弥补高校传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盲点,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亲和力与有效性。

1.与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相吻合

当代大学生群体生长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新环境下,对网络新媒体技术产品有着较大的兴趣和热情,接受程度较高,是新媒体平台用户中较为活跃的群体。并且,大学生处于个人身心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思想活跃,求知欲强,亟须获取信息与表达自我,“微思政”灵活多元的表达方式、新鲜丰富的教育信息和贴近学生的亲切风格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可以有效满足其需求。它将思政教育“以一种社会交往理念渗透到大学生的逻辑思维当中”[2],促进观点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增强了大学生的话语权,满足了大学生群体通过表达自我而得到他人认可的强烈的自我实现感,有利于调动其参与积极性,有效避免了大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反感与疏离,更容易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对其思想塑造和观念建构产生影响。

2.与高校思政工作的任务目标相契合

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使命,在关注大学生专业素养培育的同时,还应重视其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后备力量。在当前多元化社会思潮和西方意识形态冲击下,大学生主流思想意识和核心价值观念有所淡化,高校应当坚持“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将思政教育落到实处,使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道德根植于大学生内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微思政”的运用极大地创新与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架构起师生间互动的桥梁,满足了青年大学生多元化的喜好需求,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增强教育实效。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微思政”应用能力的意义

(一)是高校思政工作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当今社会步入了新媒体时代,当代青年成了最主要、最活跃的网络新媒体使用群体。“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1.6%。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达17.4%。”[4]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的高速化、广泛化、简便化,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形成了不小的冲击。时代发展带来的冲击迫使我们必须与时代同步伐,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新模式。“微思政”正是高校思政工作为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需要、顺应现代教育改革要求而产生的。它以移动新媒体为传播载体,以“碎片化”方式传递思想政治知识和理念,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形式灵活多样,交互性强,符合当代大学生独立、活跃的思想行为特征;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契合当代大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成长成才需求,比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更容易被当代大学生群体所接受。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力军,提升其“微思政”应用能力是高校思政工作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然要求。

(二)是高校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有效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教育部全面启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大力推动实践探索。“微思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优势更加有利于高校贯彻落实“三全育人”,具体来看:“微思政”教育过程与资源平等互动、开放共享的特点有利于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等各类主体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全员育人;“微思政”的渗透功能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促进全程育人;“微思政”充分运用移动新媒体,打破时空限制,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课上延伸到课后、从校内覆盖到校外、网上网下有机联动,促进全方位育人。因此,辅导员“微思政”应用能力的提升是高校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有效路径。

(三)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立德树人成为高校的立身之本。高校辅导员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践行立德树人的主力。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是其充分履行工作职责、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完成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条件,而“微思政”应用能力就是其综合素质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升辅导员“微思政”应用能力,使其树立“微思政”理念,借助新媒体碎片化、形象化的传播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力,实现浸润人心的效果,是高校落实、落细思政工作,增强育人实效、提升育人质量、完成立德树人使命的重要举措。

三、高校辅导员“微思政”应用能力的提升路径

高校辅导员“微思政”应用能力的提升需要通过高校和辅导员两个主体层面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来实现,不能只靠任何一方的“单打独斗”。

(一)发挥高校的引领作用

高校要做好顶层设计,健全“微思政”育人体制机制[4],从硬件、平台和队伍等方面提供相应的支持,促进辅导员“微思政”应用能力提升。

1.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融媒体建设

依托各类媒体平台建立完善校园“微思政”平台,为“微思政”育人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发展空间。以应用较为广泛的微信、微博平台的开发为核心,不断推动思政教育向易班、知乎、分答、中国大学生在线、头条号、网易号、B站、抖音、微视等平台扩展,促进“微思政”传播形态的多元化,扩大“微思政”覆盖面,为辅导员“微思政”应用能力的提升创建平台,增强思政教育传播力和影响力。

2.构建多平台联动机制和校内外合作共享机制

由于不同新媒体平台在信息传播上存在差异,各有特点,高校要主动构建“微思政”多平台联动运营模式,根据不同新媒体的特点进行全校层面的统筹规划,以确保辅导员利用不同平台开展的“微思政”教育既有内容上的一致性,又有形式上的多样性。同时,还要积极牵头建立校内外合作共享机制,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作用,强化校内、校际交流,促进资源共建、经验共享,为辅导员“微思政”应用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环境。

3.健全辅导员教育培训机制

高校要健全辅导员队伍教育培训机制,依托辅导员培训基地,根据“微思政”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针对辅导员开展提升其“微思政”应用能力的教育培训,帮助辅导员掌握“隐性教育”理论和新媒体传播规律,熟练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和技术知识提升“微思政”应用能力,培育出一批“微思政”名师。在培训内容上,要涵盖教育学、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理论知识内容,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国家大政方针、隐性教育理念、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教育模式的整合、网络舆情处理技巧、网络语言表达、媒体公关艺术、新媒体具体运用指导、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以建构“微思政”的知识体系。在培训方式上,可以采取“短期培训+长期培训”“专题培训+系统培训”“岗前培训+骨干培训”的形式,尽量扩大教育培训的覆盖面,促进辅导员队伍“微思政”应用能力的整体提升。在培训渠道上,可以组织权威的教师专家团队编写培训教材,邀请媒体人、网络专家、传播学家和心理学、教育学家开展专题讲座,运用好“传、帮、带”,让经验丰富的资深辅导员将多年积累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年轻辅导员。

4.建立健全“微思政”育人激励机制

完善辅导员工作考核指标,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对积极运用新媒体开展“微思政”教育,取得显著成效的辅导员予以表彰和奖励,有利于较大程度激发辅导员应用“微思政”模式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网络育人的积极性。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辅导员利用新媒体开展“微思政”纳入工作量计算,优化成果评价,把“微思政”教育成果列入职称、职务评聘条件,调动辅导员在工作实践中应用“微思政”的热情,强化隐性教育理念和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二)发挥辅导员的能动作用

1.革新教育理念,树立“微思政”意识

技术发展推动着社会变革,也促进着教育模式的变革。网络的开放性促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行为方式个性化、语言表达网络化的特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挑战。高校辅导员应当积极革新教育理念,树立“微思政”意识。

要端正自身态度,客观看待网络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与发展机遇,充分认识到当前意识形态工作形势下,高校思政工作亟需占领网络阵地,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革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树立“微思政”意识。要转变工作思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结合高校思政工作特性和实际需求,努力探索多样化的工作方法,转变过去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深入挖掘网络新媒体的育人功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发挥“微思政”潜移默化的教育效能。

2.加强学习培训,提升新媒体运用技能

要开展好“微思政”,教育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网络新媒体运用能力。当前高校辅导员对网络新媒体的运用能力整体上落后于其所面对的大学生群体,因此,辅导员要加强学习,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自身运用网络新媒体的能力,并将之作为重要任务开展相关研究与探索,以保障“微思政”发挥实效。

首先,要主动走近网络新媒体,学习掌握网络新媒体的相关知识和基本使用技能,通过关注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发表的内容,及时分析和判断学生的思想动态。其次,要掌握一定的网言网语,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喜欢用简单、直接、诙谐、幽默的网言网语进行沟通,这需要辅导员掌握网络沟通技巧,合理使用网络热词和网络表达与学生进行互动,将思想教育内容结合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形象化、情境化的表达方式进行传播,贴合学生实际,增强话语感召力。

构建符合新媒体环境的新型师生互动关系。最后,要学会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处理,整合网络碎片信息。网络新媒体平台因为其精简、迅捷的传播特点,其所提供的信息数量庞大、种类繁杂且呈碎片化,容易滋生各种网络谣言,形成网络舆情,辅导员要通过信息收集处理有效掌握网络舆情,合理引导网络舆论。

3.创新工作方法,注意教育技巧

一是要当好“把关人”,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素养。“把关人”概念是美国传播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5]高校辅导员要在网络新媒体传播环境下坚守教育职责,当好“把关人”,首先,新媒体环境下,海量的网络信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要培养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和不良信息免疫力,引导学生树立批判意识,全面看待问题,做到不迷失、不盲从。其次,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人人都可以便捷地发布、传播信息,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合法性难以控制,网络谣言易于滋生。要注重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认识到不规范的网络行为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将要承担的法律后果。再次,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方等新媒体平台的各个运营环节,帮助学生了解新媒体运作,提升其网络素养。

二是要打造优质“微思政”品牌,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网络新媒体平台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可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辅导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优质“微思政”品牌。首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将理想信念教育与青年学生现实的学习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融入网络思政教育各环节,保证网络育人的正确方向。其次,要整合资源,积极运用网络技术构建能够吸引学生的、具有品牌带动效应的优质校园“微思政”平台,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不断推送跟其学习、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信息,扩大“微思政”平台的影响力,真正发挥网络育人功效。再次,要确保线上与线下的双向互动,着力帮助学生克服现实困难。

三是要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培养学生意见领袖。学生干部是辅导员工作的有力臂膀,调动其工作热情参与“微思政”,不仅可以填补辅导员在时间、精力、新媒体技能等方面的不足,还可以让学生干部自身受到教育、得到锻炼。同时,学生干部作为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成员,更熟悉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更能够平等地与同学对话,也更有助于辅导员真实、全面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助力“微思政”实效性的发挥,实现满足学生需求的育人效果。辅导员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组建以学生干部为主的新媒体运营团队,培养一大批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优秀共青团员为主的学生意见领袖,以学生的视角解读时政新闻和社会热点,在新媒体平台上与同学们进行思想交流和沟通,以增强学生的思政认同感。

四是要整合媒体资源,带动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互联网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类新媒体平台更新换代速度之快让人眼花缭乱,但是当代大学生群体总是能灵敏地捕捉到更新颖的平台,使得我们网络思政的步伐总是落后于大学生更换新媒体平台的节奏。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主动迎接挑战,不断更新、调整、重构所掌握的新媒体资源,努力实现各平台的联动,在跟上学生使用新媒体的步伐的同时,满足不同媒体学生用户的需求。同时,高校辅导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通过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带动学生、家长、班主任、专任教师、行政人员等不同主体共同参与“微思政”,实现全员育人。

4.加强理论研究,促进“微思政”良性发展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堂不仅要形式新颖和内容充实,还需要具有直击学生心灵的力量。”[6]鉴于此,“微思政”教育和辅导员的能力提升具有较大的理论研究空间,高校辅导员应当发挥其理论研究的优势,在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对“微思政”相关理论的学术研究,深入调查研究新媒体的运作规律,研究网络技术发展对学生思想、心理、行为产生的一系列影响,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探寻规律,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思想动态,形成学生学习、生活、思想等全方位的成长数据和图形,以实践推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增强辅导员研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工作的能力。

四、结语

新媒体的浪潮不断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改变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微思政”作为一种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在顺应时代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群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渠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高校辅导员应当树立新媒体思维,增强“微思政”意识,提升新媒体运用技能,充分发挥新媒体优势,创新工作方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猜你喜欢
辅导员思政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领中队辅导员做好少先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