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 玺 鲍晓东 黄 芸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7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中医学理论的渊薮,我们可以从其中吉光片羽式的文字里,依稀发现先贤们对类似于帕金森病的症状表现所展现出的较为准确的表达。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觉这些表达似乎都围绕着“震颤”和“僵直”两大主题。
首先是对于震颤症状的描述,《内经》中多用“振”“掉”“摇”“瞤”“筋骨繇复”“筋挛”及“鼓栗”等表述。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灵枢·根结》:“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所谓骨繇者,摇故也。”对于肌肉僵直以及僵直所致姿势和运动障碍等,《内经》则归入“拘”“强直”“收引”“筋痹”及“痉”等范畴[1,2]。如《素问·气交变大论》:“暴挛痿痹,足不任身。”《素问·至真要大论》言“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该篇还有“诸暴强直”“诸痉项强”“诸寒收引”等病机描述。然而上述对病情的描述和命名都是零散而不成系统的,与现代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相对照,很难有明确而完整的联想。
《内经》时代的先贤们善于将众多纷繁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病证归类。例如将各种萎废不用的虚弱性病证都归之于痿证;将以发热为临床主要症状的外感病归属于热证等等。《内经》将几乎所有类似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都是纳入“痹证”范畴加以系统认识的,相关的理论集中体现在《素问·痹论》中。其开宗明义就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这里谈到了两个问题,一是痹证与风、寒、湿合邪侵犯人体有关。帕金森病乃老年退行性病变,此时脏腑机能衰退,阴阳之气违和。《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阴阳失调,则易感外邪。帕金森病患者有一个明确的表现,就是每逢天阴下雨,气温下降,病情就会加重,这应责之于风、寒、湿之邪内外合力。在这点上帕金森病与《素问·痹论》的观点不谋而合。二是人体感邪之后,其痹证的分型取决于风、寒、湿三者的偏颇。
风邪偏重往往症状游走。帕金森病的震颤有两点符合风的特性。其一,震颤是呈静止性的,也就是说安静状态反而抖得更厉害,这与“风胜则动”概念相符。其二,风的特性还导致帕金森病的震颤具有一定的活动性,它在患者身上呈“N”型的发展走向,而且越到帕金森病的后期,震颤越不明显。说明在帕金森病痹证的风、寒、湿三邪之中,风性主动,为百病之长,它始终是兼邪,往往预示着病在轻浅,而寒、湿贯穿帕金森病的全过程,越到后期则越明显,故寒、湿意味着病趋深重[3]。
寒邪偏重往往肢体拘挛、疼痛。这是因为寒主收引、寒性主痛的缘故。帕金森病的患者关节僵硬,手脚拘紧,行动缓慢,姿态含胸耸肩,头部前倾,面具脸,慌张步等等,都是寒主收引的表现。曾有帕金森患者的足大趾往回抽,一直翻到足中趾之上,由此可见其感寒气之盛。帕金森病表现的疼痛往往固定于某个或是某几个大关节的周围,有的是肩关节,有的是胯部,有的是膝关节,临床上时有被误诊为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甚或关节炎,南辕北辙,收效甚微。因为这种疼痛往往是因为寒主收引,导致肌僵直,使得关节腔变窄,甚至消失,关节面相互摩擦而产生的。治宜舒筋活络,使肌张力下降,从而缓解疼痛。
湿邪偏重往往表现为身体沉重,口角流涎,缠绵难愈,而且越到后期,寒湿的表现越明显。这往往是湿性重浊黏滞的特性所致。所谓“重”,是指帕金森病患者的肢体沉重感,这在患者的初期就会有所表现,且越到晚期越明显。具体在临床上可见有的患者腿拖着腿或者弯曲两腿挪着走路,无法抬举;有的患者两手沉重至抬手搁不到桌面上。所谓“浊”,是指帕金森病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特性。帕金森病患者一是容易出汗,而且汗往往油腻黏滞;二是容易流口水,轻则熟睡中流于衾枕,重则口角流淌不息。所谓“黏滞”还指帕金森病的症状黏滞不爽,病情反复,缠绵难愈。脾运不健,起先湿滞胃肠,脘腹胀闷,大便不爽,以致后来腑气不畅,大便秘结。许多帕金森痹证患者都有这样的表现。《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也。”所以这也是脾胃失健、阴结于下的表现。《金匮翼·便秘统论》:“冷闭、虚闭即阴结也。”故湿为阴邪,最容易闭阻气机,气机不振,又加之黏滞之性,故帕金森病往往是缠绵不愈的。
《素问·痹论》对于痹证的行痹、痛痹和着痹的分类,是基于人体感受风寒湿之邪后,三邪所占比例不同的情况而有着不同性质的表现,而且是无论外感还是内伤的共性表现。也就是说风、寒、湿邪无论外感、内伤,在人体内都可以因为痹阻气机,从而导致行痹、痛痹和着痹。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行痹、痛痹和着痹都可以成为风、寒、湿三邪居于体内的特异性表现,随着三邪在体内的蓄积,病程的迁延,风、寒、湿邪必然向体内深层进犯,最终导致脏腑痹。
《素问·痹论》中提到脏腑痹的内容似乎与帕金森病非常贴近,其中有着大段的形象性描述,而且有些条文对于一般性痹证来说似乎有些文不对题,但是和帕金森病相对照却是如此的凿枘相应。其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骨、筋、脉、肌、皮痹多发生于帕金森病患者肢体的外围组织,往往表现于疾病的初始阶段,这时候的症状表现通常是邪浅病轻;而脏腑痹则往往在已有骨、筋、脉、肌、皮痹临床表现的同时,还出现了脏腑的病变,这通常表现于疾病的深重阶段。
《内经》对于医学理论的阐述可以分为总结性阐述和各论性阐述。所谓总结性阐述通常遵循的基本上都是“知其要者,一言而终”的原则,都是对于某个论点纲领性、概要性的阐述。落实到类似帕金病病症的描述,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掉振鼓栗,筋痿不能久立”,《素问·气交变大论》“暴挛痿痹,足不任身”,《素问·至真要大论》“大关节不利,内为痉强拘瘛,外为不便”,《灵枢·根结》“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所谓骨繇者,摇故也”,《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寒收引,皆属于肾”等,这些总结性阐述可以散见于《内经》的许多章节。
所谓各论性阐述,是指《内经》对于某一类问题或者某种疾病进行系统全面的认识,如《素问·热论》《素问·疟论》《素问·风论》等等。因而《素问·痹论》就是对于因风、寒、湿邪所致人体气机痹阻,血脉不畅而产生的各类病证从病因病机到辨证论治全方位的论述。应该强调的是中医痹证的范畴是如此之大,凡是各种能够使人体气血痹阻,失去其濡养功能,导致肢体出现疼痛、肿胀、酸楚、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甚至累及脏腑的所有病证都可以归类于痹证。所以,我们并不能认为《素问·痹论》是专为帕金森病而设的。但是帕金森病作为老年性退行性病种,古代也必然存在。它与先贤笔下的属于其他现代病种的痹证(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都具备了中医病因学中风、寒、湿三邪所致临床症状的某些共有特征,因而《内经》时代的先贤们应该是将帕金森病置于痹证的专论中进行研讨。遗憾的是《素问·痹论》对痹证治疗环节论述显得比较苍白。但其中针对痹证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和病证分型所作出的经典系统阐述,仍然对后世医家具有一定影响力。如《金匮要略》对“趺蹶”便有相当深入的阐发。金代张子和《儒门亲事》记载“风搐”一例可能是世界上最早对帕金森病的病例报道,其命名便是继承“其风气胜者为行痹”这一理论。可以说《素问·痹论》对后世研究帕金森病提供了厚实的理论基础和经典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