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秋洁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广西北海 536000)
21世纪,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和交通的便利,跨文化交流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根据调查,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旅游国家中,中国排名第四,仅次于法国、西班牙和美国。中国作为闻名世界的文明古国,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慕名前往。而景区景点的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搭建起了国外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因此,翻译要用最恰当和最对等的语言去再现源语所要表达的信息。景区景点的翻译介绍要充分体现原文本的文化核心信息,体现我国民族精神和地方本土特色,从而促进中华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2013年随着国家提出“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倡议),我国的旅游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北海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国内著名的旅游城市,涠洲岛更是被称为国内第一岛,每年都吸引着不少国内外的游客前往参观[1]。因此,涠洲岛作为北海政府向全世界重点推广的景点,如何让国外游客对岛内景点进行了解并且进行文化推广是一项首要任务。景点翻译也是一项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影响力的实践,通过文化的交流进一步展示北海城市形象,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促进文化产业化并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但是根据笔者常年在国内旅游景区所见,部分译文仍然存在着问题,如用词不当,中式英语,英文翻译存在拼写错误、错译、冗余修饰、同义复指、名词滥用、逻辑混乱等诸多问题,误导游客,不利于当地文化的传播,损害城市对外形象。因此,笔者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角度出发,以涠洲岛部分景点的英译材料为例进行点评和纠正,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给旅游外宣翻译提供参考思路。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尤金·A·奈达(Eugene Nida)提出,奈达的几个师傅都是享有盛誉的结构主义语言大师,而奈达本身在语言学领域也成就非凡,他曾是美国语言学会主席。经过长时间研究《圣经》翻译,奈达从自己的角度创造出了一套新的理论,并且成了后人翻译研究的经典,那就是“功能对等”理论。赵丹丹在2011 发表对奈达及其“功能对等” 理论研究,梳理了奈达及其理论发展过程[2]。1964年,奈达的《翻译科学探索》一书问世,在这份资料当中,“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这两个概念首次被提出来,而后者则是他重点强调的。对前者的理解,奈达认为“形式对等”式翻译是不多见的,因为语言在各种形式和内容上普遍存在分歧,而后者“动态对等” 追求的则是和源语信息最贴切最自然的翻译效果。奈达的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做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所做出的反应基本一致”,简言之,就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为了让大众对“动态对等” 这个概念理解得更加准确,1993年,奈达用“功能对等”代替了“动态对等”。综观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发展,其核心是译文措辞通顺自然,内容达意传神,读者反映相似。
旅游外宣翻译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进行旅游外宣翻译时,译者需要掌握译出语和译入语的文化知识,密切关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旅游翻译是一种为旅游活动和旅游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实践,这种活动跨越了语言和历史文化背景等[3]。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如景点介绍、景区告示语、民俗风情画册等。而旅游资料主要具备了传递信息和诱导行动这两个功能。对外国游客来说,只有看懂景点介绍才能了解中国文化,进而更好地促进文化传播,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外宣翻译肩负着传播文化的目的,因此译语语言表达应该做到信息全面和准确,情感色彩拿捏适中,有利于不同层面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把译文读者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译文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译文读者理解欣赏能力和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旅游外宣翻译的效果要求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读者理解要求有很大的相似处,这说明了“功能对等”理论运用于景区景点翻译的适用性。
奈达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所以,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译文要采用与源语言类似的方式来再现源语言传达的意义,做到译入语与源语不仅内容上一致,形式上也要一致;其次是要做到意义上的忠实,即译文要准确、完整地传达原文想要表达的含义。下面以涠洲岛景点介绍——汤翁台为例。
原文:汤翁台是为纪念明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而修建。汤显祖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明万历十九年,也就是1591年,因为犯了“抨击朝政”之罪,被贬到徐闻县衙做典史,赴任途中,他游览了涠洲岛,在岛上观看了海上日出日落的壮丽景色,参观了岛上的珍珠养殖,看到了传说中的珠池,感慨良多,写下了这首《阳江避热入海、至涠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诗中一句“日射涠洲廓,风斜别岛洋”,让涠洲这个小岛被世人所识,涠洲岛的历史也因为留有汤显祖的足迹而引以为豪。
译文:Tangweng Platform was built to memorize a famous opera writer of Ming Dynasty—Tang Xianzu.He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the world’s literature,known as the “Oriental Shakespeare”.Ming Wanli nineteen years,that is,in 1591,Tang Xianzu committed to the crime of “attack court politics” and was demoted to Xuwen County and worked as an assistant to Magistrate.On his way to the county,he stopped on Weizhou Island,enjoyed a splendid sunrise and sunset views and visited pearl cultivation on the island,he was filled with so many thoughts when he saw Pearl Poor that he wrote a poem“Got Away From Hot Yangjiang,Entered the Sea and Arrived in Weizhou.Wrote At Night While Watching Pearl Poor,to Lianzhou Magistrate Guo” The poem made weizhou island famous and the local are proud of having him here.
该段景点介绍了汤显祖游览涠洲岛并作诗让这座岛声名远扬的历史。译文基本上把原文信息翻译完整,做到了形式上一致,但是内容精准度有所欠缺,有些词的用法不当,造成了译入语与译出语有偏差,随之造成外国游客对信息的误读。经笔者仔细研究,源语“抨击朝政”被翻译成“attack court politics”,显然不符合文化理解。“抨击朝政”在中国的文化语义指批评宫廷政治,但是译出语“attack”指的是行动上的攻击和进攻等,显然语义无法对等,应该换成“criticize”。此类错误还有原文“他游览了涠洲岛”被翻译成“he stopped on Weizhou Island”,“游览”一词由原译文的“stopped”改成“took a visit of”会更好,也能与下文的“visited”用词避免重复,因为原译语只有“停下来”的意思,而改译后的词不仅有“停下来”之意,还有“参观游览”之意,这样才更加符合源语表达的意思。还有那句“有着重要地位”被翻译为as an important position,译文比较中式英语,西方地道表达为play a significant role,经过这样的修整,才会更加贴近西方表达思维,消除文化误读。
然而,奈达认为,两种语言之间肯定存在着文化差异,两种文化文本之间或许有一定的关联,但不存在完全对等的表达。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4]。首先,译文经过这样的修改后,不仅在形式上与原文对等,表现在结构上的对等;其次,内容上的对等表现在采用更加符合接受语习惯的表述方式。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认为,在翻译过程中,为了达到原文本与译本功能对等,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弥补或调整。因此,在翻译过程当中,译者应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5]。这也就是奈达一直提倡的“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奈达表示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上文提到的涠洲岛汤翁台的景点介绍翻译“汤翁台是为纪念明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汤显祖而修建。汤显祖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译文对应为Tangweng Platform was built to memorize a famous opera writer of Ming Dynasty—Tang Xianzu.He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the world’s literature,known as the “Oriental Shakespeare.译 文 明显只顾形式对等,造成了表达不地道的错误。众所周知,英语是讲究形合的语言,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依靠因果连接词或补充说明来实现的。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它们在发音、构词法、句法、修辞形式及谋篇布局方面都有各自的规律和特点,两者之间虽不乏相通之处,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奈达说过,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莫过于形合与意合之分了,因此,英语表达需要用连词让整个句子看起来存在关系,保持形合。译文最后那句known as theOriental Shakespeare应该放到人物名字后面,要用代词who,为了让后面的表达跟前面联合起来,可用连词and,或者动词用进行时。综合上文所有修改,参考译文为:Tangweng Platform was built to memorize a famous opera writer of Ming Dynasty—Tang Xianzu,who was known as the Oriental Shakespeare,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d the world’s literature.经过这样的修改,译文舍弃了一定的形式对等,改变了原文的形式,但是内容表达却更符合西方思维,达到了奈达强调的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基本上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的要求。
虽然奈达一直强调“内容第一,形式第二”,将读者放在第一位,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接受概念,但是有时候只改变原文本的形式是无法做到全面并且精准地表达源语信息,因为翻译涉及很多灵活的因素,如人文、历史和地理。为了探索更好的翻译方法使源语和译语得以最大限度地对等,奈达表示如果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足以表达原文的语义和文化,可以采用“重创”这一翻译技巧来解决文化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上的对等。“重创”是指将源语的深层结构转换成目的语的表层结构,也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奈达还认为加注是为了满足那些渴望的读者,满足他们的求知性,为他们排忧解惑[6]。所以,为了尽可能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所得到的感受相同,译者应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欣赏需要,选择切合特定语境的注释。如下文涠洲岛“最佳摄影点”的景点材料分析。
原文:天清气朗,薄暮时分,隐约可见远方“南海小蓬莱”。
译文:The sky is clear and bright and at dusk,“small Penglai”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 seen indistinctly afar.
原文中的“蓬莱”是中国著名的海滨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山东半岛,文化积淀深厚,文物古迹众多,享有“仙境”之美誉。但是绝大部分海外游客对中国的地理和人文并不了解,看字面只知道“蓬莱”是个地方,并不能理解到原文要强调的绝美之意。所以,当他们看到译文时并不能够产生与中国游客相同的感受。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重创”的形式对原文加以释译是必要的。经反复推敲,在译文中对“蓬莱”进行加注释,变为The sky is clear and bright and at dusk,“small Penglai”(a place which is known as fairyland)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 seen indistinctly afar.加注释后的译文,达到了功能对等的目的,也更加有效地传递了原文的语义和文化信息。
旅游景区外宣文本的翻译在传播地方旅游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质的译文可以彰显地方旅游文化的魅力,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旅游文化外宣翻译必须秉着客观和全面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还原源语信息,以增强外国游客对中国文化的感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重视译文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译文读者理解欣赏能力和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旅游外宣文本翻译要求相对应。在翻译工作中译者应当把握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精髓,做到正确使用,贴近译语的语言和习惯,才能达到更好地传播和推广中国文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