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龙 沈钦荣
绍兴市中医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沈钦荣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行医三十余载,学验颇丰,在治疗膝痹方面有其独到见解。笔者有幸跟师随诊,受益颇多,现将其相关经验简介如下。
1.1 整体辨治,五脏同补:中医学认为,人之为病一由正虚,一由邪侵。正虚有以一脏虚损为主者,邪侵有从一脏始发者,但五脏紧密相联,不能独顾一端[1]。沈师指出,膝痹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即五脏虚损、气血不足为本,痰浊瘀血为标。五脏虚损,气血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化失常,聚而成痰成瘀;而痰瘀一成,阻滞经络,又可伤及五脏。因虚致实,因实致虚,虚实夹杂是膝痹本虚标实病机的基本构成。同时,风寒湿邪外侵、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劳逸不当等病因亦与膝痹形成密切相关。五脏虚损,气血不足,正气不足,风寒湿等外邪乘虚而入,闭塞经络,气运血行受阻,气滞血瘀。为此,张景岳提出五脏同补之法,并创制五脏同补代表方——五福饮。五福饮中人参补气补阳(补心),熟地补精补阴(补肾),白术补气(补肺),当归补血(养肝),炙甘草和中(补脾),调和诸药。五福健膝方(党参、熟地、当归、白术、甘草、木瓜、牛膝)是沈师在五福饮基础上加用强筋壮膝通络之牛膝、木瓜,切合了膝痹五脏气血不足之病机。临床运用,对于寒热虚实不明显者,治以五福健膝方,一般连服4~6周;偏寒者加附子、干姜;偏热者加知母、黄柏;偏肝肾阴虚者加枸杞、石斛;偏肝肾阳虚加巴戟天、杜仲;病久痛甚者加蜈蚣、乌梢蛇;拘挛者加白芍、甘草或伸筋草、鸡血藤;有瘀者,桂枝茯苓丸合用;兼痰者,合二陈汤加减。但本方不适宜于湿热甚者。对于膝痛时发时止者,本方有预防作用。
1.2 局部外治,直达病所:《正体类要·序》有云:“机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合。”[1]因此沈师在诊治膝痹的过程中,不仅重视整体的辨证内治,也注意中药的局部外治。临证多采用内治、外治相结合,兼顾整体与局部治疗。中药外治,作用患膝,借助热性和温性中药的渗透或温热刺激,可加强中药活血化瘀、散寒止痛除湿的作用。同时中药外治有直接作用于病灶的特点,能较好地缓解患膝的临床症状。再者膝痹患者中老年居多,药物外治可避免中药内服对胃肠道的刺激。在临床实践中,沈师应用自创灵仙外用方、舒膝外洗方、抗痿通痹搽剂,初步形成膝痹外用药体系,可外敷、外洗、外涂。灵仙外用方可应用于膝痹、腰痛、项痹、肩痹等,具有活血、通络、祛风、散寒、宣痹、止痛等功效,多采用热熨法,能加强活血通络之功,尤对疼痛明显,遇寒加重者疗效尤佳[2]。
1.3 防治结合,防在治先:沈师认为,是病三分治七分养,不重视养,得不到满意疗效。膝痹与工作、生活中的不良习惯息息相关,若不予纠正,必定屡治屡败。但凡慢性疾病一般都有积累的过程,沈师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过度劳累,避免久行、久立;注意寒温,秋冬季注意关节保暖,夏季少吹空调、风扇,顾护阳气。顺应四时,合理进补,沈师常以五福饮为基础,制成膏方调治膝痹;调适情志,保持乐观,舒畅心情,“正气内守,邪不可干”,做到“未病先防”。同时沈师特别重视“筋”的作用,他认为骨的老化难以避免,“筋”可加强锻炼,“筋”强则膝痛可减轻,为此发明足动仪,常嘱患者坚持自行股四头肌、腘绳肌等膝关节肌肉等长收缩、悬空静置锻炼,按揉膝关节周围肌肉,舒经强“筋”。
梁某,女,48岁。2019年2月11日初诊。主诉:右膝肿痛、活动不利半年余。现病史:患者半年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膝疼痛,肿胀明显,活动欠利,上下楼梯或下蹲时疼痛加重,时有关节弹响、绞索感。舌淡黯、苔薄白腻,脉细缓。右膝关节正侧轴位示:右膝关节退行性改变,内侧关节间隙变窄。西医诊断:膝骨关节炎;中医诊断:膝痹病;证属五脏不足兼气血痹阻证。治以五脏同补气血、强筋壮膝兼活血,予五福健膝方,处方:党参、木瓜、牛膝、熟地黄各15g,麸炒白术、当归、五加皮、甘草各10g。为中药配方颗粒,共7剂,每日1剂,分上、下午冲服。同时口服血府逐瘀胶囊6粒,每日2次;扶他林片餐后1片,每日2次。嘱患者按揉膝周痛点及肌肉,股四头肌、腘绳肌等膝关节肌肉等长收缩、悬空静置锻炼。1周后复诊,感右膝疼痛减轻,近来晨起手足瘙痒,眼模糊,似有飞蚊。舌淡黯、苔薄白腻,脉细缓。停扶他林,前方加防风、蝉蜕各10g。7剂。其后再服1月,右膝疼痛进一步减轻,手足瘙痒等症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