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变与不变

2022-12-07 06:52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决议马克思主义历史

杨 飞 洋

(渭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渭南 714099)

向历史寻经验、求规律、探未来,既是中华民族绵延千载的优良传统,又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的治政良策。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被称为党的历史上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决议》在全面梳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变革和新鲜经验,在新旧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为全党书写了政治宣言和行动指南。

党的百年历程,就历史问题以规范性文件作出的决议,除本次外,还有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被称为“第一个历史决议”)和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被称为“第二个历史决议”)。虽然三个历史决议产生于不同阶段,时代主题、内容侧重和文本结构都有差异,但其中蕴含的理念、原则、方法和品格却一以贯之,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提供了资鉴。

一、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之“变”

与前两个历史决议相比,第三个历史决议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体现了不同以往的新特征。

(一)从时间维度聚焦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全过程,体现了从阶段梳理向长期总结的转变

纵览百年党史,三个历史决议都诞生于一定的历史关头,是时代主题、历史任务和全党呼声的集中体现和集中表达。第一个历史决议产生于全民族抗战即将胜利的前夜,首次以党内规范性文件形式明确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和毛泽东同志的党内核心地位,既开启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先河,又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确立领导核心的制度先河,成为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的典范之作。第二个历史决议产生于春雷乍响的改革开放时期,尽管它以“建国以来”作为时间坐标,但为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继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所以文献并未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而是上溯至党的诞生。决议从六个方面诠释了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特殊地位,精准概括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并在此基础上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生的伟大转折作了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价,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阶段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教训的典范之作。第三个历史决议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但并未将视野局限于当下,而是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涵盖了前两个历史决议所指向的时间阶段,体现了阶段梳理向长期总结的转变。

从文本结构看,第三个历史决议分为七个部分:前四部分回顾党的百年征程,明确了党史学习教育中关于百年党史四个历史时期的划分方法,分章节诠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阶段的重大实践和理论成果,即四次“伟大飞跃”和三次“理论飞跃”;第五、第六部分从全局高度概括了党百年奋斗的五大历史意义和“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从更宏观、系统、广博的视角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认识;第七部分聚焦于“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当下和未来提出诸多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从内容维度侧重于全面总结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体现了从澄清是非向汲取经验的转变

从文献标题看,前两个历史决议的主题词均是“历史问题”,偏重从历史经验教训中省察自身,从而厘清是非、廓清迷雾、整合人心。第一个历史决议是延安时期三年整风运动的理论结晶。整风运动通过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批判了长期毒害中国革命地把马列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两化”错误倾向,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正确路线。整风运动后,全党上下尤其是高级领导干部基本弄清了党内长期存在的路线是非问题,初步达成了思想上的统一,并首次以党内规范性文件形式确立下来。第二个历史决议完成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全面展开,思想领域活跃异常,既存在曲解“解放思想”、攻讦改革开放的极“左”思想,又出现夸大历史错误,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极右思潮。通过历史决议,既正确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又通过总结取得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成就的十条基本经验宣示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已完成,为逐步确立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奠定基础。

第三个历史决议的主题词则是“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并不聚焦于党史上的重大是非问题,而是侧重于对过去成绩的肯定,对取得成绩的经验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擘画。原因如下:第一,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初,党史上的大是大非问题在前两个历史决议中基本已经得到解决,其基本结论始终沿用;第二,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至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总体顺利,发展方向正确,成就举世瞩目,尽管在局部阶段遭遇坎坷,但并不存在大是大非问题;第三,第三个历史决议处于党百年华诞的关键时间节点,既要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复杂形势,又要肩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必须要保持历史自觉,用伟大成就坚定信心,用历史经验把握主动,用“两个确立”凝聚全党,用发展蓝图擘画未来。此外,第三个历史决议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和标志性成果为论述重心,凸显“新时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应时代之呼,答时代之问”的现实情怀。

(三)从思想维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体现了从洞明国情向关注文化的转变

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史,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水到渠成,而是在党的长期实践中砥砺而成,三个历史决议均发挥关键的催化作用。第一个历史决议澄清历史、厘清是非就是为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毛泽东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视分析国情的方法论体系,经常运用调查研究方法去洞察国情,以此作为认识中国革命实际、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毛泽东指出革命根据地的选地原则,“整个的罗霄山脉我们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较起来,以宁冈为中心的罗霄山脉的中段,最有利于我们的军事割据”[1]79,充分彰显了实事求是的作风,也完全塑造了第一个历史决议的求实品格。第二个历史决议接续光荣传统,澄清历史、厘清是非也是为了重新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作用和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以求实的科学态度评价过去,分析现在,擘画未来,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基本国情问题上作出了科学论断,探索出一条既区别于苏联又不同于欧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充分彰显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作风。

相较于前两个历史决议,第三个历史决议更加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传统文化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塑造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又蕴藏着治国理政的丰富资源和宝贵智慧,必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肥沃的土壤和源头活水。习近平同志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第三个历史决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以正式文件形式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理论飞跃中蕴含着传统文化基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在新思想的形成中,习近平同志曾多次用典,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基础。例如,以“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伦理基础,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论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道法自然”论述生态文明建设的千年大计,无不体现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文化底色。

二、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之“不变”

同前两个历史决议相比,第三个历史决议站在党的百年华诞的历史方位,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彰显了一以贯之的好传统。

(一)在顶层设计上,党中央高度重视、领导核心亲自主持的历史传统没有变

作为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前两个历史决议在生成环节都经历了“千淘万漉”,坚持了“党中央高度重视、领导核心亲自主持”的历史传统。第一个历史决议产生于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从决定起草到最终发表经历了15个月,六届七中全会从召开到闭幕也长达11个月,耗时之多在百年党史中亦十分罕见。毛泽东更是早在1941年就开始参与起草工作。一方面他通过各种文章、报告痛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领导全党厘清长期困扰的路线是非问题,克服“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危害;另一方面他亲自撰写了《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结论草案》,成为1944年5月任弼时起草决议草案的初始基础。[3]在决议草案形成后,分送政治局委员征求意见,并由胡乔木、张闻天多次修改,毛泽东更是呕心沥血、字斟句酌,七易其稿。第二个历史决议产生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但起草工作却开始于20个月前,历经多次反复修改,最终得以通过。邓小平是第二个历史决议的主要发起者和决策者,发挥着“总设计师”的核心作用。他对决议制定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思想,特别强调对毛泽东同志的历史评价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必须经得起历史检验;他还设计了决议的框架结构,认定了重大事件、会议和人物的评价,决断了一些涉及路线错误、路线斗争的重大历史问题。

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延续了这一光荣传统,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的典范之作。早在2021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作出决定,指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要重点研究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问题,并成立了以习近平为组长,王沪宁、赵乐际担任副组长的起草组,全面领导决议制定工作。习近平同志亲自挂帅,谋篇布局,领导决议制定的全过程,并主持召开多次会议,指明了决议起草的方向目标、基本原则、科学方法、工作基调。[4]除此之外,习近平同志也亲自主持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当面听取党外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专人上门征求党内部分老同志的意见,充分彰显了集合全党智慧、广泛凝聚共识的民主作风。

(二)在主题主线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没有变

党的初心使命是贯穿党的百年奋斗的主题主线,也是贯穿三个历史决议的主题主线。中国共产党甫一建立,就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在百年党史的四个历史时期接续奋斗,不断开拓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伟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扎根中国,引进真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第一个历史决议以规范性文件形式确立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把握了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克服了中国革命的错误路线。在决议指向下,救国大业得以完成,“站起来”飞跃得以实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内外交困、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5]14,实现了兴国大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但不可否认,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我们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失误甚至是严重失误。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是非功过,也必然成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次历史决议的核心要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拨乱反正和改革春潮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个历史决议以规范性文件形式作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论断,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指南针”和“路线图”。在决议引领下,富国大业得以完成,“富起来”飞跃得以实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5]14。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第三个历史决议以规范性文件形式回答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的时代之问,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在决议指引下,强国伟业正在逐步得以实现,“强起来”飞跃正在逐步得以实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6]。

(三)在理论变革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时代课题没有变

党的百年奋斗史也是一部理论探索史。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而三次历史决议在理论变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党在幼年时期尤其是遵义会议之前,在理论探索层面上缺乏从容准备,许多革命思想尚不成熟,与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不够深入,“左”的错误大行其是,严重损害了革命事业。长征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充分利用延安时期的和平时光,反思过去正反两方面经验,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初步统一了全党思想,进一步推动了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据统计,《毛泽东选集》四卷本中的两卷半均产生于延安13年,尤其在1935年末到1940年初,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鸿篇巨著,解决了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组织、军事路线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历时三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也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全党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为出台第一个历史决议肃清了杂音。第一次历史决议从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设了重要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过程中,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认识不清,党和国家事业因而遭遇挫折、丧失活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率先在思想领域驱散迷雾、拨乱反正,并通过两年之后的第二个历史决议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接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应时代之呼,及时提出了一系列既循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富有原创性思维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为民族复兴大业的行稳致远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第三次历史决议突出“新时代”这一重点,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意义,尤其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基础上,将“八个明确”进一步概括为“十个明确”,并从十三个方面分领域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突出性成就,论及了其中原创性的理念和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

(四)在历史贡献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坚定信心、增强斗志的伟大作用没有变

三个历史决议都诞生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方位,尽管侧重点不同,但都发挥着树立领导核心、凝聚全党共识的重大意义。第一个历史决议侧重于解决党内长期存在的路线对立问题,尤其是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命题之后,以教条主义为主要形态的主观主义在党内仍然颇有影响,“但是思想上主观主义的遗毒仍然存在”[7]373。例如,王明在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不久,就针锋相对地再版了《为中共更加布尔什维克化而斗争》,继续为“左”倾路线张目,这让毛泽东愈发认识到解决路线争端的紧迫性,在各种场合以不同形式批评教条主义者。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审议通过标志着整风运动的顺利结束,为紧随而至的党的七大的顺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正是在党的七大上,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并写入党章,使得全党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达到了空前团结。第二个历史决议也侧重于解决“左”倾思想的禁锢问题,指引全党回归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从文本看,决议不再沿用“路线斗争”这个概念[8],这有利于正确区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避免改革开放新时期重蹈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的覆辙。从方向看,决议既揭露了思想僵化、排斥改革开放的“左”的错误,又批判了鼓吹全盘西化,质疑和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右的错误,为接下来党的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9]3和党的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作了重要铺叙。从组织看,决议充分体现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政治上的成熟和远见卓识,维护了领导核心的地位和权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大的政治定力和使命意识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新的伟大工程,不断纯洁党的思想、组织、作风、肌体,在理论上提升了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在实践上凝聚了党心民心,巩固了执政基础。第三个历史决议将“坚持自我革命”作为党百年奋斗的十大经验之一,又一次雄辩地回答了“窑洞之问”。此外,“两个确立”作为第三个历史决议的核心内容,在“两个维护”基础上接续论证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的重要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重要性,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遵循。

三、在“变”与“不变”的统一中 深刻认识三个历史决议

三个历史决议作为党的百年奋斗史的重大理论成果,必须要在“变”与“不变”的基础上,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统筹把握,加深认识,坚定地达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目的。

(一)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从历史决议中汲取前进经验

历史是现实的根源,只有理清来路,才能确定去向。习近平同志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找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10]5回顾党的三个历史决议,贯穿始终的价值追求就在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种“向前看”的鲜明导向充分体现在历史决议都是在党代会召开前的中央全会上审议通过的。[11]第一个历史决议按照计划原本要提交党的七大讨论通过,但毛泽东力主改为由党的六届七中全会讨论审议,这就避免党的七大会议重心继续停留在历史问题上。第二个历史决议也没有提交至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基于同样考虑,将决议提交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讨论审议,为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设了基本条件。第三个历史决议尽管不涉及历史是非问题,但同样产生于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夕,以高度的历史自觉从党的百年奋斗史中提炼出“十个坚持”的宝贵历史经验,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站在新的历史关头,全党要立足三个历史决议,从瀚如烟海的百年党史中汲取治国理政、治党治军、内政外交的多元智慧,将历史智慧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从历史决议中感悟真理力量

实践是理论的源头,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三个历史决议都是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它们的生成过程、指导原则和基本内容都充分体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第一,从生成过程看,三个决议都始终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浸润,这些思想的主创者毛泽东、邓小平和习近平等同志的重要论述、讲话、要求和精神始终贯穿其中,同时党内外各地区、各部门和各方力量的建言献策也催生了决议落地。例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与会代表就提出138条修改意见,文件起草组因此作出22处修改[12]。第二,从指导原则看,三个历史文献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完全坚持了正确党史观,正确把握了党在前进过程中经历的挫折和困顿,不虚美不隐恶,体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三,从基本内容看,三个历史决议既有宏观大局,又有突出重点,既关注理论变革,又呼应实践问题。例如,第三个历史决议的内容摆布既在时间维度上涵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又用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对“新时代”作出系统阐述,凸显了历史决议关注当下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价值取向。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宏观视野出发,三个历史决议所确立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扭转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发展严重受挫的艰难局面,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中普遍树立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一往无前的真理力量。

(三)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从历史决议中把握发展趋势

批判继承与超越创新的辩证统一源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充分彰显了科学方法论的独特魅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三个历史决议也是传承与创新成功“牵手”的产物。第一个历史决议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待马列主义和苏联革命经验的问题,既不能照搬照抄,只讲继承不讲创新,也不能全盘抛弃,只讲创新不讲继承,只有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让“洋理论”变成“土方法”,才能真正承担起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艰巨使命。第二个历史决议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待和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过去的建设中由于经验不足,都犯了一定错误,而对待错误的态度决定了执政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第二个历史决议既不搞赫鲁晓夫式的全盘否定,又不搞“文革”后束缚思想的“两个凡是”,为独立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重要铺垫。关于第三个历史决议,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对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评价与党中央已有结论相衔接,既坚持前两个历史决议、党的一系列重要文献作过的基本论述和结论,同时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党的百年奋斗的新认识,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辩证思维。

四、结语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第三个历史决议站在党成立一百周年、开启新的百年奋斗征程的关键节点,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相贯通的维度上回答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成功的历史之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宣言,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与前两个历史决议相比,第三个历史决议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彰显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意蕴。以决议的形式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经验和历史成就,能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全党团结一致向前进;能够持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高全党斗争本领和应对风险挑战能力,永葆党的生机活力;能够引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深学细悟、学懂弄通第三个历史决议,必须把握好党百年奋斗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立足于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变革,领悟出“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体会到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自觉地忠诚核心、维护核心、拥戴核心,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

猜你喜欢
决议马克思主义历史
一份决议 助力亚运添光彩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三读决议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