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道刚 姚成二 鲍 阳
【编者按】
他是首批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岐黄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江淮名医,用坚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造福于人民,每年挽救许多人的生命。
他是国家区域(脑病)诊疗中心负责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卫健委)学科带头人,他和他的团队在肝豆状核变性、帕金森病等疾病研究、治疗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患者慕名而来。
他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六批、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 余篇,出版专著12 部,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十多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
他是安徽省中医药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工作专家组组长。
他就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安徽省中医科学院脑病研究所所长杨文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他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如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机遇下,怎样推动安徽中医药振兴发展?作为一名医生,也是医院管理者,有什么样的感悟与思考?本刊专访了杨文明。
杨文明在接受采访时直奔主题,在近四个小时的访谈里,这位严谨求实、精诚奉献的中医药人,结合多年工作经验,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基点延展,话报告、谈传承、说创新。
《决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特别提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结合安徽中医药的发展,怎样理解其深刻内涵?
杨文明:在健康中国建设的持续进程中,中医药事业发展正彰显着守护人民健康的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中医药的大力支持,作为中医药人,感到十分激动,倍受鼓舞。
安徽作为中医药资源大省,“北华佗、南新安”久负盛名,留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智慧,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安医家把他们的诊疗经验,都做了记录,最后成册成书,从宋代至今上下800 多年历史里走出了800多名医家、留下了800 多部医著,中国第一部喉科专著《重楼玉钥》就是新安医家撰写的,新安医学已经成为中国中医学第一大学术流派。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为了更好地做好传承,安徽中医药大学对新安古医籍做了深度挖掘和整理,开展了新安医学历代文献、特色理论、疑难疾病防治和名方验方开发等研究,创立了新安班,成立了新安书院,从大学本科生就开始传承,确定导师,夯牢基础,并与临床有机衔接,保证了新安医学人才高质量的培养,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新安医学传承的临床基地,集中了一批德艺双馨的新安医家及其优秀的传承人,深耕临床,治学严谨,悉心指教,发挥了较好的新安医学人才培养的示范作用。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已经对新时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前不久发布了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4),提出了许多务实有效的创新举措,推进安徽中医药振兴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充分认识到,中医药的振兴发展关键靠科技支撑,而科技创新是安徽最大的优势,要持续在安徽传统中医药优势与现代科技优势结合上下功夫。比如,安徽规划了一批高能级的创新平台,组建新安医学研究院,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新安医学与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所等。
今年9月,全省中医药振兴发展大会召开,对安徽中医药振兴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将有力提升安徽中医药在全国的影响力。可以说,安徽省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决策》:实施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 2022 -2024年),是深入推进“健康安徽”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到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哪些工作谋划?
杨文明:振兴中医药是大势所趋,作为省内综合性三甲医院,必须抢抓机遇、顺势而为。
今年9月底,在安徽中医药大学召开“振兴中医药,大学怎么干”大讨论、大谋划、大行动动员部署会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时间召开了“振兴中医药,大学怎么干,医院怎么办”大讨论、大谋划、大行动推进会,贯彻落实安徽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行动计划,主要有以下几个抓手。
一是抓住机遇,紧跟国家发展战略,充分认识到中医药事业及学校、医院发展所面临的千载难逢的机遇。
二是拉高标杆,主动对标全国一流中医院,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努力争先进位,努力争创一流。
三是务求实效,发挥医院在“医教研”中的重要作用。
四是担当作为,担起医院在医保、医疗、医药“三医联动”中的重任和使命,提高医疗技术,加快建设国家中医区域医疗中心,降低省域患者外转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五是服务基层,发挥医联体的资源优势,开展互联网医院医疗服务,增加优质资源的供给,夯实基层服务网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就医获得感。
《决策》:作为一位知名医生,您从事脑病诊疗工作30 多年,减轻了很多人的病痛,您对医生治病救人的内在理解是怎样的?
杨文明:从进入大学开始,我的想法就很简单,就是不管走到哪去,都要当个好医生,为老百姓解除疾苦,所以在大学里认真学习,工作中把工作干好,把病人治好,这是我学医的初衷和志向。
第二,我觉得要当好一个医生,首先必须要学好本领,这些年我走的路,其实就是在不断学习增强救治患者本领的过程,越学习,越觉得自己要掌握的知识越多。“三人行必有我师”,任何人任何时候都不能自满。医学是一门实践科学,不断有新问题新挑战,所以要不断学习去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临床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疾病的挑战,更好地解除病人痛苦。
第三,当好医生除了有精湛的医术之外,更要有担当,这种担当是建立在日积月累的坚实医学基础和丰富临床经验上,特别是脑血管病等急诊重症疾病,我们遇到非常多,抢救时间分秒必争,如果没有担当精神,一个鲜活的生命很可能就会消失在眼前。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有担当,快速决断,与时间赛跑,很多病人得以起死回生,所以我每年都挽救很多人的生命。
第四,当好医生还要有科研的思维和执著的精神,因为脑病科(神经内科)危重患者多,疑难病症多,临床面临的挑战更多,要解决临床纷繁复杂的医学问题,解除患者的病痛,必须要有科研的思维和执著的精神,在临床中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科研的眼光、科研的思路和科研的方式,不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不断提升自己。
凡是做医生的人,都应该具有一颗仁爱正义慈悲之心,需要心怀天下的老百姓,精益求精治病救人。治好病人、解除病人痛苦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所以我立志当个好医生,做个老百姓信赖的医生。
《决策》: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神经内科)及重点专病(肝豆状核变性)学科带头人,您通过多年的传承创新发展,取得了哪些突破性成果?
杨文明:肝豆状核变性,俗称“肝豆”病,主要是人体内的铜不能正常排出体外,造成机体慢性“铜中毒”,临床表现为肝硬化,精神异常、手足徐动、身体扭转等,该病全世界的发病率约在10 万之1 到3,而中国约为10 万分之6,是全球发病率最高的国家。
另外,中国人口基数大,此病又多为家族遗传性,危害性很大,影响的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
同时,这个病几乎涵盖了神经系统疾病的所有症状和体征,同时也涉及内科其他疾病,因此通过研究这个病,就可以解剖麻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助于熟练掌握神经系统的其他疾病诊治规律,提升神经疾病及相关内科疾病治疗水平和能力。
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特别是在老一辈神经病学家们的亲切指导指教下,我院脑病团队以“具有安徽地方特色医学”为指导,从文献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临床、从创新到融合,围绕疑难疾病、重大疾病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在肝豆状核变性病种研究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全国各地甚至海外患者慕名而来。
比如,在肝豆状核变性治疗上,目前我们采用中医及中西结合治疗,疗效是国际上最高的;治疗的安全性也是最好的;同时也开创了此病分型论治先河,对不同临床表现的类型,有不同的治疗药物;揭示中医药有效干预肝豆状核变性的作用机制,把中医药之所以取得较好疗效的道理说明白、讲清楚了。
我们也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肝豆状核变性的突变基因数据库,收集了1000 多个突变基因数据,给全世界搭建了一个诊断数据比对的权威平台。同时,研究团队已成为首批国家区域脑病诊疗中心,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脑病诊疗中心,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重点病种(肝豆状核变性)建设单位和诊疗基地,国家局重大疑难疾病(肝豆状核变性)临床防治中心,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单位,安徽省肝豆状核变性协作网牵头单位,这也是全国首家由中医院牵头的重点罕见病种。
《决策》:2020年以来,中医药为安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您的切身体会来看,中医中药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杨文明:作为安徽省中医药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工作专家组组长、国家中医应急医疗队(安徽)队长,在疫情发生后,迅速行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用“五大战役”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健康安全防线。
要把祖国的中医药学发扬光大,让更多老百姓更好享受中医药发展成果。
第一是预防战,与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专家一道,制定了安徽省预防新冠病毒中医预防方药、茶饮和香囊等多种中药剂型,在全省范围内应用。
第二是精准战。强化新冠肺炎中医药临床诊疗。组织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赴重点定点医院开展集中会诊,针对重型、危重型患者等疑难病例进行“一人一案”临床指导。全省新冠肺炎患者中医药应用率达98%,其中汤药应用率达92%。团队在国际期刊《生物科学趋势》发表了题为“中药疏风解毒胶囊治疗SARS-CoV-2 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感染患者”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是目前为止国际上首篇关于中医药治疗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引起的新冠肺炎患者并被SCI 收录的文章。
第三是康复战。组织多学科专家一起制定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后期中医心理调适指导意见》,指导公众运用多种简便易行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方法开展自我调适,消除焦虑恐慌心理,助力社会生活、生产秩序的恢复。许多进入恢复期的病人使用中医药后能促进康复,加速向正常状态转变。
第四是协同战。畅通应对疫情的中西医协作机制,中医药专家组深入一线、实现中西医双查房制、中药汤剂集中配送制、中医药使用情况日报制,贯通患者享受中医药服务最后50 米,保证中西医协作无缝对接,收到较好成效。
第五是科技战。利用先进的生命科学、物理科学、信息科学等技术赋能中医药,积极承担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技厅下达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科研攻关,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对不同病情程度确诊病例分别辨证分组,围绕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开展研究,形成适合安徽省域特点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应该说,2020年,在全国疫情最为严重湖北省的周边省份,安徽省率先实现了“清零”目标,中医药功不可没。
《决策》: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很多人对中医药的认识,看到了中医药的功用,但在现实中也发现,很多人重视效果但对原理“不求甚解”,怎样用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医药故事?
杨文明:实际上,中医故事比较难讲,如果要全部用中医语言来说,总觉得离现实生活很远,因为中医既是医学,也是传统文化。中医经典文献里很多都是古代文学语言,比较艰涩难懂。
中医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与中药是密不可分的。有人问什么是中药?用中医理论指导,用于预防、治疗和康复疾病的物质,就是中药,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以及部分化学和生物制品类药物,以植物药和动物药为多见,其主要性能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方面。中医的药材取自于自然,治疗手段顺应自然。那么,要用听得懂的语言讲好中医药故事,首先学深悟透中医理论,打破公众对于中医药文化“晦涩难懂、一知半解”的认识误区,用现代的语言来诠释和阐明中医治病的道理,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理解它,接受它。
其次,一个好的中医,不仅要学好用好中医的“四大经典”,掌握中医的精髓,还要学好现代知识,把两者很好地有机衔接。借助现代技术,用公众的通俗语言把中医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机制机理讲明白、说清楚。
第三,临床疗效是评价中医优势的金标准,也是中医深植于人民群众中的根本所在,中医药不但要发挥在慢病防治和亚健康干预中的天然优势,而且也要在解决危重疑难疾病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历代名家的临床经验,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临床疗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第四,生活当中处处有中医,中医药学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理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能够防治疾病,无形中拉近了中医药服务百姓健康的距离,这也是讲好中医药故事的一种生动形式。
最后,要加大中医药文化推广、传播普及力度,比如中医药文化进教材,在中小学生中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中医药人要下基层,走进乡村社区,开展义诊,让更多人认识中医药、深入了解中医药、切身体验中医药防病治病的“魅力”。
《决策》:医院、医生、医疗、医药、医保等都是综合医改中的重要利益相关方,您是一名医生,更是医院管理者,您对综合医改有怎样的深度观察?
杨文明:概括起来说,就是“精、中、保、国、智”五个字。
“精”,是从管理的角度来看,管理必须要专业化、精细化。正是得益于专业化、精细化管理,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获评安徽省中医系统唯一最高的“A+”等级,连续三年蝉联全省中医医院第一。
“中”,是从中医药的特色来看,因为中医院“姓中”,中医院的职责和使命,就是要把祖国的中医药学发扬光大,让更多老百姓更好享受中医药发展成果。
“保”,这有二个方面含义:一是要保障生产安全、医疗安全等,特别是病人的安全,和谐医患关系,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使医院能够在平安祥和氛围中有序地开展日常诊疗工作;二是主动适应医改,全力做好病人的医疗保障工作,积极适应医保付费方式的改革,探索适用于以内科见长的中医医保付费方式,建立一套适应中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医保付费机制,让老百姓既能治好病,也可以少花钱。
“国”,是从责任担当来看,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不仅是安徽省中医药医疗教学和科研的主战场和主力军,也是国家中医药研究的“国家队”,要做出成绩,做出特色,做出品牌,发挥“国家队”应有的水平和示范效应,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更大担当与作为。
“智”,是从智能化,智慧医院的建设来看,充分发挥我院现有的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水平,不断加强智慧医院建设力度,让信息“多跑腿”,让病人“少跑路”,同时持续建好、发挥好安徽省影像云平台在构建智慧医疗体系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推动全省医学影像诊断标准化、规范化和同质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