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千琪 孙懿鑫 贾 晨 李睿婧 夏 非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1200
自动体外除颤仪(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使用来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医疗设备。在心跳骤停时,只有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利用AED对患者进行除颤和心肺复苏,才是最有效制止猝死的办法[1]。有研究表明,现场施行AED可使74%的患者在3分钟内抢救成功,53%的患者出院后幸存下来,而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约54.4万[2]。因此,在公共场所科学合理配置和使用AED,将会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从2006年开始,国内在公共场所不断投放AED,2020年文献报道全国各地公共场所的AED总数约为2800台[3],推行力度仍有待提高。从投放地点来看,AED优先配置在公共场所,如学校、会议中心、社区中心和机场等,但这些放置通常都不是根据实际发生风险来设计的[4]。此外,一些捐赠机构经常把仪器安置在他们认为合适而风险不一定高的场所,故导致AED使用率低。就公众意识而言,美国每4个人中便有1人掌握基础的急救知识,新加坡每8人中有1人接受过急救知识培训[5],瑞典有45%的公众接受过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挪威已将急救技能纳入民众必修课程中,对于院外心脏骤停,民众实施心肺复苏术的比率可达70.7%[6]。而我国只有不到1%的群众接受过急救培训,群众急救知识与技能薄弱,如广州市接受过急救培训并有急救经验的居民不足10%[7],大学生的急救知识总知晓率为30.5%[8],即使是医学生,急救知识水平也不高[9]。因此,增加AED数量且合理配置,提高群众的公共急救意识和能力,已成为我国迫在眉睫的公共卫生问题。
对于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江苏省,2016年在全省首批投放了30台AED,其中在南京市首批投放了6台,拉开了南京市AED投放的序幕[10]。截至2020年底,由南京市红十字会牵头设置的AED已达1000台,主要分布在地铁、商超、公园、政务服务窗口等公共场所。一些学校、企业等也自主设置了AED,南京市已率先实现地铁所有站点AED设置全覆盖。由于突发急救频率的不断提高,南京不断加大了增设AED的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全市已有2000多台AED[11]。在2021年南京市民生实事项目中,就含有“在公共场所新增500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开展心肺复苏(CPR)、AED使用持证救护培训10万人,提升现场救护技能和设备使用能力”。与此同时,“十四五”期间,南京市红十字会将每年新增500台AED。至此,南京市AED及其配套设施正在不断加快发展和完善。
虽然当前南京正在不断加快完善AED的配置,但由于南京地域范围较广、公共急救设施的配置和运用方面很不均衡,全市范围研究困难较大。江宁区位于南京市中南部,是南京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所管辖的街道众多,高校、商场广泛分布,航空、港口、铁路、公路交通体系汇聚,是南京对外沟通的重要枢纽,也是意外状况发生密集的地区,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所以,本文选取南京市江宁区开展前期研究,采用实地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南京市江宁区的AED配置与运用现状,并优化AED的布局与应用实施,根据实际需求来提出可供参考的AED空间分布模式及相关建议。
在充分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研究需要,确定了研究区域及其所需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并采用实地和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补充。
通过实地调查和数据资料搜集整理,本研究需要的数据包括但不限于南京市江宁区行政区划图(包括街道数据)、南京市江宁区及各街道统计年报(包括人口密度、面积数据)、南京市江宁区交通站点分布图、南京市江宁区公共场所分布图(包括商业店铺、银行、超市、公园等)等。
关于南京AED配置的需求调查,本研究在线上和线下共发放了500份主题为“大众对AED(自动体外除颤仪)了解度及需求情况”的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78份。受调查者中,女士占比64.29%,男士占比35.71%;大多数处于18~50岁的年龄,学历为大学本科/专科的人居多,根据2021年最新年龄划分标准,属于青年人年龄段。该年龄段人日常活动范围广,受教育水平较高,对社会公共环境了解多,利于本次采集大众对AED了解度及需求情况的数据。
利用ArcGIS对研究区域数据处理如下:首先在同一投影下,将南京市江宁区行政区划图与结合问卷调查筛选出的学校、交通站点等POI(Point of Interest)点在ArcGIS中进行整合;然后利用ArcGIS中的“buffer wizard”工具在底图上围绕POI点以1km为半径做缓冲,生成覆盖整个研究区域的缓冲矢量图层;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赋予缓冲区不同等级的权重(权重赋值方案见表1),即将需求最高的场所及其缓冲区赋予高权重,其余场所及其缓冲区的权重值根据占比递减;最后利用ArcGIS的“union”工具对各缓冲图层进行计算,实现其权重值累加,将权重值叠加的结果按自然断点分级法分出四级,暂缓布局区权重为1~3,可暂缓布局区权重为4~6,次优先布局区权重为7~9,最优先布局区权重为10~13,权重值越大,颜色越深,表示周围场所对AED的需求越大,进而制成基于数据模型的AED空间分布模式图。
实地调研发现,南京市投放AED的位置很多都偏僻、不易察觉;没有明显标识,且有些AED投放点有物品遮挡;部分AED的投放及其配套设施较差,无专员负责。例如,在走访高淳区某地铁站时,发现此地点的AED位于未开放的办公楼中,外部人员无法进入,针对这一情况,虽向该地铁站工作人员反映,但未得到回复,地铁站内多个AED存放柜未插电等。
关于南京市AED的应用实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对AED的了解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只有少部分人清楚AED设备并参加过相关培训,还有近20%的人完全没有听说过;有近90%的人愿意且觉得有必要学习AED的使用方法,近70%的人愿意在突发状况中使用AED救治帮助他人。总的来说,大家对AED的了解比较有限,但对AED的学习使用持积极态度,相关宣传力度较弱。
关于南京市AED的布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3.12%的人未在公共场所见过AED,可见其投放量少且位置相对偏僻,不易观察到,不便及时抢救使用,这与实地调研结果一致。此外,在地铁站、火车站、飞机场见到AED的概率最大,其次为医院、商场、学校等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社区、酒店、健身中心等地较少。近87%的人认为需要在公共场所配备AED以供使用,而且希望配备AED的地点及相应占比如图1所示。
图1 不同公共场所AED配置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
图1清楚显示了民众对AED的配置需求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交通出行和公共娱乐场所,地铁站、火车站及飞机场等交通枢纽的人流量大,因公共急救需求多,充分具备AED配置条件,理应优先配置;公园、游乐园、商场等娱乐场所人员密集且组成复杂,尤其是中老年人在喜欢去公园的游客中占比较高,而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故不容忽视;另外,在日常通勤过程中,若站点之间的距离较远,则易失去救治的最佳时间,因此在某些交通设施上配置AED的需求同样很多。第二层次为社会生活场所,学校、办公场所和社区作为民众日常工作生活的主要地点,虽人员集中、结构复杂,但相比第一层次稳定,故需求较少但仍比较重要。此外,其他场所可归为第三层次,包括医院、银行、政务服务中心、红十字中心血站等。按照上述三个层次场所的重要程度,赋予其相应POI点缓冲区不同的权重(表1),用于计算形成基于数据模型的AED空间分布模式图。
表1 不同层次公共场所对AED配置需求的权重设定
AED的投放应该根据地区的人口规模,以一定的原则和标准,确定区域内配置AED的数量,再进行合理布局。根据专家建议,我国各地区政府、卫生部门应当增加经济投入和财政预算,统计辖区人口基数,以每10万人配置100~200台AED为标准,统一制定所在地区AED投放数量标准,向各个地区投放AED[12]。基于此,2020年南京市江宁区各街道人口密度及相应测算出的AED建议投放数量分别如图2和表2所示。
图2 2020年南京市江宁区各街道人口密度分布
表2 2020年江宁区各街道人口密度及相应测算出的AED建议投放数量
由表2可以看出秣陵街道人口数量最大,所需配备的AED也最多,而谷里街道人口数量最小,所需配备的AED也最少。
结合问卷调查获知的民众需求,筛选出交通站点、娱乐场所、学校、办公场所、社区等场所位置用于上述数据处理,最后绘制出基于数据模型的南京市江宁区AED空间分布模式图(图3),可供相关部门参考。
图3 基于数据模型的南京市江宁区AED空间分布模式
从图3可以看出,在该区域内AED布设的先后顺序具有差异。东山街道、淳化街道、秣陵街道、麒麟街道、湖熟街道、禄口街道内部人流量大的场所较为密集,缓冲区颜色最深,表明该地区对AED的需求最大,为优先布局区;相反,谷里街道、横溪街道等为颜色较浅地区,是AED暂缓布局区。从AED布设点缓冲区分布的地理位置分布来看,AED优先布局区大多集中连片,呈面状或线状延伸趋势。
对比图2和图3,可发现AED布设点缓冲区顺序等级与区域人口密度高度契合。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基本为AED优先布局区,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基本为AED暂缓布局区,区域人口密度对AED投放的数量、先后顺序起着关键作用。
(1)南京市现存AED配套设施明显不足;市民的急救素养较低,普遍缺乏系统培训,对AED及其布局了解尚浅。
(2)AED布局应以人们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并结合当地人口规模来合理配置,需要优先布局在人口密集且流动量大的场所,如交通站点、购物广场、学校、办公写字楼、社区、医疗机构等,并根据不同类型人口密集场所在区域内的集中情况,确定AED布设区域的先后顺序。
3.2.1 完善AED相关配套设施
投放AED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设备的配置标准,并且AED安置点应有固定、醒目、统一的标识指引,方便群众在第一时间找到设备;对于已有的AED设备,需要定期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配备专业的管理员。
3.2.2 开展相关培训,提高公民急救素养
政府及相关单位要加强宣传力度,开展相关培训。宣传部门可以借助新媒体的手段,制作浅显易懂的视频,通过公众号、广播电台、微博等平台生动直观地向公众传授AED的相关知识,助推公共急救事业的发展。
3.2.3 加大AED投放增长力度,优化AED空间布局
科学整合人口密度及具体需求来加大AED增设力度,还要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如在景区举行活动或录制节目现场、长距离交通工具、高危人群家里都应逐步配备AED,不断优化其空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