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娟,史芳媛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的重要任务被提升至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十三五”以来,打赢脱贫攻坚成为这一阶段贫困治理的目标要求,精准扶贫战略的有效实施推动扶贫工作进入了关键时期。经过全国上下的不懈努力,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 899 万的贫困群体脱贫摘帽,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时至今日,我国反贫困事业已经取得了关键性突破,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但相对贫困问题依旧突出,因而深入研究并解决好相对贫困成为我国贫困治理的重点内容,是党和国家密切关注的领域。有效处理好这一问题能够使脱贫的根基更加稳固、脱贫的成效更有保障,是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
当前,学界对相对贫困的内涵界定、测量标准、治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但由于我国相对贫困研究相较于社会科学的其他领域起步较晚,发展较缓,仍未形成完整成熟的脉络体系,加之学者们的研究视角有一定差异,观点也存在一定的争论。因此,本研究在梳理1992—2021 年国内相对贫困研究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CiteSpace 软件的科学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结合国家反贫困的相关方针、政策的变化,全面客观地考量我国相对贫困领域的研究脉络、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并根据研究的演进态势,探讨在当下的乡村振兴背景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策略转向,不仅能够科学地呈现当前研究成果,而且能够为今后深入研究相对贫困领域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参考价值。
基于CiteSpace5.8.R3c(64—bit)软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共现分析法、词频统计法等对相对贫困这一研究主题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样本是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相对贫困”为主题检索到的核心期刊,通过可视化操作获取数据与知识图谱来探究我国相对贫困领域的研究脉络与热点主题。CiteSpace 软件能够通过科学计量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多元、分时、动态地计量可视化分析,以此来发掘文献中蕴含的潜联系[1]。这还是一款具有关键词分析、作者被引分析、文献被引分析等功能的软件,经常被应用于识别一段时期内相关文献研究的发展脉络以及变化趋势,能够以一种直观、可视化的方式探究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历程、热点和前沿问题[2]。本研究主要进行关键词分析,通过内置算法将一些频次高、变化明显的“突显词”从大量关键词中筛选出来,用词频的变动趋势以及词频的高低分布来分析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因而,以“相对贫困”为主题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和关键词时区的知识图谱,分析总结我国相对贫困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以期为该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为进一步开展研究做铺垫。
本研究数据全部取自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流程为:进入中国知网,选择高级检索一栏,文献类别设定为“期刊”,检索主题词输入为“相对贫困”,时间范围截至2021 年12月31 日,得与该主题相关的文献有2 730 篇。为确保后续研究的准确性与科学性,设置期刊来源的类别为“北大核心”和“CSSCI”,进行检索,共得到核心期刊1 241 篇。为进一步确保数据的完整准确,对与本研究关联度低的文章以及一些“语录”“通知”“简介”等资料进行去除,最后整理所得共1 034 篇文献资料,将其作为本研究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的最终样本。
研究发文量的分布和变化的趋势可以反映出该研究主题在某一时期内的关注与研究侧重点的分布情况。本研究依据中国知网中检索到的核心期刊得出1992—2021 年的文献分布数据图(图1)。总的来看,我国相对贫困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其他学科门类发展较为缓慢,起步较晚。该研究最早出现在1992 年,但受当时时代背景以及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很长的时间里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不深入,至今仍没有形成成熟的研究体系。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反贫困工作的推进,社会各界对贫困问题的重视度日渐提升,相对贫困的研究也随之拓展开来,并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研究的热点主题之一。具体来看,我国相对贫困的研究进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一是1992—2000 年,每年发文量在10 篇以下,是初期的低关注阶段;二是2001—2015 年,每年发文量在20 篇左右,是平稳发展阶段;三是2016—2021 年,是高增长阶段,特别是2019年以来,发文量较上一阶段呈现出了逐年递增的态势,预计在未来这种趋势还会持续,关注热度也会逐年提高。
图1 1992—2021 年相对贫困研究文献发表总量变化
1.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一篇文章的主题与核心内容往往是通过关键词体现出来的。使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其变化轨迹,从而判断其发展动向。在用CiteSpace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前,需要先将知网中得到的检索结果以Refworks 的格式导出,并重命名保存,再把所得文档导入CiteSpace 数据库,经过转化得到可用分析数据1 034 个。然后,需要在CiteSpace 中建立一个新项目,设置时间跨度与所得数据一致,为1992—2021 年,但由于时间跨度较大,为方便可视化分析设置时间分区为2 年,术语选择“突显术语”,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为了让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呈现不臃肿,勾选数据切片,最后生成了较为可观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图2)。此时,共得到了490 个关键词网络节点、859 条关键词间的连线。
图2 1992—2021 年我国相对贫困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如图2 所示,各个节点之间有着颜色、粗细不同的连线,不同的颜色代表两两关键词初次出现在一篇文章中的时间,连线越粗则代表两关键词出现共现的次数越多,那么关键词共现强度就越强。一些节点处还呈现出大小不一的年轮,表示该关键词在不同年份被引用的频次,圆圈越大,该节点所代表的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就越高。年轮最中心的圆圈表示其初次出现的年份,由内向外颜色不断变化,一一对应关键词出现共现的时间。在图2 的图谱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以“相对贫困”“绝对贫困”“乡村振兴”等关键词作为中心词呈现出相互交织的网状结构,构成了关键词共现的网络图谱。
表1 是根据图2 关键词共现图谱整理出的高频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中心性及首次出现年份的统计表。从出现的频次看,排在前几位的是“相对贫困”“绝对贫困”“贫困治理”“乡村振兴”,这也是相对贫困研究的热点方向;此外“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反贫困”“长效机制”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表明学术界对相对贫困的研究与国家不同时期的反贫困政策联系紧密。结合近几年的反贫困历程可知,2015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保到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贫困群体脱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的部署安排,有关相对贫困的研究开始增多。2017 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议,将脱贫攻坚战推向了新高度;2019 年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推动了学界对有关相对贫困治理的研究。2021 年习近平在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宣告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的胜利,绝对贫困问题得以彻底消除,为进一步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发展基石,我国在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上做出了具体安排,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稳步前进,学界对相对贫困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围绕这一主题深入展开论述。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管理人员业务量繁重、工作压力大,必然产生顾此失彼现象[7]。面对新管理理念和形势,委托商保公司经办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设计和实施,推进了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管办分离,发挥了管理中心的监督管理职能,还可直接利用商保公司的服务网点和管理平台,发挥专业化、信息化的优势,起到良好的补充作用[8-10],相关理论成果为本制度设计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表1 1992—2021 年相对贫困研究领域内的高频关键词(频次>20)
2.关键词突现结果分析
为具体分析某一关键词在不同年份内出现频次的变化以判断热点关键词的转向,就需要借助CiteSpace 软件中的关键词突现功能(Burstness)对关键词进行分析比较。通过突变性探测能够清晰看出一段时间内相关研究内容的突发起始时间和突发强度,通过颜色深浅不一的时间段表现某一关键词在不同时间内的突变趋势,显示某些年份可能出现的研究转折。
如图3 所示,可以看出学界在研究相对贫困问题时结合了绝对贫困问题来探讨,并从经济学视角入手,与国家贫困的现实状况以及反贫困的政策方向紧密相关。从突现的强度与时间来看,2016 年开始,研究热点出现了转向,“精准扶贫”开始突现,且突现强度最高为14.88。这一时期,精准扶贫是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而不断细化的治理举措,是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重要一环,也是近年来相对贫困研究领域内受广泛关注的前沿问题之一。2018 年“多维贫困”开始突现,突现强度为4.46,结合我国扶贫开发进程可知,相对贫困已经从单一的研究问题转为多样化的发展问题,多维贫困成为当前贫困研究的关注点。2020 年开始“贫困治理(9.74)”“乡村振兴(9)”“脱贫攻坚(7.05)”“长效机制(5.78)”开始突现,成为近几年来相对贫困研究领域内的前沿热点关键词,这与国家减贫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首先,2019 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这一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首次在中央会议上提及,随之而来学界对如何建立合理的“长效机制”、建立一个什么样的“长效治理机制”展开了广泛探讨。其次,2020 年脱贫攻坚战的顺利完成,不仅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而且使相对贫困治理成为日后反贫困的重点方向和减贫工作的核心内容。此外,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连年发布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农业、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不断提升脱贫质量的目标,开启了由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战略的转变,特别是2021 年3 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顺应了现阶段战略转型的需要,学界对相对贫困的研究也随之不断拓展,并逐渐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日益提升。
图3 1992—2021 年我国相对贫困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
为进一步明确相对贫困研究领域内的热点问题是否具有共性,在关键词共现与突现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CiteSpace 为了关键词聚类提供了三种模式,在这里选择LLR(对数似然率)算法,结果如图3 所示。从基本信息来看,此聚类图谱的模块值Q为0.85,介于0 至1 之间,表明色块结构合理(一般来说认为Q>0.3 时该聚类结果是显著的);平均轮廓值S为0.96(一般认为S>0.5 该聚类结果是合理的,S>0.7 说明结果是令人信服的),表明聚类结果合理。以上数值综合表明了该聚类结果是合理的、可靠的。
由图4 的图谱中可以看出,1992-2021 年间相对贫困领域内共形成了大大小小的61 个聚类,且呈现出以#0 贫困、#1 相对贫困、#2 贫困治理、#3 反贫困、#4 绝对贫困、#5 基尼系数、#6 脱贫攻坚等关键词为核心的18 个主要聚类,包含了相对贫困领域内的主要研究主题。对图4的聚类结果进行整合得到表2,将相对贫困领域内的热点聚类大致分为三大具体研究类型:贫困识别的研究、贫困类型的研究、扶贫与贫困治理的研究。
表2 相对贫困研究关键词聚类分析
图4 1992—2021 年我国相对贫困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第一类是贫困识别的研究,主要包括#0 贫困、#5 基尼系数、#8 多维视角、#17 贫困线这四大聚类,表明学界对相对贫困的多维度研究的一个特征。向德平等[3]认为相对贫困是多元与发展性议题,要坚持阶段性与渐进性结合、普惠性与差异性结合、参与性与包容性结合的原则,统筹建立起综合识别和治理体系;韦凤琴等[4]认为不要仅限于收入还要从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维度对相对贫困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在有关相对贫困线、测量标准的研究中也需要考虑多维因素,张传洲等[5]认为相对贫困是多维视角的概念,相对贫困线的确定要考能力、收入、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因素,基于一定的消费形式来体现,因而也要从多维视角来考量;赵志君等[6]运用经济学的计量方法,指出基尼系数作为收入不平等测度指标,在贫困测度指标中扮演角色,有时可以直接作为贫困指标来使用。在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中也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如马莉等[7]从代际关系的角度研究其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并认为代际关系质量越好对相对贫困的抑制作用越明显;张承等[8]在经济学的框架下,运用A-F、logit 方法分析了我国相对贫困的多维状况及其驱动效应,认为相对贫困在我国分布不平衡,要协调多个维度从健康、医疗、教育的等各方面驱动贫困治理。
第二类是贫困类型的研究,包含了#1 相对贫困、#4 绝对贫困、#15 多维贫困,这三大关键词聚类,结合相关文献可知,学界对贫困类型的研究围绕基本的扶贫政策、减贫目标展开的。首先对相对贫困的研究往往与绝对贫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绝对贫困治理中“自上而下”的成功经验可以为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经验参考[9],但相对贫困更具多维性和动态性,无论是界定识别还是治理解决都更具有挑战。其次,学界对相对贫困的基本概念、特点、标准展开了较为广泛的研究:王卓[10]认为相对贫困是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基本生活水平距社会平均生活水平有较大差距而产生的贫困现象,不同时期差距大小不同,因而表现出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一般特点;高强[11]指出相对贫困具有人口基数大、贫困维度广、致贫风险高等特点以及面临着体制机制、内生动力等治理难点[11];对于相对贫困的标准,沈扬扬等[12]指出不能限于单纯的增收,也要考虑收入分配,统筹考虑城乡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此外,相对贫困在成因、概念、特征、治理上都具有多维性的特点,构成了多元化的思维模式,其中就蕴含着多维贫困的概念。王婴等[13]指出,多维贫困是一种更为先进的社会政策理念,可以被看作是以问题和行动为导向,更加开放、发散、立体的相对贫困。
为深入探究相对贫困领域内高频关键词的“时区”分布状况,反映国内相对贫困研究中热点的变化过程,本研究使用CiteSpace 软件中的“Timezone View”功能绘制出关键词时区图谱,能够清晰地从时间跨度上看到热点关键词的变化过程。在时区图谱中,关键词出现的时间和频率相结合,横轴对应的是时间,各关键词的节点坐落在这个坐标中,根据数据中关键词首次出现年份的不同一一对应,排列分布,这样节点就被设置在了不同的时区中。图谱中各个节点之间纵横交错的线条代表着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连线越粗则关系越紧密。如图5 所示,能够较为清晰地反映出每个时期研究重点和主题的变迁,由此将其划分成三大主要阶段:一是研究的萌芽阶段(1992—2000 年);二是研究的发展阶段(2001—2015 年);三是研究的增长阶段(2016—2021 年)。
图5 1992—2021 年我国相对贫困研究关键词时区图谱
1992—2000 年是相对贫困研究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反贫困政策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消除绝对贫困而制定的,致力于解决人民的“吃穿发愁”“生活保障度低”等基本生活需求问题。为了解决当时8 000 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国家出台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 年)》对解决贫困问题、温饱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此时,我国相对贫困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多侧重于对相对贫困及绝对贫困的内涵、测度、治理措施等的初步解读与探索。同时,诸如“扶贫”“反贫困”“缓解贫困”等关键词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被初步提及,说明在早期学界就对相对贫困治理问题进行了探索与论证。但这一时期研究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学界对该领域的关注度较低,大多是进行初步的归纳与概括。有学者结合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对发展中国家的相对贫困进行了比较研究[19];有学者从概念、特点和发展现状上区分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作出了基本界定[20];同时还有一部分学者从就业、收入、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来研究社会生活中的相对贫困现象。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国内相对贫困研究所涉及领域也较为局限,但不可忽略的一点是理论界对各种贫困理论进行了初步讨论与分析,其中就有对彼得·汤森、阿玛蒂亚·森等西方学者的贫困理论的研究与比较,这一探索也为国内学者深入研究相对贫困提供了较为清晰的方向。
2001—2015 年是相对贫困研究的初步发展阶段。进入21 世纪,随着新发展目标和愿景的提出,有关相对贫困研究的文献期刊开始逐渐增多,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关注状态。2001 年中央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 年)》,对新世纪的扶贫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重点解决温饱问题推动贫困群体增收。这一时期出现的关键词主要有“贫困线”“城市贫困”“农村贫困”“城市化”“减贫政策”等。学界对相对贫困的研究不仅在有关的理论、概念上,也开始扩展到贫困治理的实践上来,并结合城市或乡村的典型案例来具体分析。总体成果不多,但学界开始从不同视角、不同的层面对相对贫困问题展开探讨。如马志正等[21]认为21 世纪初我国贫困特征为乡村贫困与城市贫困、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区域性贫困与阶层性贫困共存;秦建军[22]通过采用统计学的贫困测量法对农村相对贫困进行分析,指出劳动价格差异在相对贫困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刘贵平[23]认为新世纪扶贫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后相对贫困将步成为农村贫困问题的核心,并对其类型、成因(受人口、经济、市场化等因素影响)以及应对政策作出详尽分析;毛广雄[24]以区域城市化为背景,指出相对贫困具有“就业传统化”“贫困差距大”“弱势群体赤贫化”等特点;郭庆方[25]从市场经济角度对我国相对贫困中的农户群体如何提高脱贫动力,降低贫困的风险提出了应对措施。另外还有部分学者以某一地区或者群体为例,具体分析相对贫困的成因、特点、发展状况以及应对措施,又或者从农业经济角度、财政与税收视角、政治经济学视角、统计学范畴等不同领域对相对贫困问题进行分析论证。总之,这一时期研究的范畴由对相对贫困的内涵、成因、特点的初步探讨,到具体结合某一地域或是视域分析,再到结合农村贫困现状来探究在反贫困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背景下相对贫困的具体表现特征与应对治理模式。随着我国扶贫开发的不断推进以及反贫困治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界对相对贫困的研究更加注重结合现实问题与社会现状进行剖析,并与我国具体实情相结合,使贫困治理对策的研究也有了进一步突破。
2016—2021 是相对贫困研究的增长阶段,一些新的关键词开始涌现,如“精准扶贫”“长效机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贫困治理”等。2015 年,中央政府明确提出实施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目标要求,同年联合国通过了《2030 可持续发展目标》,其中提到当前世界各国的首要目标就是“消灭一切形式的贫困”,开启了世界发展史上的新篇章。由此开始,相对贫困研究逐渐多样化。2016 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一时期脱贫攻坚战略的部署目标对准“坚决消除贫困、保障和改善民生”,随之,“相对贫困”一词在习近平讲话中开始被提及,学界有关相对贫困的研究逐渐增多,特别是2019年以来该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呈现出“指数”型的增长模式,这一转变与国家整体发展态势以及政策趋向有着密切关系。学界从内涵界定、衡量标准、治理路径等方面展开了较为系统的探讨。高强[11]结合当前战略定位对相对贫困的内涵、特点以及治理政策进行了系统分析;有学者直接定位于城市相对贫困问题研究,又或者对农村相对贫困领域进行探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左停[26]指出当前相对贫困问题凸显并长期存在,要从巩固成效、市场机制、激发内生动力等方面做好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袁金辉[27]从相对贫困的治理着手,研究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林昆仑等[28]认为完善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需要科技作为支撑动力,科技在助力贫困户脱贫、防止返贫中发挥着正向的作用。另外,部分学者从不同视角提出了创新性看法:有学者从多维相对贫困视角入手,对其测量标准、治理机制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有学者从人的需求和价值层面出发将相对贫困治理与伦理关怀结合;有学者从收入、消费以及居住、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相对贫困的现状、影响以及治理路径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还有学者立足于后扶贫时代,从互联网、科技、金融等视角分析探讨解决相对贫困的路径。由此可见,学界开始系统地对相对贫困的概念、特征、衡量维度、发生机制以及治理策略进行综合梳理,从多维度展开论述,并结合后扶贫时代背景、乡村振兴战略、扶贫机制建立等方面统筹分析,对相对贫困问题的综合探究成为当前及今后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内容。
本研究以我国1992—2021 年相对贫困研究领域内的1 034 篇文献资料为最终样本,并通过借助CiteSpace 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进行关键词共现、聚类以及突现的可视化分析,概括总结该领域内研究现状,总的来看,我国对相对贫困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直至近几年才有了更深入的研讨,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同国家一定时期内扶贫政策的实施紧密相关,并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深入。学者们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展开了广泛的探讨,聚焦相对贫困的内涵界定、测定标准、特征表现、发生机制以及治理策略等内容展开综合研究,呈现出了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文献,完善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具体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从时间分布特征看,相对贫困的相关研究文献呈现出由平稳发展到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说明研究的文献数量与一定时期的政策影响呈现正相关,同时,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实施,相对贫困研究也具有了时代特征和新的治理特点。
第二,从研究内容来看,当前的研究无论是从理论层面的解释分析上,还是结合具体地区的实践分析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后,我国扶贫工作的重心、贫困治理的重心向相对贫困转变,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相对贫困的识别更加复杂化,其标准、特征也更具多维性,学者们结合时代背景不断进行新思考和新探索,使研究内容日益充实,相对贫困的研究呈现出更为迅猛发展的态势。
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涌现,研究中也出现了一定的争论。如在相对贫困的概念界定中,有学者从客观层面进行了定义,将其看作是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状态,是生存型贫困向发展型贫困状态转变的一种体现;有学者从主观角度思考,认为与自身的认知有关,是不平衡的发展现状在自身的感知。关于贫困标准上也存在着争议,学界普遍认为我国相对贫困线与特定的生活、发展水平相关联,衡量标准具有多维、动态的特点,不仅限于用收入水平来衡量,还要多维度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指标来划定,并且要城乡分开设定;少部分学者则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城乡间的差距会逐渐缩小,应当建立城乡统一的相对贫困标准线,更好地实现城乡公平,共同发展。这也成为未来研究所要关注和解决的内容。
通过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当前学界从多个维度围绕着相对贫困综合治理、相对贫困治理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落实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等方面进行了统筹分析,使得该主题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内容。但该研究仍未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诸如概念的界定、标准的研判、研究领域的扩展、理论与实证分析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研究缺口。因而,相对贫困研究需要建立完整的贫困治理体系,具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治理的进程:
第一,要在厘清基本概念内涵上做出突破。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涌现,在相对贫困的概念界定中存在一定的争论,在新发展阶段,学术界对相对贫困的定义以及它多维性特征的阐述仍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加之相对贫困的内涵具有多元性,因此要动态、多维地识别与界定,还要统筹好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之间的划定与联系。
第二,要进一步明确相对贫困的衡量标准和测度。在新发展阶段内,要实现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这一背景下相对贫困标准不宜设定过高,要做好同前一阶段绝对贫困标准的有效过渡,在此基础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贫困标准,使之逐步与发达国家相衔接。同时,要注意到城乡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影响标准的制定,所以现阶段要结合收入水平的差异设定城乡不一的相对贫困标准。
第三,要在相对贫困治理领域展开更为深入的研讨分析。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研究已初有成效,但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趋势下,城镇相对贫困问题逐渐突显,要进一步深化对城市相对贫困治理的研究。因而,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对贫困的长效治理机制,并结合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完善社会治理、实施社会救助等领域,丰富完善对相对贫困治理的多元化理论体系的研究。
第四,现阶段对相对贫困治理的研究要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结合。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纵观我国贫困治理的推进过程,所制定的政策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贫困群体的基本问题,满足其生存、发展的需要。相对贫困治理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最终是为了解决现阶段人类发展的基本问题,解决贫困群体的发展需要,通过协调区域、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落脚到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上来。
综上所述,当前及未来发展时期内,学界对相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将会持续推进、层层深入,研究的主题不仅涉及经济领域更多地向社会领域转变,并与当下国内外背景、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国家具体政策制定联系紧密,有关相对贫困的治理措施的研究分析也将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随社会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因而,未来研究应该侧重于厘清基本概念、明确相关标准、拓展研究范畴,并结合时代背景、围绕实际问题,建立健全多层次多体系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推动相对贫困领域的多元化研究范式,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相对贫困界定、识别与治理的多元理论体系,以更好地应对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