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隐藏实验器材”策略

2022-12-06 19:10:43闫粉娥张方彦
物理之友 2022年7期
关键词:音叉玻璃板变阻器

闫粉娥 张方彦

(1. 江苏省南京市玄武高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0018;2. 江苏省南京市人民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

在初三物理教学中,我们会碰到这样一道实验题:图1是“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

(1) 该实验是通过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研究(选填“小车”或“木块”)的动能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通过观察来判断动能的大小。

(2) 图1甲所示方案是为了探究动能大小与关系的,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得出的结论结论是。

(3) 若想用图1乙所示方案探究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需要改进的步骤是。

对于第(2)问,学生经常会这样回答:图1甲所示方案是为了探究动能大小与高度的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的结论是:当物体的质量一定时,高度越高,物体的动能就越大。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学生对于斜面的作用不清楚,于是仅从表面的差别——高度来考虑,导致其理解出现偏差,屡考屡错。

反思教学过程,其实教师可以更加智慧地进行教学。在“探究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往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及动能的定义提出合理的猜想:动能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有关。在接下来的实验探究中,我们先不要急于把实验器材拿出来,可以先问学生:在探究动能大小与速度大小关系时,你们打算用什么实验器材来实现物体速度的改变呢?学生会想到很多办法,其中有人就会提到利用斜面来改变物体到达水平面的速度大小。这个时候,我们再引导学生顺着这个思路,像变魔术一样拿出藏在讲台下的实验器材——斜面。用这种方法教学,学生对斜面作用的理解就会更清晰,从而有效地避免把“速度”说成“高度”。

在物理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教学策略。比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的实验中,音叉的振动不明显。为了显示和放大音叉的振动,我们通常要在发声的音叉旁边悬挂一只乒乓球。在一次教学中,笔者向学生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把音叉的振动显示出来?立刻有学生举手回答:用乒乓球。笔者很感诧异,因为这个班级学生的基础比较差,怎么可能很快回答这个问题呢?出于好奇,笔者继续问他: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他说:老师,你在讲台上放了一只乒乓球呀。笔者当时将这节课用到的实验器材全部摆放在讲台上了,所以学生就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问题,根本没有起到引导探究的目的。如果笔者把器材在开始的时候隐藏起来,那么学生一定会想出很多办法,比如把发声的音叉贴近脸颊、将发声的音叉放到水中等等。这样不仅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很多,而且使学生的思维有很大的发散空间。

再比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在讲到如何确定像的位置的时候,如果我们直接把玻璃板放在学生面前的桌子上,学生就会说用玻璃板来替代平面镜,这样学生就会失去思考的机会。由于没有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对玻璃板作用的理解和记忆不会深刻。如果我们开始把玻璃板隐藏起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逐步引导学生思考玻璃板和平面镜的区别,进而想到可利用玻璃板的透光性来代替平面镜做这个实验,就可以巧妙地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不仅会对玻璃板的作用有更清晰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

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要研究影响电流的因素,大部分学生都知道用控制变量方法。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要控制导体的电阻不变,只需用同一个导体,然后改变其两端电压进行实验。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呢?有的学生说:可改变电源电压,但更多的学生说: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压。其实这对学生来讲并不难,因为上一节课刚刚学习了滑动变阻器,所以在这节实验课的教学中,不要先把滑动变阻器摆出来,等学生把这个器材在本实验中的作用讨论出来以后,再把它分发放到每个组的桌子上。这样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思考,又可以丰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上课的时候直接把滑动变阻器摆在学生的实验桌上,他们就不会去思考除了改变电源电压的方法之外,还有其他的方法(如学生提到的改变电源电压、串联其他导体等),这就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会使这节课显得索然无味,同时也会影响学生对滑动变阻器作用的深刻理解。

其实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可以使用“隐藏实验器材”的策略,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音叉玻璃板变阻器
音叉共鸣现象的教学探析
巧解滑动变阻器类动态电路题
一次有趣的科学实验
小小变阻器有大用
空杯提重物
空杯提重物
玻璃板成像小实验
自制音叉的对称性与非对称性破坏性实验研究
关于滑动变阻器的规格问题
共振音叉实验的改进
物理实验(2011年1期)2011-09-27 02: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