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阴三阳灸为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验案举隅*

2022-12-06 14:55俞竹青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阴三阳任脉腹痛

陈 丹 俞竹青

绍兴市中医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笔者采用通阴三阳灸治疗为主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撷案2则总结如下。

案1 周某,男,49岁。2020年5月11日初诊。主诉:腹痛1月余。患者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痛,疼痛部位为下腹部,就诊当地某医院诊断为“腹腔淋巴结肿大、肠易激综合征、结肠炎”,伴大便成稀糊状,口服药物匹维溴铵后,腹痛未见明显减轻,患者转诊我科门诊。刻下症见:腹痛,腹泻、泻后痛减,怕冷,大便呈糊状,1日3~5次,纳差,夜寐欠安,舌淡、苔白,脉沉细。诊断:中医:腹痛病、泄泻病(脾肾两虚证);西医:肠易激综合征、结肠炎。治法:温补脾肾、缓急止痛。治疗方法:患者仰卧位,排空小便,取穴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百会,以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用0.3mm×40.0mm针灸针直刺,进针后行补法,百会采用平刺,留针30min。同时将肉桂、肉豆蔻、吴茱萸、干姜磨成通阴灸粉,将通阴灸粉均匀铺撒在铺灸器上(铺灸器置于患者腹部),厚度1mm左右,铺上姜泥,姜泥覆盖过患者腹部肾经、脾经、胃经循行区域,包括天枢穴、中脘穴、关元穴、气海穴等腹部要穴,高2.5cm。在姜泥上面放置艾炷,长度与姜泥一样,共3排。点燃艾炷施灸,每穴共灸3壮,每次60min,连续治疗4d,患者腹痛缓解,大便每日2次,质软成形,纳可,夜寐安。嘱患者停服西药,继续予通阴三阳灸治疗,改为每周1次,共治疗4次,患者无明显腹痛,大便成形,1日1~2次,纳可,夜寐安。治疗停止后1月随访,诉未出现腹痛不适,大便成形,1日1次,偶2次。

案2 王某,女,58岁。2020年7月18日初诊。主诉:反复腹泻数年,加重10余天。患者数十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泻,曾就诊当地某医院,予口服药物治疗,平素不规律服用匹维溴铵、蒙脱石散等药物(具体用量不详),每次药后腹痛稍缓,停药后上症反复发作。今来我科就诊,刻下症见:腹痛、腹泻,畏寒,大便偏稀,1日3~5次,纳可,夜寐一般,舌淡、苔薄,脉弦细。诊断:中医:泄泻病(脾肾两虚证);西医:肠易激综合征、结肠炎。治法:温补脾肾、渗湿止泻。治疗方案:患者仰卧位,排空小便,取穴天枢、大横、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百会,以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用0.3mm×40.0mm针灸针直刺,进针后行补法,百会采用平刺,留针30min,隔日1次,共治疗2次后患者腹泻症状轻微改善。7月23日,调整治疗方案:针刺取穴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百会,针刺手法治疗同上,在此基础上行通阴三阳灸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同“案1”。1周治疗2次,2周后患者腹泻减轻,改为1周治疗1次,再治疗4次后患者无明显腹痛,大便1日1~2次,质软成形,舌淡、苔薄,脉沉细。停止治疗1月后随访,患者无腹痛等不适,大便成形,1日1次。

按语: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于中医学中“腹痛”“泄泻”等范畴。本病属本虚标实,表现为脾肾阳虚、肠道传导失司。《伤寒论》云:“病在三阴经,虚寒病证,阴阳之气衰弱症候,宜灸。”确立了“病在三阴宜灸”的治则,故治三阴病多用灸法以补虚祛寒、回阳救逆。又有《景岳全书》云:“善补阴者,当于阳中求之;善补阳者,当于阴中求之。”本病病位在腹部,腹部为阴,脾肾阳虚,故此拟通阴三阳灸治疗。通阴三阳灸是将特定的中药粉、姜泥、艾绒依次叠加铺于腹部,以任脉神阙穴为中心进行灸治。通阴,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是指与“阴脉之海”——任脉,相互连通;第二是让腹部的三条阴经(任脉、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相互连通;第三是腹部本属阴。三阳,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指补充了三条阴经的阳气;第二是指足阳明胃经也在腹部循行。艾具纯阳之性,艾灸具有易燃且火力温和,可直透肌肤的特点,有温肾阳、逐寒湿、通经络的功效。生姜性温、辛,有温阳祛寒之功效。通阴灸粉方中肉桂性大热,可散寒止痛、补火助阳,用于心腹冷痛;肉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吴茱萸、干姜皆可温中散寒。因此通阴三阳灸是发挥药物、生姜、艾灸及经络、腧穴五位一体协同作用,既可温补脾肾、调和阴阳,又能温经通络、祛湿利水、培元固本。

猜你喜欢
阴三阳任脉腹痛
任脉释名浅析*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思维模型的基本特征※
《黄帝内经》“三阴三阳”思维模式溯源
《内经》《难经》 “三阴” “三阳” 的指代和含义研究*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痛候”导引法
下腹部腹痛应做哪些检查诊断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对“任主胞胎”理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