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柏松 郎 永 孙 奇孙风凡 李超华 胡淼锋 王金杰 冯 奇
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 浙江 杭州 311400
浙江省国医名师张玉柱先生醉心骨伤五十载,坚持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坚守中医,发展壮大“张氏骨伤疗法”。“用爱心去治病”成为张氏骨伤的座右铭,在全院形成以“张氏骨伤疗法”为核心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的中医药文化体系。现就其学术观点和治疗经验作一介绍,以飨同道。
作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全国“最美中医”、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杭州市劳动模范,张玉柱是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的财富,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践行者,更是大医精诚的典范。张玉柱出生于骨伤名医世家,1964年初中毕业后便跟随父亲张绍富学习家传正骨手法。1969年后,张玉柱开始独立坐堂。1976年,张玉柱调入原富阳市人民医院骨伤科工作,在这家综合性医院,他接触了更多不同类型的病人,知识面也不断拓宽。随着“张氏骨伤疗法”第五代传人张玉柱掌舵富阳中医骨伤医院,张氏骨伤的传奇便续写在富阳大地上。
张玉柱主任中医师为张氏骨伤第五代传人代表,他凭借深厚的家学渊源,全面继承了父辈的秘技绝学,坚持走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力求在先父一整套治伤接骨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他在“手法整复”“百草膏外敷”“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骨伤技术的基础上,将现代正骨理论与张氏传统医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治疗四肢骨折和脊椎损伤、脑挫伤后遗症等方面形成自己独到的治伤续骨经验。他的主要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1]。
2.1 诊伤断证,详释病情,七诊合参:张玉柱在临诊过程中以“望、触、比、问、切、量、阅”七法贯穿整个过程之中,认为在辨证过程中,既要有整体观念,重视全面的检查,还要注意结合骨伤科的特点,进行细致的局部检查,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2.2 损伤用药,内服外用,注重脾胃:张玉柱治伤以三期辨证治法为指导,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此,常常在骨折初期即用续骨接筋之品,认为早期应用续骨接筋能够动员骨折处的成骨能力,激发患者骨折愈合的潜能,促进骨折尽早愈合,降低骨不愈的概率。同时张玉柱认为疾病是错综复杂的,每种治法只单独针对某一方面,而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故在临床当中尤重全局观念,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治法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张玉柱遣方组药从整体出发,亦强调损伤部位的局限性,善于运用引经药,如头部伤损加藁本、细辛、川芎;上肢伤损加桑枝、羌活、片姜黄;下肢伤损加牛膝、独活、泽泻;颈部伤损加葛根、桂枝;胸胁部伤损加广郁金、青皮、陈皮、制香附、延胡索;腰部伤损加狗脊、杜仲、桑寄生;尾骶部伤损加马鞭草、韭菜子;腹部伤损加广木香、炒枳壳;小腹部伤损加小茴香、台乌药等。药达病所,疗效卓著。张玉柱重视整体辨证,尤重脾胃,认为损伤后多病程缠绵,用药时间长,且伤药多克伐碍胃,需合理配伍,以免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生化,进而影响骨折的愈合。因此用药时须注意勿使克伐伤正,耗伤气血,注意保护脾胃,常用川石斛、广木香、木蝴蝶、广陈皮、炒白术、怀山药等。
2.3 手法整复,巧用劲力,收骨入位:张玉柱认为,骨折脱位者“须用法整复归位”,临诊重视手法。同时深刻领悟《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载“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在此基础上有所发挥和创新,以“摸、牵、折、旋、提、挤、叩、捋”概括正骨心得。在张氏正骨十二法的基础上,整复时注重手摸心会,以症定法。遇骨折两断端有重叠,就行“牵”法,沿肢体的纵轴行反方向对抗牵引,即所谓“欲合先离,离而复合”。如遇拮抗力强,断端无法完全牵开时,可用“折”法,加大断端成角,待骨折端皮质相顶时,而后反折,纠正重叠。当骨折发生旋转或成角移位时,按远端凑近端的原则,将远折端或“提”或“旋”到近端,使骨折两断端轴线相对。当骨折端有侧方移位,行“挤”法,用手环抱骨折挤正复位。当骨折端经上述手法整复断端间存有裂隙时,沿肢体纵轴方向相对用力行“叩”法,进一步提高复位质量。最后根据“骨错则筋挪”的原理,捋顺骨折附近损伤的筋脉。
张玉柱实施手法,必对伤患局部的内、外立体形象了然于胸,了解骨端在肢体内的方位,做到“知其体向,识其部位”,从而“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张玉柱实施手法遵循早、稳、准、巧、快的原则,达到“法使骤然人不觉,患者知痛骨已拢”的境界,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2.4 夹板固定,量身塑形,松紧相宜:为了保持整复效果,固定是骨折治疗必需的一环,有效的固定才能够创造骨折愈合所需的相对静止环境。张玉柱十分强调固定过程夹板的适度松紧,夹板过紧会影响患肢血供,延误治疗甚至可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必须警惕;夹板过松则达不到维持骨折复位的效果。所以张玉柱以“先松后紧,松紧适宜”为原则,分三阶段适时调整,初期宜松,中期宜紧,后期松紧适宜。夹板的松紧主要靠布胶环扎和绷带绑扎时所施的拉力来调整。
2.5 功能锻炼,动静结合,善用器具:功能锻炼古称导引,是通过肢体运动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一种有效方法,数千年来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应用。张玉柱亦非常重视骨折损伤后的功能锻炼,认为功能锻炼与整复、固定同等重要,正确的功能锻炼对提高疗效、减少后遗症有着重要的意义。强调骨折早期功能锻炼以静为主,主要锻炼患肢的肌力以及损伤邻近关节以远关节的锻炼。骨折中期利用杉树皮夹板易于修剪的特性,缩短夹板的长度,解放邻近的关节,锻炼幅度由小渐大,逐渐恢复关节的功能。骨折后期解除固定后锻炼以动为主,以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为目标,以患处局部出现疼痛感为衡量锻炼量的参照点,锻炼不可过量、不可急进。下肢骨折患者在恢复至正常状态的过渡阶段,张玉柱特别强调从下地开始负重,步态需以正常为参照,脚底踏平,步速可缓,步态必端。
3.1 姜枝活血汤:组成:姜黄8g,桑枝、骨碎补各15g,桃仁、当归、泽兰、延胡索各10g,红花6g,赤芍12g,赤小豆25g。功用:破血行气,消肿止痛。主治:上肢筋伤骨折脱位早期。
朱某,女,82岁。2020年5月7日初诊:患者5小时前不慎跌伤,当即感左肩疼痛,逐渐肿胀,疼痛持续难忍,伴左肩活动稍受限,被动活动时疼痛明显加重,来我院张玉柱名医工作室就诊。体检:神志清,精神可,左肩肿胀,肩周压痛+,可触及明显骨擦感,左桡动脉搏动存在,患肢末梢血运、感觉可。辅助检查:左肩X线:左肱骨近端骨折,骨折对线对位欠佳。诊见:肿胀严重,关节畸形,可触及骨擦感,叩击痛阳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中医诊断:骨折病,气滞血瘀型;西医诊断:左肱骨近端骨折。治疗上予手法复位后金黄散外敷结合杉树皮小夹板外固定,同时予中药破血行气、消肿止痛治疗,方为姜枝活血汤原方。2020年5月14二诊:患者肿痛较前稍有好转,但局部皮肤瘀紫明显,复查左肩X线骨折位置较整复后无明显移位,故继续夹板外固定,内服姜枝活血汤。2020年5月21日三诊:患者肿痛较前明显好转,皮肤瘀紫较前消退,复查X线可见少许骨痂形成。继续杉树皮夹板外固定,同时予以姜枝活血汤去桃仁、泽兰、赤小豆,加续筋接骨、补肝肾之续断、杜仲、狗脊,延胡索改川芎,赤芍改白芍,名为“姜枝续断汤”。具体方药:姜黄、川芎各8g,红花6g,续断、当归、炒白芍各10g,桑枝、骨碎补、杜仲、狗脊各15g。连服3周。
本病案属于损伤早期,由于经脉受伤,气血受损,气血瘀滞,局部出现肿胀疼痛,胃纳不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涩。首诊治疗宜破血行气、消肿止痛为主,方中姜黄辛温破血行气止痛,气血兼治,善治上肢骨节筋伤疼痛,协同桂枝引诸药上行于上肢筋脉骨节共为君药;臣以桃仁、红花、赤芍破血消瘀通络。当归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也。延胡索活血散瘀,利气止痛,行血中之气,又可行气中之血,一助姜黄气血兼治之用,二与桃红归芍同用,补血活血而无行气之弊,同为臣药。久瘀散于肌肤腠理经络,见皮肤瘀青发黄,赤小豆利水消肿退黄,协同泽兰利水消肿之功;又佐骨碎补补肝肾,强筋骨,续伤止痛,以助骨愈筋续。诸药相用,专于肩臂。三诊时属于骨折中期,姜枝活血汤去桃仁、泽兰、赤小豆,加续筋接骨、补肝肾之续断、杜仲、狗脊,延胡索改川芎,赤芍改白芍。方中姜黄辛温破血行气止痛,气血兼治,善治上肢骨节筋伤疼痛,为君药;伤后3~4周瘀血未尽,但新骨已生,需补肝肾、续筋接骨用于上肢筋伤骨折脱位之中期宿血未尽、新骨未坚患者。诸药相用,共奏和营生新、续筋接骨之效。
3.2 郁贝散:组成:红花6g,赤芍12g,广郁金、浙贝母、桃仁、当归、瓜蒌、枳壳、制香附、延胡索、黄芩、青皮、陈皮各10g。功用: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主治:胸胁部筋伤骨折早期。
张某,男性,63岁。2020年5月21日初诊:患者3天前骑电瓶车不慎跌倒,左侧胸肋部撞至电瓶车硬物上,致胸胁局部疼痛,稍肿胀,深呼吸及咳嗽时疼痛明显,3天来居家休养,疼痛未见明显好转,故来我院张玉柱名医工作室就诊。体检:左侧胸肋部稍肿胀,未见明显畸形,未见皮肤擦伤出血,皮下无明显淤青,左侧胸肋部压痛及叩击痛阳性,胸廓挤压试验阳性。辅助检查:肋骨三维CT提示左侧6~8前肋骨折,少量胸腔积液。诊见:患者局部肿胀,压痛阳性,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中医诊断:骨折病,气滞血瘀型;西医诊断:肋骨骨折(左侧6~8),胸腔积液。治宜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予郁贝散原方。同时局部贴敷百草伤膏,肋骨带外固定,嘱其卧床休息为主,多咳痰。2020年5月28日二诊:肿痛及咳嗽咳痰较前稍有好转,继续予以郁贝散中药内服,局部贴敷百草伤膏,肋骨带外固定。2020年6月4日三诊:患者肿痛较前明显好转,无咳嗽咳痰等,转侧活动时仍有轻微疼痛,复查肋骨三维CT提示左侧6~8肋骨骨折位置可,无胸腔积液。郁贝散去桃仁、红花、枳壳、制香附、延胡索、黄芩,加续断、骨碎补,再加以祛瘀止痛、活血通经之血分要药丹参,并将赤芍改白芍,名为“郁贝续断汤”,具体方药:广郁金、浙贝母、续断、当归、白芍、瓜蒌皮各10g,骨碎补、丹参各15g,青皮、陈皮各6g。
郁贝散主要用于治疗胸胁部筋伤骨折早期,张老认为该部位损伤早期,由于跌打高坠等暴力作用,一方面经脉受伤,气血受损,气血瘀滞,局部出现肿胀疼痛;另一方面常伴随咳嗽咳痰、胸烦气闷等肺热、肝郁现象,胃纳不佳,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治疗宜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方中郁金行气解郁、凉血破瘀,浙贝母清热散结,化痰止咳,与郁金共为君药;臣以桃仁、红花破血消瘀通络,赤芍清血分实热,散瘀血留滞;用气血兼治药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气止痛,同为臣药;香附行气开郁,上行胸膈,既为臣药,又可为引经之使药;枳壳与香附作用相当,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三诊张老认为损伤中期肿痛基本消散,新血渐生,但宿血未尽,治疗宜理气活血、续筋接骨为主,故予以郁贝散去桃仁、红花、枳壳、制香附、延胡索、黄芩,加续筋接骨、补肝肾之续断、骨碎补,再加以祛瘀止痛、活血通经之血分要药丹参,并将赤芍改白芍,名为“郁贝续断汤”。
3.3 川膝散:组成:川牛膝、生地各15g,红花6g,赤芍12g,桃仁、当归、防己、延胡索、泽兰各10g,黄柏8g,赤小豆25g。功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下肢骨折筋伤早期。
张某,男性,45岁。2017年12月21日初诊:患者5天前走楼梯不慎扭伤,后右膝关节疼痛,肿胀明显,伴有活动受限,屈曲时疼痛明显,5天来疼痛未见明显好转,故来我院张玉柱名医工作室就诊。体检:膝关节压痛阳性,内侧压痛明显,肿胀明显,侧方应力试验阳性,抽屉试验阴性。辅助检查:X线未见明显异常;MRI显示内侧副韧带损伤,伴有膝关节积液。诊见:肿胀严重,皮下瘀斑,膝关节内侧压痛。舌黯瘀斑,脉弦或涩。中医诊断:伤筋病,气滞血瘀型;西医诊断:右膝内侧副韧带损伤。治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予川膝散原方。同时局部贴敷金黄散伤膏活血止痛,杉树皮夹板外固定。2017年12月28日二诊:患者肿胀较前好转,右膝关节内侧压痛好转,活动仍受限。继续予以川膝散服用,局部金黄散外敷,杉树皮夹板因肿胀减退,予以换绑加紧。2018年1月15日三诊:患者右膝关节肿痛明显好转,膝关节肿胀不明显,内侧紧张试验弱阳性,压痛稍存,右膝内侧瘀斑存,右膝关节活动受限,足趾末梢血供可。患者受伤约4周,属于损伤中期,肿胀消退,疼痛减轻,宜和营生新,续筋通络,方用川膝续断汤加减。具体方药:川牛膝15g,红花6g,当归10g,炒白芍9g,泽兰、续断、络石藤、骨碎补、炒杜仲各12g。连服2周。
本病案筋伤早期血脉瘀阻,不通则痛。方中川牛膝具有活血通经的作用,善治瘀血阻滞、跌伤损伤,此方中作为君药;红花为活血祛瘀、通经止痛的要药,与延胡索共用,桃仁为治疗多种瘀血阻滞的常用药,常与红花相须为用,共为臣药;赤芍与生地兼有清热凉血的作用,佐以防己、泽兰、黄柏、赤小豆,四者同用利水消肿,防己辛能行散、苦寒降泄,泽兰配伍当归、红花、桃仁,善治跌打损伤及瘀肿疼痛。三诊川膝续断汤为川膝散去桃仁、赤芍、生地、防己、延胡索、黄柏、赤小豆,加入泽兰、续断、炒白芍、络石藤、骨碎补、炒杜仲。损伤中期肿胀消退,疼痛减轻,宜续筋通络,故去除部分利水消肿止痛药物,加入续断补益肝肾、强筋健骨,骨碎补活血续筋,补肾强骨;佐以红花、泽兰、当归补血活血,去尽瘀血,促进新血生成;改赤芍为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