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络病理论辨治糖尿病肾病临床体会*

2022-12-06 14:55谢旦红周志强李伟林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9期
关键词:虫类肾络络病

谢旦红 周志强 李伟林#

1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2 台州市中医院 浙江 台州 318000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中医学将其归属为“肾消”“消肾”“下消”“水肿”“尿浊”等范畴。中医药运用络病理论治疗DN,除紧扣病机外,重视从“络虚致胀”“络实致痹”“络息致积”角度立法,遣方用药之时,酌情投以辛味药、藤类药及虫类药等络药,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尿蛋白。

1 络病思想与糖尿病肾病

《黄帝内经》奠定了络病理论之根基。经言“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明确了其概念。换而言之,络脉是经脉的分支,遍布于全身。对于络脉的功能,《黄帝内经》提到其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贯通营卫等功能。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了“百日久恙,血络必伤”的论述,明确了“久病入络”的观点。至此,络病理论发展已相对成熟。

新病、久病伤及络脉,形成络病,多种外感重症及内伤杂病均可见此病理状态。中医学认为,DN是消渴病迁延日久,责害五脏,入络伤络,穷及肾脏所致。DN病程较长,符合络病“病久”特征和发展规律。从肾脏解剖结构看,由肾脏小叶间动脉分出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球后的入球动脉又分出4~5个小分支,从而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网汇合成出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在肾小管周围又逐层细分,形成管周毛细血管网。肾单位血管结构,与中医络脉支横别出,随络不断分支,形态迂曲细窄非常相似,符合络病理论中脉络的概念,故又称为“肾络”。

鉴于此,糖尿病肾病所表现出的高灌注、高压力、高滤过状态,以及局灶性、节段性、弥漫性增殖病理组织改变均可运用肾脏络病理论来辨识。

2 DN的病症特点及治疗原则

从络病理论角度思辨DN,我们将其分为早、中、晚三期,其病机分别为络虚致胀、络实致痹以及络息致积。

2.1 病症特点:分述如下。

2.1.1 早期-络虚致胀的病症特点:多数医家认为,糖尿病肾病早期,主要病机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运用络病理论辨析,肾络阴虚为本,肾络燥热为实,二者合而致胀为基本病机。究其根本,肾络阴虚,阴消阳长,肾络不得阴滋而生燥热。热能伤津,亦可生胀势。肾络津伤则血少,玄府失荣郁闭,肾络热而扩张通盈,二者共同致胀,故肾络阴虚燥热致胀是其根本病机。早期DN络虚燥热,肾络盈热郁闭而致胀之病机,与Mogensen分期中Ⅰ~Ⅱ期肾小球高滤过、高灌注状态病理现象相似。症状方面,其与消渴病难以区分,主要表现为口渴多饮,烦热盗汗,消瘦,舌质红少津、苔薄少,脉细弦数等症。

2.1.2 中期-络实致痹的病症特点:早期DN失治误治,肾络阴虚燥热更甚,热盛化火成毒,耗伤肾络之阴更甚,且热毒耗气伤津,又戕害肾络之气,发展为气阴两虚,导致肾络之气不达肾关、肾络之阴不滋肾管,气滞血涩化瘀,阴液停积为饮;又热毒灼络化瘀、灼津化痰,从而肾络瘀、饮、痰、毒交互搏结难散,久积成息,肾关玄府不利,终致络痹不通,出现早期肾络微积证,从而形成“络痹证”。中期DN,气阴亏虚,肾络虚而不荣,痰、饮、瘀、毒叠积毁肾络,肾络邪实,痹阻不荣,肾关开合失常,固摄失司、主水失职,精微外漏、津液外溢,故可见蛋白尿、水肿等临床表现。此时的症状与Mogensen分期中Ⅲ~Ⅳ期所描述的尿蛋白增多、肌酐清除率下降等不谋而合。

2.1.3 晚期-络息致积的病症特点:DN发展至晚期,即Mogensen分期Ⅴ期,主要以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升高为表现,此期病势发展迅速,是终末肾衰竭期。DN中期络实致痹迁延日久,阴亏耗气更深,气损及阳,出现气阳皆虚之变。阳气充足,温煦推动肾络玄府,肾关司开合。反之,气阳亏虚则肾关闭合。DN晚期,气阳亏虚,推动温煦乏源,肾关失职,亏损所剩之肾阴,停而难行,渐至阴积。阴积日久,与痰、瘀、毒等病理产物互生互用,渐至肾络悉体壅滞,最后形成络息癥积之貌,即“络息致积”。DN晚期,气阳俱虚与络息癥积虚实并存,致肾用失常,水液代谢紊乱,体内代谢废物不能排外,而致少尿、水肿及溺毒潴留等症状。

2.2 治疗原则:纵观各期DN中肾络之病机变化,均以肾络本虚不通为主要特征,本虚标实贯穿始终,但各期虚实偏颇有别。临证治疗DN,需紧扣各期病机偏颇,重视肾络益补益通的络病理论,遣方用药之时,遵从补虚祛实为治疗法则,投之以辛味药、藤类药及虫类药等络药祛邪,兼顾本虚,以期肾络畅达而病安。

3 DN从络论治

3.1 络虚致胀,补虚通络:DN发病之初,肾络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以肾络阴虚燥热为致病根本,无肾络阴虚,燥热难生,病机侧重络虚致胀,故治疗之时侧重滋阴清热,以通补为要。肾络得阴养而燥热清,络热宁息则安于濡养,从而扭转肾络失养、肾络盈热郁闭所致肾小球高滤过、高灌注之“胀态”。故选方用药时,以葛根芩连汤加减为主,以清热泄火为主,兼顾养阴为辅,依辨证为纲,酌情加减,以期收釜底抽薪之功。方中重用葛根,味辛性凉,既可清肾络之热,又能生津以养肾络之阴,为君药。宋代《开宝本草》认为葛根“止渴”“去烦热”,恰中DN早期络虚致胀病机。芩、连为苦寒之品,寒可清燥热,苦能坚阴滋阴,二者合用,清热之功更甚。甘草补中,可起到和胃守津之效。临证之时,常加以当归、生地、玄参、丹皮等药物。其中,当归、丹皮,二者味辛质润,能通肾络郁热而不伤正;生地、玄参甘寒以养阴清热。

3.2 络实致痹,祛邪通络:DN中期,热邪耗气伤津,滋生痰饮、湿瘀等病理产物,痹阻肾络。此期仍以虚实夹杂并现,以气阴亏虚为本,有形实邪为标,病机侧重于络实致痹。故治疗以通络为要。DN虚实两端皆易致痹,需遵从虚者补之则通,实者伐之则通的原则。气阴亏虚者,常用黄芪、黄精。其中,黄芪益气生津,性升提走而不守,在《汤液本草》中记载到“补肾脏元气,是上中下内外三焦之药”,起到托邪以外达,通络开痹之功。黄精,益气养阴补肾,配伍黄芪,增加益气生津之用,补而不滞,二药皆可达以补开塞之功。通泄络中痰湿之邪,治疗时可配伍辛苦温之属,如选用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等;针对络中血瘀之邪,轻者可选用辛温之红花、川芎,重者可用虫类药,正如叶天士所言“藉虫蚁血中搜剔,以攻通邪结”,常配以地龙、僵蚕、水蛭、蜈蚣、全蝎等走窜之虫,深入络脉,搜剔络中伏邪。故虫类药性攻逐走窜,对DN络病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3.3 络息致积,消积通络:DN晚期,气阳亏虚,肾络温煦推动乏力,痰、瘀、毒邪久稽肾络,两者互因互用,渐至肾络失用,息以成积。经言“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食血之虫……可谓无微不入,无坚不破”,故肾络癥积之体,络中痰毒血瘀所致瘀痹、瘀积,非藤类药、虫类药不可及。本期治疗上仍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治疗除扶正外,侧重于消积。临床上宗“辛可散结”“坚者削之”为法,选用辛味的虫类及藤类风药攻伐通散癥积之体。临床上,自拟糖肾消积汤加减,其药物组成为黄芪、仙灵脾、三棱、莪术、鸡血藤、桃仁、川芎、水蛭、地龙、鳖甲、大黄等。其中仙灵脾、黄芪以补气助阳,三棱、莪术以行气破血消积,鸡血藤、桃仁、川芎以活血化瘀、破血消癥,鳖甲软坚散结,水蛭、地龙以搜风剔邪、逐瘀破积,大黄化瘀消癥,推陈致新。诸药合用,攻补兼施,破积消癥,化痰、破瘀、解毒、通络诸法结合用,肾络通畅而消积生新。

4 验案举例

何某某,女,48岁。口干口渴4年,口服二甲双胍等各种降糖药物,2年前出现泡沫尿,之后开始使用胰岛素降糖,近半年发现肾功改变。现症见腰膝酸软,气短神疲,手足心热,浮肿,消瘦,恶心欲吐,腹胀,起夜2~3次,舌黯红、苔黄腻,脉沉细无力。空腹血糖8.90mmol/L,餐后2h血糖13.20mmol/L,尿蛋白++,隐血++,血尿素氮15.6mmol/L,肌酐297μmol/L,血压130/90mmHg。诊断消渴肾病(糖尿病肾病)、氮质血症期、肾脏病第4期。辨证属络实致痹证,治宜益气养阴、祛浊通络。拟方:黄芪、黄精各50g,土茯苓、藿香各30g,熟大黄、槐花、覆盆子各15g,丹参20g,槟榔12g,佩兰、厚朴、苏叶、黄芩、黄连、泽泻各10g,水蛭6g,血竭粉(冲)3g。14剂。每日1剂,水煎后早午晚分3次温服。二诊:服药后患者浮肿、恶心、腹胀等症状改善明显,乏力减轻,舌黯红、苔黄腻。空腹血糖7.9mmol/L,餐后2h血糖10.90mmol/L,尿蛋白++,隐血±,血尿素氮7.9mmol/L,肌酐314μmol/L,上方去槐花、厚朴,加鸡血藤30g,炒苍术12g,苦参、西洋参各10g。14剂,水煎分服。三诊:患者诸症减退。空腹血糖5.90mmol/L,餐后2h血糖9.20mmol/L,尿蛋白-,隐血-,血尿素氮7.0mmol/L,肌酐140μmol/L。建议定期门诊复诊配药。

按:糖尿病肾病中后期,由于久病及肾入络,湿热瘀久郁成毒,演变为络实致痹阶段,祛浊通络为治疗关键。组方时,遵从“虚者补之则通,实者伐之则达”的原则。其中,黄芪、黄精补气养阴,托邪外达,起到补络开痹之功。水蛭、血竭粉为血肉有情之品,搜剔通络、攻通邪结,配伍丹参、熟大黄以活血消癥、解毒生新。芩、连以清虚热,配伍土茯苓、藿香、佩兰、厚朴及苏叶等芳香辛通以祛湿排浊。全方紧扣虚实夹杂之病机,重视肾络益补益通的络病理论,围绕“络以通为用”遣方用药,选用辛味药、虫类药、藤类药及益气养阴药等,辨证加减施治,以期肾络畅达而病安。

猜你喜欢
虫类肾络络病
虫类中药不可久服
曹式丽教授应用辛通畅络法论治慢性肾脏病概述*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基于络病学说从瘀论治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
基于“络病理论”从瘀论治中风
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治未病中的应用初探
脂蛋白肾病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虫类药在腰痛宁胶囊中的应用
基于肾络理论浅析慢性肾脏病的辨证施治
虫类中药不可久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