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偿献血中脂肪血的预防及处理策略进展分析

2022-12-06 07:58刘茜天津市血液中心天津30011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2年5期
关键词:乳糜献血者血浆

刘茜(天津市血液中心,天津 300110)

脂肪血是指血浆呈现乳白色或混浊状,理论上为患者输入脂肪血并不会危害其身体健康,但脂肪血中含有较多的微粒子,在进入机体后可引起微血管堵塞,因此医院血库多不采用脂肪血[1]。脂肪血是人体血浆中脂类物质超过一定标准,例如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游离脂肪酸等,并导致血液从性质、状态上发生一定改变。虽然轻度的脂肪血不会对患者机体健康造成影响,但若为重度脂肪血,可导致受血者出现过敏反应,因此在实施无偿献血过程中,首先需对献血者血液状态进行判定,并根据其实际情况展开合理干预措施,避免脂肪血进入临床后影响治疗及预后效果[2]。

1 脂肪血的形成

血液作为人类宝贵的可再生资源之一,在临床治疗中有着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近年来《献血法》的持续推行,自愿无偿献血者越来越多,但实际血液采集中受自愿无偿献血者随意性、不固定性、认知不足等的影响,导致采血质量无法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必须进行献血管理,避免出现脂肪血等问题影响治疗效果[3]。

我们日常生活中摄入的大部分食物中均含有七种营养物质,即糖类、脂肪、蛋白质、水、碳水化合物、淀粉、矿物质,上述物质摄入人体后,经胃肠道消化、吸收,产生机体所需能量,不仅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亦可维持机体健康,但七种营养物质依据“能量不灭定律”发现,糖类、脂肪、蛋白质在人体内经过消化后所产生的能量不会自动消失,需在细胞燃烧后才可耗尽,如果能量没有经过细胞燃烧,便会存贮在体内并转换为脂肪酸,以3∶1的比例合成甘油三酯,增加脂肪血发生率[4]。

1.1 受饮食习惯影响 血液中脂肪主要来源于机体每日所摄入的蛋白、脂肪,其通过胃肠道消化、吸收后可转换为乳糜微粒进入血液内部,若产生的乳糜微粒过多,机体便无法完全吸收,此时便可导致血清从正常的透明、淡黄色液体转变为黏稠、乳白色液体,因此临床将其称为脂肪血或乳糜血[5]。

若献血者在进行献血操作前进食肥肉、鸡蛋、牛奶、核桃、花生、豆腐等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便可增加脂肪血发生率,分析原因为:脂肪是人体中最难消化的物质,在进入人体后10小时左右才可以被机体吸收,因此在献血前12-24h内若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便会直接影响血液状态。

1.2 受个体差异影响 经研究发现,部分献血者受个体差异影响,即使在献血前48-72h内不摄入油腻、高蛋白食物,血液依旧呈现乳糜状态,分析原因为:脂肪血的产生与个体胖瘦、体型等密切相关,据统计BMI≥25kg/m2的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高达76.67%,主要是随着BMI的增加体内血脂呈现紊乱状态,不仅可导致三酰甘油升高,亦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继而加重组织代谢[6]。

个体差异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所谓遗传就是指人体先天的消化能力、吸收能力、对营养物质利用率;其次各个地方的饮食文化、习惯也会影响个体差异,例如南方城市饮食相对清淡,而北方城市饮食相对油腻,导致机体内脂肪堆积较多,从而出现脂肪血等情况[7]。

除上述因素外,压力、运动、睡眠时间、肠道菌群等因素均可影响血液质量,分析原因是,肠道微生物与食物存在双向选择,食物可引起肠道微生物内的化学物质释放,达到帮助机体消化及转运的目的,但也会导致其释放出特殊递质,影响机体免疫、代谢、神经系统,严重时影响人体健康状态。

1.3 受性别影响 据研究显示,男性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高于女性,且男性脂肪血发生率比例为4∶1,女性则为5∶1,且脂肪血多见于26岁以上人群,分析原因是26岁后男性逐渐进入职场进行工作,不仅应酬次数增多且大部分男性热衷于喝酒、吸烟,加之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高胆固醇、高脂肪类食物摄入量增加,而受工作影响,整体运动较少,导致机体BMI持续增高,因此脂肪血发生率较高;反之在26岁前生活相对稳定,在生活中可规范饮食、适量运动,因此脂肪血发生率较低。此外,女性人群在生活中较男性更注重保养,且生活、饮食相对规律,为保持整体形态美观性对食物的摄入有明显节制,因此脂肪血发生率低于男性[8]。

1.4 受年龄影响 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运动量逐渐减少,加之机体各脏器功能逐渐衰退,导致机体对脂肪、胆固醇的消耗减少,因此献血者中脂肪血发生率较高,特别是重体力劳动者在生活中为补充机体所需能量,多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随着时间的延长可导致机体摄入与吸收不平衡,增加血脂异常、血糖异常、肥胖症等发生率[9]。

1.5 受时间影响 调查显示,下午献血者脂肪血发生率明显高于上午献血者,而冬季脂肪血发生率高于夏季,节假日脂肪血发生率高于非节假日,分析原因是饮食文化及结构会直接决定人体脂类的摄入。我国居民大部分在早上、夏季喜好清淡食物,例如米汤等,而在中餐、晚餐时,为补充消耗体力多喜欢摄入辛辣、油腻、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此类食物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方可为机体所吸收,而如果在进餐后机体正处于消化时参加献血,未能被消化吸收的脂肪微粒会使得血液表现为乳糜混浊状,因此脂肪血发生率更高[10]。

1.6 受其他因素影响 除上述因素外,献血者受教育程度、医学因素、献血方式、献血次数等均可影响血液质量,其中国家公职人员、医务人员、保健师等文化水平较高的人群,在生活中可受到多种医学知识的影响,对自身保健程度重视较高,而文化程度较低者获取健康、保健知识渠道有限,且生活中不注意个人保养,因此脂肪血发生率较高;其次,长期的精神压力可导致机体内分泌紊乱,诱发糖尿病、脂肪肝等并发症,增加脂肪血发生率。部分献血者受工作原因影响,缺乏合理运动,且团体献血多安排在下午,因此脂肪血发生率较高。调查显示[11],首次献血者脂肪血检出率较再次献血者高,分析原因是,首次参加献血者多对献血相关知识认识不充分,导致部分献血者在进行献血前可能会进食影响血液质量的食物,且自身存在相关病史,因此脂肪血发生率较高,而再次献血者凭借之前献血经验,对献血相关知识已形成一定认识,而后期通过献血后回访工作,其对自身健康状态有一定了解,可根据实际进行保健,因此脂肪血发生率相对较低。

2 脂肪血的危害

2.1 对患者的危害 脂肪血的乳糜微粒主要来源于食物的外源性脂类、蛋白,在人体内通过转化、转运成为脂肪,外源性脂肪及蛋白可增加机体过敏反应,而内源性脂肪可堵塞血管,影响急救效果,严重时可威胁受血者生命[12]。

2.2 对医学诊断的影响 若机体内血浆中乳糜颗粒较多,可影响血液生化、血常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配血等结果,主要是因为血浆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有重要作用,虽然目前临床多选择全自动设备进行检测,但中度以上脂肪血会影响大部分生化指标结果准确性,影响医师诊断结果。

《献血法》中明确规定献血者在献血前需进行血红蛋白测定,若血液中脂肪含量较高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2.3 对自身健康的影响 若机体血液长期呈现乳糜状态可减缓血液循环速度,导致血管内发生血栓,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其次血液中脂质含量异常可增加高血脂发生率,亦可增加机体体质量,诱发其他系统疾病。

3 脂肪血的预防

3.1 加强无偿献血宣教 对我国居民进行无偿献血知识的普及,通过提高居民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度,使其在献血前对自身状态进行初步评估,减少饮食、用药等所致脂肪血。

首先血站可积极配合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举办无偿献血知识讲座,并在各个小区、社区公共宣传栏张贴宣传海报,向广大市民讲解无偿献血知识。此外可通过电视插播、QQ及微信插件、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宣教,提高我国居民认知程度;其次可通过在机场、火车站通道、电影院屏幕等公共场所载体循环播放相关内容,提高居民认知程度,指导其在献血前12h保证摄入的食物清淡、易消化,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不可暴饮暴食、饮酒;此外团体单位开展无偿献血工作时,尽量在上午开展[13]。

3.2 开设体检咨询 在实施献血前由专业医师对献血者身体情况、既往病史进行合理监测,同时需注意对献血时间、人群、年龄等的重视,根据其实际情况展开针对性指导,中午、下午献血者不建议选择油腻食物,35岁以上、肥胖人群在献血前可通过采集小样观察,在确定无异常后进行献血操作。此外,若为首次献血、高脂血症者,仔细询问献血前的饮食状况,避免发生脂肪血。

3.3 采血技术改良 目前献血过程中,采集的血液小样主要通过离心对血浆状态进行观察,并采用比浊法、生化仪器判定,其中比浊法检测时使用专用的毛细采血管采集献血者末梢血,将其插进软肥皂封堵后离心,而后使用光电比浊仪对血清进行吸光度测量,对血液中脂肪含量进行计算;生化仪器通过EP管离心,使用450nm冷光源对血清浑浊度进行测定,由仪器设定的统一标准对脂肪含量进行计算。在血液小样评估中可通过全自动献血初筛分析系统检测血液脂肪含量,明确采集标准,可精确控制脂肪血的采集,杜绝血液资源浪费[14]。

3.4 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采血者工作素质进行培训、考核,可提高其专业能力,并掌握丰富的无偿献血知识,在工作中根据献血者实际情况判定其脂肪血发生概率。

3.5 信息库的更新 及时对采血、供血信息数据库进行更新,并在数据库中做好脂肪血、谷丙转氨酶等的标识工作,为再次献血者提供上次献血血液检测情况信息,重点征询相关健康内容,避免重复血液报废。

3.6 生活及饮食管理 我国居民需合理控制体重及饮食,在生活中多选择五谷杂粮(荞麦、小米、玉米面等),减少糖果糕点、水果罐头、含糖饮料等含糖食品及饮料摄入量,避免甜食刺激肝脏合成甘油三酯,加重乳糜血症状,可通过多摄入三文鱼、鳗鱼、白鲳鱼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的食物,减少脂肪血发生率。避免摄入过量的淀粉类食物,并多进食豆浆、豆腐等豆制品及水溶性纤维高的食物。在生活中需戒酒,因酒精中产生的热量较高可增加体内甘油三酯含量。适量的运动、健康的心理状态是确保机体健康的关键,因此在对初次献血发现脂肪血者可在后期随访过程中做好针对性指导工作,并引导其每日在室内或室外进行有氧运动,通过增加机体代谢速度,提高机体健康状态,降低脂肪血发生率。

4 脂肪血的处理

目前如何处理脂肪血,降低血液报废率为血站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我国临床各措施多针对脂肪血的预防,而对脂肪血的处理关注度较低,导致临床缺乏科学、针对的报道[15-16]。查阅资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法:①首先在采集血液标本后,若发现为脂肪血,可对红细胞与血浆进行分离,通过报废血浆,保留血液中红细胞成分,而后逆向将相应量的生理盐水加入黏附有脂肪的红细胞保存袋中,摇匀(洗涤3次),按正常方法去白悬浮红细胞,保存35天后便可正常应用在临床输注中[17]。②静置法分离脂肪血浆在脂肪血处理中也有一定应用,该方法是利用脂肪冷藏后上浮的原理,通过将分离后的脂肪放置在冰箱中保存,静置一段时间后通过血联袋将悬浮的脂肪去除,从而保留正常的血浆,既可明显降低浪费率,亦可节约医疗资源[18-19]。③速冻低温离心法,在将红细胞分离后的脂肪血浆放置在-50℃中低温速冻20min,待脂肪处于半凝固状态后以3000r/min的速度进行离心,去除上层脂肪后制备成为合格血浆,从而应用在临床治疗中[20-21]。

5 小结及展望

脂肪血是无偿献血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不仅可降低血液合格率,亦可浪费医疗资源,因此需加强对脂肪血的预防及管理。首先相关部门需加强对无偿献血的健康宣教,确保献血者在献血前详细阅读献血说明,并做好饮食控制,同时加强无偿献血咨询及献血筛查工作,并及时对采血技术进行改进,旨在通过合理方案预防或规避脂肪血。

猜你喜欢
乳糜献血者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术后乳糜漏的治疗
成分献血者电话回访效果分析
富血小板血浆盒联合头皮微针引入生发液治疗雄激素性脱发
强化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处理方法分析
无偿献血者的乳糜血浆对抗-HCV 检测影响研究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你真的了解献血浆是怎么回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