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副结核病的防控

2022-12-06 05:52:36吕贵律
养殖与饲料 2022年6期
关键词:牛群病牛病原

吕贵律

广西天等县驮堪乡乡村产业发展中心,广西天等 532802

牛副结核病也称为副结核性肠炎,是养牛业比较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在养牛行业广泛流行,平均发病率20%左右[1]。该病的发生不仅能够造成牛的感染,甚至还能感染人。因此,有效防控该病具有公共卫生学意义。

1 病原简介

牛副结核病的病原为副结核分枝杆菌,这是一种短小的杆菌,长度为0.5~1.5 μm,宽度为0.2~0.5 μm;不形成荚膜和芽孢,也没有鞭毛,不能运动[2]。副结核分枝杆菌通过革兰氏染液进行染色后呈紫色,为革兰氏阳性。其对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通常在粪便或土壤中能够存活超过1年,即使在日光的照射中也可以存活超过10 个月。菌体不耐热,在60 ℃的环境温度下30 min 就会失活。该菌通常有3 种型,分别为色素型副结核杆菌、羊副结核杆菌和牛型副结核杆菌,其中牛型副结核杆菌仅可引起牛的发病,羊副结核杆菌可以引起牛、羊发病。

2 流行病学

牛副结核病的传染源是发病牛以及隐性感染带菌牛。这些牛能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向体外排出大量病原,造成环境污染和饲料饮水的污染。病牛还可以通过乳汁分泌排出病原。该病的传播方式为消化道感染,当健康牛接触到受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时,病原会通过消化道途径感染健康牛导致其发病。该病的易感动物较多,其中牛的易感性最高。不同品种、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牛均具有易感性,但其中犊牛的易感性最高,此外马、羊、驴等动物也会被该菌所感染。

牛副结核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春秋两季发病率相对较高。该病的发生还与牛的状态有一定的相关性,处于妊娠期的母牛和泌乳期的母牛易感性更高,当环境条件变化较大时发病率也会上升。该病的发生,多呈散发或地方流行性;具有较长的潜伏期,通常可达6~12个月。

3 临床症状

病牛在发病初期会出现腹泻,而后随着病程的发展转变为顽固性腹泻。尤其是当病牛在饲喂青绿饲料后表现更加明显。腹泻的排泄物中可见有泡沫状黏液覆盖,并散发出恶臭气味。病牛还表现为食欲下降、消瘦以及反刍次数减少。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牛被毛粗乱,贫血,可视黏膜苍白,病牛逐渐虚弱无力,卧地的牛常不能站立。病程较长的病牛表现为精神不振、身体虚弱以及毛发干枯,甚至会继发前胃弛缓等疾病。如果该病发生后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发病牛会因脱水而引起全身机能障碍,最终会因营养缺乏和脏器的衰竭而出现死亡。该病的病程长短、临床症状表现轻重与病牛自身的状态有相关性,甚至有时严重有时较轻。如不治疗可以存活6个月至2年。

4 病理变化

对病死牛进行剖检,主要病变集中在消化道内。通常见结肠、空肠、盲肠和回肠等肠道黏膜增厚,为正常黏膜的2~19 倍,并且黏膜出现明显皱褶。这些肠黏膜类似于脑回样,柔软不易平展,肠腔变得狭窄,外观呈黄色或淡黄色。在皱褶突起部位可见有充血病变,且黏液变得混浊和黏稠;肠系膜水肿,肠系膜淋巴结也表现为明显肿胀,切开后切面呈灰白色,质地变软,表面湿润和隆起,还有大量的坏死灶和点状出血。此外,在其他器官上也有一些病变,如肝脏轻微肿胀,外观颜色淡化,失去原有光泽;肺脏小叶间质变得宽大,在肺脏表面存在有少量淤血。病牛还出现血液颜色变淡,且不易出现凝固,皮下脂肪变性,呈现出胶冻样,在病牛的胸腔和腹腔内可见有大量清亮积液。

5 诊断方法

牛副结核病可以通过病原的分离培养、染色镜检来确诊,在临床上还可以采用副结核皮内变态反应来确诊该病。

5.1 分离培养和染色镜检

取1~2 g 的粪便置于40 mL 生理盐水中搅拌均匀,用纱布过滤,并在滤液中添加10%草酸水溶液和0.02%孔雀绿,置于37 ℃水中30 min,以3 000~5 000 r/min 离心。将离心30 min 后的沉渣接种于马铃薯培养基,于37 ℃恒温培养,挑取单个菌落染色镜检。在镜检时可见有排列成堆或者成丛的短小杆菌,具有抗酸性着色,可以确诊牛副结核病。

5.2 副结核皮内变态反应

本方法适用于临床诊断,也是对牛副结核病诊断过程中应用最早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通过在牛皮内注射0.2 mL 副结核杆菌,在72 h 内当牛出现变态反应时可以认定为牛已感染副结核分枝杆菌。该病检出率较高,可达94%,在临床上可用于检测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牛。本方法应用于发病前期,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但在发病后期进行诊断,则变态反应会消失,而且在诊断中会受到其他分枝杆菌的影响,导致特异性下降。

5.3 血清学方法诊断

目前,应用较广的血清学方法主要是ELISA 方法,通过对全血中的干扰素-γ 的水平来进行诊断,这种方法具有高度敏感性,可用于在市场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效果非常好。另外,应用补体结合试验和免疫琼脂扩散试验也具有良好的效果。

5.4 分子生物学技术

分子生物学技术通常是PCR 技术,常见的有多重PCR 和荧光探针PCR 技术。应用这些技术能够检测出病料中存在的微量病原,具有非常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6 防控措施

6.1 预防措施

牛副结核病的预防需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疫苗免疫接种,通常给牛群接种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疫苗接种只适合于本病的疫区。牛在接种疫苗后,并不能够保护其不发生感染和发病,甚至会由少数牛在接种疫苗后出现感染,且接种过疫苗的牛在进行皮试检测时可能会出现交叉反应的情况。

养殖场应采取自繁自养的原则,避免从场外进行引种,尤其是要避免从疫区引种。引进的种牛要经过严格的检疫,在养殖场内进行隔离观察30 d后未发病,再经过检疫后确定不携带本病原,方可与牛群混合饲养。在饲养过程中,要加强环境卫生和通风换气工作,还要增加牛的运动量,给牛群提供营养丰富、搭配合理的饲料及清洁的饮水,提升牛群的免疫力,减少发病。尤其是在饲喂的过程中,要避免给牛群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提升病牛的体质。在养殖过程中还要制定常规消毒计划,定期对牛圈内外墙壁、地面、器械以及其他物品和人员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避免出现病原。通常是在牛场的入口设置消毒池,进入牛场的车辆必须通过消毒池才能够进入,在经过消毒池后,要通过喷洒的方式进行车身消毒。定期对牛舍外部的运动场进行消毒,通常是每个月1 次。牛舍内要勤打扫,需要每天及时对舍内的粪便进行清理,清理后的粪便不能随意处理,应定点堆放,并在堆放区内通过堆肥发酵的方式进行处理,这样可以将其中的病原微生物杀死。

定期对牛群进行检疫,这样可以及早发现牛群中存在的病牛和隐性牛,并尽早对病牛进行处理。通常是每年需要通过皮内变态反应和粪便中检查病原菌的方式进行检疫,检疫的频率为1年4 次。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逐渐对牛群进行净化,以达到防控牛副结核病的目的。

6.2 治疗措施

通常对发病牛应淘汰处理,不进行治疗,但具有较高价值的病牛应采取隔离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常见的治疗用药有氯苯吩嗪,异烟肼等,这些药物能缓解临床症状,但无法根治本病;也可以采用中医的方式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大青叶、黄连、白头翁、陈皮、猪苓、砂仁、泽泻、厚朴、苍术、老鹳草[3]。将这些药物研磨成粉,用开水冲调后给病牛灌服,每天用药1 次,连续用药20 d。在用药过程中,如果牛的粪便中含有大量黏液,并且具有明显的恶臭味,可以在中药配方中加入金银花和连翘等各50 g,大黄和知母各30 g,可以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如果病牛食欲下降,可以在原来配方的基础上增加山楂和龙胆草等药物,也能缓解食欲不振的症状。对于病牛出现脱水的情况,应通过在配方中加入有车前子和木通、元参等药物来治疗和缓解症状。在治疗时,可以应用1%的生理盐水来进行冲调,可以增加治疗效果。

对于发生疫情的牛群,应立即进行隔离诊断,如果确诊为牛副结核病,则需要对整个牛群进行检疫,并对疫情进行评估,对于有些病牛缺乏治疗价值,应及时对其进行淘汰处理。对于检疫结果为阴性的牛,应将其转移圈舍,并对原来的圈舍进行彻底的消毒,将消毒后的圈舍空置,通常需要空置1年。

猜你喜欢
牛群病牛病原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当代水产(2021年8期)2021-11-04 08:48:54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矿产勘查(2020年5期)2020-12-25 02:38:48
与牛共眠
中国慈善家(2020年3期)2020-09-10 03:23:47
牛瓣胃阻塞的发病机理和治疗
兽医导刊(2019年8期)2019-02-12 16:38:43
秋季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兽医导刊(2019年8期)2019-02-12 16:38:4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猪业科学(2018年4期)2018-05-19 02:04:50
牛呼吸道感染诊治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1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现代食品(2016年24期)2016-04-28 08:11:54
慧眼识病牛
乡村科技(2014年19期)2014-03-03 19: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