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鸡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2022-12-06 05:52:36高福荣
养殖与饲料 2022年6期
关键词:患鸡艾美耳卵囊

高福荣

山东省平度市农业农村局,山东平度 266700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肉鸡养殖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并逐渐实现了规模化与集约化的发展模式。与此同时,肉鸡球虫病的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该病是肉鸡养殖中较为常见的、危害性较强的一种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鸡场暴发球虫病后往往会造成大规模的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深入了解球虫病的发生原因、临床特征,在饲养过程中开展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对降低该病的发生率与危害性,促进肉鸡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发病原因与流行特点

1.1 发病原因

肉鸡球虫病是由多种寄生于鸡的肠道黏膜导致。已知的可以感染肉鸡的球虫有13 种,其中我国出现过10 种,均属于艾美耳球虫属,常见的有柔嫩美艾美耳球虫、毒害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布氏艾美耳球虫、和缓艾美耳球虫以及早熟艾美耳球虫等。球虫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温暖潮湿等适宜的环境下通常可以存活数月之久,如在土壤中能够存活4~9 个月,在有林地树荫的土壤中则可存活15~18 个月,并且一般的消毒制剂也不易将其杀灭,但球虫的卵囊对高温以及干燥的环境敏感性较高。根据寄生部位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小肠球虫和盲肠球虫,球虫的卵囊可进入消化道,经多次裂殖生殖形成裂殖子,裂殖子可以继续产生卵囊,随着鸡的粪便排出体外[1]。卵囊可长期存在于环境中,当外界环境适宜其生殖时则会转变为孢子化卵囊,这期间被肉鸡食入足够量的卵囊,即会感染发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6-8月更容易发生,在这段时间环境温度等条件更适宜卵囊的发育,所以发病率更高。加之饲养管理不当或者清洁卫生不到位,导致鸡群与粪便接触面过大,使得该病发生率增加。另外,肉鸡的养殖密度过大,鸡只的免疫能力下降,也非常容易增加该病的发生几率。

1.2 流行特点

任何品种和年龄段的肉鸡均可能感染球虫病,但以15~50日龄的肉鸡发病率较高,并且致死率也非常高。成年鸡由于其自身的抵抗力较强,在感染该病后通常不会发生死亡,但会长期携带致病原,成为该病的传染源。球虫病主要通过携带致病原的患鸡排出的卵囊进行传播,被具有活力的球虫孢子污染的饮水、器具以及饲料等都可以成为间接的传染源。此外,鼠类、蚊虫、鸟类、养殖人员以及尘埃等均可传播球虫病。

2 临床症状

根据病程和发病情况的不同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球虫病2 种。

1)急性型球虫病。通常会有4~5 d 的潜伏期,急性盲肠球虫在前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随后即会突然发生血痢,患鸡贫血严重,精神沉郁、食欲下降、不爱运动、行动缓慢,出现呆立或者嗜睡等症状,病鸡通常情况下会在血便后的1~2 d 内死亡[2]。急性小肠球虫在感染后4~5 d 即会出现红黑色血便,同时伴有大量黏液,与盲肠炎症状较为相似,死亡率较高。

2)慢性型球虫病。病程较为温和缓慢,在发病初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经过3~4 d 后会出现水样稀便,粪便多含有未消化完全的饲料颗粒等,随后变为细长带状附着大量黏液的粪便,患鸡随即出现食欲下降、精神不振、持续性衰弱等现象,还有些患鸡体温下降。慢性型球虫病的患鸡可以慢慢恢复,但发生其他疫病的混合感染则会导致鸡群的死亡率增加[3]。在此期间,患鸡排出的粪便中会含有大量卵囊,成为感染源,传染给其他健康的鸡只,造成大范围的感染。

3 剖检变化

对病死鸡进行解剖,可见病变部位主要在肠道,并且不同类型的球虫导致的病理变化也不尽相同。

1)患有柔嫩美艾美耳球虫病的患鸡盲肠病变明显,突出、肿胀为原来的2~3 倍粗,肠壁变厚,质地坚硬,呈暗黑或者暗红色,肠管切开可见肠黏膜炎症,肠腔内有较多的凝血块。还有些病情较重的患鸡,盲肠会有大量鲜红色或者暗红色的出血,伴有大量黄白色颗粒状的坏死性黏膜,肠壁处则分布有红色或者灰白色不均匀的细小斑点。

2)患有毒害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的患鸡剖检后患有小肠球虫病,其小肠中断部位肠管膨胀、充血有坏死点、随着病程的延长肠壁变厚,伴有密集白色的斑点,附着大量的黏性渗出物,有的肠腔内还有凝血块。

3)患有堆型艾美耳球虫的病鸡主要是十二指肠处病变,病情较轻的患鸡主要是在十二指肠的肠袢处存在散发的灰白色局性病灶,并且呈梯形横向排列,病情严重的患鸡则会出现肠壁增厚以及成片的融合病灶。

4)患有布氏艾美耳球虫的病鸡则主要集中在小肠下段的直肠处,以卡他性的肠炎为主,有的可见肠腔内有肠黏膜脱落以及血性渗出物凝固形成的肠芯,并且肠黏膜明显出血,肠壁变厚。

5)感染和缓艾美耳球虫病以及早熟艾美耳球虫病的病鸡主要集中在小肠的前段,这类球虫的致病力不强,通常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但严重时可导致饲料转化率的明显降低。

4 诊 断

由于在肉鸡养殖中,带虫现象很常见,应根据患病肉鸡的临床表现、病理剖检变化、流行特点以及病原学检查等多种方法综合诊断,以免发生误诊的情况。在实验室中,可通过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检验有无球虫卵囊,也可以采集患鸡的粪便置于载玻片上,再滴加1~2 滴的甘油和水等量混匀后,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球虫卵囊;或者刮取患病肉鸡病变处的肠黏膜压片镜检,也可以观察到球虫卵囊以及球虫的裂殖体;还可以根据球虫卵囊的外形特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型判别。

5 防控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措施

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可有效降低肉鸡球虫病的发病几率,对肉鸡进行合理的分类养殖,不同的养殖阶段饲养密度也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整,防止密度太大造成鸡群容易发生疫病。此外,应做好鸡舍环境的卫生清洁工作,及时清理粪便,防止鸡群接触粪便引起球虫感染,同时应保证饮用水与饲料的清洁卫生,做好饲料的储存工作,禁止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合理搭配饲料,保证提供给鸡群充足的营养物质,提高其自身抵抗力,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另一方面,应做好鸡舍的清洁消毒工作,可以使用高锰酸钾溶液或来苏儿等消毒液对鸡舍进行定期消毒,并保持鸡舍通风性能良好,温度以及相对湿度适宜,为鸡群提供一个舒适干净的生长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健康生长。

5.2 加强疫苗防护

对易感动物进行疫苗接种保护,是降低肉鸡球虫感染的重要措施。目前,球虫免疫的活疫苗包括强毒和弱毒两类,科学合理的使用球虫疫苗在疾病防治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有一定的缺陷。强毒疫苗在肉鸡球虫防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制作或者使用的过程中使用抗球虫药物会影响其效果,接种操作不当也非常容易引起应激反应。另外,混合株中常含有一定的野生毒株,一旦使用不当非常容易诱发鸡群感染球虫。弱毒疫苗经过鸡胚传代以及理化处理等方式,有效降低了其致病能力,研究表明使用化学诱变剂处理过的柔嫩艾美耳球虫免疫后,对肉鸡球虫感染的保护率达到100%[4]。弱毒疫苗较强毒疫苗具有一定的优势,降低了致病性,提高了疫苗保护的安全性,但弱毒疫苗的研发和制作成本更高。

6 药物治疗

6.1 药物防治

治疗肉鸡球虫病常见的药物包括盐酸氨丙啉、地克珠利、常山酮、磺胺喹噁啉钠、氯羟吡啶和磺胺氯吡嗪钠等。对于球虫病的治疗多采用口服药剂,可使用地克珠利按照0.5~1.0 mg/L 水混合喂服患鸡,也可使用氯羟吡啶按照250~300 mg/kg 饲料混合喂服患鸡。当氯羟吡啶用于球虫病的预防时,可适当减少使用剂量,在雏鸡期间预防应连续用药预防。使用盐酸氯丙啉预防时可按照100~125 mg/kg混入饮用水或者饲料喂服,用作治疗时用量应保证在250 mg/kg 以上,同时搭配适量的维生素B 使用[5]。用于球虫病治疗的药物种类繁多,饲养人员应根据养殖情况合理选择治疗药物,避免抗药性出现,保证良好的治疗效果。

6.2 药物治疗球虫病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药物进行肉鸡球虫病的治疗时,应注意药物的合理使用,防止耐药株的出现。在饲养过程中,可根据季节或养殖阶段进行球虫药物轮换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化学合成类与中药制剂或者其他类药物交换使用。根据不同药物的作用峰期,不断替换使用药物,防止交叉耐药性出现。其次,避免使用单一药物治疗,应使用2 种或者以上的抗球虫药物联合使用,如地克珠利、左旋咪唑以及氯丙啉联合使用,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在联合用药的同时应注意各类药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如聚醚类药物与泰妙菌素同时使用会对动物机体产生较大的毒副作用,而氨丙林和VB1则具有拮抗效果,不可同时使用,磺胺类药物则会影响肉鸡对维生素的吸收,因此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加大饲料中维生素的用量。另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日龄和生长阶段穿梭使用抗球虫药物,如在雏鸡、育成以及成年鸡阶段分别使用不同的药物预防治疗,可以减少肠道内球虫与药物接触的时间,从而降低抗药性的出现。最后,在使用球虫药物时,应注意药物残留问题,尤其是在肉鸡出栏前期要严格按照各种药物的休药期进行停药[6]。

6.3 中药制剂的开发利用

近年来,中药制剂在畜牧养殖中广泛使用,其毒副作用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生长。研究表明,托曲珠利添加抗氧化活性的中草药提取物可以有效提高抗球虫的效果,并且能够改善肉鸡肠道发育,提高生产性能[7]。

7 结 语

肉鸡球虫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对肉鸡养殖的生产效益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做好该病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养殖者应深入了解球虫病的发生原因与特点,科学养殖,合理接种疫苗,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防治球虫病,提高肉鸡的饲养效率[8]。

猜你喜欢
患鸡艾美耳卵囊
从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到疾病防控
鸡发生寄生虫病的症状及治疗方案选择
球虫感染鸡群有哪三种表现
鸡球虫免疫成功要点
农村散养鸡球虫病的诊治体会
仔猪球虫病的诊断与防治
肉鸡复合型肠炎的病因及防治
微小隐孢子虫在HCT-8细胞内的培养
鸡和缓艾美耳球虫早熟虫株选育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毒害与巨型及毒害与柔嫩艾美耳球虫间在免疫方面的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