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迪峰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海南 海口 571127)
合理利用体育场地、提高体育器材资源水平,是落实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环节。不管学校处在发达的城市之内还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都会在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短板,结合实际有效弥补短板,采用废品利用等形式来增加体育器材,可以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大学生体育课兴趣,对改善体育课程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在过去体育教学只是围绕技能、技巧、体能训练、体育竞赛而展开,这样的教学内容具有枯燥性、呆板性,不能唤起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近年来大学生都沉迷于手机,体能下降明显,对体育活动有排斥心理。一直以来,大学体育课中激烈的拼抢、竞争很难得到女同学的有效参与,这部分群体经常性被边缘化。通过体育课场地以及体育器材资源开发利用,能够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新的内容,达成寓教于乐、体思兼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得到多方面锻炼,尤其是可以增加体育器材、增加体育项目,形成适合学生多元化体育锻炼的体育课堂。最主要的是,在场地及器材资源开发利用当中,学生能够对各类体育活动特点有深度认识,例如,对跳高、跳远对场地要求等有深入了解,不简单地停留在技能、技巧层次,还融入了“设计”元素,对学生综合素养拥有培养的功能。
体育课不简单的是强身健体,更应该文明精神。在过去艰苦年代,苏区体育之所以有声有色,就是因为从上到下积极地进行体育场地建设以及开发,展开了体育器材的综合利用,真正地实现了毛主席倡导的“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在如今远离了战争,但这种创新精神必须要传承下来,需要教师带领大学生们放开思维,结合各类运动、各类器材展开研究。例如,在对废旧钢材、轮胎的利用上,可以创新思维将它们制作成高低杠、力量训练设备等。尤其是学生结合学科知识,实现一种器材多种用途的设计,很好地避免了材料浪费,提高了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热情,更提升了学生跨学科本领。
一直以来,体育教师秉持的是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被动兴趣低,融入场地、体育器材资源开发环节,能够促进师生互动,增加彼此情感沟通,对于教师教学具有很好的助推作用。因为体育场地、体育器材资源开发融入,也让教师深度认识体育运动和器材的关系,并能够形成创新的教学方法。而且更利于教师针对特长生形成更为综合有趣的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因为场地不足需要学校积极地向社区广场等空间延伸,这样的较为开放的体育课堂可以获得社会群众关注,会引领一部分人跟随学习科学的运动方法,这对于群众体育健康理念的发展大有裨益。
在体育场地、体育器材资源开发利用大背景下,彰显出我国目前校园操场不足危机以及教学资源不足现状。研究显示,因为扩招的原因,有一部分大学院校学生的体育活动范围达不到国家要求的人均4.2㎡的要求。而且学校现有场地、器材大部分只能提供给体育授课,并不能满足学生日常体育活动需求,不能实现体育课程生活化。放眼全国,体育课场地、器材勉强能够应付上课所需的学校只有50%,有25%比较紧张,20%非常紧张。这也是教育部倡导在体育教学当中融入场地、器材开发的原因之一。
从历史渊源来看,体育课程场地、器材资源的开发早在建国前就形成了一系列实践,例如,苏区红色体育便是很好的案例。彼时是因为资源极度匮乏,需要实现废物利用,更是因为战争需要进行多元化体能训练。而今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相对充足,在这样的背景下仍然将体育课程场地器材资源开发利用融入到了教学方案之内,目的就是为了达成前文所述的三个目标。但目前该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影响因素:
一直以来体育课并不受重视,大学生都将主科学习作为重点,忽视了音体美教学。而且社会群众受传统思维影响,也认为体育不重要,认为体育活动占用了大学生的宝贵学习时间。学校又因为体育课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取消了大学生操场活动。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体育课场地、器材资源开发和利用并不能获得各方主体的认可,开展阻力较大。
地方经济发展迅速,土地价格越来越高,学校为了提高学校资质在不断地建设实验楼、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导致现有的校内土地越来越紧张,有的甚至于出现了侵占操场的现象。学生的操场活动范围越来越小。而落后地区受经济发展影响,虽然拥有相对宽松的场地,但教学器材较少。故而目前不管是发达地区学校,还是落后地区学校在场地、体育器材开发利用上都比较迫切。
第一,教师在场地开发利用上不加重视,认为这属于客观条件难以改变。故而缺乏深度认真分析研究精神,所形成的方法比较粗糙,形式主义比较严重。教师在器材开发利用上,容易陷入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怪圈,体育器材开发、利用搞怪异创新缺乏实用性;第二,师生对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关系缺乏研究,对各种运动需要的场地大小没有精确测量,故而不能有效地在现有的场地之内融入更多的体育器材;第三,对体育器材功能缺乏了解,不能充分发挥器材的多种功能。例如,足球既能锻炼足球技巧、足球技能,同时足球也能够成为人平衡力训练的器材之一。因为缺乏这样的详细研究,学校相近功能的器材较多,造成了器材利用率低,浪费了教学资金;第四,对现有的场地、体育器材缺乏统计,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学校很多比较分散的场地得不到有效利用;第五,学校并没有认真理解《体育工作条例》,不能有效地结合上级拨款,将体育经费纳入到学校年度预算之内,不能形成有计划、有步骤的落实方案,导致场地不系统、器材不丰富;第六,缺乏校内外对接,不能灵活进行校外体育课程,将越野、爬山、攀援等纳入进来,导致课程缺乏灵活性,不能满足学生走进自然的需求,不能有效通过野外场地来缓解校内场地压力。也不能和社区积极合作,有效利用社区有关资源;第七,器材维护使用不得法,造成了器材寿命短;第八,各班体育课程安排矛盾,造成了场地争抢。
通过前文分析可见,学校体育课场地、器材资源开发与利用并非学校、教师、学生协同努力便可,而是需要教育部门、社会等外部力量加入,形成一个全面的开发和利用方案。这其中首先以观念入手,必须改变过去体育课教学思想,要提高体育课地位,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之后的策略得以发挥作用。
目前大学教学当中在不断对接“全民健身”政策,将一些体育项目放入到了大学体育课内容当中。也因此,体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社会普遍重视。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融入更多体育项目,以这种方式强力实现综合素质教育。这样能够为体育课场地、体育器材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更好的环境氛围。这其中教育部门可以通过新媒体形式对整个社会宣传此类教学,对其重要性、必要性展开分析,扩大战果。
按照国家规定学校操场面积必须符合4.2㎡/人这一标准。然而目前盲目扩招盲目建设现象屡禁不止,校操场面积不断缩小。鉴于此需要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认真落实教育部规定,对各个学校的建筑工程展开认真的审核和批示,必须保证学生拥有足够的运动空间。也要对拥有较为宽松运动场、丰富体育器材资源的学校的场地运用、器材利用进行必要的统计,引导学校科学利用场地,积极展开必要的体育器材开发工作,能够力求“一材多用”。
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证明,学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向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故而只有通过行政手段积极提高校长“体育意识”,使其接受体育课场地、体育器材资源开发利用这一理念,才能保证该工作得到推行。为了保证该项工作得到教师的大力支持,校长有必要将该项工作转化为衡量指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激励挂钩。校长也必须要求教师事实求是,在资源开发利用上遵循实用性、安全性、合理性原则,保证能够结合不同学生运动需求形成不同的场地安排,根据不同项目融入不同体育器材,并且保证一部分器材可移动性,满足不同场合使用。必须避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没有太大意义的教学方式。
学校体育教学项目包括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兵乓球、长跑、中长跑等多种项目,每个项目都需要不同的场地。为了保证场地合理开发利用,必须要采取数据化管理,对每一种运动所需场地面积展开测算。例如,足球场一般长90-120m,宽45-90m,其中没有其他体育器材。为了提高场地利用率,可以在足球场里融入可移动器材,例如跨栏等展开百米跨栏项目。也可以融入可移动网栏形成排球场。达到了一个场地多种利用。另外,一些需要场地较小的体育器材可以安排到一些边边角角当中,例如乒乓球台案安排到宿舍之下,无需占用操场空间。
一材多能是解决场地问题的最好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里引领学生们对教学器材的组成、结构展开学习,过程里引导学生们去讨论每一部分组成的作用,并由此打开思维,去讨论如何更好地发挥组成部件的功能。除了前文所述的足球多功能利用之外,还有单杠多功能利用,例如,平时的引体向上练习、沙袋悬挂、斜体俯卧撑(单杠可以下移穿插,成为斜体俯卧撑支撑杆)。又或者在单杠支撑杆外侧焊接滚轮,可以成为腿部按摩器。在单杠之下地面上设置转盘,能够为站立式转体提供方便,可以有效锻炼人的腰部肌肉力量。将带有轴承且磨损不能利用的器材分解开来,将轴承卸下作为备用组件。这样可以节省体育器材的采购成本,做到了废物利用。又或者将不同废弃的器材上把能用的组件卸下来结合一起,创新出新的体育器材。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校园场地展开测量,能够形成俯瞰图,将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教师办公楼、操场等一一标注清晰,对各类空地进行标注,包括长宽、空间形态等。然后对接各类体育项目、体育设施,对整个校园展开设计布局。既能美化校园环境,又能给学生提升丰富的体育器材,在任何角落都能进行相应的体育运动,塑造成具有活力的校园氛围。这其中包括操场的地面以及空间综合利用。对于新建校园而言更可以考虑将楼顶纳入进来,将楼顶作为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项目场地。只是需要结合良好的屋顶防渗防漏措施,以免学生体育活动给屋顶造成损害。目前关于小操场体育运动的研究越来越热门,例如,八段锦这种传统体育项目、交际舞时尚体育项目等。通过小空间体育项目来丰富课间活动,既能达到综合利用场地又能让学生获得锻炼。又或者建设室内体育馆,以多层建筑形式来提高空间利用率,给予学生足够的运动空间,融入更加丰富的体育器材资源,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主要是告别过去的财政预算方式,将体育器材以及场地建设费用及时地纳入到预算当中,能够获得国家相关费用支持。这样可以保证场地开发利用、体育器材资源开发利用得以持续运转。这其中需要建立专门的财务监督方案,务必保证经费合理利用。
虽然院校有足够的资金,但因为土地宝贵性校方难以再开辟体育课场地,相关设施也难以融入。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有必要积极地联合社区以及社会其他机构,能够社区广场、林园、公园、公共体育场等纳入进来,展开相应的体育教学项目。只是需要进一步根据教学内容来创新体育器材资源,主要是以可移动器材为主,例如跨栏、鞍马、跳高设施等。这些创新器材随用随取,方便实用。学生可以发动创意,将废旧材料加工成为一些器材,例如废旧木材经过雕刻加工成为体育按摩器械、破旧布料加工成沙袋等。除了社区之外,更可以将体育课向大自然延伸,利用学校地理优势,就近到山野、荒山等展开爬山、越野等训练。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大学生爱上大自然,也喜欢上运动,甚至于可以培养他们一两项可以长期坚持的体育项目,形成终身运动意识。
对目前本校具有的多种器材展开登记,并按照相应的要求去保养,力求延长器材的使用寿命。例如,室外的单杠、双杠、篮球架、足球门的防腐,一些带有轴承运动器材的润滑。对这些器材形成分类,根据新旧程度形成有序更新。对于废弃的体育器材,发动学生进行改造。例如,废旧篮球可以装上砂土成为哑铃。
科学合理安排各班体育课程,在保证彼此不影响情况下,尽可能安排两个班同时上课,这样可以提高操场空间利用率。甚至于多班上课学完相应课程,两个班可以开展足球比赛、篮球比赛。
学校体育课场地及体育器材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庞大工程,并非师生就可以完成,需要教育部门、社会有关单位例如社区、政府等来对该类教学内容提高重视,发动学校校长积极学习体育改革精神,深入了解教学场地、体育器材开发、利用的目的,能够为师生此类课程内容开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在最终落实过程里,教师需要拥有非常系统的教学方案,能够引领学生研究体育项目、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彼此关系,根据现有场地以及器材资源来有效开展创新、废物利用等活动。更可以将体育课向社区、大自然延伸,力求摆脱场地限制,让体育得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