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NKI的黄河流域生态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22-12-05 09:35陈少炜罗林杰
科技和产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聚类高质量

陈少炜,罗林杰

(西安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西安 710100)

黄河与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其中,黄河流域横贯中国东西,沿线流经9个省级行政区,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2016年9月,国家正式印发了《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长江经济带确立为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对于推动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协调发展和沿江地区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与此同时,构建“黄河生态经济带”的战略也日益得到关注与重视。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河南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2021年4月1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西安召开黄河保护立法座谈会,黄河保护立法聚焦生态保护修复、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全流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污染系统治理、水沙调控、流域生态环境风险管控等问题,致力于加强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利用、环境监管以及水污染防治。

近年来,学者们就黄河流域生态及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相关文献围绕不同视角形成了一大批优质的科研成果,但对于黄河流域生态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梳理仍然相对较少,尤其是基于可视化知识图谱类研究明显不足。因此,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选取CNKI中关于“黄河流域”“生态”的学术期刊论文,通过构建可视化研究图谱,梳理200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及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脉络,系统展示黄河流域生态研究的时空分布,并基于黄河流域生态的热点关键词和演化趋势,总结研究历史、现状、当前热点以及前沿发展,以期对未来学者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1 研究设计

1.1 数据来源

黄河流域生态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2000—2020年发表的相关文献,通过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进行检索,时间截至2020年10月28日,总库共得到2 449篇文献。在此,以学术期刊文献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选取学术期刊在总库中再次筛选,手动剔除掉与研究内容主题不相关的文献,获得总计1 564篇有效文献。

1.2 文献计量分析与热点分析

CiteSpace是一款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是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旨在分析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通过可视化手段展现所研究科学知识的结构、规律和分布情况,生成的可视化图形被称为“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MKD)[1]。CiteSpace可以将数据库中导出的常见文献格式进行处理,针对高频节点、聚类知识群、高中介中心的节点和图谱的基本图例说明,对所研究的领域进行可视化分析,展示知识脉络、趋势演变、研究热点等[2-3]。

基于CiteSpace对黄河流域生态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与热点分析,选取1 564篇学术期刊文献导出的文本数据作为CiteSpace导入数据。采用文献计量法,将文献数量特征以图表形式展现出来;通过不同的节点(关键词、作者、引文)和链接形式建立关联网络,并将结果通过一定的筛选方式进行呈现。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该领域文献的发文趋势、作者、机构以及关键词进行分析,获得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在此基础之上,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及聚类分析可以聚焦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以突现词、时间线等分析工具[4-5]来探讨黄河流域生态研究的研究趋势及热点演变。

2 科学知识图谱分析与讨论

2.1 文献计量分析

2.1.1 发文趋势分析

200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研究发文量主要分为平稳期和爆发期两个阶段(图1)。2000—2018年每年的发文量基本稳定在30~60篇,年均发文量为41篇,只在2002、2015年分别出现了该时间跨度内的波峰和波谷,但距离均值偏差不大,总体仍趋于平稳。

图1 200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主题CNKI发文量

2019—2020年呈爆发式增长趋势,仅2019年182篇即为过去19年发文量均值41篇的4.4倍。2020年近11个月已达到了471篇之多,相比于2019年,增长了158.8%,较2000—2018年发文量均值增长了10.5倍之多。原因应为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学者的研究出现集聚现象,发文量猛增。预期未来数年内相关发文量还将继续放大,研究成果将日趋成熟,从而达到新的稳定期。

2.1.2 作者网络分析

通过将CiteSpace软件参数设置中“Node Types”节点类选选择为“Author”进行作者网络分析。构建作者网络分析图谱有利于清晰地发现具有突出贡献的相关领域作者及作者之间的合作联系(图2)。节点越大表示该作者在总的时间切片范围内发文量越多,连线越多说明该研究领域作者间的合作联系越密切,单条连线越粗说明该连线两端节点上的作者之间的科研合作次数越多。

通过调整和优化,图2显示了41个主要作者的合作网络。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子网络中黄锦辉、王瑞玲、张建军等15个作者之间合作联系较为密切。其余26个作者合作较少。此外,发文量较多、节点较大的作者,如鄂竟平、石碧华、杨志峰、赵宪钧、李国英等多为独立发表相关论文。

图2 黄河流域生态研究作者网络图谱

与此同时,也存在小范围内的双向合作网络,如张倩-任保平、方兰-李军、刘越-刘传明、许琳娟-江恩慧、左其亭-吴泽宇。节点年轮越大且层次越多,说明该节点所属作者不仅研究较早且一直从事相关领域研究并且成果丰富,如杨志峰、鄂竟平、赵宪钧。

2.1.3 机构分析

通过将CiteSpace软件参数设置区域中的“Node Types”节点类型修改为“Institution”机构,调整优化后得到图3,可以明显看到,机构之间的联系比作者之间的联系更为分散,仅有局部的政府部门、科研机构、高校出现了合作网络。

图3中最显著的一条合作网络为:以中国科学院及其附属的国科大、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为主,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北师大水科学研究院、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研究院的合作网络。说明中科院在联合科研院所及黄河流域研究生态的主流高校贡献成果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余高校方面,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中国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形成了除上述主线外最大的机构合作网络。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及其附属的黄河生态保护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院与郑州市水资源与水环境重点实验室形成了类似“三角”合作的高校-政府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南京大学哲学系与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形成特别的高校-学术团体“双向”合作网络。陕西省和河南省作为黄河流域中下游经济较发达的重要省份,高等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省内排名前列的高校不仅汇集了较多的高级科研人才,也成立了很多包含黄河流域生态研究的研究院,所以两省内部的各高校的二级学院及特定研究院之间的合作较多,研究成果丰硕。

政府机构方面,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联合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河水利客源研究院形成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科研合作网络;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和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也形成了“三角”合作网络,作为研究黄河流域生态最直接、深入的机构,一手资料较多,科研资源相对丰富,如若加强与图示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将会产出更多有影响力的成果,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

2.2 研究热点分析

2.2.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是科学计量研究的重要指标,通过分析CNKI导出文本数据中的大量关键词可以梳理黄河流域生态研究的热点和演进脉络,乃至提供未来的研究趋势分析。根据软件统计分析结果,表1列示了频数大于15的高频词汇及其中介中心性、出现年份。

由表1可知,按照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排序来看,“黄河流域”(704次)、“生态环境”(106次)、“黄河”(103次)分别位居第1、第3和第4位。因为此3个关键词与检索的主题“黄河流域”“生态”直接相关,其关键词频次高属于正常现象。与此同时,“高质量发展”(276次)与“水资源”(98次)分别位居第2和第5位,则表明相关文献的研究集中于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以及水资源问题的解决。第7~10位的关键词为“习近平总书记”(64次)、“流域生态”(47次)、“重要讲话精神”(37次)、“座谈会”(34次),且均为2019年开始集中出现的关键词,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对学界的相关研究起到了极大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表1 黄河流域生态研究频次大于15的关键词及其中介中心性和出现年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频数与中介中心性指标并不一定是正相关关系。中介中心性(betwenness centality)是测度节点在网络中重要性的一个指标(此外,常见的测度节点重要性的指标还有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等)。CiteSpace中使用此指标来发现和衡量文献的重要性,并用紫色圆圈对该类文献(或作者、期刊以及机构等,且带有紫环的节点中介中心性不小于0.1)进行重点标注。具有高中介中心性的文献通常是连接两个不同领域的关键枢纽,也称其为转折点(turning points)。中介中心性越高,节点的重要性越大,去除这些节点对网络中信息传输的影响也会越大。

图4展示了黄河流域生态研究相关文献关键词频次及其中心性的变化。中介中心性随着频次的降低整体上大致呈现下降趋势,但是“黄河”“水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生态修复”等关键词依然处于显著的阶段性波峰位置,说明其在研究中表现为“串联”相关关键词的特殊地位。此外,频次高的关键词因其经常被提及和研究,可以理解其“串联”的重要性,但仍然不乏诸如“黄土高原”“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这样的关键词有着较低频次、较高中介中心性的特点。这在理解黄河流域生态研究的相关细分领域的补充和拓展具有启发性意义。

通过CiteSpace可视化功能导出关键词聚类图谱,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到具体的重要关键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特点。节点的大小可以反映节点被引或者出现的次数;节点的年轮圈代表不同年份发表论文的数量,某个年份的年轮越宽,则代表在相应的年份上被引用或者出现的频次越大。这就意味着节点是以中介中心性的大小进行显示。

图5展示了年轮圈中最大的5个节点:“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水资源”“黄河”“水土保持”,代表了所选文献中研究历史最长、研究文献数量最多的5个关键词。

1)“黄河”以及“黄河流域”作为研究主题和检索词具有突出显著位置毋庸置疑。黄河全长5 464 km,是中国第二长的河流,在世界长河中排第5。从青海源头到山东入海口,黄河共流经9个省区,流域面积达到75万km2,其中大部分处于中西部。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牧业生产基地,也是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6]。

图4 黄河流域生态研究频次大于15的关键词

图5 黄河流域生态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在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其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仍在继续,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仍然较大,面临着生态环境改善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任务。任保平等指出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地带,也是推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区域。依据“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应以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从分类发展、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5个维度出发推动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7]。

2)关于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研究,郭晗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地理环境状态、气候环境状态、水土环境状态、能源资源状态四大方面,阐述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生态环境的状态描述[6]。崔盼盼等基于2012、2015、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数据,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耦合关系,提出统筹管理与因地制宜相结合的耦合协调发展策略[8]。类似的,基于黄河流域具体省份的生态经济评价体系,宋洁构建人口-经济-环境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2007—2018年黄河流域9省份的人口-经济-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时空特征,发现黄河流域人口-经济-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波动中呈上升态势,但是上、中、下游不同区域之间差距明显[9]。

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水资源”的变化对黄河流域乃至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缺水态势是黄河当前与未来的最大挑战。刘昌明等基于黄河干流兰州、头道拐、花园口和利津4个典型水文站1950—2017年近70年的实测径流数据,分析了黄河干流年径流量变化特征。建议以促进流域水-生态-经济协同发展为目标,梳理黄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水-能源-粮食之间的复杂关联,尽快提出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生态保护和经济协同发展方案[10]。

在黄河流域具体省区的水资源研究方面,左其亭等针对黄河流域9省区构建了涵盖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3个准则层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组合赋权的TOPSIS模型对9省区2002、2007、2012、2017年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在时间维度上,9省区水资源承载力呈现出增大趋势;在空间维度上,9省区水资源承载力均未达到Ⅰ级(可承载)水平,空间差异性明显[11]。党丽娟从流域、省域、地市域3个尺度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时空分析,进一步指出未来工业节水方向应是提高工业重复水利用率、减少工业废水排放;未来农业节水方向应将增设节水灌溉设施、改变种植结构和灌溉方式、提升用水水平等作为重点[12]。

4)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也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水土保持事业将进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马国霞等通过对31个省市区水土流失损失进行经济计量核算,发现水土流失空间差异显著,呈西强东弱,南强北弱的空间分布格局[13]。姚文艺提出了精准集中治理典型区水土流失,完善提升监测预测体系强化监管,建立新时期水土保持机制,建设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核心的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示范区等对策建议[14];姜德文根据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生态保护的主导功能构建水土保持目标评价体系,构建全流域全覆盖的监测监控体系,对生产建设项目实施分类管理,提升监管效能[15]。

2.2.2 突现词分析

突现词用于探测学科发展的新兴趋势和突然变化,体现研究前沿并预测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图6给出了CiteSpace软件生成的引用强度排名前19的突现词(按所分析文献首次出现该突现词年份正序排列)。

图6 关键词共现网络突现词(前19)

首先,最先出现的前9个突现词依次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建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可持续发展、西北地区、断流。前9个突现词均显示始于2000年,在研究的时间窗口中起源较早,但“突现性”大多止于2010年以前。仅有“生态环境”一直持续到2018年,说明围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研究经久不衰。而关于“西北地区”“断流”之类的突现词却是昙花一现,突现的持续度较短。

其次,后10个“首现”较晚的关键词中“黄河”“水资源”“生态用水”“生态系统”“棉花”均存续了8年及8年以上。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棉花”,黄河流域位于国家规划的优势棉花产业带上,是中国3大棉区之一,部分黄河流域植棉大省棉花生产出现较大下滑。其中河南省棉花生产下滑最为严重,加上同期新疆植棉面积的迅猛增长,黄河流域棉区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有所下降。棉花优势区域由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三足鼎立”逐步转变为新疆与内地“二分天下”。然而黄河流域棉区仍然是中国棉花优势产区,棉花面积和产量依然占据较大份额。王红梅等通过分析近10年全国及黄河流域棉花生产现状,针对黄河流域棉花生产面临的新形势和现实问题,提出了该棉区棉花发展方向和建议,为黄河流域棉花产业发展提供参考[16]。

此外,起于2015年、终于2016年的突现词“生态效益”值得注意。在当今世界各国中,低碳环保理念愈发受到重视,尤其是在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中,如何让自然系统自我充分发挥调控作用,讲究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进而保持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平衡,值得世界各国区域经济研究人员切实地结合自身自然环境深入研究与科研变现。李文学[17]、高健翎等[18]、魏洪涛[19]、安玉洁[20]、宋红霞等[21]在2016年集中于《人民黄河》期刊发表了系列文章,探讨了人民治理黄河70年效益分析、水土保持效益分析、水力发电效益分析、灌溉效益分析、城镇供水效益分析。另有柴雄、王毓骅等聚焦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罗玉沟流域大樱桃产业开发等黄河流域地方性生态效益研究并提出个人思考。无论是宏观层面的探讨还是微观领域的聚焦都将为后来的研究拓展思路以及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2.2.3 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对高频关键词进行聚类形成关键词聚类图谱(图7)。关键词聚类结果为“#0水资源”“#1水利规划”“#2黄河”“#3高质量发展”“#4三门峡市”“#5生态环境保护”“#6高质量发展”“#7分类施策”。聚类之间重叠区域越大,代表相关部分联系越紧密,而与其他聚类重叠越多的聚类代表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图7 黄河流域生态研究关键词聚类

从图7中可以发现,位居中心地位的“#0水资源”具有“系统性重要地位”,其几乎串联了整个黄河流域生态及高质量发展研究。“#3高质量发展”与“#6高质量发展”虽然聚类标签一样,但内部包含的发展脉络不尽相同。下面结合将结合时间线图进一步阐述以上关键词聚类。

2.2.4 时间线分析

为了解关键词聚类的时间变化趋势,更深入探讨黄河流域生态研究及高质量发展演变趋势,在关键词聚类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时间线分析(图8)。结合前文所述,在此依据时间发展和演化趋势对8个关键词聚类做进一步阐述。

1)结合关键词聚类“#0水资源”和“#1水利规划”来说明。纵观二者时间线上下,不乏区域性流域专属名词,如“陕西省黄河流域”“甘肃省黄河流域”“黄河三角洲”“黄河中下游地区”“内陆河流域”等,以及地区性政策性名词,如“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等。这表明关于黄河流域“水资源”和“水利规划”的研究多集中于黄河流域所经重点省市区,这些地区水资源需求量大,流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保护与治理”的问题在近几年尤现突出。另外,“系统熵”“有序度”“多维临界调控”等关键词在2010年之前的出现,表明黄河流域生态相关研究已有多学科、跨学科、专业化研究产出,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早已渗透。

2)图8中年轮圈最大、时间跨度最长的关键词“黄河流域”出现在关键词聚类“#3高质量发展”的时间线上,其上分布相关的关键词众多,上下联系较多,结合现实研究,代表了其承上启下的地位。由于“高质量发展”的概念最先于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而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河南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两个重要的时间点造就了两条一前一后的重要聚类节点,层次上后者是对前者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3)关注“#3、#5、#6”3个关键词聚类的时间线,体现了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研究变化,它们与“#5生态环境保护”时间线上的关键词密切相关。尤其在近两年出现了大量的诸如“流域生态”“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经济圈”“先行区”等研究主题,表明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水利委员会”“研究院”“湖长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关键词的大量涌现,体现了中共中央、黄河水利委员会、各级地方政府以及科研机构对黄河流域生态研究的重视,产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和大量的论证研究。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阐明了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的方向规划和重要指导。任保平等在2018、2019年分别指出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为了使中国经济更好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需要从理论上清楚地研究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的判断体系的构建以及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路径。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设计及其支撑体系应从分类发展、协同发展、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5个维度进行构建[22-23]。

图8 黄河流域生态研究关键词时间线图

4)“#4三门峡市”关键词聚类的时间线代表了关于三门峡市的研究脉络,线上附近分布有 “沙棘资源建设”“需水量预测”“分布式水文模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专业科研关键词,作为图8中唯一出现的地级市显得尤为瞩目,这与其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特殊性等因素息息相关。地理上,三门峡位于河南省的西部,晋、陕、豫3省交界黄河金三角地区。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司主导下编制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范围包括山西省的运城市、临汾市,陕西省的渭南市,河南省的三门峡市3省4市,内容包括交通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调对接、经济互利共赢、生态文明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建立省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允许跨省跨市建立合作基金[24]。生态环境方面,吴波指出黄河的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要让体弱多病的黄河恢复健康,需要统筹规划、多措并举,开发治理并重[25]。

5)关于“#7分类施策”的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方针是中国区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手段,置于黄河流域生态上更显适宜。由于黄河流域的空间经济环境特征,集中体现为经济空间与生态资源的不平衡。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面临资源刚性约束、空间开发失调、基础设施与中心城市发展滞后、产业关联不足、治理效率低下等多重制约。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未来黄河流域应实施分类治理、系统治理和协同治理,并完善流域分工体系与政策体系,以高质量的空间治理体系来推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26]。

3 结论及展望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2000—2020年有关黄河流域生态研究的数据和可视化图谱进行了分析,从发文趋势、作者、机构、关键词共现、突现词、关键词聚类、时间线角度具体阐述了相关研究发展脉络,得出如下结论:

1)从发文趋势上看,200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研究发文量主要分为平稳期和爆发期两个阶段。2000—2018年为平稳期,2019—2020年呈爆发式增长趋势。原因是2019年在郑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被确立为重大国家战略,地位约同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学者的研究出现集聚现象,发文量猛增。预期未来数年内相关发文量还将继续增加,研究的角度更加多元化。

2)从作者的角度,黄河流域生态研究作者网络图谱显示约有一半的核心学者研究联系较为密切,内部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合作子网络,另一半也存在小范围内的双向合作网络,并且存在单一作者持续发文聚焦黄河流域生态研究,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年轮圈节点,结合发文量趋势预计未来学者间还将出现更多的研究,形成更为密切和明显的合作子网络,且单一专注此研究领域的学者将更多的凸显。

3)从机构的角度,中科院及其附属科研院所在联合其它的科研院所及黄河流域研究生态的主流高校贡献成果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陕西省、河南省作为黄河流域九省中中游、下游经济较发达的重要省份,省内各大高校与特殊的研究院之间的合作较多,研究成果丰硕。政府机构方面,诸多研究院与实验室形成科研产业相结合的科研合作网络。如若加强上述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的合作,未来还将产出更多有力成果,促进黄河流域生态及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4)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中,“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水资源”“黄河”“水土保持”作为所选文献中研究历史最长、研究文献数量最多的5个关键词,相关研究产出颇丰,研究深度的拓展和多学科联系都日趋成熟。黄河流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保护、水土的保持、生态环境的修护等。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两山”理论的全面深化需要地方政府经济发展部门和相关环保部门协调统一,促进可持续发展。

5)突现词方面,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建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可持续发展、西北地区、断流作为前9个突现词研究起源较早,但“突现性”大多止于2010年以前。而关于“西北地区”“断流”之类的突现词却是昙花一现,突现的持续度较短。其次,后10个“首现”较晚的关键词中“黄河”“水资源”“生态用水”“生态系统”“棉花”均存续了8年及8年以上。另外,起于2015年、终于2016年突现词“生态效益”值得注意。由于2019—2020年发文量的猛增,相关研究相较以往可能更具新意和“突现性”,预计未来还将出现新的突现词集中于近两年。

6)关键词聚类及时间线分析方面,关于黄河流域“水资源”和“水利规划”的研究多集中于黄河流域所经重点省市区,这些地区水资源需求量大,流域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保护与治理”的问题在近几年尤现突出。

自古以来,黄河水旱灾害频发、危困深重,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保护就是为民造福的百年大计”。展望未来,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统筹协调好东西部、上下游、左右岸及城乡、水土、养治、疏堵等各个层面、环节,以绿色、科学发展理念,精准施策,处理好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做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始终坚持流域范围内生态环境优先的理念,切实改善流域内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进一步保护和传承5000年的黄河文化。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中上、中、下游地区应协同治理,重点推进“三区七群”布局,加强黄河流域各城市群和各中心城市间经济发展的协同性。落实到实践层面,尤其要提升黄河流域内工业企业的“绿色程度”,整合和发展深度关联企业,形成一定产业集聚效应,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新产业新业态集群及产业生态系统,调动要素资源流动性,改善产业同质化、互补性差、经济联系少的局面。

黄河流域生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学习其他重点发展区域的经验,还应充分发挥流域内重点省份的区位优势。例如,黄河流域九省区中经济素质最高、实力最厚、竞争力最强的省份山东,下辖的济南、青岛两大龙头城市应充分发挥先行区的作用,给予山东半岛城市群其他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以陕西西安为代表的国家中心城市,作为“一带一路”领头羊带动关中地区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形成黄河“几”字湾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格局。沿黄中心城市河南郑州,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发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优势,起到战略引领作用。法制法规方面,通过修订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完善水土保持、河道管理条例,加强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切实保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立法保护。人才储备方面,黄河流域的国家中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补上科技教育的短板,在“十四五”期间发展现有的“双一流”高校,地方政府大力吸引流域外高校异地办学,着重加强科技创新高精尖技术教育,形成一大批带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人才力量,有效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因地制宜地推动黄河流域内部资源要素的优势互补,从而形成全流域资源开发、生态保护、人才培养、法制建设和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局面。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聚类高质量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陕西担当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基于K-means聚类的车-地无线通信场强研究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基于高斯混合聚类的阵列干涉SAR三维成像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