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泽东,温超然,刘宝权,俞立鹏,汪贤挺,杨宇博,吴雪玲,朱玉兰
(1. 安吉县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浙江 湖州 313300; 2. 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
浙江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9°23′48.15″—119°26′38.42″E,30°22′31.68″—30°25′12.29″N)地处浙江省西北部安吉县境内、天目山山脉北坡,与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总面积12.425 km2,森林覆盖率为95.8%,最高峰海拔1 587.4 m.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区域,从低到高分布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温性针叶林[1-2],在海拔1 300 m处有山地沼泽植被,主要保护对象为安吉小鲵Hynobiusamjiensis和银缕梅Shaniodendronsubaequale.
2000年,元晖[3]通过野生动物资源调查首次查明保护区有鸟类164种;朱曦等[4]于1999—2002年对保护区鸟类进行专项调查,记录到鸟类165种;苏秀等[2]综合历史资料报道保护区共有鸟类165种.随着《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2017)》的公布和新增鸟种的发现,保护区原有鸟类名录已不适宜作为本底资料用于保护和研究,加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的发布,也亟需对保护区动植物本底资源进行系统的梳理.本研究在收集整理以上资料的基础上,对保护区鸟类资源现状进行调查,汇总整理出保护区最新鸟类名录,分析其组成与区系特征,为保护区鸟类的保护和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查阅文献[3-4]收集保护区鸟类的历史数据,通过样线法、红外相机监测法及网捕法记录2018—2020年保护区鸟类调查数据.
鸟类调查的主要方法.在调查区域随机布设理论样线,调查时以实际样线为准,兼顾多种栖息地类型,通过目击观察、鸣声辨别、摄影取证等方法,对区域内的鸟类资源进行调查.样区内单条样线长度不少于1 km(如遇悬崖或河流阻隔,在一定时间内绕过后继续保持原方向前进),在样线上行进的速度以1~2 km/h为宜.调查分四季进行,每季至少进行2次样线调查(表1),记录发现鸟类的名称、数量、地理位置等信息.
表1 浙江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群落调查样线Tab.1 Transect lines of bird community survey in Zhejiang Hynobius amjiensis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于2018年9月—2020年11月进行,主要用于地栖性鸟类监测.根据区域内生境分布特点及样线法调查结果,选择地栖性鸟类主要活动区域设置红外自动监测相机,进行24 h全天候监测.为提高拍摄成功率,安装位点通常根据鸟类痕迹选择在近水源地、林下通行性强的区域,共在保护区内和防火道设置34个位点(图1),布设48台红外相机,累计15 791个相机工作日.
作为补充性调查方法主要用于迁徙过境鸟类的调查,在获得有关部门捕捉许可的前提下进行.调查目标主要为迁徙季节过境的小型雀形目林鸟.由于这类调查目标机警、善于藏匿,常规调查手段具有一定局限性,故调查时在较为开阔的林缘地带、低矮树林内和水源附近布设鸟网(图1)进行捕捉并观察特征以确定种类,做好相关记录后当场放飞.于2020年11月进行,持续时间1个月.
鸟类分类系统的修订和居留型划分参照《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5]进行,依据文献[6-8]划分地理型.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9]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10]确定濒危等级,保护等级参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1].
样线法共调查到鸟类161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26种;中国鸟类特有种8种.在IUCN名录里列为近危(near threatened,NT)的1种,列为无危(least concern,LC)的160种;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列为易危(vulnerable,VU)的2种,列为近危的12种,列为无危的146种,列为数据缺乏(date deficient,DD)的1种.居留型中,留鸟96种,夏候鸟25种,冬候鸟28种,旅鸟12种.地理型中,东洋界种109种,古北界种49种,广布种3种.
红外相机监测到鸟类36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8种;中国鸟类特有种3种.在IUCN名录里列为近危的1种,列为无危的35种;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列为易危的1种,列为近危的2种,列为无危的33种.居留型中,留鸟28种,冬候鸟7种,旅鸟1种.地理型中,东洋界种27种,古北界种9种.
采用网捕法调查到鸟类15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2种.在IUCN名录里列为无危的15种;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列为近危的1种,列为无危的14种.居留型中,留鸟8种,冬候鸟5种,旅鸟2种.地理型中,东洋界种7种,古北界种8种.
2018—2020年共调查到164种鸟,汇总历史资料和本次调查结果后,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171种,隶属13目47科(表2).其中雀形目Passeriformes最多,共32科117种,占总物种数的68.42%;其次为鹰形目Accipitriformes,1科12种,占总物种数的7.02%;其余各目物种数均不超过10种.详细名录列于表3.
表2 浙江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组成与国家保护级别Tab.2 Taxonomic composition and national protection category of birds in Zhejiang Hynobius amjiensis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表3 浙江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Tab.3 Species list of bird recorded in Zhejiang Hynobius amjiensis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续表3
续表3
续表3
续表3
续表3
由表2可见,记录到的171种鸟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为白颈长尾雉;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29种,分别为鹰形目(12种)、鸮形目(7种)、雀形目(6种)、隼形目(2种)和鸡形目(2种).
被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近危的1种,为白颈长尾雉;其余170种为无危.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的有2种,为白颈长尾雉和林雕;近危15种;数据缺乏1种,为日本鹰鸮;其余153种为无危.
在地理型方面,东洋界种最多(114种),占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总数的66.67%;古北界种54种,占比31.58%;广布种3种,占比1.75%.东洋界种中留鸟和夏候鸟占比最多,分别为76.32%和21.05%;古北界种在冬候鸟和旅鸟中占有绝对优势,分别为90.00%和100.00%;在记录到的128种繁殖鸟(夏候鸟和留鸟)中,东洋界种最多,共111种,占比86.72%.
居留型方面,留鸟最多,有101种,占保护区鸟类总数的59.06%,其余依次为冬候鸟30种(17.54%)、夏候鸟27种(15.79%)、旅鸟13种(7.60%).在留鸟、冬候鸟、夏候鸟和旅鸟中,物种数最多的都是雀形目鸟类,分别为68、24、12和13种,占各类别物种数的67.33%、80.00%、44.44%和100.00%.
对比历史记录,本次调查监测到的164种鸟类中,有32种为保护区新记录到的鸟种,分别为雀形目(18种)、鹰形目(7种)、鸮形目(2种)、鹈形目(2种)、隼形目(1种)、鹃形目(1种)、啄木鸟目(1种),其中16种为样线法记录,2种由红外相机记录.从居留型来看,新记录鸟种主要为留鸟(14种)和冬候鸟(9种),另外有旅鸟(6种)和夏候鸟(3种);从地理型来看,包括东洋界18种和古北界14种.
浙江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悬崖陡壁,河谷深切,峰谷交错,地形极为复杂,气候垂直变化明显[1].年平均气温15.5 ℃,年降水量1 647 m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2].适宜的气候,丰富的小气候类型,复杂的地形和肥沃的土壤,为众多植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1],孕育了许多珍稀动植物.保护区面积仅为12.425 km2,鸟类物种数为171种,占浙江省鸟类总数(551种)[12]的31.03%,以雀形目鸟类占优势(117种,68.42%),鹟科、鹀科、鹎科、噪鹛科鸟类在本地种类中较多.
保护区主峰龙王山位于浙西北天目山脉上,研究发现,天目山地区鸟类组成中,东洋界种(51.81%)占比略高于古北界种(44.04%);繁殖鸟类中,东洋界种与古北界种之比为 3.22∶1[13].朱曦等[4]调查发现,2007年保护区中东洋界种鸟类(54.54%)略多于古北界种(41.21%),这与天目山脉整体鸟类组成特征相似;繁殖鸟中东洋界种占比74.79%,古北界种占比19.33%.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保护区内东洋界种数量(66.67%)远高于古北界种(31.58%),对比之前,东洋界种占比增加明显;繁殖鸟中东洋界种占比86.72%,古北界种占比10.94%,对比之前,东洋界种占比上升而古北界种占比下降.这是由于保护区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于东洋界中印亚界的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在此繁殖的鸟多为东洋界种类,因而呈现出明显的东洋界特色;加之区内生境以森林为主,缺乏大面积的沼泽、湖泊类生境,在此越冬的古北界鸟类(如雁鸭、鸻鹬、鸫、鹀等)种类较少,故古北界鸟类占比较低.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两个浙江省级新记录种——黑眉拟啄木鸟[14]和黄嘴角鸮[15]在本次调查中也有发现,且都为这两种鸟在浙江省目前最北的分布记录.通过近年省内的一些观鸟记录发现,这两种鸟类自初次记录至今的两三年间,其分布范围已由浙江南部迅速扩散至浙江北部地区,此次的发现也为黑眉拟啄木鸟和黄嘴角鸮在浙江的分布提供了新的基础数据,或对研究我省鸟类分布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依据中国动物地理划分,浙江省属于东洋界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亚区,与古北界华北区黄淮平原亚区相毗邻[7],省内鸟类组成兼具古北界与东洋界成分,区系组成上,全省鸟类以古北界种为主,并呈现出东洋界种和古北界种相互渗透的现象[16].而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处于东洋界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亚区北缘,但与古北界相近,因此鸟类组成具有东洋界和古北界相混杂、从东洋界向古北界过渡的特征,且偏向于东洋界.
近年来,利用红外相机监测鸟类(夜行性及地栖性鸟类)的作用突出[17],在监测对人类活动敏感、不易通过样线法发现或迅速隐秘踪影而难以辨别的物种上尤其有用[18].截至目前,保护区已经开展了2年的红外相机野外监测,共拍摄到36种鸟类,占保护区鸟类总数(171种)的21.05%,表明红外相机监测方法在鸟类调查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过,红外相机技术重点用于大中型兽类和松鼠类等昼行性小兽调查,对鸟类调查而言,红外相机方法对地栖鸟类(特别是雉鸡类)的调查比较充分,但对森林中上层活动鸟类的调查极为有限[19],更适用于多在地面活动的鸟类.因此,在研究保护区某些特定鸟类如白颈长尾雉等雉类时,结合红外相机监测法可以为研究者拓宽研究思路,对保护区保护工作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