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
——基于CSS数据库

2022-12-05 07:07李悦心
关键词:城镇职工基尼系数代际

李悦心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上海 201620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建立起来的,1951年2月 25日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规定了由单位负责,在企业内部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但其实质为单位养老保险制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开放后,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和内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1991年重新对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参保缴费和待遇确定等进行了改革和细化,建立起了真正由企业、个人分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制度从建立到发展,公平和效率一直是不同时期追寻的目标,但其运行模式一直不断在变化,从双轨制运行到废除双轨制,从扩大参保范围到提升统筹层次,都会直接影响到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养老保险制度通过收入转移支付,调节代际、代内收入差距,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老年人生活的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国家颁布的政策可以看出,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是现阶段制度发展的考量重点之一。“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十四五”规划再次指出,要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2021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也明确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由于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不够完善,不能有效缩小贫富差距,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收入再分配手段之一,其不仅调节个体生命周期内的消费和储蓄分配,还可以对整个社会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的收入进行再分配,通过收入转移支付,使养老金成为老年人重要的收入来源。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险模式,对于参保职工来说,养老保险制度在其工作周期和退休周期中都发挥着收入调节的作用,其调节收入差距的效果如何,在代际间、代内是否能起到收入再分配的效应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库中2015年、2017年、2019年的数据分析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结构如下:第一部分阐述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原理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对于数据库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第三部分对养老保险收入在再分配效应进行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分析,并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养老保险制度缩小收入差距的效果。

一、文献综述

养老保险制度作为重要的民生保障制度,其收入再分配效应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宏观层面主要是对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对职工的收入差异进行分析和对比,如何立新、佐藤宏[1]基于年度收入和终生收入的角度,通过1995年和2002年两次城镇职工住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缩小了个人收入差距,降低了相对贫困率,发挥了正向的代际再分配作用;耿晋梅[2]对社会保障的收入调节功能及效果进行分析,并从城乡、地域、时间及构成的角度等方面进行了对比,认为养老金作为主要的支出,对全国城乡职工收入差距一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微观角度主要对个体一生的养老金收益和缴费进行对比,通过养老金纯收益值来分析制度的收入再分配作用,如王翠琴、薛惠元[3]通过比较新农保参保群体的养老金纯收益来分析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用,以及影响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因素;王晓军、康博威[4]建立养老金净转移额度和内部回报率来衡量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高低收入群体间的正向收入分配,但是不同就业类型人群因养老保险产生的收入再分配,反映了制度安排的不公平性。

在养老保险制度调节城乡、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差距方面,周延、谭凯[5]基于老年群体收入差距变动视角,发现城乡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增强了整个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调节收入差距的能力;封进[6]以年龄和收入两个角度划分养老保险所涉及的利益群体,从其各自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出发,得到不同的群体对养老保险所具有的再分配功能的不同偏好,但这一制度中公平与效率的交替关系对制度的顺利运行提出了挑战;王亚柯、李鹏[7]通过CHIPS 数据库分析,认为相比于农村职工,养老保险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了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收入组之间,养老保险通过高收入组向低收入组的转移实现了再分配,年龄组之间,养老保险通过在工作人群和退休人群之间的收入转移,实现了代际再分配;对于贫困脆弱性群体,王增文、胡国恒[8]采用倾向值匹配方法(PSM)验证了社会政策制度的再分配效应,认为养老金收入作为一项金额稳定且时间持续的家庭收入可以显著提高其当期收入,兜底职工的最低生活消费,缓解职工贫困化的压力。

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定性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原理以及效应提升进行分析[9];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深化改革,提升收入再分配效应[10]以及对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和发展以来其收入再分配的经验和成就进行总结分析[10][11]。国际视角的研究主要考察发达国家养老保障在调节居民收入差距方面取得的效果,并据此提出完善我国养老保障收入再分配功能的政策建议[12][13]。定量分析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利用CHARLS、CHIP、CHNS 等数据库数据,对居民收入进行分解,对比再分配收入和初次收入差距,来分析养老保险的再分配效应[5][14][15];采用经验分层和非严格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对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了宏观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16];以及建立精算模型,测算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后的收入再分配效用[17][18]。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主要从整体和个体角度来进行研究,且主要聚焦于养老保险制度调节城乡、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差异的效果。本文从理论和实践出发,利用CSS 数据库2015年、2017年、2019年的数据,通过客观指标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代内和代际间收入差距的调节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并用基尼系数来衡量缩小收入差距的效果;同时利用主观指标——满意度、公平性,作为政策对象——职工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评价,从侧面反映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再分配原理、研究方法、数据描述

(一)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再分配原理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分为缴费型和非缴费型。非缴费型养老保险制度不需要缴费,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等形式,直接补贴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具有救济性、普惠性,具有显著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属于2005年世界银行提出的养老保险五支柱中的“零支柱”。缴费型养老保险分为待遇确定型(DB)和缴费确定型(DC),DB 型养老保险制度是以支定收型计划,依据精算原理根据事先确定的退休待遇来确定缴费,属于现收现付制,调节代际间收入再分配;缴费确定型(DC)养老保险制度是以收定支,建立个人账户,职工按比例缴纳养老保险费,属于个人储蓄账户,不具备社会互济性,收入再分配效应不显著。

可以看出,非缴费制养老保险通过税收的途径进行收入再分配,缴费制养老保险通过收费的途径进行收入再分配。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个人账户都属于储蓄性质,收入再分配效应不明显;统筹账户属于待遇确定型现收现付制,具有良好的收入再分配性。从当期来看,当代职工缴费实际负担了当代领取养老金的退休人群,调节了当期代际间的收入差距,养老保险的缴费与个人工资的比例挂钩,但是养老金的计发跟社会平均工资挂钩,个体的养老保险纯收益率不同,调节了当期代内收入差距。从跨期来看,跨期不同代的职工其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社会平均工资水平都会发生变化,导致各时期养老保险内部投资收益率不同,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来调整不同时期职工的收入差距。

同时,差异化的缴费基数与基础养老金计发方式等从社会整体的层面来调节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由于我国历史原因,从建国后到2015年,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双轨运行,企业职工退休后领取养老保险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领取退休金。2015年双轨制改革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实行“老人”老办法,“中人”中办法,“新人”新办法,在2015年、2017年、2019年调查年份,领取退休金的多为“老人”,其在工作年限中没有缴费,按照职务和工作年限来领取退休金,与同等职工的养老金的水平拉开了差距,这也是制度改革的原因。总之,非缴费制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账户具有良好的收入再分配性,本文主要研究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调节城镇职工收入差距的效果。

(二)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hinese Social Survey,简称CSS)数据库2015年、2017年、2019年三年的数据来进行对比研究,CSS 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于2005年发起的一项全国范围内的大型连续性抽样调查项目,调查区域覆盖了全国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了151 个区市县,604 个村/居委会,每次调查访问7 000 到10 000 余个家庭,覆盖18~69 周岁的住户人口。选取城镇职工的样本,剔除参加城乡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新农保,以及既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又参加城乡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农保的城镇职工和农村职工的样本,以及剔除正在上学、参军、没有提供有效信息的样本后,2015年为1824 个样本、2017年为1 712 个样本、2019年为2 067 个样本。

本文通过对城镇职工的收入来源进行分解,来探究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先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收入标准划分,职工收入分为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可以分为家庭内部转移和社会转移性收入,本文主要探究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所以重点在社会转移收入对职工的收入再分配的影响,不考虑家庭内部收入转移。因此,将职工的收入定义为:

总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社会转移性收入

通过CSS 数据库,找到各子收入。工资性收入包含工资、奖金、兼职收入、业余劳务收入等;经营性收入包含个人农业经营纯收入、经商办厂和投资所得利润和分红;财产性收入包含他人赠与、遗产继承收入、金融投资理财收入等;社会转移收入包含养老保险金、退休金收入、低保、社会救助金等。现阶段,企业退休职工领取的是养老保险金,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职工领取的是退休金,本文研究的群体是城镇职工,所以将再分配收入分为三个口径:包含养老保险金的“再分配收入1”;包含退休金的“再分配收入2”;总的“再分配收入3”。最后将此三者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的再分配收入构成,参考既有研究的做法[1],将之定义如下:

初次分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

再分配收入1=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社会养老保险收入

再分配收入2=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退休金收入

再分配收入3=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社会养老保险收入+退休金收入+其他社会转移收入

(三)数据描述

1.城镇职工参保状况

对数据进行整理后,2015年、2017年、2019年城镇职工平均年龄都在46 岁左右,50 岁以上的城镇职工占比分别为39.9%、41.20%、33.70%。从表1可得,2015年、2017年、2019年城镇职工领取养老金和退休金的人数占比分别为24.95%、27.92%、29.02%,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2017年、2019年城镇职工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占比分别为25.85%、27.36%、28.30%,CSS 的数据库的数据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接近,所以CSS 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可以用来分析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

表1 城镇职工参保现状人

2.城镇职工收入来源

从表2可得,工资性收入是城镇职工的主要收入来源,占比均在60%以上,社会转移性收入成为职工第二收入来源,占比均在16%~17%之间,两者总占比在2015年、2017年、2019年分别达到85.94%、94.24%、92.38%。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占比较低。从数据绝对值来看,城镇职工年均收入、工资性收入、社会转移收入都呈现出增长趋势。工资性收入属于职工的初次分配收入,取决于职工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主要体现效率,职工年均初次分配收入在2015年、2017年、2019年分别为31 457.73 元/年、37 454.32元/年、48 925.31 元/年;而社会转移收入则注重公平,社会转移收入的增加使2015年、2017年、2019年总收入分别上涨了19.6%、21.2%、20.5%。从数据可以看出,社会转移收入成为职工重要的收入来源,提升了职工的年均收入水平,有利于提高生活水平。

表2 城镇职工收入来源与占比

续表2

3.城镇职工再分配收入现状

数据经过筛选和处理后如表3所示,年均初次分配收入和再分配收入都呈现增长的趋势,年均再分配收入都高于年均初次分配收入。从增长率来看,2015年、2017年、2019年“再分配收入1”增长率分别为5%、3%、4%,而“再分配收入2”的增长率显著上升,为11%、17%、20%,从表1数据可得,样本中领取退休金的职工人数显著高于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人数,所以在提高收入方面,退休金提高收入比例要高于养老保险金。总体社会转移收入对职工收入的提高可以通过“再分配收入3”来看,分别使2015年、2017、2019年收入增长了16%、20%、20%,再次证明了,社会转移收入显著提高了职工收入水平。表3数据是对样本的整体性描述,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了群体的平均收入水平,但是否能够发挥正向的收入调节作用,缩小贫富差距,对于代内、代际间收入的调配作用的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表3 城镇职工收入再分配状况

三、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再分配效果分析

(一)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再分配效应客观指标分析

1.养老保险调节不同收入阶层收入差距效果分析

我国养老保险属于缴费制,缴费基数与个人工资水平挂钩,基础养老金计发既跟个体的月平均缴费工资(指数化)挂钩,又跟社会在岗职工的社会平均工资相联系,所以不同收入阶层,其基础养老金收益率是不同的。为探究养老保险收入能否调整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再分配效应是正向还是负向,本文将职工初次分配收入十分组后进行分析。如表4所示,2015年、2017年、2019年,第1 收入组到第3 收入组,初次分配收入极低,特别前两组几乎为0,可以判断为老年群体,退出劳动力市场,失去工资收入,为低收入区间;从第3 收入组开始,初次分配收入逐渐上升,直至第5 组初次分配收入均在平均值以下,此为中低收入区间;在第6、7 收入组初次分配收入达到了平均值,为中收入区间;从第8 收入组开始,初次分配收入开始达到顶峰,为高收入区间。

表4 不同收入阶层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状况元/年

从再分配收入来看,低收入区间的总收入得到了显著改善,如第1 收入组职工2015年、2017年、2019年“再分配收入3”为18 341.17 元、11 031.39 元、9 983.9 元,根据统计局数据,2015年、2017年、2019年城市低保标准分别为5 413.2 元、6 487.2 元、7 488 元,初次分配收入几乎为0 的职工,领取养老保险金后,年均收入已经高于国家规定的城市低保标准,低收入区间的三组群体再分配收入后总收入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养老保险制度发挥了正向的再分配效应,特别是对基本无收入的1、2 组群体,具有非常显著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从绝对值来看,各收入区间职工的再分配收入都呈现增长趋势,但是极差值呈现波动下降,从数据可以看出,得到养老保险转移收入最低组为2015年的第5 组、第8 组、第9 组;2017年的第5 组、第6 组、第7 组;2019年为第6 组、第7 组、第9 组;总体看,中低收入区间、中收入区间、高收入区间的部分群体获得的养老保险收入极低,与其缴费水平来说,呈现负向收入再分配。

山药入土较深,播种行要深翻80-90 cm,这是山药获得优质高产的基础。一般单种山药按大小行栽培采取80 cm和60 cm的组合,若等行距栽培的,行距为70 cm。深翻松土采用机器进行,机器深松能一次性完成松土、开沟、培垄等多道工序,可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同时不打乱土层,使沟内土壤细碎疏松,适合山药生长。机械深松种出的山药直、圆、滑的程度大大超过人力深松耕的山药,极大地提高商品率。

2.养老保险调整代际间收入差距效果分析

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统筹账户是现收现付制,当代参保职工缴费负担退休职工基础养老金的发放,涉及代际间收入再分配,基础养老金的计发与社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挂钩,不同代际的职工其基础养老金收益率也不同,为了分析养老保险调节代际间收入差距的效果,分别将2015、2017、2019年的城镇职工收入再分配数据,按其年龄进行十等分分组得到图1、图2、图3。

图1 2015年年龄十等分组下城镇职工收入再分配状况

图2 2017年年龄十等分组下城镇职工收入再分配状况

图3 2019年年龄十等分组下城镇职工收入再分配状况

从上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初次分配收入先是直线上升,在28 岁到40 岁年龄段的初次分配收入达到顶峰,40 岁后初次分配收入开始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并且在48 岁以前,初次分配收入曲线和再分配收入曲线几乎重合,对于年轻参保职工来说很少能从养老保险体系中获得转移收入,主要收入为初次分配收入,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果不显著;曲线从48 岁开始波动下降并发生分离,曲线的分离程度随着年龄增加不断增大,再分配收入逐渐高于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收入从50 岁左右断崖式下降趋近于0,说明养老保险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主要发生在老年时期,在参保职工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养老金、退休金等养老保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逐渐上升。从上图中可以看出,职工如果没有参加养老保险,其一生的收入为初次分配收入的曲线,而如果参加养老保险后,其一生的收入为再分配收入曲线,再分配收入曲线的收入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差距要小于初次分配曲线,2015年、2017年、2019年再分配收入曲线收入差距要比初次分配收入差距分别缩小39%、50.5%、48.2%,养老保险收入显著减少了代际间的收入差距。

3.以基尼系数衡量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再分配效应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值在0 和1 之间,基尼系数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等,相反基尼系数越小,表示收入分配越趋向平等。养老保险制度调节职工收入差距的效果可以用基尼系数来表示,表5列出了由收入十等分组职工的初次分配收入和再分配收入数据计算所得的基尼系数,2015年、2017年、2019年初次分配收入下的基尼系数为0.557 5、0.566 6、0.617 6,国际上通常把0.4 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职工在初次分配收入下其收入差距是过高的。养老保险收入的增加显著降低了基尼系数,如表5所示,2015年、2017年、2019年的“再分配收入3”使基尼系数下降了大约30%,其中,退休金发挥了显著的作用。养老保险收入不仅增加了职工的收入来源,提高了生活保障,而且缩小了不同收入阶层职工收入差距,起到了正向收入调节作用。

表5 收入十等分组下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对基尼系数的影响

养老保险制度对于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起到了正向的调节作用,其基础养老金的设计,是对年轻参保群体和退休职工收入的再分配,所以必然会对代际间的基尼系数有影响,如表6所示,初次分配收入下的代际间的基尼系数2015年为0.289 8,职工收入差异处于比较公平的状态,2017年、2019年基尼系数在0.3~0.4 之间,职工收入差异处于相对合理的状态,年龄十分组下职工的收入差距维持在相对合理的状态。养老保险收入的增加使基尼系数都呈现出下降趋势,并且对代际间基尼系数的改善程度要高于对不同收入阶层的改善程度,其中退休金发挥了主要的作用。总体来说,养老保险收入改善了代际间收入差距,特别对于老年群体来说,虽然退出劳动力市场,但养老保险收入的增加保证了其生活质量,缩小了年轻群体和老年群体的收入差距。

表6 年龄十等分组下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对基尼系数的影响

续表6

(二)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再分配效应主观指标分析

1.满意度

1965年,美国学者Cardozo 首次将“顾客满意”概念引入商业领域,最初是关注服务质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养老保险制度作为政府为责任主体、设计和推广的一项政策,其制度实施的效果、公众的满意度评价对于政策的反馈和实施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评价可以侧面体现出其收入再分配效应。如表7所示,满意度分为10 个等级,1 为非常不满意,10 为非常满意,从数据可以看出,80%以上的职工满意度在大于等于5,大多数人对于养老保障还是持满意以上的态度。从纵向三年时间数据来看,选择较高满意度的职工越来越多,2017年满意度为8、10 的职工超过了2015年,2019年选择6、7、8、9、10 满意度的职工也超过了2017年,总体来说,职工对于养老保障、社会保障满意度评价相对较高。

表7 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度评价表%

公平性是养老保险制度追求的目标之一,风险分担、保障弱势群体,无不体现了制度的公平含义。职工作为政策对象,对政策的公平性有直观的体验,将职工对于养老保障的公平性评价、收入与财富再分配的公平性评价整理为表8,将公平度分为了5 个等级,其中,1 为非常不公平,4 为非常公平,8 为不好说。2015年、2017年、2019年认为养老保障公平(公平度3、4)的职工比例为58%、67%、70%;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公平地发挥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职工比例为38%、44%、54%。从数据来看,随着制度的发展,认为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公平性和正向收入再分配作用的职工比例持续增长,但是认为制度发挥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的职工比例较少,2019年刚超过一半,在缩小贫富差距、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调节作用必不可少,但是从制度的发展来看,职工所感受到的公平性是持续增长的。

表8 养老保险制度公平性评价表%

结论

本文通过CSS 数据库2015年、2017年、2019年的数据,对城镇职工的收入来源进行分解,设置了三个口径——“再分配收入1”“再分配收入2”“再分配收入3”,分别从客观指标、主观指标两方面来分析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将数据进行清洗和整理后,从客观指标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城镇职工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社会转移收入为次要来源,占总收入16%~17%。从2015年到2019年,初次分配收入和再分配收入均呈现上涨趋势,再分配收入的标准差小于初次分配收入的标准差,再分配收入既增加了职工的收入来源,又缩小了职工收入差距。

第二,从收入阶层来看,养老保险收入显著改善了低收入组的总收入水平,低收入组得到的转移支付要显著高于高收入组,但部分中、高收入阶层呈现负向的收入再分配效应。从曲线图可以看出,高、低收入组之间的收入差距得到了改善。

第三,从年龄分组来看,养老保险再分配效应主要发生在老年时期,养老保险收入改善了代际间的收入差距。

第四,通过基尼系数测算,养老保险收入使得代内、代际间基尼系数下降,但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 国际警戒线。

除了客观指标外,作为政策对象的职工,其满意度等主观感受也侧面反映了制度的实施效果,从主观指标可得,大部分职工对养老保障持有满意的态度,对其公平性,超过半数的职工持有肯定态度,并且人数比例逐年上涨,但对其收入再分配效应持有肯定态度的人数比例相对较低。

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养老保险总收入成为除了工资性收入外职工的主要收入来源,从数据结果显示,养老保险制度发挥了其基本的保障功能,对于低收入群体、老年群体显著改善了其收入水平,保障了其基本生活,但是从客观和主观指标来看,其收入再分配效应有进一步发展的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首先是加快全国统筹的步伐,从全国层面统一缴费基数和缴费率,提高制度的内在公平性,这将有利于调节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资金分配,从而更好地发挥收入再分配效应;其次要落实废除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制”的措施,进一步缩小企业职工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之间的养老保险收入差距。本文只考察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收入再分配效应,暂未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分析,由于我国城乡二元制分割的历史,从理论和数据来看,城镇职工得到的养老保障要高于农村居民,因此要尽快统一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从整体层面提高养老保险制度的再分配力度和精准度。

猜你喜欢
城镇职工基尼系数代际
崇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工作执行情况调研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
什么是基尼系数
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10年基尼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