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洋 高玉洁 鲁子毓 赵炜婷 刘素梅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 福建厦门 361102)
乳腺癌(BC)的发病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手术治疗仍是BC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根据患者全身具体情况、脏器功能及BC分期选择对应的手术方式。近年来,随着医疗设备及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术后配合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可获得较高的疗效,BC也成为疗效较好的实体肿瘤之一[1]。癌因性疲乏(CRF)是癌症患者常见的一种主观感受,临床以躯体、情感或认知上痛苦、持续的疲乏感为主要表现[2~3]。心理弹性是心理与生理的积极方面,癌症患者受到病情、手术、放化疗治疗等因素的影响后,往往身心会出现极度的痛苦反应。由于BC患者缺乏疾病认知及疾病自我管理意识,加之传统护理模式缺乏个性化、行为化特点,在改善患者术后心理弹性及CRF中相对不足[4]。行为转变模式着重于行为变化过程及对象需求,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高血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护理中[5~6]。鉴于此,本研究对比分析乳腺癌患者围术期接受行为转变模式护理对其术后心理弹性、癌因性疲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收治的8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年龄29~63岁,平均(41.53±11.04)岁;TNM分期:Ⅰ期16例,Ⅱ期14例,Ⅲ期6例,Ⅳ期5例;手术方式:改良根治术24例,保乳手术14例,全乳切除术3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1例,高中及中专13例,初中及以下7例。观察组年龄30~65岁,平均(40.63±10.82)岁;TNM分期:Ⅰ期19例,Ⅱ期12例,Ⅲ期6例,Ⅳ期4例;手术方式:改良根治术25例,保乳手术13例,全乳切除术3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4例,高中及中专12例,初中及以下5例。两组上述资料均衡性良好(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与BC的诊断标准[7]相符;均接受手术治疗且符合手术适应证;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其他肿瘤或发生远处转移;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及精神疾病;合并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预计生存周期<6个月。
1.3 干预方法
1.3.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在入院当天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常规饮食、用药、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指导,为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并讲解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与预防措施。
1.3.2 观察组 给予行为转变模式护理:(1)成立行为转变模式护理小组。由护士长1名、责任护士3名、主治医生1名构建小组,由护士长为责任护士进行行为转变模式护理的培训,主治医生共同商讨护理模式的不足之处,予以修正。(2)准备阶段。由护理人员收集并整理患者的相关资料,提前了解患者当前的心理及身体情况,根据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对行为转变模式护理的流程进行个性化、针对化的调整,并详细为患者、家属说明护理流程。(3)行动阶段。由于患者均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因此在该阶段需为患者说明手术治疗方法、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术前患者往往会因手术治疗出现恐惧、焦虑等负性情绪,责任护士则需要为患者说明医院的技术水平,将以往在医院治疗的BC患者术后预后良好的案例分享给患者,使其重新建立起治疗的信心;术后患者身体相对虚弱,则由护理人员指导其具体的饮食及运动方案,用餐方面可选择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及水果,以高纤维、低脂食物为主;运动锻炼方面需由责任护士结合患者术后恢复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计划,以患者耐受范围内适宜,循序渐进的方式增加锻炼量。术后患者多需要接受放化疗辅助治疗,部分患者会出现不良反应,影响正常的饮食、睡眠。因此针对出现强烈放化疗不良反应的患者,责任护士应告知患者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禁酒,适当补充水电解质,并对有需要的患者给予输液治疗。减少或避免与外界人员过多接触,以预防各种感染的发生。(4)维持阶段。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的疾病应对能力、方式等情况进行评估,并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采用倾听、鼓励、建议、保证等技巧为患者提供持续有效的心理指导。为患者播放轻音乐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引导,充分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另外,BC术后患者急需家属的理解、关爱与支持,建议配偶或亲属尽可能地陪同治疗,以减轻心理顾虑。
1.4 观察指标(1)癌因性疲乏。采用癌因性疲乏评估量表(CFS)评估,分3个维度,内容包括躯体疲乏(8条)、精神疲乏(5条)、情绪状态(7条),分数越高说明疲乏越严重。(2)心理弹性。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分3个维度,共25个条目,内容包括乐观、坚韧、自强,分别为5、13、7个条目,采用0~4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心理弹性越好。(3)BC生存质量。BC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B)分5个维度,共36个条目,内容包括情感、生理、社会/家庭、功能与附加关注,分别为6、7、7、7、9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计分法计分,分别对应0~4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存质量越好。3个量表的评估时间均为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4)统计两组感染、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处理数据,CFS、CD-RISC、FACT-B评分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并发症等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干预前后CFS评分对比 两组干预前躯体疲乏、精神疲乏及情绪状态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躯体疲乏、精神疲乏及情绪状态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干预后躯体疲乏、精神疲乏及情绪状态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CFS评分对比(分,±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CFS评分对比(分,±s)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
情绪状态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躯体疲乏干预前 干预后精神疲乏干预前 干预后41 41 t P 31.35±6.42 30.78±6.23 0.408 0.684 22.45±4.83*13.52±3.79*9.314 0.000 17.48±3.85 17.26±3.77 0.261 0.794 13.82±2.65*10.47±1.95*6.520 0.000 28.62±7.43 28.53±6.84 0.057 0.955 19.83±6.58*14.62±5.48*3.896 0.000
2.2 两组干预前后CD-RISC评分对比 两组干预前乐观、坚韧及自强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乐观、坚韧及自强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CD-RISC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CD-RISC评分对比(分,±s)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
自强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乐观干预前 干预后坚韧干预前 干预后41 41 t P 10.14±1.83 9.91±1.96 0.549 0.584 12.75±0.99*14.32±1.03*7.037 0.000 24.32±2.85 23.78±3.14 0.815 0.417 29.83±2.67*35.12±3.05*8.356 0.000 18.26±1.58 18.05±1.77 0.567 0.572 20.47±1.65*24.63±1.82*10.843 0.000
2.3 两组干预前后FACT-B评分对比 两组干预前生理、社会/家庭、情感、功能及附加关注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生理、社会/家庭、情感、功能及附加关注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FACT-B评分对比(分,±s)
表3 两组干预前后FACT-B评分对比(分,±s)
注:与干预前相比,*P<0.05。
情感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生理干预前 干预后社会/家庭干预前 干预后41 41 t P 8.65±3.83 8.47±2.98 0.238 0.813 13.42±5.94*18.10±5.75*3.625 0.001 13.22±2.51 13.36±2.38 0.259 0.796 18.41±3.96*21.51±4.32*3.387 0.001 12.57±2.28 12.49±2.30 0.158 0.875 19.26±4.64*21.54±4.20*2.333 0.022附加关注干预前 干预后对照组观察组组别 n 功能干预前 干预后41 41 t P 12.82±2.83 12.61±2.76 0.340 0.735 16.69±4.96*19.23±4.22*2.497 0.015 17.28±4.42 17.40±4.27 0.125 0.901 24.41±5.91*29.22±5.13*3.936 0.000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88%)比对照组(19.51%)低(P<0.05)。见表4。
根据201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调查数据显示,BC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高达24.2%,居女性癌症首位。随着治疗策略及方法的不断优化,BC的病死率已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目前,外科手术仍是治疗BC的首选方案,但有学者认为BC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会明显加重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术后接受放化疗后可加剧负性情绪对患者身心的不利影响。传统护理模式以口头宣教为主,多无法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干预,患者术后的心理弹性及癌因性疲乏程度无法得到有效缓解[8]。
行为转变模式是以社会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新型护理模式,根据个人或群体的需求可对行为干预的策略先行确定,再综合社会心理学制定行为管理模式,对促进预后健康具有重要意义[9~11]。缪玲玲等[12]研究报道表明,基于行为转变模式可提高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疾病认知水平及治疗依从性,利于控制病情的发展、减轻疾病对孕妇及胎儿发育的影响。徐君等[13]对210例产后产妇实施行为转变干预模式护理,结果发现,行为转变干预模式可增强产妇的产后幸福感、提高自我效能。本研究中,相比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CFS评分低,FACT-B、CD-RISC评分高,结果表明行为转变模式护理可提高BC患者术后的心理弹性,降低癌因性疲乏程度。分析原因可能在于:行为转变模式护理依据患者不同阶段的行为、动机特点,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可满足患者不同阶段的需求。行为转变模式护理通过完善的准备阶段(资料汇总收集),对不同阶段患者的护理模式进行个性化、针对化的调整,利于为患者提供专业性的护理指导。在行动阶段,针对患者接受能力与文化程度,给予个性化心理疏导,可促进不良心理状态缓解,利于患者提高心理弹性,减轻癌因性疲乏程度。在维持阶段,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患者的疾病应对能力、方式等情况进行评估,并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采用倾听、鼓励、建议、保证等技巧为患者提供持续有效的心理指导,可提高心理弹性。此外,建议配偶或亲属尽可能地陪同治疗,减轻心理顾虑。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行为转变模式护理可减少BC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这可能是由于术后为患者指导康复训练,制定锻炼的方案,加快术后康复的进程;采用音乐疗法可通过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达到放松情绪、解除心理紧张的目的,从而缓解疾病带来的躯体应激状态影响[14]。陈倩倩等[15]对94例中青年BC术后化疗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及行为转变模式干预,结果发现,行为转变模式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中青年BC术后化疗患者的心理弹性及疾病耻辱感,并提高生活质量,与本研究结论相近。行为转变模式护理使我们的日常护理工作更加完善,更加系统。使护士的工作更加立体饱满,不仅仅是使工作中心偏向于治疗,而是“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的护理患者,给予患者最用心的关爱,使护士的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综上所述,BC患者围术期接受行为转变模式护理有助于增强其术后心理弹性,降低癌因性疲乏程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