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飒 丁宁慧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心内科 周口 466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由不同病因引起的心脏舒缩功能障碍,使患者心肌结构、功能遭到破坏,降低其心室的生理功能。患者临床症状以呼吸困难、乏力以及腿部或腹部水肿为主,具有治疗难度大、易反复发作、并发症多以及死亡率高等特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往往伴有心律失常,其中以房颤最为常见,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1]。心力衰竭与房颤互相共存、互相作用,发生房颤会降低心脏泵血功能,加重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则会加大心房压力,增加心房纤维化,进一步加重房颤[2]。心力衰竭合并房颤会使心功能下降,提高患者心脏并发症发生率与再入院率,并降低预后质量[3]。另外,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颤患者治疗周期长,往往因家庭负担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降低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治疗依从性较差,继而影响原发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为提高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颤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其治疗的同时给予相应护理十分必要。社会支持为临床上常见的护理措施,有助于降低患者自我负担,减弱心理压力[4]。心理护理可纠正患者负性心理,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5]。本研究以94 例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探讨常规护理干预与社会支持联合心理护理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纳入94 例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颤患者,研究时间为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47 例对照组、47 例观察组)。对照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6:21;年龄46~78岁,平均(61.45±6.26)岁;心力衰竭确诊时间2~16个月,平均(8.54±4.67)个月;疾病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6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4 例,风湿性心脏病13 例,扩张型心肌病4 例。观察组男女患者比例为 28:19;年龄 47~80 岁,平均(62.09±6.56)岁;心力衰竭确诊时间1~15 个月,平均(8.02±4.22)个月;疾病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8 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5 例,风湿性心脏病11 例,扩张型心肌病3 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10032)。
1.2 入组标准 (1)纳入标准:满足《2018 NICE 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与管理指南》中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6],同时符合2014 年《解读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心律学会最新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中制定的关于房颤的诊断标准[7];Ⅱ级≤心功能分级≤Ⅳ级;认知正常,可正常沟通;依从性好;病历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诊断为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及急性心力衰竭者;伴严重肝肾脏器衰竭者;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者;合并恶性肿瘤者。
1.3 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强心、利尿等抗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并根据房颤发作次数采用节律控制或是室律控制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入院后对其讲解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颤疾病相关知识,密切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嘱咐患者严格遵照医嘱用药,指导患者清淡饮食,合理补充机体营养,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告知上级医师解决。观察组给予社会支持联合心理干预,详细护理方法为,(1)社会支持。获取患者家属支持:与患者家属加强沟通交流,了解患者对待疾病的态度、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为患者提供科学、合理的干预指导,尽可能为患者争取社会保障,制定一套健全、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获得患者配偶、子女等成员的支持;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互动、交谈,赢得患者信任,从而增强治疗信心,改善负性情绪。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建立QQ群或者微信群,邀请患者及患者家属参与进来。护理人员不定时在群内分享关于心力衰竭疾病的相关知识、对身体造成的危害、治疗方法、护理内容及注意事项等,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从而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增强自身防护能力,使其能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2)心理护理。全面评估患者:对患者的病情、心功能分级及身心状况进行全面评估,由于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颤发病周期长,且易反复发作,极容易使患者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疾病恢复十分不利,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积极地与患者进行交流,引导患者抒发出内心情感,提出内心疑虑,并及时解决;通过播放综艺节目、讲故事、读书看报、听轻音乐等形式来转移患者注意力,改善心理状态;此外,列举一些既往成功治疗的案例,提高患者治疗信心,使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进一步减轻焦虑、抑郁情绪。
1.4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者负性情绪:护理1个月后,基于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两个量表均包括20 个类别、15 个正性评分项目及5 个负向评分项目,用1~4 级评分法评定,其中,SAS 以50 分为临界值,超过50 分即说明患者伴有焦虑情绪,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焦虑情绪越严重;SDS 以53 分为临界值,高于53 分为出现抑郁情绪,分数越高,抑郁情绪越重。(2)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使用彩色超声心动图对患者护理前与护理1 个月后的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指标进行监测。(3)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于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表(MLHEQ)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进行评定,主要包括情绪、体力、社会及经济4 个维度,每个维度分值为0~5 分,共21 个条目,每个维度得分总和为总分,分值与日常生活质量呈反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SAS、SDS 评分、心功能以及生活质量)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对比 护理前,两组 SAS、SDS 评分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SAS、SDS 评分均更低(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对比(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SDS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SAS护理前 护理后47 47 t P 50.79±7.56 52.72±6.48 1.329 0.187 35.88±6.24*43.19±5.41*6.068 0.000 53.92±6.28 54.24±7.44 0.225 0.822 36.20±7.74*43.82±6.37*5.211 0.000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护理前,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指标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高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对比()
注:与同组护理前比较,*P<0.05。
左室舒张末期内径(mm)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左室射血分数(%)护理前 护理后心输出量(L/min)护理前 护理后47 47 t P 33.82±3.14 34.66±3.08 1.309 0.194 65.32±5.42*55.21±5.26*9.177 0.000 4.26±1.59 4.14±1.56 0.369 0.713 5.84±1.83*4.99±1.04*2.768 0.007 68.46±8.61 68.55±8.64 0.051 0.960 56.61±7.42*61.42±8.03 3.016*0.003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体力、情绪、社会、经济评分及总分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社会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体力护理前 护理后情绪护理前 护理后总分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对照组t P 9.43±1.68 12.43±2.21 7.409 0.000组别 n 经济护理前 护理后47 47 22.05±3.21 22.15±3.48 0.145 0.885 19.83±4.42 22.08±2.28 3.102 0.003 19.65±5.82 19.84±6.05 0.155 0.877 6.72±3.17 9.85±3.43 4.594 0.000 18.67±5.98 18.98±6.54 0.240 0.811 47 47 t P 19.54±5.46 19.75±6.08 0.176 0.861 5.82±1.04 9.53±1.54 13.687 0.000 79.91±20.47 80.72±22.15 0.184 0.854 41.80±7.31 53.89±12.46 5.738 0.000
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颤有许多高危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高血压及心脏病等,这些高危因素不仅会使机体水电解质、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内分泌水平发生变化,而且两种疾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存在正向相关性,逐渐形成恶性循环[8]。临床研究指出,长期快而不规律的心室频率会使心脏功能、结构受到损害,使死亡率上升[9]。目前,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颤发病机制尚不清晰,无统一定论,临床研究认为主要与心房肌结构重构、心房传导异质性、心房内形成折返、电重构及肺静脉异位兴奋灶有关[10]。另外,还有临床研究指出,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颤患者的长期预后一般较差,大部分患者面临着住院时间长、再入院及住院期间死亡等风险,进一步加大了临床治疗、护理难度[11]。
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需长期治疗,治疗过程中心理负担大,易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加之睡眠质量差,会使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大大降低,不仅影响疗效,还会使患者生活质量大大降低[12]。因此,在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颤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积极的护理至关重要。既往对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颤患者主要采取常规护理,入院后评估患者病情,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嘱咐其正确用药,并制定合理的饮食、休息计划,虽有助于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但是护理工作不具有系统性、流程性,容易出现护理内容被遗漏的情况,导致护理效果不佳。社会支持包括主观支持与客观支持,是指家人、朋友、社会群体等不同群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个体提供一种行为支持的方法。良好的社会支持不仅可以为处于压力下的个体提供良好的保护,还可以起到缓冲压力的作用,它在维持个人良好情绪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13]。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颤属于一种老年慢性疾病,病情易反复需多次住院,为控制患者病情,改善患者机体功能,需要给予患者长期社会支持,以增强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心理护理是一种安全、有效、敏感、健康、经济的心力衰竭辅助治疗方法。心理治疗和护理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心理护理,可以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14]。对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颤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时,应以患者的年龄、学历水平、病情及心理需求为依据进行灵活调整。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SAS、SDS 评分更低,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更优,且体力、情绪、社会、经济等评分以及总分更低,与岳媛等研究结果一致[15]。提示社会支持联合心理护理有助于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增强心功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分析原因是,通过社会支持为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颤患者增加了负性情绪排泄的通道,患者可以向家人、朋友和医护人员诉说自己内心的忧虑、焦虑等情绪,减轻因疾病治疗和经济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从而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家人、朋友及医护人员给予其足够的支持,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医护人员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为其讲解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颤相关知识,加深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使其意识到要积极配合,才可促进疾病的治疗。另外,社会支持是患者应对疾病、战胜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改善患者的自我负担,适时调整心理状态,使其以最佳状态接受治疗,积极应对疾病,可减轻心理压力。与心理护理相配合,可为患者建立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学会正确应对,产生愉悦舒适的情绪,纠正消极心理;通过心理护理,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可缩短距离,使患者治疗依从性得到提高,更好地遵照医嘱用药,进一步起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综上所述,社会支持联合心理护理应用于慢性心力衰竭并房颤患者,可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心功能指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