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实验视域下高职院校家校协作对学生自我认知的养成性教育研究
——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商学系为例

2022-12-05 08:18张洪平张争艳
智库时代 2022年40期
关键词:伤痕责任感志愿者

张洪平 张争艳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时隔26年首次修订,于202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第三条规定:“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的支撑。”[1]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2016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1327所,招生337.98万人,占普通本专科院校招生总数的46.9%,比2013年增长5.8%,是“十二五”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1006.6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整个高等教育规模的40%[1],几乎占到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各地高职教育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高职学生作为高考上岸的大学生,有机会接收高等教育,掌握一门技能技术,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高职学生不同于本科生,有其自身的特点,其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大多数本科生相比,要稍差一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其自我认知有偏差。

在心理学领域,曾有一个实验:志愿者被分别安排在独立的房间,由化妆师在志愿者的脸上化出一道非常逼真的伤痕,画好后拿来一面镜子,让志愿者们看到自己化妆后骇人的模样,然后把镜子收走。这时,化妆师说,妆有些花,要补妆、定型。实际上,化妆师随后悄悄擦掉了志愿者脸上的画出的伤痕,这时的志愿者脸上已经是“伤痕”全无。心理学家让这时的志愿者到大庭广众下走一遭,回来后,谈一下他们内心的感受。这些志愿者们几乎都谈到自己成为了路人注意的焦点,每个路人都向他们投以惊愕、不解的目光,志愿者内心感觉到这种异样目光给自己带来的不良的心理冲击,这就是著名的“伤痕实验”。

在实验中,志愿者脸上的伤痕已经被化妆师擦掉,面对众人时,已无伤痕,但是志愿者还是感受到别人异样的眼光,内心还有深深的不适感,他们的不适感源于他们曾经在镜子中看过自己脸上逼真的伤痕,而这道伤痕不仅画在了脸上,也深深植入他们的内心,他们深信了脸上的伤痕依然存在,感受到了伤痕所带来的不适感也就成为了必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实际上是他们错误的自我认知影响了对自己、自己与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的判断。

这个实验的结果说明,对于一个人而言,拥有正确的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自我认知是个人作为主体的自己,对自己、自己与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的认识。[2]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出现问题,对自己、自己与他人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的认识就会出现偏差,但往往却不自知,不知道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不知道从自身、从内在找问题,寻求解决问题之道,而是怨天尤人,归咎于他人和外在的环境。古希腊永恒的“斯芬克斯之谜”,其深层次的意义是人类对于自我认知的终极拷问;法国思想家蒙田说道:“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认识你自己”;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聪明的人如果能认识自己,就什么也不会失去”这些话无不表明,“对内探索”才是个人发展的根基。也正如老子所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高职学生自我认知的现状

本文以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商学系学生为调查对象,用微信小程序做成调查问卷,发动1210名学生参与,最终有效问卷为1144份,回收率为94.5%。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部分高职学生自我认知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目标不太明确。目标是人生路上的灯塔,目标不明确,就像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找不到回家的航线。没有目标,一个人的一生注定是徒劳且无功的。有些学生目标不明确,比较懵懂,认为自己虽然通过了高考,但总感觉不是高考的成功者,甚至把自己归为高考的失败者一类,进入高校后,干劲不足,目标不明确,对未来迷茫,走一步看一步,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的有一定比例。

(2)缺少自信。在问卷调查中发现,不自信的学生更多一些。他们在中小学虽然不一定是班里的差生,但大多不是班级里的佼佼者,被肯定的少,被关注的少,所以往往自我期望值偏低。一个人的自卑心理是就是在别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否定中形成的,他们会认为自己干什么也不行,自己不配拥有美好的东西,对一些值得追求的东西往往就是望而却步。这种自卑心理一旦形成,会极大地阻碍他们自身的正常成长,限制了他们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3)有些自以为是。有的学生自视甚高,有些自以为是,感觉高人一等,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结果招致别人的反感,最终成为“孤家寡人”,这就会造成其人际关系不良,其自身也深受孤独困扰,成了离群的孤雁,成了茕茕独立的“独行侠”,在学校集体生活中严重不适应,感觉度日如年,甚至造成休学、退学的严重后果。

(4)责任感不足。这一批学生基本都是“00后”,兄弟姊妹不多,在家庭成长过程中,大多养成了有些自我的习惯。在中小学,因为离家较近,回家也比较频繁,走读生的比例也很高,何况还有很多家庭陪读的,所以这一点还不明显,而进入大学后,离家很远,基本都需要住校,他们真正进入集体生活,以自我为中心这一点就会表现得比较突出,给人的感觉就是有点自私自利,考虑自己的多,考虑别人的少,最终招致别人的反感。以自我为中心其实是把自己囿于“小我”的圈子里,责任感不足的表现。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要成为一个拥有社会责任的人,首要的任务便是履行好自己的义务,承担起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这也是人区别于其他高等动物的区别之一。在大学校园里,个别学生成为了“手机控”,机不离手,上课时或玩手机或睡大觉,而且还认为自己学习与别人无关。这就是典型的责任感不足的表现。

二、家校协同育人对学生自我认知的养成性教育的策略分析

以上四种不健康的心态与意识,都与学生的自我定位的偏差、自我调控的失当有关,归根结底,是他们没有正确的自我认知造成的。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和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而复杂的任务,都是不可能的。”我们要实施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深度融合,形成一种合力。未来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还应该包括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如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生存能力、社会化能力等,可这些方面的能力的提升不仅属于学校育人的范畴,还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家庭、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的环境,在育人方面相互起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性的作用。下面从家庭、学校两个层面探讨培育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的策略。

(一)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人生有了目标,就如在茫茫大海中,有了灯塔的指引,航船就不会迷航。古今中外有大成就者,无一不是具有明确人生目标的,如为了科学事业,心无旁骛、淡泊名利的居里夫人;为了实现祖国航天梦想,不怕困难的杨利伟、王亚平等航天英雄,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正如山东姑娘航天英雄王亚平所说,人生要有目标,为了目标的实现,不懈努力,终能迎来自己梦想的发射时刻。

在家庭层面,家长要有这种目标意识,要发挥榜样的作用,要以身示范,让孩子从小就树立一个个小目标,一旦经过努力完成,就及时给予褒扬,让孩子们品尝到目标达成的成功感与喜悦感,然后再向下一个目标迈进。如果没有达成目标,家长也要有耐心,认真和孩子分析目标没有实现的原因,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

在学校层面,学校也可有意识地把大三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安排到大一的课程中,让学生刚进入大学的校门,就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比较清晰的规划。教师帮每个学生制订近期的目标和远期的规划,用近期的一个个目标搭建起远期的规划大厦。有了这些近期的和远期的目标,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就不会迷航。辅导员、班主任在召开班会时也要有意识的开展这项活动,对他们的学习、以后的就业进行明确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前行的目标,向着目标努力奋进。

(二)“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善于发现自身的价值,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在别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否定中形成的,认为自己什么也不行,不配拥有美好的东西。“自卑是一条毒蛇,它无尽无休地搅扰、啃啮我们的胸膛,吮吸我们心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自卑心理一旦形成,会阻碍孩子的正常发展。一个自信的人会赢得周围人的尊重,一个自我否定的人也会受到周围人的厌弃。

在家庭层面,要告诉孩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既不可妄自尊大,也不可妄自菲薄,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真实地面对自我。承认自己的不足,但也不要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要着手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石,一个自信的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不过分依赖于别人的评价。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进步,要适时、及时表扬,让其逐步建立自信。让孩子明白,自己认为的不足也许在别人眼里是优点,是值得别人羡慕的地方。让孩子们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克服自卑的心里,树立起自信。

在学校层面,要多开展能提升学生自信心的活动。有的学生缺乏自信,认为学校人才济济,出头露面的哪轮得到自己,自己参加也是垫底,不愿意参加活动。一个自卑的人,就是这样,由于内心总是提醒自己不行,会失败,因此不敢去做,更谈不上成功了。如果学生有这样的心理,教师要想办法推一把,及时纠偏,把他扶上马,送一程,鼓励他们去做。如果成功了,学生能尝试到成功后的一种幸福的体验,然后再去尝试,形成良性循环,逐渐建立自信;即使失败了,让学生明白参与也是一种进步,毕竟自己往前迈进了一步,付出总有收获,收获的是经验教训,“失败是成功之母”,经过这次的失败,就离下一次的成功更近了一步,继续努力,成功就在不远处等着你。

(三)“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承认自己的不足,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

自以为是与自卑看似两个极端,其实也是缺少自信的表现,是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自以为是的学生往往孤芳自赏、自大、不善于向别人学习,但却往往招致失败。

在家庭层面,可以从小给孩子一些适当的挫折教育,让他们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在生活中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学生越俎代庖的多,事无巨细,方方面面对孩子关注得过多,孩子从小没经历过一些挫折,没经历过一些事情,就会变得夜郎自大。

在学校层面,可以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明白“兼听则明,旁听则暗”,如果自以为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结果就会以失败而告终。让学生明白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力的极限,“一个好汉三个帮”,在现代社会,很多时候不能单打独斗,更需要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增加成功的概率。

(四)“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走出“小我”,培养责任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推己及人,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一个人只有从“小我”中走出来,具备责任感,才能有担当;一个人只有具备责任感,才能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勇于付出,乐于奉献,才能有强大的自制力,抵制生活中的各种诱惑。

在家庭层面,家长要在孩子小时候就从生活的细节上,注重对他们责任感的培养。可以从一件件小事入手,培养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孩子如果从小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家不做任何家务,时间长了,就会把这当做理所当然,就不会意识到一个和谐家庭的存在,是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的付出。家长不明白这一点,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在学校层面,一方面,可以多组织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的活动,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比如: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活动,疫情期间组织学生参加“红色教育”云展厅的学习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体协作和社会责任感的意识;另一方面,利用思政课程和课堂思政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的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感觉作为一名中国人由衷地感到骄傲,这个底气是源于我们祖国的强大。

现在,中国的GDP稳居全球第二;在科技方面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疫情的考验下,更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我国成为疫情期间世界十大经济体中经济增速唯一正增长的国家;党和国家坚持对人民生命安全负责的原则,科学防控疫情,中国是世界上每十万新冠确诊病死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我国在国际间的影响力不断增大。我国在联合国拥有最大的维和队伍;亚投行的创设是中国主动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重要尝试;疫情期间向缺乏疫苗的国家免费提供疫苗、抗疫物资;“一带一路”让沿线国家建立积极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动了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正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力争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以上这些都是我们伟大祖国给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底气。

我们祖国的强大是靠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不懈的努力奋斗来的,要让学生思考:我作为一分子祖国需要我干什么,我应该为我们的国家干什么。明白自己要多奉献,不断提升自己,来实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一份担当。祖国建设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2019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曾说,现在市场上高技能工人始终短缺,两个以上岗位抢一个人。高职学生只要奋发有为,一样可以为国家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在,国家提倡工匠精神,技能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要自己努力,把个人融入集体中,发扬团体协作精神,一样可以成为大国工匠。

三、结语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人格成熟的标志之一,家庭和学校应各自发挥自己独特的优势,密切配合并形成合力,抚平学生成长中的种种“伤痕”,让每个学生彻底消除内心的“伤痕”,养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心中有爱,脸上有笑,眼中有光,肩上有责”,与我们伟大的祖国一起向未来。

猜你喜欢
伤痕责任感志愿者
志愿者
萨拉热窝:一座美丽而充满伤痕的城市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我是志愿者
奔赴在前线的青年志愿者
培养孩子立身之本
——责任感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我是小小志愿者
A hole in the board
《归来》与“后伤痕”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