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若思
(江苏开放大学)
进入新时代以来,为适应党和国家提出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构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已成为当前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题中之义。在此指导思想之下,开放教育“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提供开放入学机会与自由选择的学习服务培养人才, 以实现包容、公平、有质量的终身学习目标……旨在为人人提供公平地接受高等教育、实现终身学习的权利和机会。”[1]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的新型教育概念,开放教育以开放大学为载体,以终身教育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经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逐步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力量。随着开放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单纯以技能教育、学历提升为目的的教育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已成为当前开放教育的总体要求和育人目标。将文化育人融入开放教育,创新开放教育的育人路径,彰显开放教育的育人实效,在开放教育中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树人”,是当前以致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开放教育所要解决的研究课题
文化育人顺应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符合大学的使命和功能,能全面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适应新时代的育人任务,深化开放教育的高质量转型发展,进一步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将文化育人融入开放教育中并充分凸显出其必要性、重要性以及紧迫性。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2]进入21世纪以来,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内容,这既是汇聚民心,凝聚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要求,更是一个国家的综合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开放教育是面向全社会、全体国民的教育形式,其最主要的特征便是“开放性”,具体来说,便是具有覆盖范围广、受众群体大、辐射能力强等特点。将文化育人融入开放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文化对于全社会的引领作用,普遍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对于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源泉。
自1810年洪堡创立了柏林大学以来,大学的功能便不断深入发展,时至今日,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功能。其中,文化传承是新时代赋予大学的新的使命和责任。开放教育作为新时代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的重任。开放教育学习者身处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从事着不同的工作,充分具备文化传承的影响力与传播力。将文化育人融入开放教育,能够使得开放学员自觉地将文化内蕴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实际工作、生活中自觉承担起传承文化的时代使命和历史重任。
当前社会,对于复合型、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日益显著,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逐渐由注重专业知识向加强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为目标。随着创新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各个领域对于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开放教育作为一种“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所面对的学员绝大部分都已经是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从专业课、公共课以及讨论作业中有意识地进行文化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工匠精神”,提升开放学员的文化素养,既能够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更能够增强核心竞争力,以适应社会对于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开放教育在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满足终身学习需求、推进继续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基于开放教育多元性、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将文化育人融入开放教育仍然存在文化育人主动性不足、文化育人联动性不足以及文化育人创新性不足的问题。
开放教育在传统意义上被视为是一种以获得学历为目的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重技能传授,轻文化熏陶的情况,很多学习者以“顺利拿到文凭”作为唯一目标。在开放教育面临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教师缺乏对于构建新型开放教育育人体系的思考和探索,对于如何从简单的“取得文凭”的学历教育转向丰富的精神领域,提升文化素养的终身教育的思考不足,相应地,在进行教学活动中便无法将文化育人有效地融入开放教育中。
同时还应当注意的是,开放教育学员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从事不同的职业,处于不同的年龄层次,社会经历与人生阅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有的学员对于学习存在着“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并不追求掌握知识,提升技能,反而是采用投机取巧的方式,如:利用上班时间“刷课”、作业潦草应付、考试临时抱佛脚等。如何在层次多元、思想各异的学员中进行文化教育,使得学员能够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地产生认同感,从而形成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也是教育工作者在很长一段时期的都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开放性”是开放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开放教育有别于其他类型教育最显著的特质,相比于其他教育,开放教育“更加强调教育观念的开放、办学方式的开放、学习对象的开放、培养模式的开放、管理方式的开放和教育资源的开放。”[3]学习者无需集中在同一教学场所中,宽松的教学环境、自由的学习时空,使得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形成文化育人合力。
开放教育在本质上是要构建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但目前开放教育的主要育人场域仍是学校,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行业培训、老年教育的联动性不足,未能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文化育人的实效性也无法充分渗透到终身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开放教育是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而产生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其进行教学活动的方式主要依靠互联网,教师将课程资源上传到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特点等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课后在网上提交作业,进行问题讨论。虽然开放教育是依托互联网进行教学,但教师在授课时的思维方式仍处于传统教学的阶段,仅将网络当作一种教学的形式和载体,未能充分利用网络阵地,挖掘网络资源,实现“互联网+”文化育人的效果。同时,网络文化资源良莠不齐,教师缺乏对于资源的甄别和选择,使得学员在浏览的过程中受到不良文化的冲击。同时,在以往研究中,对于全日制大学生如何开展校内外文化实践活动的探索就很多,而对于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开放学员文化育人的实效性的思考和创新性却不足。因此,如何发挥开放教育自身优势,创新性地开展文化实践育人活动,也是当前文化育人融入开放教育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终身学习的平台和体系,以坚持“把教育办在祖国大地上”为导向,以“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不断提升开放教育的育人实效,构建新型开放教育的育人体系,文化育人是“活力之源”。将文化育人融入开放教育,加强顶层设计,发挥主体活力,加强协同创新,补足补齐短板,为构建提升全民文化素质的新型开放教育体系提供思想保障。
第一,加强党的领导,以最先进的思想为文化育人赋能。开放大学是进行开放教育的重要载体,加强党的领导,以党建为引擎,以先进思想为指导,以各级党组织为依托,在大学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必须也必然要发挥党的绝对领导作用,这既是办好开放大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开放教育的应有之义。以党建推动文化育人融入开放教育,既要保障开放教育中的文化育人工作是符合党和国家的要求和发展方向的,同时“党史教育”“红色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本身就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内容。[4]
第二,推进课程思政,增强文化育人的育人实效。当前,开放教育承担的时代使命愈加凸显,传统意义上的“学历提升”已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开放教育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教师在授课中,应迅速转变固有思维,不能简单地将开放教育视为学历提升,应在课程中融入文化元素,这为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对于专业课而言,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增强“文化育人”的意识,需要在各门课程中充分发掘文化元素,并在课程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文化育人的力量,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培养自强不息的“工匠精神”,锤炼坚定的意志品质,涵养文化内涵,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更要发挥思政课程应有的“文化育人”功能,将“文化育人”有意识地融入到教学内容中,通过课堂知识的讲授,激发学习者自觉自发地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增强学生自我学习意识,自觉接受文化熏陶。开放教育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给予学生最大的学习自由,同时也充满了“难以掌控”“不确定性”等问题。另外,作为学习主体,开放学员年龄层次、工作类型、成长经历均有较大的差异,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意识,能够自觉接受优秀文化的影响,是开放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主题讨论中学生发言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沟通,也可以从学生的职业入手,引导学生挖掘职业领域的优秀文化元素,并将其与课程内容进行融合,形成更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主学习、自发学习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当前,开放教育也面临着深化改革,创新教育理念,加速推进人才培养进程的重要转型期和战略机遇期,发挥协同优势,将文化育人与开放教育进行系统化整合,协同式推进,是当前工作的中心和重点。
系统性是开放教育的一大属性。首先,开放教育是由国家开放大学以及各省市县开放大学共同实施开展的育人体系,育人内在逻辑与现实需要都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一致性,在开放教育中融入文化元素,有利于文化在育人过程中形成“上下贯通”“以线带面”“层层推进”“多向联动”的新型教学特色。同时,系统性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共联的育人体系。[5]如:在文化育人工作中取得较大成效的学校可以作为先进典型,将优秀做法和先进经验与其他学校交流分享。各级开放大学制作的精品课程,也可作为共同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同时,注重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地区的老师在教授同一门课程时可适当融入当地的特色文化。第二,积极搭建校内文化育人协同平台,承担开放教育任务的各大高校都应积极构建完善的校内文化育人体系。完善政策指向,加强党政引领,各部门有效配合,创新文化育人的协同机制,为推进开放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注入活力和动能,在开放教育各个环节形成文化育人合力。第三,开放教育服务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承担着整合地方教育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开放教育只有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行业培训等教育形式相结合,构建“育人共同体”,才能实现育人实效的最大化。以提升全社会文化素质为导向,以开放教育为圆心,主动将文化育人理念辐射到社区、乡村、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类教育领域,实现文化育人多维度、各领域、全覆盖。开展“送文化进社区”项目,对企事业单位进行党史宣讲,以“乡村文化振兴”为抓手,构建“文化+教育+助农”的育人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全产业链协同互补的文化育人新态势,提升文化育人实效。
开放教育的学习方式以互联网远程学习为主,学生以网络为学习阵地,在学习方式上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利用网络阵地进行文化育人,使得学习形式更具灵活性、个性化,也更易被学员接受。此外,开放学员多为有社会经验的人员,对于社会的认识程度更为深刻,将文化育人融入社会实践中,更能够使得学员在生活实践中加深对于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第一,发挥网络优势,创新文化育人形式。以学员学习需求为导向,利用网络优势,搭建数据平台,构建海量资源数据库。首先,政府应加大对于开放教育网络平台的政策支持和技术保障。硬件不断升级优化,系统不断更新换代,利用“大数据”,“云技术”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爱好进行分析研判,自动推送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知识。其次,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利用学科专业优势,搭建网络文化育人资源库,以专业与文化相融合的形式,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第二,利用实践优势,拓展文化育人领域。开放学员多为有社会工作经验的成年人,将社会实践与文化育人相结合,能够促进文化元素融入开放学员的日常生活中。具体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在学生的工作和生活中引导其挖掘文化元素,通过学员丰富的社会经验,加深对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二是开放教育中也包含一定比重的校园文化活动,很多学校开始有意识地将开放学员融入各类校园活动,如:新年晚会、辩论赛、运动会、社会实践等等,既有助于增强开放学员的文化素养,更加深了开放学员对于学校的归属感,对他们了解校园文化、了解社会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将文化育人理念融入开放教育,既符合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又符合了开放教育的育人目的。创新开放教育的文化育人体制机制,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历史必然,对于开放教育转型升级,推动开放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