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育人体系”中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及其提升路径研究*

2022-12-05 08:18
智库时代 2022年40期
关键词:服务育人志愿劳动

李 祺

(桂林旅游学院)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方向这一根本问题,思想合格,是人才培养要达到的首要目标。2017年,教育部制订出台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在纲要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个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要切实构建起人才培养的“十大育人体系”。因此,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纲要内容,各高校纷纷创新育人形式,丰富育人载体,进一步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努力构建适应新时代发展和育人规律的“十大育人体系”,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作用,成为许多高校其中一个工作努力的重要方向。高校通过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动员大学生广泛参与,促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接受思想教育、提升专业技能、锤炼人格品质、磨练品质意志,达到高校第二课堂育人的目标。

一、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十大育人体系”中的育人功能

所谓志愿服务,指的是普通志愿者个人或志愿服务组织和其他有志愿服务意愿的社会组织,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指引下,进行自愿和无偿地向社会及个人提供的公益服务。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高校的大学生,作为志愿者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贡献了积极力量,其作用不可替代。在2022年第24届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来自不同地方、不同高校的大学生作为志愿者,积极参与到整个赛事的各项工作之中。这些大学生志愿者们用心付出,全心投入,在赛场内外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蓬勃向上的新时代中国青年、中国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他们的表现赢得了各方的好评,受到一致认可。同时,从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在全国各地,特别是社区都有大学生疫情防控志愿者的身影。在寒暑假、节假日等,这些大学生返家乡、进社区,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各项志愿服务之中,为国家、为社会、为校园阻断疫情传播、维护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样,对于高校而言,大学生志愿服务因其在“十大育人体系”中的独特功能和作用,也已经成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保证,成为高校育人环节中的创新载体,成为高校培养并向社会输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实践育人功能:端正劳动观念,提升实践能力

在实践育人体系中,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其实施载体,发挥着端正劳动观念,提升实践能力的功能。志愿服务就其本质来看,是一种自愿无偿的人类劳动。[1]学生从志愿服务,就是一种实践过程,一种纯正的劳动。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体会到通过自己真实的劳动获得他人认可,取得一定精神“回报”的价值,可以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进而培养认可劳动、重视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追求。同时,志愿服务作为课外实践的环节、实践的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第一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志愿服务过程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面对不同的人群、面对现在中的问题进行理论实践和创新,可以有效提升实践能力。

(二)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文化育人功能:涵养道德品质,传播文明新风

在文化育人体系中,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其落地渠道,发挥着涵养道德品质,传播文明新风的功能。作为青年的主体,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而青年们的价值取向也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志愿服务精神,就是一种文化价值。开展志愿服务,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传播志愿服务的文化价值。学生通过志愿服务,一方面能让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价值理念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明的温度,接受到文明的熏陶,在提升自身文化传播能力的同时,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自己也接受到了道德教育,自身道德修养得到提升,意志品质得到锤炼,促使自己向一名有文化、讲文明、知廉耻的大学生转变。

(三)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心理育人功能:把被动变主动,维护心理健康

在心理育人体系中,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其有效延伸,发挥着把被动变主动,维护心理健康、促进和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功能。心理健康与否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和成才至关重要。一名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需要有健康的心理作为前提和保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为各高校,甚至社会都普遍关心和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各高校纷纷加大了心理育人体系的构建。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特别是从事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志愿服务,一方面可以促使实施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自我调适和维护良好心理健康状况的基本技能,更加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能够培养大学生仁爱、奉献、关怀、理解和尊重等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3]增强大学生自身的受挫能力,促使其更为主动的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都能保持良好心理状况。

(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服务育人功能: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品质

在服务育人体系中,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其组成部分,发挥着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品质的功能。服务育人的内涵,不单单包括其他部门、其他群体服务大学生,也包括大学生自己服务自己。大学生毕业后就要走向社会,他们会成为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中的重要一员。因此,在校期间组织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能让大学生在提前体验到服务的过程,提前接触到服务的内涵,感受自身提供他人服务的价值所在,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增强主动服务他人的意识,端正工作动机,树立正确的目标导向和价值观。同时,也能让大学生明白自身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进一步提升学习动力,明确努力方向,为日后向外提供更好的服务品质,更好服务社会服务他人打下坚实基础。

(五)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中的组织育人功能:感受组织关心,体现组织温暖

在组织育人体系中,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其重要平台,发挥着组织关心,体现组织温暖的功能。个人的成长不可能孤立而谈,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特别是群体组织的关心和帮助。在高校组织育人过程中,除去党团组织外,还有一个重要组织就是学生组织。高校中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作为众多学生组织中的一员,其发挥的“组织育人”作用更为学校育人工作贡献了积极力量。积极通过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组织形式,把大学生吸引到协会之中,把更广泛的学生群体聚集到组织之中,在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学校共青团组织的指导下,积极培养学生个体在团队中的合作意识、互助意识、共赢意识,让大学生们在团队中得到他人的关心,在团队协助中收获知识和友谊,在团队合作中实现自己服务他人的人生价值,真正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组织的温暖,在团队中得到思想、能力、品质等全方面的磨练和成长。

二、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提升路径

当前,围绕“十大育人体系”建设,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在育人功能发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目标不明确、没有科学理论来指导、体系不够健全、成效不显著等方面,与“十大育人体系”建设还存在脱节、联系不够紧密等情况。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没有真正融入“十大育人体系”之中,对“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本身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没有与其他体系或形式有效融合,或者融合程度还比较浅。二是对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重视不够,仅浮于活动本身,不重视育人内涵,对志愿服务育人工作认识较浅,研究不深,志愿服务育人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联动机制缺乏,相互协同、相互合作较少,形式单一,缺乏创新,缺乏共享等。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在“‘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教育理念下,要着重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提升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在“十大育人体系”建设的大背景下,更好开展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为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积极力量。

(一)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中要坚持德育为先

德是基础,也是基石。高校在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中,要首先考虑德育对参加的大学生志愿者的影响,把德育放在首位。活动前要告知学生为什么要进行志愿服务,为谁进行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精神是什么,能从志愿服务中让自己的思想和品德得到哪些提升等。活动中要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践,真真切切体会到自己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的快乐,感受到自己在进行文明的传播的重要意义,享受到自己精神上的收获和满足。活动结束后也要组织大学生们进行分享,分享自己在思想上的提升,在道德修养提升上的感悟。只有这样,才能让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在育人过程中不会出现道德方向上的迷失,让自己思想得到升华,品德得到锤炼,人格得到完善。

(二)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中要强调智育为基

高校组织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属于第二课堂的范畴,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归根结底还是要服务于第一课堂的内容,要以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为基础。因此,高校在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中,要以第一课堂的学习作为组织实施的基础,要遵循学习规律,掌握学习方法,紧贴专业知识,从理论知识出发,从课堂教学出发,从学习内容出发,主动成为第一课堂向外的扩展延伸和实践环节,在志愿服务中重点强调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辨别、运用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志愿服务检验第一课堂的学习成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掌握和应用。

(三)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中要做到体育为本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学习的“本钱”,没有良好的身体,就没有继续刻苦学习的前提条件,也就缺乏了学习奋斗和建功立业的基础。育人工作,不仅仅是育“心”,也要育“体”。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精神文化、口号标语等方面,要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搭建合理平台,对接各类需求,让大学生通过志愿者服务真正走出教室和校园,走进社会,走入人民群众之中,走到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之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具体实践,开展具体行动,参与具体工作,从事具体劳动,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锻炼身体,强健体魄,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四)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中要突出美育为佳

美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旨在培养人格完善的独立个人,帮助学生获得独立欣赏美、阐述美、创作美的能力。[4]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不能忽视美育的重要作用,要对其积极开展美育教育。志愿者服务本身就是一种传播美好,让人发现并感受到美好的过程。因此,要借助志愿服务,告诉学生什么是美,美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发现美,如何欣赏美,如何传播美,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感悟美好事物。只有这样,才能创新志愿服务的形式,挖掘志愿服务的深度,丰富志愿服务的育人成果。

(五)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中要实现劳育为荣

志愿服务是一种公益性的服务劳动,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高校在组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时,要重点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劳动的作用和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帮助他们建立起以劳动为荣,以奋斗为荣,以拼搏为荣的荣誉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优秀品质,帮助他们增强对劳动果实的珍惜、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坚定奉献青春、励志报国、服务社会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让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三、结束语

新时代下,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作为青年的主体,肩负着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重任。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的主阵地,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的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各项方针和政策,紧跟时代步伐,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努力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借助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组织和开展,坚持德育为先、智育为基、体育为本、美育为佳、劳育为荣的工作思路,积极发挥和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组织育人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志愿服务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涵养情操,提升实践能力,开创高校立德树人新局面,培养学生真正成为走出校园后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时代建设接班人。

猜你喜欢
服务育人志愿劳动
以志愿,致青春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洛阳师院:坚持以人为本 精心打造管理服务育人文化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提升学生公寓“服务育人”水平、打造服务育人“第二课堂”
高校辅导员:“服务育人”做学生日常生活的服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