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迎芳
(山东社会科学院 国际儒学研究院,山东 济南 250002)
夜间经济(night-time economy)是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消费领域之一,是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夜间经济的发展。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自此,夜间经济作为我国“激发新一轮消费升级潜力”的重要举措被提升到了战略层次,随后各地对夜间经济的推动进入高潮。特别是随着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以及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发展夜间经济成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重要抓手。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最新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和《“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都强调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推进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我国夜间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过这几年如火如荼的发展,夜间经济取得不少成绩,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梳理夜间经济产生及其发展的时代背景,正确认识夜间经济的功能,探究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欧洲城市受城市去工业化以及零售去中心化趋势影响,市中心活力日渐丧失,当地政府意识到人们想要在城市中度过美好夜晚的需求日趋上升,于是推出一系列政策以振兴城市夜生活。“夜间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为英格兰北部城市规划界的流行术语,英国政府于1993年提出“24小时城市”发展目标,并于1995年将发展夜间经济纳入城市发展战略。之后的30年间,“夜间经济”的概念逐渐被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决策者广泛接受,并成为城市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竞争力之一。(1)参见董怿翎:《夜上海⑤|专访o’Connor:全球夜间经济30年》,澎湃网,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962536,访问日期:2021年6月20日。通常来说,夜间经济指的是从当日下午6点到次日早上6点所包含的经济文化活动,包括观光、购物、餐饮、文化娱乐和社交等消费行为。夜间经济确实是一种“经济”,但它的价值远高于“经济”本身,具有经济、文化和社会多重属性。夜间经济是休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属性强调夜间发生的与休闲、娱乐等服务业有关的生产或消费行为;文化属性是指文化创意产业和文旅消费是夜间经济的主要形态之一,夜间经济也是城市文化与生活的缩影;社会属性则是强调夜间经济在满足人们社交需要方面的功能,正所谓夜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如果仅仅以花了多少钱、产生多少效益来衡量夜间经济,就会大大缩减这个概念的内涵。
中国夜间经济古已有之。古代夜间经济更多地体现为夜市模式,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古代夜市最早萌芽于汉代,源于乡民的传统习俗和少数民族间的贩运贸易。唐代前期实行坊市制度和宵禁制度,禁止夜间出行,韩愈就曾以“才到城门打鼓声”感慨因宵禁不能尽兴出城游玩。唐代中后期,坊市制度遭到破坏,宵禁形同虚设。除了长安,其余大城市如扬州、广州、成都、汴州都出现了夜市。但直到宋代,夜市才有了合法地位。宋代是我国古代夜间经济最为兴盛的时期。北宋东京(开封)、南宋临安(杭州)都是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都市,很多诗词歌赋都记录了当时的繁华景象:东京“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耍闹去处,通宵不绝”;临安“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2)李华瑞:《古代夜市,为何宋朝最兴盛》,《人民论坛》2019年第28期。经过元代的低迷之后,夜市到了明清时期再续繁华,主要集中在杭州、成都等大城市。明代的杭州夜市分布普遍,内外城皆有,与晚市衔接紧密。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夜间经济开始起步。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国营夜市”,可以看作现代夜间经济的雏形。广东于1981年率先开辟了“珠江夜游”旅游专线。1984年,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广州西湖路夜市开市。此后,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开办灯光夜市的热潮,如北京王府井服装夜市和东华门的小吃夜市、上海的彭浦夜市、南京的三牌楼夜市、厦门的定安夜市、郑州的健康路夜市等。2000年左右,夜市的发展达到顶峰。此后的10余年,随着夜市的关闭,城市商圈登上历史舞台,如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南京新街口、广州北京路等。(3)参见王政淇、于子青、王潇潇:《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夜间经济?》,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1010/c429373-31392321.html,访问日期:2021年6月20日。消费本身就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崛起的城市综合体向旅游跨界,聚集人气,在双向需求中成为旅游打卡地,为消费者和游客提供休闲体验,并展现城市文化。夜间经济是伴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和闲暇时间增多、都市生活方式转变而产生的一种经济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时至今日,我国夜间经济已经由最初单一的夜市发展为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在内的多元夜间文旅消费市场,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从国内看,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消费对实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愈发明显。从国际环境看,受全球疫情冲击,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贸易投资萎缩。在此背景下,发展夜间经济,充分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夜间经济蕴含的经济潜力值得关注。从国际范围来看,2017年夜间经济已经占到英国GDP的6%,成为其第五大产业;美国人60%以上的休闲活动发生在夜间。在国内,“截至2020年底,中国夜间经济规模突破30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0%,预计2022年将突破40万亿元”(4)艾媒咨询:《2020—2021年中国夜间经济监测及典型城市案例分析》,艾媒网,https://www.iimedia.cn/c400/77499.html,访问日期:2021年6月20日。。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疫情致使文化消费空间、场景、方式等发生转变,夜间经济作为助推文旅复苏、拉升城市消费的切入点之一,越来越为社会各界所重视。夜间经济不仅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动能,更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改善民生福祉的必然选择。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逐渐升级,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获得感及满足感。但长期以来,“没啥可看可玩的”成为夜间文化休闲中的常态,夜间文旅消费还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初心和使命都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展夜间经济,不断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文化和旅游权益的政治要求。夜间经济的主要发展驱动力是人民对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它的兴起和繁荣也得益于国家对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我国文旅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
从供给看,夜间经济包含夜游、夜演、夜宴、夜娱、夜购、夜宿等多种形式的文旅产品。从消费看,夜间经济是对文旅消费的时间延伸和空间拓展。除了更好地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夜间经济还发挥着提升城市活力、彰显特色文化、扩大内需、繁荣市场、创造就业、提振信心等多重功能。
夜间经济的产生,是为了满足新时代大众对于高品质、多种类消费的升级需求。夜间经济塑造包容、自由、宽松的社会空间,为各社会阶层提供社交休闲场所,使那些因各种原因暂时不愿回家的人获得庇护、认同感和归属感。商场、餐馆、茶馆、咖啡馆、菜市场等商业设施不仅是消费场所,还是人与人交往的生活空间。多数人认为夜间是逃避工作压力和日常琐事的时段,非日间生活所能替代。人们在夜晚有更多的机会形成和维护一段社会关系,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受这种社交需求的驱动来参与夜间经济。(5)参见毛中根等:《夜间经济理论研究进展》,《经济学动态》2020年第2期。日本学者三浦展在《第四消费时代》一书中提出,人类正逐渐进入“第四消费社会”,其特征是追求内心的满足,把消费用于购买“美好的时光”。消费者更为崇尚个性化、内心平和以及精神满足。他们认为比起物质,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感会带来更大且持续的满足感。(6)参见[日]三浦展:《第四消费时代》,马奈译,东方出版社2014年版,第91-93页。日版《深夜食堂》之所以备受推崇,正是因为它体现了这种消费需求:卸下白天职场中的疲惫,人们在夜间休闲宽松的氛围中,以美食或畅谈慰藉身心、释放情绪、缓解焦虑。夜间经济所具有的与日间经济不同的特征和作用,契合了现代人对物质和情感消费的更高需求,这正是其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
夜间经济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综观世界各大旅游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都有着发达的夜间经济。我国历史上北宋的东京和南宋的临安,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城市,也是通宵不绝的不夜城。夜间经济能够展示和演绎城市文化,呈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上海的新天地和衡山路、北京的王府井、南京的秦淮河和夫子庙、成都的锦里古街和宽窄巷子,都是当地的城市名片,是体现城市活力和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地标。
夜间经济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由夜生活所构筑的文化场景,对于培育城市内生动力、促进城市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场景理论被越来越多的我国学者关注。场景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以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创立。该理论认为,在消费社会背景下,一个城市的活力和吸引力,离不开完善的生活文化设施。酒吧、咖啡馆、创意市集等便利的生活文化设施,通过与社区、文化活动、多样化的人群等有机结合形成的文化场景,赋予城市生活以意义,激发城市活力,从而形成驱动城市发展的内生力量。如北京的中关村创业大街、成都的天府绿道和天府文创市集、丽江的酒吧一条街,都是汇集创意创新和活力的文化集聚地。夜间经济的发展同时带动城市公共交通、公共卫生、环境保护、治安管理等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使城市更为宜居,功能更加完善,为城市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夜间经济是推动城市发展、实现城市消费功能的重要方式。未来城市的命运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吸引到消费者。真正文明的城市必须要有生活气息。网络化时代,网络销售、餐饮外卖、在线医疗等成为普遍的生活方式,无人商店兴起,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高效便捷的同时,也失去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微笑、问候等真切交往的感受。夜间经济是百姓的烟火,是城市的温度。发展夜间经济,通过丰富多彩的夜间文化活动、商业项目和旅游消费,让更多的居民和外地游客走上街头,是数字化时代提升城市活力和彰显城市特色的必然选择。
夜间经济以休闲娱乐业和旅游业等中高端服务业为核心,市场规模庞大,带动效应强,在自成消费内容、创造价值的同时,促进产业融合,增加就业机会和经济总量。比如,夜间经济增加了游客滞留时间,相应地提高了游客参与城市其他经济和文化活动的机会,从而带动消费、聚集人气,形成规模效益。夜间经济中的艺术和文化活动营造出的文化氛围,也更容易激发创意。那些拥有世界、国家或地区文化中心,公共文化供给丰富和文化产业发达的城市,往往也会拉动更高的消费,产生更多的综合效益。(7)戴斌:《只有戳中痛点泪点 夜间经济才能高质量发展》,环球网,https://3w.huanqiu.com/a/e99620/7RHg0lbBDDa,访问日期:2021年6月20日。如入选“2020夜间经济十强城市”的西安,近些年深耕夜间经济和文旅融合,从摔碗酒到不倒翁小姐姐,各类新颖活动场景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旅消费体验。西安还入选抖音网红城市,通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传播发酵,西安的夜间经济已经产生了相当高的经济效益,成为助推消费升级的重要力量。2020年国庆小长假期间,《长恨歌》以接待游客5.08万人次、收入1380.74万元领跑夜间旅游演艺市场。据统计,近10年西安游客人数增长了近6.5倍,旅游总收入增长了近8.6倍。(8)参见余明:《“夜经济”释放“夜活力” 开发区“夜妆”领跑点亮大西安》,《三秦都市报》2020年4月24日A12版。
国内较早出台政策支持夜间经济的城市是青岛(2004)和杭州(2006),随后河北(2010),辽宁(2012),宁波、重庆(2014),南京(2017),西安、天津(2018)等省市相继发布发展夜间经济的意见。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连发两文鼓励夜间经济,我国对夜间经济的推动进入高潮阶段。各地把夜间经济作为提振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旅游的重要支撑点,相继出台支持性政策和消费引导措施。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截至2020年10月1日,近七成省级行政区出台政策推动夜间经济发展,我国出台夜间经济高度相关政策共计197项,其中以夜间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共82项。
目前夜间经济发展较为成功的城市主要有两类:一是经济高度发达、人口密集、社会消费能力强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地;另一类是地方特色突出、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热点城市或邻近热门旅游景区的城市,如丽江、大理等。与此相对应,夜间经济在城市的空间布局上也基本围绕城市成熟商圈和自然或文化遗产富集地。南方地区的城市夜经济更为活跃。艾媒咨询的分析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夜间经济发展前十的城市依次为上海、广州、重庆、北京、深圳、成都、杭州、长沙、西安和苏州(9)参见艾媒咨询:《2020—2021年中国夜间经济监测及典型城市案例分析》,艾媒网,https://www.iimedia.cn/c400/77499.html,访问日期:2021年6月20日。,北方仅有两座城市上榜。除了气候因素之外,南方城市市场化程度高,老百姓可支配收入高,民营经济发达,尤其是体制外的人多,上班时间自由,文旅消费自然更为活跃。
大多数城市都是通过环境改造、夜景亮化提升工程、打造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丰富业态与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等措施来发展夜间经济的。鉴于地理位置、城市定位和资源禀赋的不同,各地又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北京从宜居城市出发,通过织密地标、商圈、生活圈网络布局夜间经济,强调重点区域发展;上海着眼国际和都市经济,打造“国际范”“时尚潮”,鼓励多元化发展;广州强调因势利导,集聚和提升原有夜间经济发展区域,做大饮食等优势领域;成都注重发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夜间经济中的积极作用,突出供给的差异性,主打“休闲牌”;兰州围绕黄河风情线打造地方标志性夜间消费街区;西安则以盛唐文化为背景,打造唐文化展示和体验的首选之地;此外,还有洛阳的“古都夜八点”、哈尔滨的“新夜幕下的哈尔滨”、济南的“夜泉城”,等等。虽然有些城市的夜间经济品牌化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整体看来我国夜间经济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目前,业界对夜间经济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有些地区脱离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盲目上马夜间经济项目。夜间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生活水平提高了,闲暇时间增多了,夜生活的内容和消费规模才能逐渐得到丰富和扩大,我们不可能孤立地通过发展夜间经济去实现经济增长。仅仅用规划和舆论上的宣传与造势刺激夜间经济,最多是将白天的消费活动转移到夜间,在消费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扩大夜间消费并不会带来消费总量的增加,长期看来也不会带来经济的增长。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较低,人口规模小,没有足够的人口特别是年轻人群做基础,盲目规划夜间经济,不可能带来真正的经济增长和繁荣。
夜间经济该不该做?怎么做?做多大规模?这几个问题是每个城市发展夜间经济之前必须反复研讨的。发展夜间经济不是政府随意划出一片区域命名为“夜间经济集聚区”就可以了,有的城市在市区凭空植入夜间功能片区,造成一定的“水土不服”。比起另起炉灶开辟新的夜间经济集聚区,已经天然形成的商圈、特色街区显然更适宜发展夜间经济。事实上,夜间经济如火如荼地发展至今,所谓的“24小时商圈”见光死的不少。多数地区开头红红火火,中间悄无声息,最终销声匿迹。
很多地方的夜间经济规划中提出,要延长商场营业时间。但是有商家表示,客户量没有增加的条件下延长营业时间只会带来表面的繁荣,夜间营业额尚不足以抵扣电费、加班费等运营成本开销,长此以往必定难以为继。夜间经济应该发展什么,不该发展什么,都需要市场的检验。因为与政府部门相比,企业家能够更快更敏锐地捕捉商机。政府应该着重做到以下两点:一是检查和反思是否存在不合理的禁止性规定制约了夜间经济的繁荣,比如为了创建文明城市,将流动摊贩从街道上全部清除;二是不遗余力地做好配套服务,比如延长公共交通的运营时间、保障公共安全等,为夜间经济提供保障。有了良好的生产和消费环境,自然会涌现出丰富多彩的夜间文旅产品。
同日间经济一样,夜间经济同样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环节,是一项需要精耕细作的系统工程。夜间经济也应随着经济社会形势、市场需求、消费升级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一些地方政府的思维还停留在景观照明的时代,将夜间经济简单地等同于夜景灯光亮化工程。以亮为美,以炫为美,这是当前城市夜间景观提升普遍存在的误区。夜间经济离不开景观照明,也需要灯光秀。灯光秀可以放缓旅游节奏,延长旅游时间,也因其较低的维护成本、新奇的展现形式而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因而成为激活夜间经济的一大利器。但很多地区斥资打造的夜间景观,只有对声光电及其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滥用,并无夜间生活场景内容。除了大型灯光秀,夜景灯光亮化工程还把城市各个角落搞得灯火通明。笔者所在的城市,护城河和景观湖两岸本来垂柳依依,路灯下的河水静谧温柔,实施提亮工程后,五颜六色的射灯从下往上照着树冠,诡异夸张,被居民和游客吐槽为“土、丑、暴发户气质”;紧贴在天桥上的射灯,不仅刺眼,也容易分散注意力,造成安全隐患。城市夜间宜明则明、宜暗则暗,过度的夜景照明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也无法给游客以美的享受。
很多城市虽然已打造了一批夜间文旅项目,但是大多数内容贫乏,缺乏创意和文化内涵,甚至很多居民也认为夜间经济无非就是逛逛夜市、吃吃喝喝。即使是夜间经济发展比较优质的城市,餐饮消费仍占较大比例。特别是北方的冬季,市民选择宅在家里打发晚上时间,虽然与气候环境密切相关,但缺少具有特色的、大众乐于参与的夜间消费项目,也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很多地方的规划中提出繁荣夜间文化体验活动,延长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营业时间,但实践中少有落实。夜间经济并不仅仅是日间经济活动的延长,它对应的是消费升级,需要通过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内容创造和商业实践,满足不同人群对夜间消费分层分级的需求。实景演艺作为新型的文化休闲业态,近些年成为夜间经济的投资热点,全国各地密集布局。繁荣发展的表象之下,缺乏创新、同质化建设、影响环境等问题也暴露出来,大部分旅游演艺项目难以实现盈利,最终政府不得为经济亏损和环境污染买单。
夜间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环境和配套服务。随着夜间经济的推进,部分城市暴露出配套设施和服务落后、购物环境和商业氛围不佳、治理能力不足等问题,比如噪声和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车位及公厕是否充足、交通状况、深夜出行是否安全等,还有商家反映夜间项目审批环节复杂、手续繁琐。夜间经济必然导致公共财政投入的增加,延长营业时间也意味着商户运营成本的增加,这都不同程度地考验着地方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
此外,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市场的现象仍然存在。比如追求城市的高端化,在创建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把流动摊贩从街道中驱逐出去,不仅破坏了社会生态系统,剥夺了弱者和底层商贩的生存空间,而且使本来应该热闹、多元的商业街变得没有人气和活力。南宁某地甚至出现城管执法人员拉线丈量摊贩摆菜位置等过度的“精细化”管理。没有小商小贩和街头艺人,只有整齐划一的街道,这从源头上消灭了文化创新的可能,粗暴简单的管理方式只会让城市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加速消失。
夜间经济是一项涉及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文化空间塑造、消费场景营造等方面的系统工程,推进夜间经济健康、理性发展,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商共建、合力推进。只有如此,才能让人们在夜空下共享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文旅活动中的获得感、幸福感。
夜间经济涉及文旅融合发展和城市建设的众多环节,必须将其置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将顶层设计、受众体验、具体项目落地等整体规划、系统施策。
发展夜间经济要因地因时制宜,应充分明确各自的城市定位及特性,区域交通、商业配套、人口结构、消费水平等因素都要考虑在内,切忌不切实际地盲目跟风。夜间出行活跃度是需要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夜间出行极不活跃的地区,如部分三四线城市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发展夜间经济应当理性谨慎。在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方面,要与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等相结合。就单一夜游项目而言,其投资决策、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均需统筹考虑,尤其是在投资决策阶段,需要综合考虑市场、区位、资源等因素。首先,要盘活现有空间,最大化利用空间和增加内容,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性需求加强空间范围整合;其次,应围绕相应主题开发系列文化产品,并统筹安排主题活动。
文旅机构、事业单位和更多的市场主体应创新夜间经济业态,增加内容创造的维度和产品创新的力度,打造更为多元化的文旅消费场景,补齐消费供给的短板,更精准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诉求。
丰富夜间文旅项目的内容和形式,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打造核心吸引力为目的,精准对接消费者的需求。中国旅游研究院大数据平台夜间经济专项调研结果显示,文化艺术场馆、电影院/剧场、夜市/集市被认为是最有吸引力的夜间消费场景。深耕本地夜间生活场景,是发展夜间经济的重要着力点。(10)参见中国旅游研究院:《2020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新浪网,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0-10-28/doc-iiznctkc8032905.shtml,访问日期:2021年6月20日。场景理论指出,城市活力和吸引力的密码隐藏在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场景中(11)参见祁述裕:《场景理论正在转化为城市再造的实际行动》,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408951769_488939 ,访问日期:2021年6月20日。,要通过打造文创集市、咖啡馆、书店等文化消费场景,将周边的特色剧场及传统夜市等浸入式体验消费场景纳入其中。生活环境及文化习惯不同,南北方夜间文化产品应各有侧重。北方冬季寒冷,夜晚出游人流量减少,可重点发展篮球、足球、夜跑、平衡车、广场舞、街头运动等赛事活动,以及密室逃脱、剧本杀等新型消费业态,适当延长图书馆、书屋等文化场馆的营业时间,如北京等地推出的“夜宿博物馆”活动、24小时营业的书店,深受消费者青睐。要重视深夜食堂的经营,在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中国,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夜间餐饮消费的比重已占全天消费的50%以上,成都2/3的餐饮产值来源于夜间经济。深夜食堂是夜间经济的重要一环,既是暖胃解馋之地,也是休闲社交的场所。深夜食堂经营最有特色的当属日本,日本夜间餐饮场所和品类众多,年轻消费人群对于健康生活的追求也促使深夜食堂在传统居酒屋、拉面店等形态之外,出现了健康宵夜居酒屋、创意美食深夜餐厅等。除了舒适轻松的环境、独具匠心的料理,日本还推出了夜间营业的“LIVE实况转播餐厅”等多种创意餐厅,值得我们借鉴推广。
发展夜间经济要依托地方文化,彰显文化特色,与城市的地域文化、人文艺术、历史、民俗风情、文化创意相结合。每个城市都有独特的文化肌理,技术可以通用,独特的城市文化却无法替代,如成都的慢生活、上海的国际范、西安的大唐气象、苏州的吴中风雅、哈尔滨的冰雪旅游、广州的夜游珠江、杭州的夜泛西湖、南京的夜泊秦淮,等等。充分挖掘本地文化底蕴,塑造独特的夜间经济品牌,是发展夜间经济成功的关键。
发展夜间经济要重视科技的广泛应用,沉浸式体验空间的塑造和声光电技术的运用可以创造更多让消费者流连忘返的夜间体验场景;但夜景打造不应只是炫技地增强视觉冲击,而应借助技术手段将城市故事、文化底蕴以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数字科技能够帮助文旅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弯道超车,但内容创作和生产始终是文旅产业、创意经济的核心。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夜间经济,应该是在满足夜间功能性需求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城市文化元素,以场景营造演绎城市的历史变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文化发展。画家凡·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的家乡布拉班特有一条夜晚会发出星光的自行车道,这条小路以白天可吸收太阳能、夜间发光的材料铺就,在夜间繁星闪烁长达数小时,给人以奇妙梦幻之感,一直被奉为夜间经济和乡村旅游的经典之作。其设计师丹·罗斯加德的理念是“诗意技术”,即把科技与人的情感体验融合在一起,值得学习与借鉴。
不管是夜景灯光的打造,还是夜间演出的策划,都应注重提高产品的艺术格调,要以集美观、功能、情感和文化为一体的独特夜间景观,赋予人们情感共鸣,提升文化认同。北京雁栖湖景区灯光山水秀以中国水墨山水和金碧山水为主题,使用传统绘画技法中的染、皴、勾,表现出雁栖湖的山水层峦叠嶂、意蕴千重。这种写意美学风格和中国传统“山水”理念相契合,吸引了众多游客。夜间景观要想在千城一面中突出重围,必须通过内容创新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是当前各级政府发展夜间经济的重要职责。一般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由私人经济部门来提供,只有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才可以适度干预市场。发展夜间经济,政府应该做的并不是直接干预夜间活动(比如在经济不够发达、客流量有限的街区强制要求商家营业至凌晨),而是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配套服务,从而降低交易成本,为夜间经济的繁荣提供保障。在后疫情时代,城市精细化管理尤为重要,既要充分发挥夜间经济在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畅通国内大循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又要加强城市夜间消费的疫情常态化防控,使夜间经济既充满活力又规范有序。
一是做好安全保障。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调查,在限制游客夜间体验的因素中,受访者最为关注的是安全问题和夜间交通不便。在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应增加夜间安全巡逻站点,加强安全保障。步行街、集市的入口和动线设计应与消防、治安等部门配合,确保应急方案到位。
二是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以促进夜间经济发展已成为各地共识。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均不同程度地延长了地铁和公交周末运营时间,通过共享停车位等方式缓解了夜间经济活跃区域停车难问题,通过增加贯穿城市重要景点、商圈和交化场馆的夜间旅游大巴路线增加了夜间出游舒适度和便利性。
三是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在政策上将夜间安全、交通应急设施、公共服务、绿色生态甚至疫情防控建设纳入规划,预留发展空间。对参与夜间经济的经营企业、消费者和相关主体进行指导、组织和管理;针对由于缺乏足够的引导、组织、管理和规划而产生的污染扰民、治安等系列社会问题,做出全面的预案。强化夜间经济秩序维护、应急管理、治安防控和执法监管,为产业良性发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提供更好的环境。结合国外对流动摊贩的治理经验,可以对流动摊贩进行分区、分类、分时段管理,在保障民生的同时兼顾平衡城市管理与市场活力。上海、广州、成都、海口、济南等城市为街头艺人设置表演点位,使艺人持证上岗,实现了街头艺人演出的规范化和常态化,成为城市精细化治理的典范。
夜间经济的发展涉及政府部门、文旅企业和商家、外来游客和当地社区居民等多方主体,其可持续健康运行需要多方联动,各相关主体统筹协调推进。
一是设立夜间经济执行长官。夜间经济执行长官能够有效协调消费者、政府、娱乐场所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平衡相关群体利益诉求,这是国外夜间经济管理的先进经验之一。伦敦、纽约、东京等30多个城市均设立了夜间市长。在国内,上海、北京等地设立了“夜间区长”“掌灯人”。上海黄浦区推出首批“夜生活首席执行官”,由业内权威人士或当地重点企业负责人担任,协助“夜间区长”工作。目前上海全市已有15位“夜间区长”、85位“夜生活首席执行官”上岗履职。
二是成立夜间经济工作委员会。夜间经济工作委员会应由交通、治安、环保、疫情防控等政府相关部门,政策专家和业界领袖等组成,尤其要重视专业人士的意见。城管人员虽有城市管理权,但对商业街管理的理解往往局限在不占用马路、不扰民、店面整洁等层面,难以应对商业管理的复杂化。商业街区的管理事关城市文化和商业繁荣,必须吸纳精通商业运作规律的专业人士参与。
三是引导夜间经济行业自治。行业自治能有效减轻基层政府的治理压力。上海在夜间经济行业自治方面有许多创新举措,如黄浦区、静安区成立了“商家自治委员会”,徐汇区、闵行区成立了“夜间经济联盟”,获得了各方认同,值得借鉴推广。
随着移动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营销成为影响舆论格局的重要力量。人人皆是新媒体。2020年上半年,我国网络直播市场规模达843.4亿元,用户规模达5.26亿人。移动直播、短视频、大众评价等互联网应用带来的巨大流量,让一些小众之旅在网络的传播下演绎成大众狂欢,在实践中屡建奇功。广州塔“小蛮腰”的灯光、成都“网红桥”五岔子大桥、重庆版《千与千寻》小镇洪崖洞、成都的宽窄巷子,都是通过抖音、微博等媒介传播,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裂变式的推广和宣传,成就了“网红”之路。“塑造网红地—游客打卡—引流消费”成为城市提升吸引力、促进文旅消费的普遍做法。北京、广州、成都等多个城市在促进夜间经济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开发夜间文旅打卡地。夜间经济的营销推广应格外关注网络和社交媒体,应积极探索媒体融合,依托政府门户网站构建文化旅游推广平台,联合电视、报纸、网站,携手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立体式全覆盖的宣传,开启夜间文旅营销推广新模式。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即时交互的便利性,用亲民性内容提升宣传平台亲和力,注重第一时间发声,并与网友积极互动沟通。要重点做好针对年轻群体的推广,做好个性化的包装,选用个性鲜明的网络红人代言,引发粉丝关注,提升话题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