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兵
新时代职业教育已进入内涵式发展时期,提高质量成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生命力和生命线,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能则成为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中职学生由于中考失利普遍存在自卑心理与自我意识薄弱等情况,同时较早地面临择业和就业的巨大压力,加之他们日常学习生活、职业实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社会环境关系更为密切,使其更易在学习、成长、生活和职业等方面出现各类心理健康问题。权威机构对四川地区中职学校学生的心理量表测试结果显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远低于常模。基于此,本研究以遂宁市船山职业技术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为案例,剖析当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困境,分析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架构,进一步提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的建设路径,为中职学校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提供参考。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体开展时间较晚,目前尚处于摸索和尝试的阶段,尤其是对于中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因此很多学校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未树立起统一的认识,缺乏专业的理论引领。此外,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知识普遍有待提升,很多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异化为德育,采用说教、严管、处分等纪律管理方式来教育需要心理干预的学生,容易强化学生心理问题甚至引发极端的情况。虽然一些学校较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但是面向教师的心理服务却很少,也未能为教师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忽视了教师自身的健康专业成长,导致学校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
中职学校在职心理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的资质,大多数由其他教师兼任,兼职心理老师虽有工作热情,但受专业知识缺乏、学业课程压力大等诸多因素影响,出现有心无力的窘境,无法保证其专业性,也不能够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服务。一些中职学校虽然招聘了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但多是刚参加工作的新手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经历,对于怎样开展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是一片空白,无从下手。
从当前的现状来看,中职学校很难得到专业心理健康咨询机构的支持,也没有相关设备的资助。学校自发设计、组建的心理健康中心条件不一、规格多样、水平差异明显。笔者所在的船山职校是职业学校中最早建立心理健康中心的学校,也是设备相对完备的中职学校,但存在一些专业的设施设备无人会操作的现象,同时也缺少专业“沙盘师”“催眠师”等。
立德树人是当下我国教育事业要达成的根本任务,学校作为践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的主要阵地,应当始终将立德树人放在自身教育认识的首位。心理健康教育本质上属于思政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范畴,立德树人则是我国思政教育和品德教育发展战略的基本任务,根本目的是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立德树人视角所展开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教育本质上是为了实现人的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是如此,因而,只有始终将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出人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专业课程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它更强调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面向所有的学生,要充分尊重职校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采取多样灵活的心理辅导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
生命至上意味着要珍惜和热爱生命,更要不断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是非常宝贵的,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生命的独特性不仅通过其先天遗传的素质体现,更会通过其后天接受教育后所呈现出来的不同思维个性展现。教育者树立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并引领学生形成生命至上的信念,能够让学生建立对生命正确而客观的认识,始终对生命抱有积极的态度,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同时,也能够保护和尊重其他的生命,从容面对生命中所遇到的各种挫折与磨难,不轻言放弃。
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要通过与集体之间的连接体现出来,一个人生命价值的体现就在于他是否能够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获益的同时,也需要意识到自身对整个社会承担的责任,将个人和家国紧紧联系在一起。当代学生必须要树立责任意识,将其融入自身的信念当中,以思想引领行动,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职业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和国家负责。
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四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船山职校经过多年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索,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建设路径。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职学校常规教育课程,使之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系统中制度化、专业化、科学化非常重要。船山职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把心理健康、心理安全工作纳入作为行政工作的重要一环,每周工作有规划,每周工作有验收。设立心理健康中心,独立开展工作,不受教学、德育等部门的管辖与干涉。组织“阳光心理护航组”,小组吸纳了所有的班主任、德育干部、年级管理人员、部分后勤人员,形成完备的管理机构。此外,完善心理中心建设制度、心理管理制度、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制度、校医合作制度、心理危机处理制度等,让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工作有章可循。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以及师生的实际需求,加强相关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设专门的辅导咨询室,积极引进更多先进的心理设备[3],参照学生人数,设置专职心理咨询人员岗位,定期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时对学生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干预和指导,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惑。及时识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并将其转介到专业部门进行诊治。做好学校辅导机构与家长的配合,提高家长的预判和帮助能力。此外,学校加强与妇联、关工委、少年宫、心理健康协会等机构的联系和深度合作,建立校外心理健康实践基地。
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是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其中,教材作为课程的核心载体,科学选择教材,规范使用教材,对于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作用重大。教师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重复、错位,与其实际需求不匹配的情况,立足整体,统筹规划,完善心理健康课程和教材体系,跨学科整合资源,促进运动心理健康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其他专业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全面提升新时代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第一,将心理课纳入常规课程,给心理老师教育和团辅阵地,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同时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干预。第二,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提高心理健康保健意识。我校就通过广播、板报、宣传栏、校刊等阵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同时经常性开展心理团辅,阶段性地进行心理干预。第三,进行心理素质提高训练。比如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包括体育游戏、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第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学会人际沟通交往,提高自信心,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学会合作和竞争。第五,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船山职校已经探索形成了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该体系以践行“德心融合”为努力方向,秉承“预防为主,干预为辅,全面普及普查,全员育心”的方针,形成“一个前提,两个渠道,三个阵地,四个合力”的心理健康建设行动范式。
学校定期展开对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问题筛查工作,评价师生心理健康状态,建立完善动态的心理健康测评机制和师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师生的心理波动有及时准确的了解,从而及时做好对不良心理问题的干预和疏导。一是普查全体在校学生。2021年秋季对1555 名在校生(其中男生963 人,女生592 人)进行了心理普查,实测率达100%,统计首轮普查结果后,对结果异常学生进行第二轮补充筛查。综合两轮筛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将存在异常预警名单反馈给各班主任,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加强关注。二是开展教职员工关爱工程。对全校教职工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筛查,结果显示,全体教职工心理健康状态良好,未发现异常情况。三是严查转校新生。船山职校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时,在校园文化、人际交往、风俗习惯以及学习模式等方面与在校生都有很明显的差别,通过心理普查可以准确地把握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学校心理干预和疏导工作的开展提供准确的方向。
1.组织个体咨询,做到对症下药
一对一咨询是咨询者和来访者最为常见的一种心理咨询方式,可以通过面对面、线上咨询或者电话咨询实现,其主要优势在于充分考虑到了咨询对象的担忧与顾虑,尽可能地保留来访者的隐私,能够让来访者毫无顾虑地吐露心声,使咨询者能够挖掘来访者深层次的心理和精神问题,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4]。
负责进行一对一咨询的教师必须要同学生建立起良好稳定的咨询关系,面对前来咨询、寻求帮助和指导的学生,教师必须要具备耐心和亲和力,体现出自身专业的素质,同时在谈话中要融入技巧,良好的关系有助于来访者建立对改善自身心理状况的积极认识。意识到教师具备为自己提供帮助的潜力,这本身对于来访者而言,就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除了线下的一对一咨询,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采取线上一对一咨询方式。比如建立心语信箱,满足一些存在担忧和顾虑学生的咨询需求。在咨询的过程中,要做好对学生咨询案例的记录和整理,从而构建起完善的学生心理档案资料。咨询教师需要明白,不存在一种可以完美解决所有学生心理问题的咨询方法,每一种咨询技术都会有其不一样的适用范围和对象,所以需要咨询教师灵活使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组织团体咨询,提升教育实效
除了个别咨询和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和教师还可以组织团体咨询活动。当代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含学习、人际交往、两性认识、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等方面,考虑到来访学生咨询问题的相似性,辅导员或者心理教师根据学生问题的内容来组建团体辅导小组,通过展开团体咨询和讨论活动,加强对学生的集体训练和引导,从而解决团体成员共同的心理问题,促进团体成员的共同发展。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温暖、相互帮助和支持的环境氛围,让学生之间产生更多共同话题,在与他人的讨论和对比当中,能够建立对自身心理问题和自我的正确认识。教师可以将对学生的团体咨询活动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一个阶段具有连续性,根据学生的阶段性变化和需求来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团体指导,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1.优化课堂教学,发挥主渠道作用
学校鼓励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课堂上展开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内容包括新生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情绪管理、情感教育等方面。如船山职校高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具体课程设计包含“高中你好,从容面对学习新起点”“生涯规划”“亲子与师生关系”“直面青春期”“男生女生大不同”“时间管理,克服拖延”“发展学习能力”等十五个专题。同时,学校针对女生开展女生专题教育讲座,教会女生自我保护,引导其做一个自尊自爱自信的女孩。
2.加强家校合作,共建育人环境
家庭教育环境也是学生心理问题滋生的根源,家长同样也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展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当中,学校必须要进一步深化家校合作,共建良好育人环境,提高广大学生家长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关注度与重视度,促使家长发挥其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动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家长参与线上线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活动,帮助学生家长获得更多有益的教育经验和方法,从而根据自身孩子的实际需求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师和家长始终保持紧密的联系,双方就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准确的把握,及时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进行预警和防范,打破信息壁垒,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多便利。
3.加强医教协同,强化危机干预
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尤其要关注一些高风险学生的筛查和心理干预,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当地医院或心理咨询机构之间的合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校医院需要配备心理科或者精神科的医生,从而满足一些高风险学生的就诊需求。通过加强学校和医院之间的合作,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治疗和干预机制,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和医疗机构互通,提高学校对学生心理问题筛查的准确度,提升对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和干预的有效性。
此外,学生未来总会融入社会这一个大集体当中,其学习和生活的空间不应当仅限于学校,更应当深入社会生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完善对学生的心理建设。因此,学校必须要积极主动地利用一切有益的社会教育资源来落实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加强与政府部门、卫生机构、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之外,应和一些社会团体、街道社区以及公共教育机构加强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校外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
1.成立心育委员会,形成班级心育氛围
每个班都成立心育委员会,负责“心灵有约”、心育主题班会、“252 心理健康周”等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帮助其他学生,让他们在朋友的帮助下走出阴霾,形成生生合力共进的良好班级文化氛围。
2.开展专题讲座,营造教育氛围
除了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以及学校的心理室咨询活动之外,船山职校会定期对班主任进行专题讲座培训,对学生开展普及生命教育、性教育等,让定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活动丰富职校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达到普及和营造“心育能量场”。此外,学校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其课余生活的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活动等,帮助广大学生释放自身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3.加强与专业机构合作,借助专业力量提升心育能力
一方面加强与专业心理测评机构的合作,运用专业手段及时发现需要心理干预的学生;另一方面加强与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联系,对确需帮助的学生借助专业力量进行干预,同时加强与精神卫生医院的合作,让确需药物干预的学生得到及时的帮助。
4.加强宣传引导,提升全员重视
学校除了依托与外界各个机构单位之间的合作来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力之外,还将线上宣传手段和线下宣传手段相结合,通过各类媒介,比如电视广播、报刊、展览活动以及新媒体等平台,加大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政策方针、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前沿动态信息以及研究成果的宣传与推广,让更多的群体可以意识到职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主力,作为人才储备力量,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并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和教师作为教育主体,必须要全面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为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的服务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和管理能力,培养当代学生积极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精神品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推动学生身心的可持续发展,彰显学校的育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