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然与实然: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推进路径研究

2022-12-05 22:04何雪麒张超邓荣华
教育科学论坛 2022年30期
关键词:师范生心理学院校

■何雪麒,张超,邓荣华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和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点得以被高度重视。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政策文件的出台,不仅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型人才培育与新师范教育改革的必然性,也进一步表明高职院校全面推进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师范教育系统应对全息时代与智能时代挑战的必由路径。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之一,在其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注重以生为本,致力于培育高职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打破消极心理与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桎梏。本研究紧密围绕“师”字以深入挖掘其独特的师范特性与优势,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高职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意蕴、实然困境以及应然路径。

一、价值意蕴:积极心理学对高职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适用性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之一,起源于20世纪末,由首倡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其将积极心理学界定为“指向于研究人性美德与积极潜质的科学”。在其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注重以生为本,致力于培育高职师范生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与高职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培养目标的内在一致性以及方式方法的相辅互促性等特点。

(一)培养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运用较为完善与有效的心理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对人的积极品质进行研究的学科。其不只关注心理问题的成因与修复,更为注重研究如何唤醒、培育以及发挥人的积极品质,其目标指向于深入挖掘人内在具有建设性的潜能以实现美好人生与幸福生活。而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塑造师范生创新创业心理品质,强化创新创业内驱力,以培养具有积极的创新创业人格特质、核心素质与关键能力的人才,从而促使师范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以确保其能顺利走向幸福彼岸。

(二)方式方法具有相辅互促性

从教育方式方法角度而言,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主观积极情绪体验、积极人格特质以及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组织系统三个层面,开展如何使人的诸多正向品质得以有效发挥的相关研究[1]。而为了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强调从做中学等实践驱动方式来促使师范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且通过构建多元主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共享互助平台,为其提供沉浸体验的机会,激发其内在潜力并促使其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总之,积极心理学与创新创业教育都注重教育教学的体验性与实践性,并且积极心理学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稳步推进提供了较为有利的理论支撑。

二、当下所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然困境

实然性强调的是事物在真实世界中所存在的真实状态与样态[2]。从应然状态角度而言,高职院校切实加强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师范生创新创业发展核心素养以及促使自身内涵式特色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从现实境遇看,尽管高职院校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存在着应然与实然不相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认知、情绪以及实践等多重困境。

(一)认知之困:参与主体对高职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清

在创新驱动发展与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的语境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正是以培育创新创业人才为根本指向的全面的教育改革创新[3]。为此,全面实施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现自身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各参与主体对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其地位受到一定影响,致使其难以有效推进,更难以发挥其育人效能。

一是高职院校对自身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定位较为模糊。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之中,不少高职院校充当着紧跟本科院校的被动角色,盲目照搬与移植本科院校的实施模式,进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同质化行动倾向,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4]。同时,部分高职院校未能充分厘清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具体实践之中存在一定误区:忽视职业教育学习规律而简单增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师范专业教育相脱离等。此外,有的高职院校未能充分考虑到师范生的群体特征与个体需求,也未能根据师范特性来构建紧贴其多元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因而难以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育人效能。二是家庭的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支撑不足。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成效取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很多家长认为自身创新创业经验与资源优势不足,难以指引与支撑子女进行相关实践活动。基于此,家长认为学校理应肩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重任。三是师范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偏差。一方面,受传统就业认知观念影响,师范生大多认为既然选择就读师范专业,同时也经过三年专业的师范技能综合打磨,未来到各级各类学校从事教育工作才是其最终的职业归属[5]。另一方面,师范生对自身创新创业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不足。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项目组对19 所高校3030 名应届毕业生调查发现,疫情暴发后毕业生创业意愿下降,比例降低了4%[6]。在疫情冲击就业市场背景下,部分高职师范生对就业风险感知的意识显著增强,但因自身专业与阅历的局限,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因而对自身创新创业能力持较为否定的态度,认为现有能力难以支撑其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二)情绪之困: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消极心理环境有待优化

从心理环境角度而言,课堂心理环境即指由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氛围以及师生关系等因素构成的精神环境,其影响具有积极与消极之分[7]。在课堂积极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师范生主动构建新知,将其积极内化,从而激发其创新创业的内在热情。然而,当前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心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对师范生的情绪造成了负面影响。

一是师生心理环境创设不足致使师生心理难以充分融合。师生心理环境指向师生关系基础之上的师生心理态势,其包含师生双方的动机、情绪以及态度等。高职院校师范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强化、核心素质的培养以及关键能力的提升都需要雄厚的师资保障,但目前专业师资队伍薄弱,难以有效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打造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理论层面具备较高的创新创业专业理论素养,但实践层面,其创新创业技能输出能力难以真正地满足当前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迫切诉求。在课堂场域中,承担师范专业教学任务的很多教师,因自身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以及陷入师范生传统就业模式的固有认知之中,其在授课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与当前高职师范生的职业性格以及现实需求不相适应,使得师生心理难以充分融合。可见,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其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心理环境显得尤为重要[8]。二是创新创业课程心理环境的创设难以为师范生积极的沉浸式学习提供有力支撑。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卢森斯教授基于积极心理学而提出心理资本的概念,心理资本是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其主要由希望、自我效能、韧性以及乐观等四种特质构成[9]。研究发现,心理韧性高的则具备更高水平的社会适应能力[10]。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理应促使师范生持续积累心理资本,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但是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心理环境。具体而言,存在课程各阶段衔接不到位、课程碎片化、课程针对性不强以及缺乏与师范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等问题。可见,在此课程环境创设不足的情景下,对于师范生而言,难以进行角色的积极转换,即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浸润与体悟,为师范生提供积极的沉浸体验机会,助力其顺利地转换到创新创业真实的实践场域之中。

(三)实践之困:支持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组织系统尚不完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良好的环境可促进个体积极人格特质的形成,积极社会环境则需要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去创造。然而当前,支持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组织系统尚不完备,各参与主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设计、合作模式以及规程安排还不够完善,难以发挥其对师范生积极情绪体验增强以及积极人格特质形成的促进作用,进而难以达成整体联动的育人成效。

如何看待社会组织系统内部各主体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关系,对师范生创新创业协同育人的进程与结果都有着较大影响。具体而言,一是各参与主体之间缺乏长效稳定的沟通交流机制。各参与主体有着特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存在着不同的行为方式,因此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内部保持顺畅沟通与有效衔接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从现实境遇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社会组织系统内部主体各司其职,依凭其各自优势独自探究,彼此信息资源互通较少,重复研究,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浪费。二是紧贴师范生多元发展的创新创业资源共享互助平台构建有待完善。一方面从高校自身建设而言,自身内在潜力与师范特性挖掘不足。通过调查发现,60.35%的学生希望部分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以社会实践的开设为主,而不是过度侧重于学院的双创教育实践[11]。可见,目前构建的创新创业实践场域未能充分考虑到师范生的群体特征与个体需求,也未能根据师范特性来搭建贴合其多元发展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同时,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开放力度上未充分树立整体“一盘棋”的思想,未能打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隔断,从而难以发挥其协同育人的功能。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而言,社会层面愿意给高等师范院校这类偏文科院校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条件的积极性并不高,社会资源在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上的作用并不显著[12],不利于师范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

三、未来之路: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然路径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升高职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需要着力构建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助力师范生健康多元成长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力求突破认知、情绪以及实践之困,为培育新时代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一)破认知之困:强化紧贴师范特性的积极的创新创业认知指导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应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指引学生主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养成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态度。在此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心理体验的创设,能对各参与主体的认知活动产生积极的强化作用,打破其对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固有逻辑。

一是高职院校应立足师范特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要以立德树人为本,从而促使师范生自然而然地形成创新创业意识。二是指引师范生树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观念,并增强其自我效能感。一方面,引导师范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观念。积极鼓励具有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精神、知识以及能力的师范生跳出传统就业模式,尝试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职业以外,探寻新的就业方式[13]。同时,在当前全息时代与智能时代语境下,职业探索更加动态,师范生应树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观念,提升相应技能以应对当前的挑战。另一方面,通过评估师范生阶段性进步、增强成功体验、树立榜样引领等方法提升师范生的自我效能感以及保持对创新创业的内在热情。师范生作为创新创业的具体实施者,当其面对复杂的创新创业活动时,指引师范生充分认识其中的稳定与易变因素,以应对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的不确定性。

(二)缓情绪之困:创设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堂积极心理环境

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项特殊的认识活动,其能否有效开展有赖于教育教学环境的创设。可通过加强师资队伍提质升级,铸造具有综合多样性、衔接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等举措来创设课堂积极心理环境,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气氛,帮助师范生主动建构新知,将其积极内化,激发其创新创业的内在热情,从而以缓解其对创新创业的负面情绪之困。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提质升级,为构建良好的师生心理环境提供师资保障。一方面需要坚持多层面、多维度激发创新创业教师的专业成长内驱力。制定“向下扎根,向上成长”的教师培养方针,“向下”要扎根于思想政治教育素养、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经验的沃土之上,“向上” 则是要建立对创新创业教育新知的渴望习得与自身主动成长的心态,保持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姿态。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名师工作室作为专业学习共同体,其成员应由校内外不同学员结构、职称结构与年龄结构的专兼职教师构成,这不仅能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还能有效提升年轻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化水平。二是铸造具有综合多样性与衔接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综合性层面,需要注重师范生创新创业精神的涵育、意识的培养以及知识的习得,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创造性能力的提升。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衔接性方面,根据不同年级与年龄阶段师范生的认知、记忆与思维发展特征,构建全面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体现其以人为本的属性,充分考虑其衔接性,契合师范生的实际需求。为此,为创设良好的课堂积极心理环境,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尊重学情,做好横向与纵向衔接,丰富衔接方式,实现多方位衔接,助力师范生主动建构新知,将其积极内化,激发其创新创业的内在热情,从而以缓解其对创新创业的负面情绪之困。

(三)解实践之困:构建支持师范生创新创业的积极社会组织系统

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是建构积极人格的支持力量,也是个体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直接来源。为构建积极的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社会环境,急需社会组织系统内部的地方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发力,协同育人。

坚持内外联动,共建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共享互助平台,为师范生可迁移能力培养提供有力支撑。为突破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基于单向度路径参与协同育人的实然困境,高职院校理应紧密围绕师范生人才培养要求,内外联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互融式教学,以促进师范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一是整合校内资源优势,共建校内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打通校内各职能部门之间的隔断,彼此加强沟通联系,整合各方资源优势,深化师范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联合开展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新思维等相关专题教育活动,共同打造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展播室、模拟创新创业园以及创新创业俱乐部等,构建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实训中心。二是凝聚多方教育合力,共建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积极联合地方政府、企业单位以及社区等主体共谋合作,建立长效稳固的沟通交流机制,共同构建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互助平台,为师范生提供沉浸体验的实践机会,激发其创新创业的内在热情。当然,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校内外专业指导教师要主动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注重其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猜你喜欢
师范生心理学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