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国,王章虓
民族地区近年来一直存在“本地人才少,外地优秀人才留不住”的突出现象,为解决乡、村两级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结构性矛盾,越来越多民族地区与内地学校签署委托培养协议,为本地区定向培养稳定型、本土型专业人才。2020年,某民族地区县与我校签署协议,为该县定向培养稳定型、本土型会计专业人才。基于调研和实践探索,学校以针对性的策略培养定向班学生,取得良好效果。
为深度了解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工作达到预期效果,我校会计教研室对该批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开展了全面调研,了解到学生学习的困难和优势。
会计专业的学习,对基础知识有一定要求,学生的语文水平直接决定其文本阅读理解能力,数学水平影响数目运算能力,电脑的熟悉程度则影响了会计电算化能力。根据入学问卷调查显示,定向班学生中有90%是来自牧民或农民家庭,近10%没有接受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从调查结果结合日常观察来看,学生们私下交流多使用民族语,对于汉语的学习愿望不强烈,就算是已经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70%难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看懂教材中的文字描述,专业术语几乎无法理解;学生日常接触的电子产品多为手机,缺乏基本的电脑知识,有的学生电脑打字连字都认不完,拼音也不会,增加了专业培养难度。
由于基础教育的缺失,不少学生在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学生在教学中缺乏独立思考,难以将所学的知识拓展应用,难以清晰的描述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甚至不会向老师反馈。
学生长期处于偏远山区,学校集体生活经验较少,心理健康教育普遍缺失。来到学校,在环境的变化和同学的对比之下,不少学生缺乏自信,心理敏感,渴望得到肯定和认同;同时,这些学生个性突出,思想直率,情感比较冲动,规则意识较弱,社交缺乏技巧,更容易和同学发生摩擦和误会。另外,由于定向班学生异地求学,不少学生家长自身也没有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文化背景不通、语言不通,也给家校沟通、协同造成了很大的困难,给学生学校生活问题的解决造成了障碍。
定向班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对于自己学习的专业、学成后的职业选择有更深的认同,对于自身与同学间的差距也有清楚的认识,因此,学生抱有明确的目标,学习目的性强,在学习上有更高的主动性,具体表现为课堂参与度更高,课后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师生互动。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定向班的教学不能照搬现有的课程体系,必须结合学生实际,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校与县政府多次召开线上座谈会,校地共商人才培养方案。以“五融合”原则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表现为:教学环境与乡镇工作环境相融合;教学案例与乡镇工作任务相融合;专业教师与职业导师在教学中相融合;教学过程与乡镇工作过程相融合;教学评价与乡镇对基础工作人员的技能和素质要求相融合。
通过走访学校周边乡镇的社区、街道办事处,采取现场询问和发放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教学团队实地了解了基层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以及需要具备的能力。同时通过电话访问该县的乡村基层工作者,了解基层工作内容和职业能力需求,开展调研分析,对比当地的基层工作与内地的基层工作间的差异,最终确定了当地基层会计的岗位需求。
(1)基层会计工作对会计能力的要求大多以工资、差旅费等核算为主,不会涉及太多关于企业会计的内容;
(2)基层工作涉及资料管理和对外沟通,需要采用计算机办公;
(3)基层工作人员需要具备公文写作能力;
(4)作为民族地区与内地联系的纽带,学生需要有良好的普通话水平。
民族地区定向班的开办是为了帮助民族地区解决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学生毕业后主要的工作方向为会计实务技能的工作者和基层政务工作人员,在乡村振兴中,他们也将起到本地群众与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作用。经过与该县相关部门的充分沟通,确定了此次定向班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牢固的基础会计知识,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办公,具备公文写作能力和良好普通话水平的实用性基层政务会计人才。
作为乡村振兴的接班人,首先要思想正确,学生要有高度的思想政治认同,愿意运用学到的通识能力与专业技能服务于家乡建设。其次,根据特殊的岗位需求和学生学情,定向班的课程内容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
1.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融合
学校为该班配备由班主任、任课教师、校系团委干部、学生管理人员组成的专业教学管理团队,思政课程、感恩教育全程贯通,与日常活动结合,创新党建、团建主题活动载体,开展班级结对、警官进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学雷锋教育、诚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促进学生精神文明建设。
同时,教学团队尝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知识结合,融入常规教学以及日常行为管理中。例如,在讲授“原始凭证的审核”时,融入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在讲到税法相关知识时,解读税收惠及民生的各方面,说明学生来校学习享受到的补贴政策,既能引导学生遵纪守法,也是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2.针对性调整课程内容
为加强其基层政务工作能力,教学团队在现有的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加强了“会计基础”“出纳实务”等基础性课程的学习,弱化了“成本会计”等使用较少的课程。在课程标准的制定上,充分考虑学生基础,酌情降低课程讲授难度,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考核。
根据岗位需求,增设了“公文写作”及计算机操作、办公软件相关课程。为了快速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专门开设了“普通话”课程。结合该县的乡村振兴相关需求,还开设了电子商务会计相关课程。
3.多渠道强化关键能力
晨读课诵读经典。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与普通话交流能力,教学团队准备了大量经典文学作品,从古诗词、文言文,到近现代的诗歌、散文,每天早上安排专门的时间,由班上的同学轮流担任领读员,带领大家一起朗诵。
文体课丰富内涵。作为基层政务工作者,需要充分的自信心,结合民族地区定向班学生的特点,配合党史学习教育,教学团队在文体课程中开展了一系列红歌比赛、朗诵比赛,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篮球比赛,促进他们与内地班级的融合,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实操课注重技能。通过设置一些学生容易完成的任务,提升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培养自我效能感。
第一阶段为地方认知与专业认知。在第一学期通过专家讲座、优秀毕业生分享等多种形式的专业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县域构成、工作岗位以及工作任务有全面的了解;通过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介绍及教学内容的初步实践,使学生对专业及学习任务有全面的认知。
第二阶段为会计基础技能培养。在第二、三学期针对基层政务人员及会计岗位基础技能进行系统、全面的理论讲授和实操演练;在第四学期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技能趋向进行综合训练。
第三阶段为校地工学交替培养。在第五学期,由县政府安排本地乡镇基层会计、政务岗位,学校教师和当地现有会计、政务人员共同协助,让学生参与实际工作任务。
第四阶段为岗位实习锻炼。在第六学期,由县政府安排学生独立开展乡镇基层会计、政务岗位工作任务,学校教师和单位领导指导完成任务。
管理团队配备经验丰富的专职班主任和民族地区驻校老师。学生离开家乡,班主任更多成了学生的精神依靠,他们时刻深入学生当中,参与学生活动,充分融入学生生活,善用感恩教育,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操。为解决部分学生家长不懂汉语的问题,经学校多次沟通,该县安排了民族地区老师驻校参与日常管理,成为家校联系的重要纽带。学校需要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可以由民族地区驻校老师跟家长联系交流,当学生思想偏激、钻“牛角尖”的时候,民族地区驻校老师更了解他们的习性,可以用更适合他们的方式参与管理。
教师团队配备学校骨干教师,引入企业会计专家、地方会计熟手、高职院校教师,与当地的基层会计、基层政务人员形成联动。人才培养过程的前两个阶段,学校骨干教师、企业会计专家、地方会计熟手、高职院校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入当地的基层会计和基层政务人员的实际工作任务作为学习任务,基层会计和基层政务人员参与线上指导。人才培养过程的后两个阶段,学生进入工学交替和岗位实习,当地的基层会计和基层政务人员指导实际工作,学校骨干教师远程协助辅导。
为了分析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探究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与教师授课内容的差距,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管理团队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学生随访询问,定期召开研讨会,根据平时作业完成情况、阶段性测验情况、技能比赛成绩等,综合判断学生已掌握的能力,及时对教学和学业评价方式做出调整。
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采取分层评价,提出不同的要求。水平较差的学生只需要会基础的知识和技能,能够按照指定步骤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水平中等的学生就需要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够做到知识迁移,用相应的方法去解决类似的问题;对于水平较好的学生则注重拓宽他们的眼界,让他们去探索会计信息对管理决策的应用。
通过两年多的探究与实践,民族地区定向班学生收获巨大,提升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学生能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及专题党课学习。学生的党性修养及团队协作意识、综合能力、纪律意识和服从能力明显增强。20%的学生在学校加入了共青团组织,48%的学生参加了学校业余党校学习并获得结业证书。
大多数学生学习目标明确,课堂上能积极配合科任课老师的教学工作,形成了有规律的作息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生在考试和技能竞赛中都能取得不错的成绩,其中获得奖学金人数占学生总数的12%,获得校级技能比赛奖励人数占学生总数的53%,获得普通话演讲比赛奖励人数占学生总数的28%,评为校级、系部优秀学生干部人数占学生总数的16%。
学生大都掌握了乡村基层会计岗位必备知识,如原始凭证(支票、收据、发票、进账单、领用单、差旅费报销单)的填写和审核,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和登记,财务报表的编制,财产物资的清查和处理等。通过手工实操和电算化软件模拟记账,大部分学生能利用电算化软件进行日常业务的会计账务处理,具备了会计岗位记账、算账和报账的基本能力。
通过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实训,学生都能熟练点钞、正确书写会计数码字;大部分学生能运用计算器进行账表盲打,熟悉财务管理制度和单位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熟悉借支管理规定和借支流程,熟悉日常费用报销制度及流程,能够办理现金、银行存款的收付结算业务,能利用电算化软件完成收款、付款业务的账务处理,能正确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具备了出纳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
通过强化办公软件操作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对文字进行排版处理,打字速度明显提升。通过“公文写作”课程学习,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了常用公文的写作格式,已经具备了书写常用公文的能力。普通话交流能力得到提升,基本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用普通话和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沟通。大部分同学能书写或收发基层公文,能运用办公软件完成文字排版、数据处理等操作,能够和上下级进行顺畅沟通,具备了从事基层行政工作或乡镇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