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元清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福建莆田 351254)
2017 年初,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明:此项工程关系到中华文脉的传承、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提高以及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意义重大。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也指出:要形成优良的教风、学风及校风,要建成富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以及社会主义特点的校园文化,要突出显著的校园文化培养人的功能(2004 年16 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随后教育部、团中央进一步点明:此项工作对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一步推动高校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2004 年16 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1]随着高校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及高校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其校园文化建设也突显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学习态度消极等问题,对此不少学校也制定了相应的传统文化教育措施。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湄职院)为例,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妈祖文化的教育,因为妈祖文化是一千多年以来人们信仰、尊崇妈祖的历史进程中得以传承和遗留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总称。人们尊称妈祖为“天上圣母”“海上和平女神”,从宋朝历经元朝、明朝、清朝妈祖合计36 次获得褒封。妈祖文化开始于福建湄洲岛,先后在莆田沿海、台湾、天津及东南亚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据统计目前约有5000 多座妈祖分灵庙宇和2 亿多妈祖信众,成为联结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2]2004 年10月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的成立,预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包含妈祖文化并使之成为重要的一部分。之后妈祖信俗于2009 年申遗成功,表明中国第一个信俗类世界级遗产的诞生。妈祖文化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可以发挥其重要的社会作用,特别是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妈祖文化需要进一步整理、发掘,并应用于文化建设,这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继承与弘扬妈祖文化的当代性,充分发挥其重要价值,日益引起学界的重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厚德载物、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天下为公、以民为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包括经世致用、知行合一、以德立人的思想,也包括以诚待人、清廉从政、和谐相处的思想等等。而传统文化中妈祖文化的精髓是“立德、行善、大爱”,其内容包含以下内容:除暴安良、无私无畏、见义勇为、扶危济困、勤劳勇敢、舍已救人、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爱好和平、热爱人民等等。妈祖文化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和当前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具有深刻的凝聚力,这就是妈祖文化的当代性,可把它当做当代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补充。比如妈祖舍身拯救海难,体现出她不顾自身安危,以救人性命为最高追求的品质;她祈雨解旱、排涝救民等,体现了以急人之所急、不取报酬、无偿奉献等的精神;又如她为民除害后又为民造福,显示了一种嫉恶如仇的侠义品质;还有她孝敬父母、和睦邻里等都体现了妈祖的正义、勇敢、无私、孝悌、仁爱、乐善好施等美德,这些对于提升人们心性、净化社会道德、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为了解高校妈祖文化教育现状,推进妈祖文化教育建设,不断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笔者在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妈祖文化认知现状问卷调查。一共发出500 份问卷,收回495 份答卷,回收率为99%。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大学一年级学生人数为265 人(占53.5%),大学二年级学生人数为156 人(占31.5%),大学三年级学生人数74人(占15%)。其中,女生人数为296 名(占59.8%),男生人数为199 名(占40.2%)。专业覆盖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有专业,专业覆盖率达100%。
(一)有99.34% 学生对妈祖文化感兴趣,有23.64% 的学生对妈祖文化比较和非常了解。调查数据显示:有45.74% 的学生对妈祖文化非常有兴趣,有53.6% 的学生对妈祖文化比较有兴趣,只有0.66% 的学生表示对妈祖文化没兴趣。数据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妈祖文化的兴趣较高,这为高校更好地开展妈祖文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大多数学生希望更多了解妈祖文化,90.8%的学生认为妈祖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有重要作用和比较重要的作用。调查数据显示,有54.7% 的学生表示希望更多地了解妈祖文化,只有0.95% 的学生表示不太希望和不希望了解妈祖文化。数据表明高校大学生对妈祖文化学习的需求度较高,这有利于高校充分发挥妈祖文化的教化、传播等六大功能。
(三)高校妈祖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调查数据显示,52%高校学生认为妈祖文化实践活动欠缺,48%高校学生认为专业教育与妈祖文化教育的融合不够紧,29%高校学生认为优质教师资源缺乏,20%的人认为缺乏适用的教材,27%高校学生认为应该进一步改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38%高校学生认为自己还不够重视对妈祖文化的学习。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了解到有25.8%的高校学生缺少妈祖文化的启蒙教育与滋养教育,吃苦耐劳品德不够强,抗挫能力较差,缺少与人交往的能力;2.93%的高校学生贪图享受;2.3%的高校学生具有自私自利的性格,缺乏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心也不够强,胸无大志。受西方文化影响,26.4%学生喜欢吃洋快餐和过洋节。
通过调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高校学生对妈祖文化的认知程度、认知渠道等认知现状,研究高校学生对传播和发展妈祖文化的认知状态,提出妈祖文化在高校传播的可行性策略。
湄职院在建设校园文化过程中,能够主动接受地域优秀文化的熏陶,深入挖掘妈祖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抓住它与校园文化的契合点,重点建设“八个一”工程,即一条文化长廊、一个广场、一套教、一个道德讲堂、一个实践品牌、一项夏令营活动、一批特质社团、一个节日(爱心节),推进妈祖文化进环境、进课堂、进实践、进活动,使妈祖文化的精髓得到广泛的宣传,让师生的德行得到陶冶,具有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品牌,后来在全国高校特色展示项目“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好评。
(一)妈祖文化进环境。湄职院在校园环境建设规划中,把妈祖文化的元素融入进去,独具地域特色。一条文化长廊。将中国历代与妈祖文化有关的名人格言警句,国学经典章句,成语典故,人物画像等文化符号,展示在学生生活社区以及学生宿舍走廊,此为妈祖文化特色长廊。一个广场。在学院新校区建设中,已经建成占地约百亩的妈祖广场,作为妈祖文化传播排练场地。
(二)妈祖文化进课堂。开设《中华传统文化》《妈祖文化导论》《妈祖体育》等妈祖文化选修课,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一套教材。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妈祖文化史》,把妈祖传说、妈祖习俗等融入教材中,使我院学生能够比较深入地了解妈祖文化的当代性。一个道德讲堂。充分发挥道德讲堂的宣讲作用,定期举办妈祖文化讲座。由院长带头在师生中举办“妈祖文化与品德修炼”系列讲座,从尽孝、行善、笃行三个方面阐释了妈祖文化的内涵,激励广大师生树立高尚的情操。此外道德讲堂每年定期举办妈祖习俗、妈祖传说等讲座,将妈祖文化与师生的品德教育有机融合。
(三)妈祖文化进实践。一个实践品牌。学院依托妈祖遍布国内外的庙宇以及本地湄洲岛祖庙和中华妈祖文化协会这些妈祖文化的实践场所,组织开展高校生特色实践活动。通过参观考察、调查访谈等形式,写出实践报告,提高了实践的成效,形成自己的品牌。一项夏令营活动。近几年来,我院呼应一年一度的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以及海峡论坛活动周,每年均组织台海两岸大学生妈祖文化研习夏令营并承接海祭妈祖祭典表演活动。将妈祖文化融入夏令营活动中,让两岸的高校生在欣赏两地自然风光之余,引导他们弘扬妈祖文化精神,从而达到推动文化交流、传播友谊、深化合作的目的。至今此项被国家台办及省台办看作对台协作交流的重点项目已连续举办六届。一批特质学生社团。学校鼓励设立湄园传媒、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爱心社、天妃艺术团、湄园堂舞狮社等社团,加大支持这类具有妈祖精神符号的学生社团的力度,提供师资、经费、场地保障,并经常筹划相关妈祖文化特色类活动,提高影响力。
(四)妈祖文化进活动。一个节日。学院把每年农历3 月23 日妈祖诞辰日作为“爱心日”,鼓励学生设计出“湄宝”这一根据历史传说而来的妈祖卡通形象,并把她当做湄职院公益形象的代言人在各种场合亮相。举办“奔跑吧,湄宝!”“挑战323”悦跑赛等活动,各系党总支书记带头健身,在爱心节启动当日,组织学生参与环校跑“迷你马拉松”(3.23公里)活动。在爱心节启动的当月,用运动世界校园版软件进行跑步计量,个人跑步量达32.3 公里以上,由学院予以爱心奖励,从而推动学生自觉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此外经常开展系统的爱心活动,院爱心社常年组织义务献血等具有影响力的系列爱心活动,形成“爱心文化”,获评福建省高校“百优社团”50 强。天妃艺术团创作表演的《海神祭》等一批具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艺术作品,参加一年一度的“文化三下乡”文艺表演,并在省市各类比赛中获奖。湄园传媒的师生自编自导自演自拍,创作的《妈祖情缘》等微电影,在网络上热传,大力宣传莆田妈祖文化,助力莆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由我院承担表演任务的海祭妈祖项目于2016 年被列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继承和弘扬妈祖文化,我院每年都结合新生军训,选拔200 名志愿者,承担一年一度的海祭妈祖表演任务,展现力与美的完美结合,传承妈祖精神,让我院的学子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人。[3]
(一)发挥课堂主渠道,在课程和教材中融入妈祖文化
地方各级高校要积极发掘并利用本地区的本土教材。可根据青年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合各地妈祖祭祀、元宵游灯等民俗活动,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民俗体育活动项目,如妈祖十三式、“耍刀轿”、“摆棕轿”、妈祖“出巡”等。从妈祖民俗体育项目中,感受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体育元素的有机统一,让学生在运动中感悟妈祖文化的魅力。
另外高校要尝试结合各地特色,组织编写妈祖文化校本教材,把专业教育与妈祖文化教育相结合,可考虑把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综合素养结合起来,从而让人文气息渗透进教学之中。
(二)培养妈祖文化教育骨干队伍
在高校成立妈祖文化类大师工作室,可考虑设立相关特设岗位,加大力度引进技能大咖、民间艺人如妈祖饮食厨师、妈祖服饰制作与船帆式发髻梳理美容师等与妈祖文化相关的各类人才到高校传授技艺。由于妈祖信俗(系由民间习俗、祭祀仪式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已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信俗类第一个世界遗产,这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妈祖游灯习俗、妈祖祭典、妈祖传说讲古等传承人建立“双向选择机制”提供可能性,也可使妈祖文化得以延续传承。另外还可以培训青年教师及辅导员等有关妈祖文化知识,从而让这些骨干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三)坚持人文环境熏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妈祖文化
第一可通过举办妈祖文化读书征文、诵读演讲等校园活动,引导师生进一步领悟妈祖文化的精髓。第二可以发挥高校校史展览室、图书馆等独一无二的作用,利用各校独特的校情校史研究,进一步加工凝练出富有自己特色的地理历史人文传说,逐步演变成独具一格的高校校园文化传统。第三可举办妈祖文化类传承活动,邀请妈祖文化学者名家、妈祖习俗等特殊人才进校园、进课堂,帮助解读妈祖文化思想精华,并传授有关技能。
(四)汲取妈祖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著名学者李军说过:当代文化不仅要继承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神实质,更由于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而应当进一步通过增补充实、赋予新义、规范完善、拓宽延展、改造形式等途径,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高校可以进一步利用如书法社、文学社、茶艺社、棋艺社等学生社团,举办各类具有妈祖文化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以进一步传承妈祖文化精华。还可以利用校团委、学生会及系部学生党支部等组织,拓展妈祖文化类主题教育活动如爱心献血、妈祖志愿服务等,进一步锤炼高校生助人为乐、坚韧不拔、精益求精、越挫越勇的意志与品德。
高校还可以开展各种喜闻乐见、形式多样、贴近学生实际的妈祖文化活动,如组织力量创作编排《上元灯嬉》《妈祖女学》等系列音乐、舞蹈、诵读文艺节目,还可以组织经典阅读、家风调查、汉字听写大会、礼仪培训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民间经典技艺和孝善文化的熏陶,以便更好地汲取妈祖文化的当代价值,从而实现妈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5]
(五)更新观念,提高对妈祖文化的性质及其功能的认识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最主要的是不能把妈祖文化以“迷信”视之。妈祖文化表现的是大仁大爱、大慈大悲、逢凶化吉、知恩图报、和谐平安的人生追求与社会礼仪,上有渊源,下有基础,传承有自的民俗文化。近千年来所流传的关于妈祖的传说,都是她有求必应、闻声救难、扬善惩恶、驱凶化吉的故事,从而获得亿万大众的崇拜。为此,必须解放思想,打破近百年来对西方科学奉若神明、对本土传统斥为“封建迷信”的迷信。在强调建设强盛国家、和谐社会的今天,人们需要妈祖道德与精神;在促进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今天,人们需要妈祖文化精神财富。
此外,还可以通过两岸高校共同交流研究妈祖文化的当代性,起到文化纽带的作用,因为弘扬妈祖文化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两岸交流合作、促进祖国统一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和作用。妈祖文化在台湾影响巨大。在中国大陆,妈祖庙分布在22 个省市的450 个县,其中福建莆田就有316 处之多;香港有57 座,台湾全岛达到1500 多座。妈祖信众1600 万人,占台湾人口的三分之二,妈祖文化联系、滋养、影响着两岸同胞,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和精神纽带。深入研究妈祖文化,保护妈祖文化遗产,对于继承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加强文化交流,促进祖国统一,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