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凤莲,徐颂峰
(1.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体育学院,广东惠州 516007;2.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体育学院,湖南长沙 410001)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建设的发展呈现出旧貌换新颜的局面,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得到了逐步完善,体育事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城乡经济发展是城乡体育融合的基础,整合城市与农村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城乡差距很大,城乡体育发展的不平衡严重限制了城乡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加快城镇化进程同时,共享体育资源,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体育基础设施远优于农村,城市体育健身取得了显著成效,体育资源配置也相对合理;相比之下,农村体育资源总量少、种类单一,城乡体育资源分配不均依然存在。
政府分配和国家拨款是体育资源的主要来源,农村体育资源分配方式和形式与城市不同,农村体育资源系统不完整,很少能够拨款到乡村;城市发展水平越高,投资建设者越多,形成良性循环;反观农村,对政府依赖性较强,在资源配置中存在不合理现象,农村获得体育资源面临困难,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体育发展之间的差距。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效果明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指出: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质量,丰富农民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加快农村体育的现代化与产业化发展步伐,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城乡发展,解决城乡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体育的“短板”主要有农村体育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从而导致农村体育设施缺乏;最重要的是资金和土地资源的限制,再加上对体育设施的定位认识不足等原因,使得农村体育设施落后于城市体育设施[1]。
体育器材在农村相对匮乏,没有完善的配套设施。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拨款和体育彩票公益金,社会资本投资在农村几乎不存在;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维护也是一个“盲区”,健身器材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加之管理不严格,维修不及时,有限的资金与维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农村在城市发展中贡献了重要力量,因此,城市需要“反哺”农村,使农村体育建设得到更好的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放在了首要位置,加快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制约,农村体育发展不充分体现在农村资金投入少,公共设施不健全,相关管理组织欠缺;政府的公共服务投入有限,居民的多元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农村体育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农民健身的需要,进而影响到乡村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方面。因此,农村体育要借鉴城市经验,取长补短,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动力。
体育产业涵盖面广阔,体育产业与文化、健康、地方特色等方面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要充分利用农村资源优势,形成多元化体育产业,民族传统体育为发展特色体育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素材,如苗族的射弩、脚踢架,侗族的斗鸡、滚烂泥,回族的打木球、赶老牛等等。要充分认识到这些民俗传统体育项目文化价值和健身价值,在传承中创新;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引导,激发农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提升农民身体健康水平,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应注重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体育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体育旅游、休闲健身,助推农村体育产业多元化发展。
我国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扩大,不仅体现在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方面,还表现在农民的思想观念上,特别是体育思想和体育观念。要实现改革成果的共享,就要打破现有布局,整体规划,推进城乡公共资源统筹安排,改变原有的思想观念,构建合理的制度保障,破除体制机制藩篱,增强发展动力,推动城乡一体化[2],合理分配资源,实现城乡体育资源人口流动,形成城乡融合机制。
相比于农村,城市资源更为丰富,无论是人均体育面积还是各项体育活动组织都远远高于农村;与城市相比,农村要发挥自身优势,诸如民俗体育、自然体育资源等,这些优势将成为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推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城乡体育信息资源融合创造了条件,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更加方便了人们获取体育信息和参与体育,这为城乡体育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撑。农村体育资源的开发需要科学统筹,合理布局,充分发掘潜在体育消费,拓宽农村体育市场。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政策引导,合理配置农村体育资源,以政府投入为主,吸引社会投资为辅,形成多渠道筹集资金,多层次发展体育产业。
政策的支持是城乡体育发展的保障,《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鼓励资本投资,出台相应扶持政策,吸引相关企业与人才,发展体育产业,有利于改善城乡体育产业布局和结构,这为城乡体育的融合发展创造了条件。
法律法规的完善为城乡体育发展奠定了法律依据,可以保护参与者的合法权益,维护体育市场秩序,让城乡居民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城乡体育融合发展。
乡村战略的实施,要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能只靠政府的投入,还要提高“造血”能力,开拓创新,实现城乡体育融合发展。
新时期,要把握乡村振兴20 字方针,结合乡村体育实际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加大对乡村体育的资金投入,吸引人才,完善基础设施,逐步补齐农村体育发展的“短板”。具体来说,可以指定“人才支持计划”,创造条件吸引人才,鼓励人才参与农村体育工作[3];在资金方面,实现专款专用;发行体育彩票,债券进行扶持,以产业兴旺为支撑,大力发展乡村体育产业,推动体育与农业、旅游、健康养老等产业实现深度融合。
生态宜居是核心,建设宜居生活环境,加大对体育设施器材的投入,积极推动“体育文化”下乡活动,建设乡村文明。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体系”,农村所获得的资源远远低于城市,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要将资源转向农村,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体育组织、专业人才向乡村延伸,最终达到优化配置[4]。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途径,我国城乡体育资源分配不均,尤其是在政策和资金方面,导致资源流向不合理,体制障碍严重,这就要求政府合理分配资源,促进城乡体育要素协同发展,政府为主导,通过对市场的引导,打破城乡市场原有结构,让多元主体参与,加快城乡结构优化调整;另一方面,提高城乡体育融合发展过程中资源配置的效率,整体布局乡村体育的发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对农村体育器材的投入,让农村与城市协同发展;此外,要避免农村体育资源的流失,因使用不当造成的体育公共资源的浪费,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引导体育市场积极有序的开展,不断完善农村体育资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农村发展的基础。贯彻落实城乡居民融合方针就要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作用,统筹管理形成融合体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尽管国家出台了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农业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法规[5],但是法规的针对性不强,缺少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相关法规,并且法规落实不到位。要使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到位,国家出台相关法规,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主管部门要规划安排,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主体,责任分工到位,做到政策法规民主、公开,为城乡体育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产业化发展,对农村产业布局做出了指示,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发展当地特色,利用“江河湖海,冰雪湿地,草原沙漠,森林山地”等地方资源,与体育产业相结合,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6];在运动休闲产业化方面,依托乡村特色产业,打造当地特色休闲,为我国农村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契机。
满足城乡居民的健身需求,场地布局规划要有“多功能利用”的理念,避免出现“大场馆,小需求”的问题,为城乡居民的健身提供多元化服务。科学合理规划体育场馆的选址,将农村场地资源放在首要位置,部分体育场馆的选址最好在城乡结合部,根据按“需”、按“质”配置原则[7],建造经济适用的农村体育场地设施,满足农村居民体育健身需求。
发展乡村融合,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乡村发展的宝贵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这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然要求。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乡村体育绿色之路,适度开发自然资源,利用岩壁可以开展攀岩运动,利用湖泊可以开展漂流运动,利用草原牧场可以开展赛马运动等,要因地制宜,开展合适的体育项目。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要积极开展传统节日与民俗活动,促进乡村体育的发展,以节庆活动为契机,举办地方特色民俗体育活动,基层是一切活动的根本,治理好基层,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乡村体育是农村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对农村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形成多元化治理格局,一方面,政府在乡村体育治理格局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是推进农村体育现代化,体育公共管理的推动者与决策者;另一方面,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改善农村体育供需矛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健身的需要,减小城乡体育发展的不均衡状态。
实现农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就要解决需要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要逐步加快农村基层服务设施建设,让广大乡村居民能够参与精神文化娱乐生活,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活动,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推动城乡体育融合。
地区经济水平发展差距的扩大,使得省政府收入来源不均衡,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因此,要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实现群众体育资源“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推进[8]。
各级地方政府要增加体育资金投入比例,拓宽城乡体育资金多元化供给渠道,提供相应政策扶持,鼓励企业、个人对城乡体育的资金投入,构建城乡体育发展的新格局。要提高城乡体育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配备适当的体育指导员,加强城乡体育工作人员配置,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评价体系,提升体育工作人员积极性,完善城乡群众体育服务管理。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制定多项政策来支持和鼓励城乡体育的融合发展;各级地方政府要从实际出发,对一些盈利性体育组织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积极引进人才,培养体育社会指导员,为广大人民提供服务。随着城乡融合的发展,农村体育“短板”问题日益突出,只有解决了短板问题,才能实现城乡体育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要实现资源互补,加大对农村地区政策扶持及资源倾斜,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体育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