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
(山东省单县北城街道办事处,山东 单县 274300)
马铃薯又名土豆、地蛋、洋芋、薯仔、地豆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块茎可供食用,兼具粮食和蔬菜的功能,新鲜茎叶可制作成饲料。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及沿海一带,现今世界各地多有栽培。我国最早于一百多年前由华侨从东南亚一带引入,马铃薯适种性好,目前国内马铃薯栽种范围广,种植面积大。单县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建立马铃薯产业基地,与相关地区联合发展马铃薯产业,对于降低山东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成本和提高产业化发展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马铃薯种植技术方面,单县马铃薯种植合作社重视对新技术的创新、新品种的研发及种植技术的推广,有着丰富的马铃薯种植及发展经验。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参军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在马铃薯种植中采用了由美国引进的品种,实行“三统一”制度,即统一采购种薯,并由技术人员统一分配种薯并指导农民进行田间管理,种植生产马铃薯,在收获季节统一销售。在马铃薯种植管理期间,推广农家肥及有机肥技术,重视农业手段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全面提升了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并将马铃薯种植的亩产纯利润提升到3000元,极大地提升了马铃薯的种植效益,带领合作社农民走上了马铃薯致富的道路。参军马铃薯合作社通过合作模式很快实现了马铃薯产业化,政府为鼓励和支持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还制定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如贷款贴息等。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单县马铃薯种植已经实现了高标准化生产线的建设,形成了由合作社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地膜等基础保障和马铃薯种植技术保障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截至2020年底,单县马铃薯种植已经实现了种植、收获、存储、加工、销售等一条线建设。合作社统一采购和挑选种子,统一采购药肥,由技术人员指导农民进行生产管理工作,并在马铃薯种植中提高了机械使用率,积极推广马铃薯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技术,全面保证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同时,当地马铃薯合作社还与达利园等公司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成为了全国极具影响力的马铃薯供应地之一。
选种是马铃薯种植的首要条件,也是保障马铃薯种植效益的前提条件。马铃薯选种应该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市场、气候、土壤、病虫害、产量、品质等,选择市场需要的品种才能确保马铃薯的销路。因此,马铃薯种植品种的选择应结合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选择综合抗性强、地方适应性好、产量高、品质好的品种,或选择地方引进或推广的新品种。如单县马铃薯种植采用美国引进的“大西洋”品种,该品种淀粉含量高、抗病性强、表面光洁、芽眼浅,符合乐事、达利园等公司采购马铃薯的标准[1]。
薯种在播前需要做切块和杀菌处理。切块时,每个薯种块保留1~2个芽眼,切薯种的刀具应用5%的高锰酸钾稀释液消毒处理,需要两把刀具轮流使用,每切一刀浸泡一下,预防薯块感染。对于切好的薯块,需要采用草木灰拌种。
马铃薯种植地尽量选择土层深厚肥沃、土质疏松的地块。整地前以有机肥施足底肥,若在土壤肥力偏低的情况下需要改良土壤,提高肥力;若地块杂草、土传病虫害较多,应提前喷药进行除草、杀虫、杀菌工作。然后以25~30厘米的深度作深翻整地处理,耙磨整平土地,保持土壤上虚下实。
马铃薯播种时间需要根据品种、当地气温及土壤墒情而定。单县地区马铃薯播种时间大约在4月中旬-5月上旬,在土壤上层10厘米的温度达到10℃以上时播种。马铃薯采用大小行种植,在田间起宽70~80厘米、高8~12厘米的垄行,沟距为30厘米,每垄种植两行,大行株距为30~35厘米,小行株距为25~30厘米[2]。
马铃薯播种后苗株生长至10~15厘米时应该及时间苗补苗。为了提高马铃薯的出苗率,一般会将种薯切块备用,每个薯块会保留1~2个芽眼,但有的薯块有2~4个芽眼,就会生长出2~4株苗,苗株数量过多就会争夺养分,难以长成壮苗,不利于增产。出苗后对于苗株多的,应及时进行间苗,保留一株健壮的苗即可,对于播后缺苗的情况可以选取壮苗补栽,以确保齐苗率。播后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2~3次除草培土。首次培土厚度为3厘米,在苗株生长至15厘米左右时进行,第二次培土在现蕾时进行,培土厚度为8厘米。苗后除草以中耕除草方式为主,配合药剂除草方式,或采用播前覆膜的方式预防杂草。
马铃薯各个生长阶段对于水分的需求量不同,其中以盛花期的需水量最大。马铃薯的灌溉需要根据土壤墒情和实际需水量适时适量地安排。一般马铃薯每制造1千克干物质需要消耗水708~1068千克,在砂壤土中的需水量更大。马铃薯土壤持水量以60%~80%为宜,田间积水较多时应及时排水,积水建议不超过24小时。土壤持水量较低时应及时灌溉补水。灌溉后若土壤发生板结的情况应及时中耕松土,改善土壤结构,促进薯块膨大。马铃薯生育期间对于氮、磷、钾的需求量的比例为2.2∶1∶4.6,每亩大约需要氮肥6.5~11.65千克,需要磷肥2.8~3.3千克,需要钾肥9.3~15.3千克。马铃薯种植要施足底肥,但也要防止底肥过量。在保证底肥平衡且充足的情况下,后期观察苗株各个阶段生长状态,适时适量地追补所需的肥力。马铃薯追肥可分两次进行,分别在齐苗后和现蕾期,苗期以补施为主,可用腐熟人畜粪水与灌溉同时进行,尽量不用尿素,预防氮肥过多的问题。当苗期氮肥过量时,可通过灌溉调整氮肥。现蕾期每亩以沟施的方式追加45%三元复合肥5~15千克[3]。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应采取农业预防为主,多种手段综合防治的策略,具体防治方法如下:①合理安排轮作,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及传播;②提前割取马铃薯茎叶,预防病虫害传播;③重视整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绿肥技术、土壤改良技术,使用优质有机肥,在播前施足底肥,保证土壤营养平衡充足,培育壮苗;④选用抗性强的脱毒品种,做好薯块的消毒工作;⑤使用微生物调节剂或叶面肥,调节和促进植株生长,提高植株抗病虫害的能力;⑥适时播种,合理密植,保证田间良好的采光率、通风率;⑦合理灌溉,及时排出积水;⑧设置粘虫板、诱捕灯、防虫网等物理防虫杀虫工具;⑨放置害虫天敌的虫卵,利用生物天敌关系控制虫口数量;⑩推广使用先进的生物农药,提高药物防治马铃薯病虫害的安全性、高效性;及时挑选出受病虫害危害严重的植株,防止病虫害传播[4]。
马铃薯植株叶色由绿转黄转枯时标志着作物成熟,可适时采收。二季作区可提前收获,收获时先割取地上茎叶,既可预防病虫害的传播,又可促进马铃薯薯块表皮组织提前木栓化,提高马铃薯的质量。
马铃薯种植推广的关键是技术和生产模式的推广。在马铃薯种植推广中,可以通过建立马铃薯种植示范地集中推广,在示范基地种植马铃薯试验田,组织农民代表参观学习,还可以通过示范地增产提效的实际案例来增强农民规模化种植马铃薯的信心,改变农民种植马铃薯的观念和意识,提高农民对于马铃薯科学种植技术的重视及应用。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快对马铃薯种植试验研究,同时在示范地示范性地推广马铃薯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技术,以示范基地为中心逐渐扩大马铃薯种植的范围和面积,全面推广马铃薯种植新技术,为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单县马铃薯的产业化建设之路告诉我们,想要全面提升马铃薯种植效益,使得马铃薯产业长远发展,就需要打破传统的马铃薯种植方式,以合作社、“企业+农民”、集体制等形式推动马铃薯产业化发展,打造马铃薯从种植到采收,再到加工、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合作社等集体生产形式,加快马铃薯栽培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不断提升马铃薯种植技术。在马铃薯种植中,推广统一种薯、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等,提高马铃薯种植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促进马铃薯种植产量和效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