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下的感性回归
——浅议埃利亚松的装置艺术理念

2022-12-05 06:41于晓涵
大众文艺 2022年21期
关键词:观者感官理念

于晓涵

(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00)

自1917年杜尚创作的《泉》为开端,装置艺术作为后现代艺术的一个分支,以现成品艺术形式萌发。装置艺术是“对现成物品予重新建构,置放于新的展示场所,并赋予其新的意义指向的一种艺术创造和展示方式[1]”。20世纪90年代,新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影像艺术、观念艺术等艺术形式的出现,文本、声音、图像等多样的媒体形式的出现,令装置艺术的概念内涵被大大延伸,表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也使得艺术作品比以往更具表现力。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1967年出生于丹麦哥本哈根,青少年时期成长于冰岛,学生时代在丹麦皇家美术学院就读。可以说,他的艺术生涯是在后现代艺术的繁荣背景和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文化滋养下开启的。他的作品和展览都极具个人特色,大型装置和公共项目是其主要的创作内容方向,他常利用冰、雾、光等自然元素,也会利用针孔成像术、激光、金属等新型材料,将有限的展览空间转变为沉浸式的特殊环境。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埃利亚松依托不同材料手段,将科技与自然元素相结合,创作出了大量强调观者感受的经典作品,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公共艺术家之一,在2016年“全球私人美术馆最高占有率艺术家”榜单中,埃利亚松排名仅位列毕加索之后,被誉为“当代艺术的达·芬奇”。当前,他的许多作品如今已在全球销售、展览,成为广泛的私人和公共收藏。

一、埃利亚松的装置艺术特征

(一)沉浸式互动艺术形式

“沉浸式体验”这一概念源于心理学,用来解释人们精神高度集中,乃至可以过滤掉其他不相关知觉的身心状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不再只局限于视觉体验范围,艺术家开始考虑如何使自己的作品给观众更新颖、更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沉浸式”艺术形式随之出现。沉浸式艺术形式指创作者通过多样的媒介手段,模拟具有真实感的时空氛围,致力于为用户营造出沉浸式体验。“这种艺术作品通过计算机捕捉人的多种感觉和动作通道进行即时反馈,观众借助可接触式或虚拟人机交互界面实现与艺术品的对话和交流。”[2]在这种形式下的作品不仅可以充分调动观众的感官,吸引观众注意力,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良好体验,还可以改变人们习以为常的艺术观念,令作品不再是创作者的单向传递和表达,而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令观者与艺术作品之间实现即时交互,启发观众自己感悟、体验和思考。

从埃利亚松的装置作品展览来看,埃利亚松十分擅长在展览空间内部模拟自然气象场景,注重与观者保持互动联系,为观众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聚合彩虹》《天气计划》《美丽》《道隐无名》等都是埃利亚松模拟自然气象环境的经典作品。以著名的《天气计划》为例,埃利亚松把整个展厅设计成装置的一部分,运用镜子、橙红色光、水雾等手段,在室内打造出一个模拟太阳照射的气象环境场景,让观者置身其中。在展览空间中,观众不仅是展览的观赏者更是参与者,高悬在展厅顶部巨大耀眼的“太阳”与无数观者的影子形成对比,衬托出人类的渺小。人们肆意地或坐或躺在展厅,通过沉浸式空间的打造,埃利亚松引导观众自己感悟、体验和思考,因此,不同的观众对作品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感觉身处日当正午的沙滩海边,有人仿佛置身夕阳西下的日落时分,也有人感觉身处赤日炎炎的沙漠,有人享受其中,有人惶恐不安。此外,埃利亚松在为作品命名时,通常会运用“你的”一词,如《你的全景彩虹》《你不确定的影子》《你的黑色视界》《你的光谱与存在》等,通过这种人称暗示也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让观者产生与作品的关联感。

(二)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延续

斯堪的纳维亚风格自20世纪20、30年代崛起,以北欧的芬兰、丹麦、瑞典、挪威五国为代表,这种风格将本土传统的自然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既注重实用又强调人文因素,形成了独树一帜且影响广泛的崇尚自然和人文情怀的设计风格,是西方战后重建背景下产生的,如今已成为全球优秀设计的代名词。“斯堪的纳维亚设计仍以其独特的风格享誉全球,为我们研究和借鉴其模式提供了很好的范例。”[3]生于丹麦成长于冰岛的经历令埃利亚松明显深受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影响,北欧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思想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从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出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和理念的延续。

埃利亚松的作品既注意对自然材料和多样媒介手段的运用,又强调作品中的人文理念,“有机”和“可持续”是他很多作品想表达的核心理念。一方面,他的作品经常借助冰、水、雾、光、彩虹等自然现象协同创作,如《美丽》和《聚合彩虹》运用光线散射和水雾表现彩虹气象、《冰钟》《冰川风景》和《静止的河流》用真实的冰川材料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纽约瀑布》和《水钟摆》借助水的流动以新的视角表现水的价值。另一方面,他的作品往往表达着对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关怀问题的反思和关注。以埃利亚松2016年在我国上海首展的《静止的河流》为例,埃利亚松将五块真实来自黄浦江的冰川冰放置在观众眼前,冰的肮脏狼藉与人们印象中的透明洁净、清莹透彻形成鲜明对比,强烈的视觉冲击引发人们对河流污染的思考。埃利亚松在采访时说:“我希望能有什么转变人们的观念,让人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是环境的相关者,从而让大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减轻雾霾。”再以埃利亚松与弗雷德里克·奥特森工程师合作设计的《小太阳》为例,这款集太阳能照明和移动电话充电器于一体的作品是艺术家为非电网国家和地区提供的可持续生产光源设备,埃利亚松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真正做到为人而设计,不仅从实际改善了照明条件,同时还保证了成本低廉,减少污染。埃利亚松作品中的人文关怀理念、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正是斯堪的纳维亚风格的延续和发展,是受到斯堪的纳维亚地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形成的。

(三)强调观者的感官体验

随着都市经济和数字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知识观念日益发达,现代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已逐渐从直观感受转变为间接获取,人们更多地从书本、新闻、网络了解世界,然而这也影响了现代人的感官判断力,导致对感性体会和直接经验的忽视,对于自然之美却无暇顾及。在艺术设计领域,当代艺术呈现出过度视觉化和装饰化倾向,大量艺术作品沦为商业产物。对此,埃利亚松认为,任何关于艺术作品的定义和分析,无论做得多么完备,都不能取代人们对艺术作品直接的身体感知。感官是人类获取信息和认识世界的重要媒介,人类的日常生活有赖于感官的作用。因此,他高度重视感性感知方式,认为感性地位不应屈居于理性之下,美的发现和诗意的领会不需要逻辑思维,只需要放松身心去观看和发现。

埃利亚松的作品十分注重为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体验,致力于让人们回归在行动中的感知。以《冰钟》为例,埃利亚松通过让观众真正触摸、目睹冰川的消逝,来增强人们对全球变暖的认识,让人们对环境问题不再仅停留在理性认识,促使人们有所行动。他不仅通过从冰川、水雾、光影、彩虹等自然材料中取“美”,带给人们视觉愉悦,还时常通过屏蔽观者其他感官来放大某种感性体验,唤起久居城市中人们感受美的能力。《聚合彩虹》《美丽》《水钟摆》《天气计划》等都是为观众带来“自然美”视觉愉悦的经典作品,以《美丽》为例,埃利亚松利用光线的散射和流动的水雾,打造出模拟自然界彩虹现象的动态渐变水帘,唤起人们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性体验。《单色房间》《全色的360度房间》《你的黑色视界》《你的失明乘客》则是通过屏蔽观者其他感官来放大某种感性体验的作品代表。《单色房间》是埃利亚松1998年的作品,展览空间内部只有黄色一种颜色光线,通过限制人们的部分认知感受,即屏蔽了观者对其他颜色的感知,从而加强了人们对视觉和阴影的感知和思考。2010年《你的失明乘客》则完全屏蔽了观者的视觉感官,身处装置空间内部中的观者只能运用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来为自己引导指路,唤起人们直接感知的能力,强调出“感性”在人的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二、埃利亚松人本主义观念的体现

人本主义理念诞生于20世纪初西方战后重建时期,强调以人的需求为出发,强调人的地位。“人本”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是相对于“神本”思想提出的,可以说,人本主义是贯穿西方价值体系的核心思想理念。艺术领域中的人本主义是指把人的需求、感受和体验作为创作宗旨的艺术设计理念。

(一)艺术根植于地域文化

埃利亚松的艺术理念首先是基于地域文化的,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宗旨的,特殊的自然和人文风情塑造了他关怀济世的人文精神,他的作品因而表现出对自然材料的偏好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由于艺术作品离不开其所在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北欧地区独有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浓厚的设计氛围也影响着众多艺术家的艺术设计理念。生在丹麦长在冰岛的成长经历,自然决定了埃利亚松艺术作品中人文理念的体现。一方面,北欧远离欧洲大陆的喧嚣,丰富的自然素材为埃利亚松提供了灵感来源,完善发达的社会民主制度孕育了他的美学观,塑造了他敏锐的感知力。另一方面,斯堪的纳维亚地区自现代主义时期,形成了崇尚自然和人文情怀的艺术风格特征,至今仍影响着全球设计风格,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埃利亚松的个人理念和创作风格。从埃利亚松作品中对自然材料的关注,到他对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及社会关怀问题的反思,都可以看出北欧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征对其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正是北欧独特的气候和自然现象造就了他对冰川、极光、水雾、光影等材料运用的擅长和喜爱,而北欧地区漫长的冬天和特殊的极昼极夜现象,更是引起他对时间、生命的反思。如果说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是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那么埃利亚松的作品就是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在当代的一种新的阐释。

(二)技术是为表达服务的手段

埃利亚松十分注重艺术与技术间的平衡,他的作品虽然运用了多样的新兴技术和媒介手段,但其始终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将传达人的理念放在首位的。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当代艺术与科技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科学技术不仅拓展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也给创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装置艺术更是愈发依赖科技手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然而,大量的数字手段运用也会引起观者的审美疲劳,一味对外在形式的追求还会导致对主题表达的忽视,令作品空洞乏力。尤其像沉浸艺术这种涉及与科技跨界的艺术形式,艺术品的观念与形式的平衡至关重要,否则将会落入技术游戏的陷阱。埃利亚松提出“我不反对数字技术的东西,但我更需要维持一种真实感。”他的作品门类形式多样,从传统装置到大地艺术再到奥普艺术,从雕塑到建筑再到新媒体,他的实践涉及工业产品、艺术教育、政策制定等多方面,但作品的表达却从未受到多样的形式手段所累。在媒介技术手段的应用上,他利用万花筒结构、针孔成像术、生物工程学、激光等各种新材料探索艺术形式的无限潜力,主旨始终是为观众带来多样、强烈的感官体验。在沉浸式体验的塑造上,埃利亚松不只是单纯地运用科技VR技术,更多的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模拟把观众带入作品,通过互动来启发观众自己感悟思考,而非创作者单向传递表达个人理念。在他眼里科技带来的应该是启发新理念可能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流于表面的新风格和形式尝试,在他的艺术观念中内容永远是高于形式的,艺术形式是基于对人与社会关系关注的。

(三)艺术是为人服务的艺术

埃利亚松的作品始终是为人的需求服务的,这不仅体现在他注重与观众的沟通互动、注重为观众带来多样强烈的感官体验上,还表现在他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上。埃利亚松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想让观众感觉到自己是被聆听,被关注的,事实上,观众在我的作品之中看到了他们自己身份的折射。”对人的感受和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决定了埃利亚松作品是为人的需求服务的。首先,埃利亚松的作品不会独立于观众,观众是他作品的参与者,是作品的一部分。他对沉浸式艺术形式的理解不只局限于对技术的把握,而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注重启发引导观众自己主动感悟思考,相比创作者的单向传递表达,他更希望可以激发观众产生不同的感受,令观众可以不再被动地接受创作者的理念想法。有时他还会通过作品名字中的人称暗示增强观众的代入感,让观者产生与作品的关联感。其次,埃利亚松的作品十分注重为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体验,致力于用感性的、直观的体验唤起人们对美的感受。他不仅通过从冰川、水雾、光影、彩虹等自然材料中取“美”,带给人们视觉愉悦,唤起久居城市中人们感受美的能力,还时常通过屏蔽观众的其他感官来加强人们对某种的感官、某些事物的感知体验。此外,埃利亚松作品往往与社会问题紧密相连,无论是对黄浦江水资源污染的表现、对冰川溶解气候变暖问题的表现,还是为非电网国家和地区设计的可持续光源设备,都是基于社会责任和人的利益出发的作品,促使人们反思与自然的关系。

结语

埃利亚松曾在演讲中提出:“创作不仅仅是关于装饰世界,而是关于承担责任。”埃利亚松对自然的、互动的、感官的、社会的关注,令他的作品中总有一种关怀济世的人文精神,这种人本理念是基于地域文化、内容表达和对人的关注上的。特殊的自然和人文风情塑造了他关怀济世的人文精神,把传达人的理念放在首位决定了媒介技术手段始终是为内容表达服务的,对人的感受和社会责任的关注决定了作品为人的需求服务的理念。在艺术愈发依赖新科技形式,追求商业效益的今天,他的作品用感性直观的体验唤起人们对自然和美的感受,从观众的角度出发与观众实现互动、启发观众感悟思考,从社会责任出发促使人们反思与自然的关系,他作品创作的目的始终是为了人而存在的。埃利亚松的艺术创作不仅给观者带来了思考感悟,对当代艺术家乃至整个艺术领域都极具启发意义,作为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他的创作理念深深影响着当代装置艺术的发展方向,也为人本理念在当代艺术的应用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猜你喜欢
观者感官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端午节观龙舟赛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
光影行者
心中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