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奕婷
我园紧紧依托“《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江苏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园”两大实施平台,着力推进具有“关心教育”园本特色的游戏化课程建设,提升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支持力。
制度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维护和激励”。幼儿园课程的理念引领和目标追求,非提炼在墙上和教师的笔记本里就能达成,它需要课程主体的理解和认同。在我园“关心教育”园本课程实践过程中,由于实践动力、能力、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对“关心教育”课程理念理解和践行的差异,会导致课程实践效果的差异。一些能力较强的教师能较好地将理论素养转化为实践能力,较快地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搭建桥梁,勇于挑战,成为幼儿园课程教师的先行者和领军人,发挥着示范作用。
在榜样示范中,园长个人的专业素养和目标追求,对全体教职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够增强教师对园长的尊重和信任度,提升教师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例如,园长可以通过朋友圈,向大家展示教师的课程智慧和辛勤付出,让教师觉得被认可、被赞赏,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园长要用自身的思考和行动,示范如何成为一个课程的领导者。
我园每个班级都有《课程实施统整建议》,其中包含“课程目标”“已有经验”“幼儿行为”“教师支持”等内容。教师可以清晰地看到从“课程目标”到“已有经验”,再到“具体活动”的整个脉络,明确每条课程目标下“需要做什么,幼儿发展了什么,活动中该观察什么”,等等。有了这样的理解和内化过程,教师对课程理念、活动设计、具体实施等就会有更为系统的思考。
我园充分尊重教师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自主行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为教师提供可按需选择的菜单,有留白生成的话题。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根据兴趣、问题进行按需选择。所谓“需”,既包含教师对幼儿的观察与了解,又包含课程生成过程中的惊喜和意外。
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如何发挥课程评价力,做到导向明确、主体多元、改进有效呢?我园保障教师在课程制度上,拥有“内部驱动的自我评价”的权利和机会。课程实践的过程和成果依靠教师,尊重教师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引导教师认同幼儿园课程目标和实施原则,赋予教师自评的权利。因此,我园鼓励教师采用日志、微博、博客、微信等方式记录反思,经常阅读自己的课程反思,不断提醒自己。这些思考会始终伴随着教师的尝试和调整,促使他们关注班级里发生的事情,关注幼儿的点滴变化。
在“关心教育”园本课程建设中,我园倡导教师和幼儿园讨论协商、相互沟通,共同订立发展公约。契约式制度是幼儿园和教师两个方面各自基于自己的角度提出发展的需要,再通过协商达成从目标到结果的统一。这种形式避免了幼儿园单方面给予教师学习任务,保证了教师的发展选择空间。同时,教师避免了凭经验、感觉设定发展方向和目标,忽视了幼儿园相关要求。发展公约有效避免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无休、无止、无望”现象,帮助教师找到专业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在“关心教育”园本课程建设中,我园搭建展示、交流平台,让教师传递、分享有价值的课程实践经验,满足教师自我表达的需要和“被看见”的需要。例如,我园提供“惠心生长点”“惠心能量站”“惠心午后时光”等多个微型教研组平台。在这里,教师可以寻找最合适的方法,顺应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
课程就像幼儿园土壤,“关心教育”这方水土涵养着园所所有人。好的课程应该是弹性灵活、动态发展的,每位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推进“关心教育”园本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