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红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作为一所农村幼儿园,我园着力推进新农村野趣游戏空间开发与实践,努力培养有泥土气息、有乡愁记忆、亲自然、敢挑战、乐探究、能创造的幼儿。
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是农村幼儿园的诗意化的写照;乡土人情、节日节气,是农村幼儿园的乡情味;黄土泥沙、木竹柳编,是农村幼儿园的游戏玩具;鸡鸭鹅猪、油菜麦苗,是农村幼儿园乡野的风景线。我园践行“以儿童为中心,让儿童先行”的课程实践理念,追随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促进每个幼儿自由、自主、愉悦地发展。
我园通过问卷调查、讲故事等方式,将收集的资源与幼儿分享,根据资源的教育价值、使用功能及幼儿的兴趣点,将乡土教育资源进行分类,制作了《吃喝玩乐在东乡》乡土教育资源管理手册。主要内容有:舌尖上的东乡——东乡烂烂面、东乡京江脐、东乡羊肉、做寿桃、包粽子等美食;美丽神秘的东乡——沙水、石头、农作、竹子、树木、万顷良田及圌山、扬子长江、华山老街等旅游资源;善良智慧的东乡人——历史名人、艺人、种植能手等;好玩有趣的东乡——华山“泥叫叫”、舞龙、摇花船、传统游戏等。
《纲要》中明确指出:“创设具有丰富本地文化内涵的教育环境,为幼儿传承和发展本土文化奠定基础。”新农村教育的出发点就是乡土价值的激活与重建,把回归幼儿生活实际的乡土教育资源,引入幼儿园野趣游戏空间馆建设,引领幼儿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体验“野趣”,释放幼儿天性。
民俗坊——东乡文化微缩影。幼儿可以感受东乡文化历史传承、制作东乡美食、体验民间游戏,建立规则意识。
泥工坊——东乡艺术小作坊。在这里,幼儿可以亲乡土、玩乡土,感知华山特有黄土的“粘性”,用黄土做成一个个拙嫩的“泥叫叫”,为自己、为朋友、为亲人祈福。
木工坊——“扎根”东乡的小作坊。自然的树根、树桩、树皮、树枝、树叶自然呈现,幼儿们可以体验创造的过程,获得创作的乐趣。
自然游戏空间:一是百草园。四季轮回、生态与环境的关系、自然的法理、人与自然共生共长的关系,在生活中学习、在自然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二是虫虫园。倾听鸟鸣虫语、迷恋蝴蝶翩然起舞、探究蚯蚓的有趣蠕动、细数蜈蚣到底有多少脚,在探究中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与动物建立的亲密感情;三是土菜园。菜园中种植了当地的农作物,如青菜、萝卜、玉米、花生、向日葵等,在这里,幼儿学会了播种、浇灌、施肥、除草。
社交游戏空间:一是农家乐。土菜园、老灶台、茅草屋、石磨、石桌、石凳,用乡土怀旧材料、生活中的闲置物,打造生活的、生态的、生动的环境。在这里,幼儿自由自在地阅读、扮家家、写生;二是小戏台。大香樟树下,教师用野花围成一个小戏台、用浪漫紫藤装扮背景、利用锅碗瓢盆制作打击乐器,融合了声音探究、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故事表演、时装秀等多种表现形式。
野战游戏空间:多变的山坡、神秘的隧道、有趣的战壕、战壕上的火车站、树围长龙,浑然一体,以各种挑战吸引幼儿加入其中。
多变的拓展游戏材料、轮胎自制飞机、坦克,激发幼儿不断发现自己、挑战自己。
千年古村:江南的烟雨和柔情,尽数汇聚在古村华山与儒里。探访古村,感受古村的独特韵味,感受历史的积淀,培养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幼儿的自豪感。
万顷良田:周边大规模的水稻、蔬菜、水果等种植基地既是我园种植课程的拓展基地,又是亲子活动的好去处。
阡陌池塘:我镇三桥村三面环江,水资源丰富,水产养殖闻名全省。同时,水生植物种藕也小有名气。
“自由”是野趣课程的价值取向。在野趣游戏空间游戏中,幼儿享受充分的自由,做什么、说什么、想什么等都由幼儿自主决定。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宽松自由的环境,提供了行动自由、交谈自由、思考自由的条件和机会。在游戏中,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区域、操作游戏材料,与游戏伙伴共生、共长。
游戏空间的一花一草、一沙一石,都是幼儿可探、可玩的材料。幼儿在野味的环境中感受四季,在乡土资源的熏染下了解家乡,在幼儿园真实的、多彩的、自然的、原味的教育环境中,以自己的方式感知、思辨、探究、冒险,最终成为有泥土气息、有乡愁记忆、亲自然、敢挑战、乐探究、能创造的幼儿。
以我园野战区小火车为例。我园小山坡可谓“游戏热闹区”:用轮胎自制的坦克、飞机、滑索、城堡等,都是幼儿的最爱。
但是,挨着小山坡的木质战壕一直无人问津。当新区高铁开通的事件成为热点话题后,幼儿居然在木质战壕玩起了小火车游戏。
教师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后,通过研讨,一致认为战壕区地面平坦,与具有挑战的小山坡冒险游戏不够匹配,各班教师可以利用战壕的平台空间自制小火车,满足幼儿对火车的兴趣。
同时,这里可以作为角色游戏区、运动休闲区等区域。于是,教师将小火车玩具的设计任务交给幼儿。幼儿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讨论小火车的样式、颜色、大小与游戏功能,在教师、家长的协助下完成小火车设计稿,交由玩具商制作。战壕小火车造好后,幼儿非常兴奋。教师充分“放手”,玩什么、怎样玩、和谁玩、用什么材料玩,都由幼儿自己决定。
野趣游戏是幼儿更为自主的游戏,这样的游戏能否促进幼儿发展、满足幼儿的探究愿望、支持幼儿的冒险精神,需要教师的认真观察与反思。
一般可以用即时记录,用更方便的方式,选择更适宜的观察记录方法,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环境、时间、目标。在同样的野趣游戏空间,每个幼儿的行为、游戏内容、游戏水平等都可能有变化,教师要增强观察记录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在记录时要呈现典型的、有意义的内容,确保后续能对幼儿的表现进行准确的分析。
人与自然:探究式学习方式。幼儿对自然界的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在亲自然的环境中,他们感到好奇,会提出问题、探究事物,更仔细地观察世界。
人与社会:建构主义学习方式。将建构主义融入野趣游戏社会性实践活动,强调情境、协助、会话、意义建构,鼓励幼儿在学习、游戏、交往、合作中发挥主动性。
人与自我:体验式学习方式。幼儿的学习与亲身体验分不开的,是幼儿通过冒险、艺术表达等活动中与自身认真形成的经验、情感和态度的过程。
与季节特征融合:按照季节变换确定农村游戏主题,融入主题综合课程。例如,我园结合春天、秋天季节特征,开展“播种节”“丰收节”;在夏季,我园开展“荷花节”;在春节,我园开展“农贸节”“歌谣节”“农艺节”等农庄节日活动。
与五大领域融合:按照乡野游戏的核心内容与《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五大领域进行融合。我园与社区合作开展“野趣生态园”,引导和帮助幼儿选种、播种、耕种。幼儿既掌握了自然物生长特性,又习得种养方法。我园举办田野运动会,开展跑步、跨调、匍匐前进、投掷等趣味运动,幼儿在田野运动中更能释放天性与动力。此外,我园开展民间游戏、民谣朗诵等活动,提升幼儿语言能力;我园还开展菜园寻宝、捏泥巴、捉泥鳅等野趣游戏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与区域活动融合:按照农村游戏的主要功能与基本条件,渗透到室内外美工区、阅读区、生活区等基本区域,同时与户外的自然区、涂鸦区、表演区、探究区等融合。
与生活活动融合: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将野趣课程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例如,在户外小农庄角色游戏中,幼儿还原生活经验,在田间采摘、择菜、制作美食,也享受着“小戏台”幼儿们的表演,数不尽的惬意。
新农村野趣游戏空间的开发与实践,立足于新农村幼儿园的现状,尊重农村民俗,融入现代文明,发扬和传承农村文化,培养向下扎根、向上“野蛮”的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注重新农村野趣游戏空间的开发与实践的动手操作、劳动能力以及多样化体验,将“双减”政策落实到幼儿的日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