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春琳, 何乐
(赣南科技学院,a.招生就业处;b.学生工作处,江西 赣州 341000)
近年来,在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的过程中,课程思政成为高校教师研究的热点,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本就具有“三全育人”的内涵。从职业生涯规划到就业指导的课堂教学,从校友、企业人士讲座到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面试模拟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再到职业生涯体验周等实践体验活动,构成了从大一到大四、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教师到校外人士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而且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包含了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价值引领相关的思政元素。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在“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上都有其天然的优势。具备天然优势是课程本身具有的特性,不代表现实情况理想,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问题。比如原有的课程体系,没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融入思政内容,而是为了思政而思政,让学生反感,既不入脑更不入心。通过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探索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进一步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切实形成协同效应。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明确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习总书记的讲话为当下各类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提出了总体要求和思路,使作为通识类必修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具有现实必要性。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一个又一个台阶,公民道德觉悟和文明素质也不断提升。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对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继承和开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弘扬,既是在继承中发展,也是在开拓中创新,为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为新时代背景下公民的道德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通识类必修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门引领和帮助青年学子顺利迈入社会步入职场的重要课程。这样的课程更需要在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强调道德尤其是职业道德对时代新人的塑造作用,强调“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重要内容对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在要求,切实探索出既符合教育规律又符合个人成长规律的时代新人培育路径。
2020年,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战取得重大胜利,小康社会如期建成。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大部分高校青年学子都是在富足的物质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且与互联网共成长。物质的优厚与网络的陪伴,使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他们对职业的规划往往幻想着不切实际的“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找工作既要看地域,又要挑行业;既要环境好,又要待遇高。普遍存在“有业不就”的现象,导致“慢就业”盛行且难以破解,以上问题无不要求高校不断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拥抱新事物,追求自由,彰显个性,不免在责任担当、家国情怀、集体荣誉上有所欠缺。作为承担重要价值引领的思政课,其以往的教学方式古板,难使学生入脑入心,致使教育成效不理想。时代呼吁除了思政课,其他各类课程都要在课程思政上有所作为,且必须有所作为。
自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以来,全国大部分高校都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正式将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由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整套理论来源于西方国家,形成的课程体系也是基于西方的国情和价值观而建立的,与中国提倡的集体主义、家国情怀、奉献精神等不相符,有偏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如果完全照搬会有诸多水土不服。所以,要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植入符合中国国情的思政元素,让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实行本土化、上出中国味,切实以课程思政为抓手,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具有思政元素的新时代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理论体系、课程师资队伍等方面具有共通性和互补性,要充分挖掘育人元素,同向同行,并形成育人合力。高校进行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专业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各个环节达成高度契合,探索教学过程的创新路径,确保课程思政改革的顺利开展[2]。
从课程目标上看,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包含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态度层面要实现生涯意识唤醒,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知识层面要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理论,了解就业形势、行业情况、职业分类与政策法规;技能层面既要使学生掌握自我剖析、外部探索、制定决策和求职创业的专用技能,又要提升沟通表达、解决问题、自我管理等方面的通用技能[3]。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广大干部和群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4]。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可知,其课程目标是要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可靠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依靠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国梦、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二者的目标具有内在统一性,完全可以形成合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政教育一样,贯穿大学全过程。从课程安排看,大部分高校在大一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三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各占1个学分。从课外实践看,高校一般会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就业指导服务月、生涯体验周等相关活动,并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咨询室,形成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这种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体系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上的优势。由此,完全可以使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与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优势平台相互交融、互为补充。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相互重叠,一般由就业办教师、辅导员、专职教师构成。其中,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有就业工作方面的经验,辅导员既负责院系的就业工作还担任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专职教师有专业背景,这样的教师结构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负责就业工作的教师和辅导员不仅在就业工作和个案咨询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还熟悉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了解各大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负责课程教学与个案辅导的日常工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多样化、互补性内容,为各种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天然的优势。由于职业生涯教育师资队伍的这种天然互补性,可以在集体备课、科学研究、技能培养上协同合作,进一步推进师资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理论一直是舶来品,此门课程也一直被认为是非主流课程,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未能充分发挥该课程立德树人的实效。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打破传统的认知观,克服对西方职业生涯教育经验的拿来主义和盲目崇拜,立足中国国情,构建富含中国元素和中国时代特色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如前所述,当前各类职业生涯教育发展理论大多来源于西方的理论模型,带有浓烈的西方文化价值的印记,片面强调个性和自由,脱离中国文化的背景,易导致自我主义盛行。张岱年先生曾说:“世界上关于人生哲学的思想,实以中国为最富,其所触及的问题既多,其所达到的境界亦最深。”[5]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6]是中国哲学史上对生涯发展最早也是最全面的论述,孔子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是从生涯历程理论阐述生涯发展思想。古代先贤丰富的生涯发展思想与西方的生涯发展理论相结合,职业生涯教育与辅导才有其之根本。因此,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中国化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时代背景下,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8年,36岁唐山收费员面对镜头哭诉“除了收费啥也不会”爆红网络[8]。面对此事件,人们并没有给予同情,更多的人只会说“时代抛弃你,连再见都不会说”。当年诺基亚、柯达等曾经一线大牌的辉煌,在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未能逃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命运。2020年和2021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就业”始终是高频词,凸显了稳就业、保民生的政策关注。面对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国家从上至下高度重视,但目前多数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却没有足够的重视,在经费投入、职称评定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没有很好的保障。从教师层面看,教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认知还处于较浅层面,认为此类课程不是专业课,没有深度,甚至是为了达到课时量的要求才愿意上此门课程。从学生层面看,大多数同学认为此类课程为副科、水课,上课不积极,甚至逃课。从教务管理层面看,教务管理者在给此类课程评定绩点分时普遍比专业课要低,认为此类课程不是主流课程。目前,从各个层面都反映了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不受待见,只有步入职场遭遇各种职场困惑、付出各种代价后才明白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顺利步入职场,保持持续竞争力,实现职业理想,学校决策层要深化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认识,从机制体制、职称评定、政策资金、师资团队等各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育人需要。
实施课程思政,不管是课内教学还是课外实践,既要包含专业知识的内容,又要融入思政元素的内容,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第一,课内教学坚持以思政元素为大学生思想引领赋能。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9]。从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可以看出,课内教学环节的探索,要在掌握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前提下,融入思政元素,真正让学生既入眼入耳又入脑入心;要引导学生从学生时代到步入职场后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融入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违背就可能做出损坏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比如名人偷税漏税、“三聚氰胺”“苏丹红”等事件,无不丧失职业道德,致使国家遭受损失,人民遭受伤害。
第二,延伸课外实践活动,提升课内教学成效。课内教学需要课外实践活动的检验,通过实践才能更好地吸收并内化,达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举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面试大赛、就业指导服务月、生涯体验周、团体辅导、一对一咨询等形式和内容多样的课外实践体验活动,满足学生各类需求。在参加各类赛事和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要做好生涯阶段的探索工作,在自我的探索和职业的探索中,逐渐清晰自己的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合理调整自己的就业预期,拒绝佛系、啃老、躺平的思想,在学有所成后顺利迈向职场并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第三,引导学生养成健康自律的生活方式。面对当前00后很多青年学子沉迷网络和游戏,宅男宅女盛行,个个都讲佛系,没有活力、不思进取的普遍现象,学校必须做出相应举措,比如利用各类打卡App引导学生每日早起、运动和阅读打卡。一日之计在于晨,连早起都难,谈何砥砺前行,如果学生除了上课就蜗居宿舍不愿动,那么与国家提出多年的“每天运动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相去甚远。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称,现在的孩子发育很好,长势喜人,但在他学校高一的893个学生中有774个戴眼镜,平均全体男生能够完成的引体向上只有3.72个,有132个男孩,一个也完不成[10]。当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堪忧。此外,古人有云,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要成为有智慧、有温度、会思考的人就须多读书、读好书。早起、运动、阅读打卡,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动作,当一个人能坚持一辈子,收获的是好的习惯、好的身体和智慧的人生。
综上所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实施课程思政具有现实意义,能有效缓解当前“慢就业”的窘境。在校内与校外相互补充的全员育人、大一到大四的全过程育人、课内与课外各类实践体验活动相结合的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基础上,切实融入思政元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出发点,以古今职场经典案例故事为补充,促进理论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真正培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准职场新人,有效避免西方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