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

2022-12-05 01:30余芳芸牛菲
关键词:娱乐价值大学生

余芳芸,牛菲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娱乐的休闲功能被发挥到了极致。在资本和信息技术的助推下,娱乐超越原有的功能界限,全方位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不仅成为人们放松休闲的方式之一,某些更是成为了一种为迎合大众、获得市场的“敛财工具”。大学生作为“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1],其价值观对当代社会以及中国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针对泛娱乐化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问题进行探讨,希冀找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娱乐观的方式方法。

1 泛娱乐化的表征与本质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时代都存在着其特有的娱乐形式和娱乐文化。亚里士多德认为:“在生活中也有休息,在这时可以消闲和娱乐”[2]。苏格拉底也曾肯定过娱乐的教化功能,认为娱乐能够塑造人性。正因为娱乐具有休闲放松、愉悦身心的独特价值,因此娱乐已经发展成一种产业类型,并且是收益很大的产业。“所谓泛娱乐化,指的是一股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为主要载体(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以内容浅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庸俗、噱头包装、戏谑恶搞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思潮。”[3]

1.1 泛娱乐化的表征

泛娱乐化,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娱乐的泛化与极化。泛化是横向的比较,指的是娱乐的内容、领域、时间上的超越;极化则是纵向的比较,指的是对娱乐文化的态度,对娱乐包容性的超越。这一泛化与极化使得泛娱乐化具有以下几个表征:

第一,多元性。首先表现为娱乐主体的多元性。泛娱乐化是以网络为主要栖息地,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娱乐文化的传播速度得到提升,传播范围也得到拓展。绝大多数人不仅成为娱乐文化的受众,更成为了娱乐文化的生产者与传播者。从前的网络主体以都市青年人为主,但如今,类似于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表情包女孩罗熙、“拉面哥”等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人群都活跃在公众面前。其次是娱乐内容的多元性。娱乐文化的内容具有包容性,长期以来通过舞蹈、音乐、戏剧、武术等形式宣传主流娱乐内容,但在泛娱乐化的领域里,一些非主流的,负面、消极的内容也被搬上荧幕,某些社会歧视会被当作笑话以小品的形式呈现,一些婚恋、家丑等隐私甚至被当成题材做成一档节目,满足了部分人的看戏心理和偷窥心理。短视频中一些低俗、消极内容更是随处可见。第三是娱乐形式的多元性。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改变,也带来了娱乐形式的多元性,游戏、直播、选秀、竞猜等新型的娱乐形式层出不穷,更有一些所谓的“网红”,不顾道德底线,采用博眼球的方式行为来获取经济利益。泛娱乐化在娱乐主体、娱乐内容、娱乐形式三方面都体现着多元性的特征。这一多元性特征也是娱乐泛化与极化的表现之一。

第二,隐蔽性。本源意义上的娱乐是人们缓解紧张、愉悦身心的调剂品,是一种丰富生活的精神文化活动,是“没有外在功利目的的”[4]。娱乐作为人最基本、最原始的需求,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利用碎片化的空闲时间来浏览娱乐信息、追剧、观看直播、打游戏等,在这一过程中就不知不觉地受到这些信息所传播的价值观念的影响,并且部分人会认同某些错误观念存在的合理性。其次从泛娱乐化产生的经济背景来看,在资本逻辑驱动下,娱乐突破原有领域界限,扩张到政治、经济、网络等各领域,演变为“塑造政治、伦理和日常生活的一个强大的、充满诱惑力的手段”[5]。商品经济化的发展,使得原本非商品化的许多事物(如传媒、情感、宗教等)走向市场,变成可供买卖的商品。商品生产者为获得经济利益仅仅按照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商品,使得消费者成为了引导市场走向的主体,这也就意味着平民大众的通俗娱乐趣味影响了文化市场的走向。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消费者会反过来认为自己是在适应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认为泛娱乐化的走向是时代发展带来的结果。泛娱乐化就这样在无意识中隐蔽地融入到大众生活中。

第三,耦合性。泛娱乐化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但泛娱乐化也被当作一种社会思潮。当代很多社会思潮以网络为栖息地,借助信息技术和各种媒介平台形成思想辐射,并且各种思潮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相互交流、影响和融合,从而行成新的、更加复杂的思潮形态。泛娱乐化思潮“因其游戏化、娱乐化属性,非常容易与各类思潮耦合而产生新的变体”[6],较易与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等不良思潮争相涌动,并完美地耦合衔接、相互交织,形成让人眼花缭乱的思潮形态。比如,消费主义以奢侈消费、攀比消费为人生的价值体现方式,把消费活动当成是实现自我个性的主要形式和寻求身份认同的主要方式。当消费主义与泛娱乐化思潮相耦合,人们便会沉迷娱乐消费,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裕和感官欲望的满足。泛娱乐化思潮也会耦合历史虚无主义,用娱乐手法来否定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恶搞、戏谑的手法来丑化领袖人物,抹黑、造谣历史英雄人物,甚至以娱乐的观点来否定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等等。总之,泛娱乐化思潮以“为我所用”的原则,不断耦合利用其他思潮的观点,扩大其自身的影响力。

1.2 泛娱乐化的本质

对泛娱乐化本质的探讨可以从历史观和唯物史观入手。从泛娱乐化的表征来看,泛娱乐化是文化发展的某种现象,具有多元性、隐蔽性、耦合性的特征,而在这些特征的背后,首先显现的就是历史观的“去价值化”。历史是过去发生的客观存在的事情,对当下以及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引导借鉴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可以从历史中找到来路,方向的选择和问题的解决也可以在历史中找到去路。所谓历史观,就是“观历史”,即对历史的总的看法,历史的“去价值化”就是摒弃其价值尺度,使得历史丧失了“有用”性。泛娱乐化就是无视了历史的“有用”性,用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去对待真相与真理,是非成败、高尚卑劣不过尔尔;用搞笑戏谑的手法去呈现历史,战争和平、叛徒英雄不过是娱乐题材。泛娱乐化使得历史成了市场上的快消品、屏幕里的调味品,全然忽视了严肃对待、还原历史的准则,历史观的“去价值化”,只会增加历史的虚无感,瓦解着大众的价值底座和精神信仰;只会增加历史的苍白感,使历史成为一种文字游戏,消解大众对历史的敬畏感。

其次,泛娱乐化的本质是人与文化发展的异化。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入手揭示了异化的本质为物的异化与人的异化。物的异化指劳动使得劳动产品成为阻碍主体成长的异己力量,而人的异化则指主体人自己的行为活动不仅不属于自己,反而成为反对自身的异己力量。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7]。文化是因人类社会存在而产生,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正向作用。但是泛娱乐化的出现,使得文化的娱乐功能被放大,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文化发展的异己力量。泛娱乐化的产物仅仅为追求当下感官刺激与享受,忽略了主体以及社会发展的正当需求,甚至转过来成为制约主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异己力量,阻碍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2 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在当代,泛娱乐化主要是以网络游戏、选秀偶像、影视综艺等形式给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价值评价、价值实现手段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价值取向世俗化、价值评价利己化以及价值实现手段功利化。

2.1 价值取向世俗化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是指主体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在面临或处理各种关系、矛盾和冲突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基本价值态度和为之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8]价值取向是一种价值选择,也是一种思想立场。在泛娱乐化盛行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世俗化的趋向,将“快乐就好”“开心至上”“及时行乐”等观念奉为人生信条,理想、责任等相关的积极信念逐渐被分离,长期处于泛娱乐化世界里的他们会开始倾向于认为悠闲娱乐才是人生的味道,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传统美德却不再具有吸引力。这让部分大学生漠视了责任,选择了逃避;放弃了理想追求,选择了安逸享乐。

在泛娱乐化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理想追求和精神世界都渐渐发生着变化。其一,部分大学生的理想追求逐渐平庸。泛娱乐化的世界是资本渗透、商业气息浓厚的世俗世界,这里物的占有和金钱的地位被凸显。大学生在这种环境的熏染下,学校教育倡导的崇高理想逐渐被瓦解,他们更愿意去追寻世俗的理想,获得物的满足与享受。其二,部分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逐渐匮乏。泛娱乐化的产品往往流于表面,拒绝理性的思考,同样地也忽视背后的价值传递,传统的健康性、道德性、思想性都不是其重心。作为受众的大学生,接受的仅仅是肤浅的、空洞的娱乐,容易迷失在泛娱乐化产品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和快感之中,逐渐丧失了理性思考的能力。有些大学生在思考人生意义时感到无处可依,使得其精神家园变得空虚、孤独。

2.2 价值评价利己化

“价值评价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评判或判断,是对客观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9]社会主流价值评价标准一直认为社会价值在个体价值之上,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主体性得到突出,个人价值也就得到了相应的尊重。但在泛娱乐化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即只关注个体价值,完全忽视社会价值,仅仅把能否满足自我需求和能否获得快乐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

在泛娱乐化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出现利己化的倾向,无论是评价标准还是对主体的价值选择,都更加倾向于评价主体的个人利益。首先,部分大学生选择了现实的评价标准。泛娱乐化是资本渗透的产物,鼓吹享乐主义,这就使得部分大学生不自觉地关注当下的快感以及物质利益。在面临选择时,不再考虑事物背后的精神价值,而是事物能否给自己带来精神上的快感和物质上的享受。其次,将个人价值立于社会价值之上。泛娱乐化是人与文化发展的异化,它忽视社会前进发展规律,仅仅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部分大学生在其影响下,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利益,将自己摆在第一位。甚至还有部分大学生对人对己采用双重标准,追求“严以待人,宽以待己”。最后,价值观念上认同社会本位的价值评价标准,价值实现上却执行个人主义标准。许多泛娱乐化的产品打着还原历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旗号,实际上却是以此为噱头博得关注。部分大学生在此观念的影响下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愿意做有利可图的事情,一旦目的达成或发现无利可图时,则会找各种借口推脱,而不是表现出自己主观上的不愿意。

2.3 价值实现手段功利化

价值实现手段是实现特定价值目标的方法途径。价值实现手段的选择直接反映了主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的倾向性。在泛娱乐化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实现手段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他们寄希望于通过投机取巧与其他不正当竞争手段实现个人价值,而忽略脚踏实地苦练真实本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锻炼过程。这些方式往往脱离了主流的道德评价标准,将人逐渐物化、工具化,并将之绑在了追名逐利的战车上,从而迷失了对人本真价值的追寻。

在泛娱乐化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实现手段出现了寻找捷径、依托关系、投入金钱的功利化走向。首先,价值实现手段捷径化。在泛娱乐化的产物中,不乏依靠网络而“名利双收”的“网络红人”,他们仅仅依靠一段舞蹈、一个短视频而走上所谓的“人生巅峰”。这给埋头苦读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冲击,部分大学生也会期望依靠网络这条捷径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忽略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其次,价值实现手段人情化。泛娱乐化的市场中,存在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演员凭借人际关系出演某些巨制大片,某些关系户也频频出现在当红的节目中。部分大学生有样学样,他们企图利用人际关系获得竞争优势,而不是凭借自己的真实本领和个人魅力获得认可。最后,价值实现手段物质化。泛娱乐化是资本渗透的产物,无论是娱乐主体、娱乐产品还是娱乐形式,都显现着金钱的地位。部分大学生在此影响下,也会利用金钱买来机会、荣誉,也会通过请客送礼拉近关系、获得嘉奖,用物质化的手段达到目的,忽略了自己所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3 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应对策略

针对泛娱乐化影响下大学生价值观出现的虚无消极、沉迷享受、混乱盲从等现象,需要通过提升娱乐文化本身的人文精神素养、强化娱乐市场尤其是网络娱乐空间的监督与管理以及培养大学生娱乐鉴赏与批判的能力,以此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1 以“理”引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引领

化解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首先要以“理”引娱,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娱乐文化的发展方向,提升娱乐文化内涵的人文精神素养,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娱乐本身能够使人身心愉悦、休闲放松,因此娱乐产品要理解人、尊重人、懂得人,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引导大众追求真善美,从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理”引娱,一方面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认识泛娱乐化的实质,警惕泛娱乐化给大学生带来的危害。波兹曼在其著作《娱乐至死》中指出:“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0]正确认识泛娱乐化的实质,剖析其特征与危害,才能帮助大学生甄别娱乐与泛娱乐化的不同,避免其出现娱乐至上的情形。在正确认识泛娱乐化实质的基础之上,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娱乐文化的发展方向,使得娱乐文化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要求相适应,让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里能够感受到娱乐带来的乐趣,这样大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娱乐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丰富其精神世界。当代社会,娱乐有着一定的“话语权”,但是不能把娱乐变成“愚乐”,要警惕娱乐代替一切思想和行为现象的出现。加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用批判精神和科学真理去揭露泛娱乐化的真相,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娱乐观,还能够帮助大学生看清自己所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更好地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2 以“规”治娱,强化娱乐市场的监督与管理

化解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还要以“规”治娱,就是用法律、规章制度来强化对娱乐市场尤其是网络娱乐空间的监督与管理。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娱乐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受众,其生活空间延伸至网络空间之中,接收各种纷繁复杂信息,泛娱乐化的消极思想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化解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不仅仅要从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入手,同时还要从规范信息传播的源头入手。

大体而言,强化娱乐市场监督与管理需要着重明确几个问题,一是明确保护什么,禁止什么。如今的娱乐信息和娱乐产品种类繁多、涉及领域宽泛,必须对娱乐内容有个明确的界定,尤其要明确什么该保护、什么应坚决抵制,更要出台精细化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这一目标的达成。二是明确娱乐产品供应商和受众的权利与义务。面对商业资本在大众文化产业中的过度逐利行为,必须明确娱乐产品供应商应该履行的义务,即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样的娱乐产品是应该呈现的;也要明确娱乐受众拥有的权利,不仅明确其拥有什么样的权利,更要明确如何实现这些权利。三是不仅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强化娱乐市场的监督与管理,还要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文化艺术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并落到实处,用政策来引导娱乐市场的发展走向。最后各媒介平台要重视自身规章制度的建设,要加强自我管控能力,对不良、消极、低俗的信息加以辨别和正确认知,加大审核力度,为大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娱乐环境。

3.3 以“知”鉴娱,培养大学生娱乐鉴赏与批判的能力

化解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还要以“知”鉴娱,就是要注重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大学生娱乐鉴赏与批判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娱乐品味和娱乐主体的生成能力。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同样在化解泛娱乐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学校可以开设美术、音乐、书法鉴赏等课程来引导大学生鉴别积极健康的娱乐文化内容。面对大学生渴求娱乐与自我价值实现的心理矛盾,要善于引导教育,注重文化熏陶、榜样塑造、实践感染,利用积极健康的娱乐内容来提升大学生的娱乐品味,从而深化自我认同,发挥其主体性,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其次要引导大学生分辨主观愿望和真实需要的不同。鉴于好奇、逆反、冲动以及易被引导的心理特点,大学生更容易受到泛娱乐化所制作出的娱乐产品以及产品背后的欲望观念的影响,甚至会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所以教育他们分辨出自己的真实需要就尤为重要。大学生只有从自己的真实需要出发来选择娱乐产品,才能更加高效地利用时间,树立正确的娱乐休闲观,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接受积极健康文化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除了培养大学生辨别娱乐产品和娱乐文化的能力,还要重视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认为,媒介素养指的是人们面临海量冗杂媒体信息所持有的选择信息的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创造力和生产能力,以及应对随机性的能力。”[11]在泛娱乐化的影响之下,冗杂的娱乐信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渗透在大学生的生活之中,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迫在眉睫。不仅要培养其甄别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理解信息、质疑信息的思辨反应能力,用理性批判的思维去对待泛娱乐化的大潮,才能避免大学生成为“欲望的囚徒”和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

4 结语

习近平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2]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始终把青年看作促进国家发展、推动社会变革最有生命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当代大学生作为这一群体的主要成员,与新时代共进步。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分析泛娱乐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消解这一影响的有效对策,从而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塑造高尚的审美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在切实关照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历程中不断探索提升大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新途径、新方法,才能真正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入脑、入心,才能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以更好地促进其成长成才。

猜你喜欢
娱乐价值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一粒米的价值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给”的价值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