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医药文化涵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研究

2022-12-05 01:30杨耀文杨芳
关键词:医德医术医务

杨耀文,杨芳

(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医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充分肯定广大医务工作者在医疗健康领域作出的优秀业绩和重要贡献。习近平指出,“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都要关心爱护医务人员,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1]中医药是蕴含“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中华民族医药的统称,回望中医药事业发展历程,中医及中医药学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赢得广大民众的尊重与信任。中医药文化源自于千百年来中医药学家的临床实践,和谐、精诚、仁爱精神等均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涵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提供富含“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新角度、新力量。《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指出,“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和传播推广力度,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融入生产生活,促进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可见,以中医药文化涵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

1 涵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的现实意义

尊医重卫社会风气以尊重医务工作人员为核心,所衍生出的对医术医理、医德医道、医院制度的信任与遵循,是构建新时代良好医疗环境的重要价值引领,使尊医重卫观念在社会层面蔚然成风,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

1.1 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首先,在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熏陶下,有利于形成尊重医务工作人员并为其提供精神支持的社会环境,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情感基石将更加稳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自古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便承担着护佑生命、祛除病魔的崇高职责。职业特殊性导致医务工作人员作业强度高、心理压力大,因此,很容易遭遇职业倦怠、情感耗竭等发展困境[3]。职业倦怠与情感耗竭还将放大医务工作人员的失误,导致医患矛盾加剧,形成一种恶性循环[4]。尊医重卫社会风气有利于正确地评价医务工作人员的劳动价值,充分肯定医务工作人员的突出贡献,为医务工作人员提供强而有力的社会情感支持,从而可以明显提升医务工作人员职业获得感与满足感,使其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应对患者需求与工作压力。在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熏陶下,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能够有效提高,医患和谐相处、彼此促进的良性循环体系也将随之成立。

其次,在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熏陶下,有利于形成尊重医疗卫生机构相关规范的社会环境,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制度基石将更加稳固。由于我国现代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人口基数庞大,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较低,健康服务供给总体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5]。近年来,“医闹”“挂号黄牛”等不文明、不合法现象在医院内仍然存在,为创造良好就医环境,应在精神层面强化价值引领,引导患者遵守相关规范。尊医重卫社会风气有利于助推就医群众自觉地遵守法律法规、诊疗制度,服从医务工作人员指挥与安排。在医务工作人员有序指挥与合理安排下,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患者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有关医疗卫生的法律法规、医疗卫生机构所拟定的诊断制度等也将得到充分尊重。因此,在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熏陶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制度基石进一步夯实,医患关系将更加健康、稳定。

1.2 有利于提升群众健康素养

在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熏陶下,有利于形成尊重医学理论、医学逻辑的社会环境,群众健康素养将得到有效提升。近年来,随着生产力与科技的进步,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不断发展,诸多疑难杂症不断被攻克、重大疾病治愈率不断提高,让不少群众产生医生无所不能的幻想。某些科幻、文艺作品所呈现的具有艺术化、夸张化的医疗过程,进一步加深了部分群众医学理应无所不能的印象。因此,当现实诊疗效果未达到民众心理预期时,少数患者难以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分析医疗卫生实践,相反把全部责任错误地归咎于医务工作人员,认为没治好就是医生医术低劣、利欲熏心、玩忽职守。总而言之,医学专业理论本身具有较高系统性与复杂性,单纯依靠个人经验与生活常识,往往无法对身体状况或医疗方案作出正确判断。实证研究也证明,健康素养不足及信息不对称,亦成为医患之间矛盾、误解形成乃至爆发的重要原因[6]。涵养尊医重卫社会风气,要求社会各界树立有关医学的正确认知,即尊重医学逻辑、尊重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基本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既不“神化”也不“矮化”医学。所以,尊医重卫社会风气,将潜移默化地引导群众自觉培育医学素养、汲取健康知识,最终在正确理解医学原理的前提下,主动与医务工作人员一起以先进的医学素养武装自己,共建共享健康中国。

1.3 有利于丰富医学社会功能

在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熏陶下,有利于形成尊重医德医风的社会环境,医学社会功能更加丰富。马克思指出:劳动具有重要意义,劳动使个人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7]。医务工作人员的劳动实践,充分展现了其过硬的工作能力及高尚的思想境界。具体而言,当代医务工作人员普遍具有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担当、刻苦钻研等医师职业素养,兼具热爱祖国、尊重科学、舍生忘死、不计得失的伟大医师职业精神。涵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是对当代医务工作人员锤炼专业技能、恪守职业道德的高度肯定,有利于进一步彰显医务工作人员仁爱、精诚、无私的理想信念。因此,涵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能够产生榜样效应,促使群众将优秀医务工作人员视作职业标杆与劳动模范,是群众加强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提升的可靠路径,可以有效地实现医师职业素养及医师职业精神的教化功能,助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8]综上所述,尊医重卫社会风气,使医学在拥有救人价值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育人价值,医学的社会功能由此更加丰富。

2 中医药文化蕴含的尊医重卫元素

习近平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9]。中医药文化是劳动人民数千年来同自然、疾病顽强斗争中凝聚出的智慧结晶,是助推中医药事业繁荣兴盛的精神动力。中医药文化包含中医药医理文化、中医药医术文化、中医药医德文化等[10],汲取中医药文化精神养分,使其与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相契合,有利于以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方法论诠释尊医重卫深刻内涵,符合群众认知习惯与思维特点。

2.1 中医药医理文化蕴含的尊医重卫元素

中医药医理文化以“和”为中心,源自于中医药学整体性思维,即以统一的和完整的视角看待问题。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下,人体各器官之间、人体与社会、人体与自然界之间均存在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和谐”是该逻辑结构运行通畅的必要前提。具体而言,在中医药学整体性思维视域下,天人合一理念指向人与自然辩证统一,阴阳调和理念则指向人体机能在医学层面动态均衡,因此追求“和”是治疗疾病及提高个人身体健康水平的必由之路。中医药医理文化基于中医药学整体性思维,进一步指出“和谐”理应延伸至社会现实层面,即人与人之间、医生与医生之间、医生与患者之间同样作为整体而存在,也应保持和谐关系。因此,人际关系和谐成为中医药行业规范,中医药医理文化更是成为千百年来中医与患者之间沟通交流、彼此合作的思维底色。

当前学术界针对医患关系的研究往往从个人利益角度进行分析,容易忽略医患关系和谐与否背后的文化因素与社会心态属性。事实上,医患关系不仅是患者与医务工作者个人之间的交互往来,更是全社会人民群众与医疗卫生服务行业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靠的微观缩影。随着现代西方医学产业的不断发展,它们所强调的行业规范与市场经济理念影响不断扩大,医患共同体被割裂成医方与患方。尊医重卫社会风气强调医生与患者之间应厚植人文情怀,即医生与患者之间并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买卖双方”,而是风雨同舟、相互扶持的“医患共同体”,这与基于整体性思维、呼唤和谐统一的中医药医理文化融会贯通、不谋而合。

2.2 中医药医术文化蕴含的尊医重卫元素

“精”是中医药医术文化的鲜明特质,在技术层面,中医药医术文化要求医务工作人员“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即始终孜孜不倦地打磨自身业务能力。在思想层面,中医药医术文化要求患者主动了解与尊重医生的精湛医术,进而使医患双方互信互利。中医药学家很早便发现仅凭医生一己之力很难有效提高治愈率,扁鹊结合自身诊疗经验提出“病有六不治”,扁鹊认为倘若患者在性格上骄横无理、跋扈自恣,或者迷信巫术而不相信医生的医术等,那么都相当于患上“不治之症”,一般很难被治愈。《素问·汤液醪醴论》也有类似记载:“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认为医患之间推心置腹、精诚合作无比重要,唯有“标本相得”,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治疗效果。现实中,一些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程度不足,例如部分患者出于病耻感不愿将症状完全说明,部分患者对医疗方案持怀疑态度等。此类思想不利于医生掌握病情,更不利于医生施展医术。中医药医术文化不仅要求医生在医疗技术上精益求精,抛弃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的狭隘思维,发自内心地将拯救病人视为天职,还要求患者以真心诚意的态度求医,谨遵医嘱,积极配合医务工作人员,与医务工作人员精诚合作。因此,中医药医术文化传承能够较好地构建医患双方信任根基,并有助于拉近医患双方心理距离,让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贯穿于医疗卫生实践全过程。

2.3 中医药医德文化蕴含的尊医重卫元素

中医药医德文化具有二重性,一方面要求医生恪守医德,以病人为本展开医疗实践活动;另一方面亦呼吁患者感恩医生的无私奉献,尊重医生的崇高道德修养。

首先,中医药医德文化以医务工作人员的仁爱精神为内核。仁爱精神作为儒家思想核心理念之一,强调以人为本、含德怀义,这一精神极为深远地影响着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并扎实地融入了中医伦理道德与健康养生体系。医乃仁术,仁爱是中医行医过程中的道德标准,也同样是中医在治病救人时的技术标准,即中医尤为重视医疗救助手段是否符合“人本”与“仁义”等道德伦理要求。作为伦理观念与技术标准而存在的中医药仁爱精神,不仅规范医护工作人员的行医实践,也成为医护工作人员传授给百姓的健康养生保健手段。中国传统医学强调,积极的心理状态源自正能量,仁爱精神则是最典型的正能量之一。因此,中医一方面主动践行仁爱精神;另一方面,也大力弘扬仁爱精神,仁者寿、以德养生等理念广为人知。

其次,中医药医德文化蕴含着患者对医生悬壶济世、治病救人的感恩之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崇尚饮水思源、投桃报李的传统美德,正所谓“知恩图报,善莫大焉”。在中医临床诊疗实践过程中,医生怀仁爱之心、行救人之举,民众亦因此感恩戴德、尊医重卫。例如,元末明初赵子贞一家由于“奔走水陆”“触冒霜露”,以致全家老小病卧在床,“相视盼然为沟壑”“恤间之友不至”,处境不可谓不悲惨凄凉。而何子才医师不计报酬、不辞辛苦,“日来视之,疗治周勤”“以济人之急为心”,终使赵氏全家康复[11]。明代文学家高启感念何子才的仁爱之心,便作《赠医师何子才序》以表达钦佩与尊重之情。《宋史·庞安时传》《徐灵胎先生传》等亦记载了不少此类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良性互动[12]。

由此可见,中医药医德文化一方面倡导医务工作人员含德怀义赢得群众敬重,另一方面也高度肯定医务工作人员的无私奉献,并呼吁民众知恩图报,正确评价医务工作人员的劳动付出。

3 以中医药文化涵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的实现路径

以中医药文化涵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基于中医药文化发展脉络与伦理道德取向,能够彰显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的历史厚度与价值温度。应通过多种途径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承思路与范围,使尊医重卫社会风气更具有时代高度与覆盖广度。在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滋养下,医患双方将齐心协力,共同构建新时代社会主义医患共同体。

3.1 立足中医药医理文化底蕴,涵育“尚和谐”的尊医重卫社会风气

一方面,医患关系基本和谐是涵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的逻辑前提;另一方面,涵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亦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医患共同体构建创造条件。因此,追求和谐是涵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的内在机理之一,应进一步强化尊医重卫社会风气的“尚和谐”属性。

第一,应深入挖掘中医药医理文化,更加突出医患和谐元素。在自然观、身体观上,中医药医理文化坚持“天人相和”“形神相和”;在治疗观、社会观上,中医药医理文化亦强调“阴阳相和”“人我相和”[13]。然而,当下在诠释中医药医理文化时,往往局限于医学视角、医者视角,即重视技术“和”、轻视人情“和”。例如,针对扁鹊、张仲景、华佗等的行医事迹,学术界多从历史学或医学社会学角度出发,关注其是否符合医学逻辑、如何体现中医诊疗原理、在传播传承中该中医学理念如何演化发展等。因此,还应立足于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数千年的历史实践,更加深入地挖掘、系统地整理中医药文化典故蕴含的和谐理论,特别是突出中医视域下医患共同体的建构思路。

第二,应依托中医药医理文化,宣传医患和谐思想,夯实尊医重卫社会风气“尚和谐”的思想根基。社会风气具有时代性与民族性,社会风气源自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厚度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社会风气强度。尊医重卫社会风气并非凭空产生,特别是在当今利益多元化的中国社会时代背景下,涵育“尚和谐”的尊医重卫社会风气,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养分,进而扎实地论证、探索新时代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策略,多维度宣传医患和谐思想。中医药医理文化绵延不断、源远流长,在自身发展传承过程中,与中国古代东方自然哲学思想相互促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含和谐元素的杰出代表。思想根基铸造现实可能,因此,应立足于中医药医理文化历史底蕴,充分展现中华传统和谐文化发展轨迹,为涵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增添和谐底色。

3.2 赓续中医药医术文化基因,涵育“崇精良”的尊医重卫社会风气

一方面,医务工作人员越是医术精湛越是会受到广泛尊重,因此,提升医务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特别是职业医师医疗水平是涵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应有之义;另一方面,人民群众越是具有健康素养越是理解医学诊疗技术,也越是会倾向于同医生精诚合作,即配合医疗实践,并更加尊重医学、尊重医生。中医药医术文化以医术精良为核心,蕴含丰富医学理论知识,赓续中医药医术文化基因,有利于涵育“崇精诚”的尊医重卫社会风气。

第一,应赓续中医药医术文化基因,助推中医药医术文化融入医学教育,使医务工作者更加崇尚精湛的医术。医学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系统性掌握医学知识、锻炼临床技能、厚植医学伦理。中医药医术文化以医术精良为核心,要求医生树立大医精诚的坚定理想信念,在医学上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将中医药医术文化融入医学教育实践,例如,加强医学生中医药医术文化素质培养,开设中医药医术文化专题讲座等,有利于进一步构建融知识、能力、价值为一体的新时代医学育人体系,使医务工作者专业能力更加扎实可靠,更易赢得患者信任与尊重。

第二,应赓续中医药医术文化基因,助推中医药医术文化融入大众生活,使人民群众更加推崇精诚的医术。在“互联网+”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众传媒不断崛起,信息传播逐渐具有泛娱乐化、去中心化等特征,中医药医术文化传播也不例外,逐渐趋向于碎片化、分众化[14]。以中医药医术文化涵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既需要立足于当下中医药医术文化传播现状,又需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自身特色。应重视潜移默化的育人策略,充分考虑在细节中展现中医药医术文化“崇精良”的价值取向,做到“润物细无声”。目前不少商家开始运用现代传媒技术,使中医药文化热度不断提高。例如,云南白药采用互联网创新传播的举措而重新焕发生机[15];《本草中华》第二季更是综合运用蒙太奇剪辑手法和虚实灵动组合的结构方法升华了中医药非遗项目的精神美等[16]。赓续中医药医术文化基因,涵育“崇精良”的尊医重卫社会风气,同样可以参考此类思路,即更多地尝试运用互联网与新媒体技术、信息处理加工技术等展示中医药学家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诊疗过程,使人民群众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医学之博大精深、医务工作者之崇高神圣。

3.3 弘扬中医药医德文化内涵,涵育“重仁爱”的尊医重卫社会风气

一方面,尊医重卫社会风气要求医务工作者自尊自爱,即医务工作者带头尊重自己的职业,并以仁爱精神为指引,展示高尚医德医风;另一方面,尊医重卫社会风气要求民众充分认可医师职业精神、感恩医生的无私奉献。医乃仁术,中医药医德文化既要求医生以仁为本,又要求患者以仁报恩。弘扬中医药医德文化内涵,有利于将仁爱精神贯穿于医疗卫生实践全过程,使“重仁爱”的尊医重卫观念蔚然成风。

第一,应大力弘扬中医药医德文化伦理内涵,使群众内化于心,深刻理解塑造“重仁爱”的尊医重卫社会风气何以具有必要性。社会风气是在社会范围内广泛传播、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集合,尊医重卫在社会层面蔚然成风离不开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与赞成,以中医药医德文化涵育“重仁爱”的尊医重卫社会风气有利于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弘扬中医药医德文化伦理内涵,一方面应发挥中医药医德文化育人功能,将“有温度”的中医药伦理道德观念灌输给人民群众;另一方面,应着力于中医药医德文化典故传承,使中医药医德文化典故中所记载的,数千年以来中医严格自律、悬壶济世、造福百姓的伟大壮举,能够在当代进一步感化人民群众。

第二,应大力弘扬中医药医德文化伦理内涵,使群众外化于行,自觉践行“重仁爱”的尊医重卫社会实践。当下公民道德与法治建设卓有成效,特别是“医闹”入刑后,以闹取利、暴力伤医等破坏医疗秩序事件发生频率大大减少。现阶段涵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应从引导公民“不应该做什么”转向“应该做什么”。理论灌输指引具体实践,应弘扬中医药医德文化伦理内涵,并树立尊医重卫楷模形象,进而助推具有中医药文化特色的杏林精神、仁爱精神等真正成为尊医重卫社会实践的价值依据,使群众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愿意为医务工作人员提供精神鼓励与支持,最终与医务工作人员一同投身于新时代医患共同体与健康中国建设。

4 结语

传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有利于发挥中医药学“钥匙”属性,进而助推群众打开中华文明宝库。当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厚植民族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点工程。尊医重卫社会风气有利于巩固医患双方形成的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的医患共同体,也是健康中国、文明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涵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与中医药文化传承彼此促进、相互成就。传承与弘扬中医药医理文化、中医药医术文化、中医药医德文化能够为涵育尊医重卫社会风气提供具有中国智慧、中国特色的新思路、新方案。涵育“尚和谐”“崇精良”“重仁爱”的尊医重卫社会风气,也将为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全新可能与时代机遇。

猜你喜欢
医德医术医务
临床医德实践对提高实习生综合素质的作用与价值
Two angels for teens amid pandemic 疫情下的青少年天使
音乐作品
致逝去的医务者
浅谈基层中医服务工作的开展
中国古老的神奇医术
论医术与医德的“轻重”
无舵雪橇生物学监控与医务监督概述
从蒲松龄《聊斋志异》的描写看清初的物质文明和生活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