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宏志,陈军,狄留庆
(1.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处,江苏 南京 210023;3.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江苏 南京 210023)
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后工业化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制药行业的高科技属性决定其总能在第一时间吸收和应用生命科学及相关领域的最新方法和技术,同时拉动对大批高素质从业者的需求[2]。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药学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但具体课程设计与实现途径还需不断实践优化。而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毕业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薄弱等矛盾也同样反映在制药行业,集中暴露出药学生在内涵发展方面的不足[3]。这导致尽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大量专业课程,但仍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这样的背景下,南京中医药大学工业药剂学课程团队结合用人单位和学生的问卷反馈,总结归纳了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工业药剂学课程改革为契机,提出将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融合教学模式。
高校长期形成的专业课教学习惯是按照章节讲授药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常常忽视对国内外药学发展历史脉络的梳理,更缺乏对行业现状、需求与发展趋势的剖析。尽管另配有专业导论课和职业规划课,但大多属于普适性的理论指导,缺少与具体课程知识体系的衔接和真实案例体验,专业针对性不强。上述问题导致药学生缺乏对本行业的纵、横向系统认识,对所学专业和个人定位把握不清,缺乏认同感,容易产生迷茫期,不利于个人目标的塑造和未来发展的规划。
新科技革命以多学科的会聚融合为特征,反映在知识结构上就是更趋开放、多元和交叉。但目前药学学科交叉还处于孕育磨合期,成熟系统的新兴交叉课程较少;按传统学科划分的课程边界比较明显,不同知识间流动性较差,知识碎片化和固定化现象突出;在缺乏科学引导的情况下,靠学生的自觉自悟往往难以完成不同课程之间知识的交叉联系和融会贯通,势必影响学生多元知识体系的建立和进阶发展。
批判质疑是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它强调不盲目或简单接受已有理论及权威的结论,而是在独立思考、缜密思维、多角度辩证分析基础上,对事物做出判断和决定。批判质疑是强化自我认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础。然而,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模式以及师生间天然的非对等性使学生自发的批判质疑意识长期被压制。大量事实证明,生物医学领域的很多曾经的“公理”随着研究的深入都变成了“有条件的正确”,甚至有些被新的认知所推翻。在抗肿瘤治疗领域,从细胞毒药物到靶向药再到免疫治疗药物的转向,正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例证。因此,通过适宜的引导和训练重塑药学生的批判思维非常重要。
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包含对创新创业精神、品质的培养,也包括对创新创业知识、能力的传授。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就逐步向创新创业型大学转型,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目前还处在一流大学、学科的建设进程中[4]。如何在一流学科、课程建设中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符合中国国情、满足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5]。创制新药是药学生最重要的职业目标,但目前的教育教学缺乏对药学职业意识和能力的强化训练。学生的知识大多只停留在概念层面,对于新药创制的路径方法、优秀制药企业的成长模式等缺乏系统的把握,更缺乏实战化的体验。
药学生培养存在的共性问题集中反映为内涵式教育问题,而其中的短板恰恰是目前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所倡导改革的主要内容。课程思政首先展示的是一种科学思维,强调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把理论、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把握事物的主次、现象和本质,培养科学的历史辩证观和系统创新思维。药学专业课程开展思政教育,就是要注重科学思维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存在“孤岛”困局,二者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一直未能有效破解,主要表现为:教育理念上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教育内容上重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忽视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嫁接引导,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教师育德能力和创新创业水平有待提升;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等[6]。
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实现形式。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7]。因此,要解决药学生内涵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阵地作用,不断挖掘和拓展第二课堂[8];将思想、品格、精神、意识、思维、判断、能力等内涵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强化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紧密联系,着力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课程教学各环节之中,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领和能力提升的同频共振。
工业药剂学是药学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主干课程,一般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训练两部分。过去的教学模式侧重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学大纲虽有素质教育的培养内容,但实际教学中往往一带而过且常带有随机性,缺乏系统而有深度的设计讲解,造成学生感悟不足;实训环节以相对独立的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探索性和综合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
本校工业药剂学课程团队以上述问题为导向,提出“课程思政-课程教学-创新创业”融合(简称“专思创”融合)的课程改革思路,着力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创新创业素材,遵循认知规律,充分运用各类教育资源和手段,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内涵式发展(图1)。
图1 “专思创”融合课程建设举措与促进内涵式发展成效
针对药学生存在的内涵式发展问题,基于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将教学大纲中的课程目标分解为专业技能目标和课程思政目标,并增加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充分挖掘课程章节、知识点所包含的“专思创”融合素材,通过梳理、整合和加工,形成知识、能力、价值并重的教学案例库;结合课程重难点构建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意识的融合点,在大纲相关章节中导入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教育案例,以价值、能力的传播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达到润物无声、协同育人的效果。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背景下,大学课时普遍被压缩,为的是强化能力训练和促进内涵式发展。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兴起,让传统教学模式发生根本变革,教学不再受课堂的时空限制,学习途径也更加多样化[9]。如何高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以及拓展教学时空边界,是现代课程改革需要研究的课题。我们依托多元化的线上平台和多媒体技术优势,将工业药剂学课程的知识模块按照适宜的教学方式分类编排,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的复合式教学体系;将课程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自然嫁接融入到不同教学环节中,实现全程、全方位和全员的教育,打造有“知识高度、创新力度、情怀温度”的“专思创”融合课堂教学模式(表1)。
表1 “专思创”融合的工业药剂学课程教学要素设计
课前,我们利用学校的“在线教育综合平台”发布教学大纲、教学日历、任课教师介绍等内容,做到课程信息公开透明;上传科普视频、榜样故事、实验演示视频和预习思考题,引导学生课前利用线上资源自主学习和思考,完成理论知识的铺垫和课程思政的浸润;利用SPOC在线课程资源完成限时知识速测,通过后台评分系统,让教师在课前就能掌握学情和重难点信息,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课中,重点对知识结构、重难点进行串联和讲解,强化知识脉络的梳理,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知识交叉融通的能力;将设计的课程思政和创新创业案例以画龙点睛、隐性渗透的方式,植入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在言传身教中达到育人与育才的和谐统一;教学方法运用上,通过PBL(Project-based learning)教学法和翻转课堂让学生对重难点专业问题、思政浸润主题进行调研、讲解和讨论,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针对社会或行业热点问题,依托智慧教室以辩论赛形式阐述各自观点,破除因师生间不对等性造成的互动约束,在辩论中畅所欲言、探求真理、升华品格,培养批判质疑的科学精神;将优秀制剂企业发展历程、教师科研成果、创新创业成果整理成课程素材,带进课堂开展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信息,培养专业兴趣,加深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
课后,利用在线平台设置重难点知识测试和开放性问题探讨,实现对知识的巩固和融通,强化学生的知识管理能力;按课程章节对学生设组分工,围绕科研、临床、产业、思政、生活等议题,完成课程内容相关推文,在微信公众平台同步推送,让学生充分参与和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让理论知识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孕育创新创业种子、不断发掘提炼课程思政资源,构建课堂教学“专思创”融合的自我更新机制。
现代内涵式教育注重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实现途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能力拓展。在这种模式下,育人的场所和途径将不限于课堂教授环节,而是延伸到课堂外,形成第二课堂[10]。例如,通过专业课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或学业指导教师的方式,对学生开展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针对性“专思创”融合教育;利用高校普遍推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让学生融入到科研、临床和社会实践中,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培养科学思维和职业素养;通过参加“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创新创业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不断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并能积极地自我提升和促进自我健康成长;结合党团日活动,依托学校资源在课程教学期安排深入江苏省中医药博物馆、药用植物园、校史陈列馆、“南京健康广场”中医药主题展馆等场所,开展“沉浸式”教学,学习习近平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思想论述,了解中国著名医药学家生平事迹,观摩新时代中医药发展成果等,加深对“大医精诚”内涵的理解,增强药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严谨治学、护佑苍生的远大志向。
OBE理念强调成果导向,这既是起点,也是终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增加反映“专思创”融合效果和学生内涵式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将本课程的最终成绩分成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课前基于线上教育平台的知识预习和基本知识速测;课中基于翻转课堂的小组汇报讨论、自评互评,随堂问答和小测,主题辩论表现等;课后在线完成章节测试,包括对开放性题目的调研、分析和阐述,以及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自主性学习和文章推送;课外则以思政素材的感悟与挖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比赛成效作为综合考量依据。本课程团队通过“专思创”融合教学实践,在2021年期终课程考试中,最能反映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设计类题目平均得分较往年高出5.8分,课程思政问题的答对率为94.6%。问卷调查显示,新课改班级学生对专业认识和个人定位的清晰度以及专业喜爱度均达100%,而同专业对照班级有11.1%的同学表示对专业认识和个人定位不清晰,5.2%的同学表示不喜欢所学专业。同时在课程改革思路和实践带动下,新课改班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和比赛的热情高涨,收获多项国家、省部级荣誉。“专思创”融合教育和学生内涵式发展成效已初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