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基础知识”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探索

2022-12-04 02:31:34宋丽丽吕华瑛王志江
中文信息 2022年9期
关键词:基础知识化学德育

宋丽丽 吕华瑛 王志江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 烟台 264199)

引言

全面推进德育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战略举措。当今社会,受网络传媒的影响,外来思潮泛滥,真假难辨的各种说法很容易让学生迷失。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如何充分利用好化学课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当代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对待的问题。在教授《化学基础知识》课程时,我尝试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现将我的一些经验和措施总结如下。

一、依据“化学基础知识”课程特点,结合专业特点,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德育元素,设立立德树人目标

“化学基础知识”是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面向医学检验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1-3]。在“化学基础知识”德育教学过程中首要问题在于确立德育教学目标,我们依据“化学基础知识”课程特点,结合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特点,深入挖掘“化学基础知识”课程内容的德育元素,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多个维度深入挖掘德育实例,并设立立德育人目标,如表1。

表1 “化学基础知识”思德育元素及育人目标

二、“知行合一”,将德育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有机融合

在“化学基础知识”课程教学中,我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将科学思想、职业道德、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等德育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育中,力求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将德育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有机融合。如在原子结构中讲述多电子原子能级时介绍徐光宪规则,通过对徐光宪的介绍以及他对中国稀土的贡献,激发学生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情怀与信念。在学习醛酮章节时,向学生介绍黄鸣龙的事迹及黄鸣龙还原法:黄鸣龙还原法是第一个以我们中国化学家名字命名的反应方法,被写入各国有机化学教科书,黄鸣龙先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报效祖国,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生活,经过许多周折和风险,最终趁应邀去德国讲学和做研究工作之机,摆脱跟踪,回到祖国,是我国甾体激素药工业的奠基人[4-7],为我国甾体激素药物工业奉献了一生。通过对中国化学家事迹的学习,在培养学生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通过黄老先生的“一个人不能为科学而科学,应该为人民为祖国作出贡献”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信念;在学习烯烃的性质—聚合反应时,结合公共卫生事件及防预方法,向学生介绍过滤功能口罩的必要原料-聚丙烯熔喷布,同时介绍公共卫生事件初期口罩短缺,中石化等多家企业中的科研技术人员克服困难、联手研发,最终使我国口罩产量大大提高,不仅满足了我国人民的需求,同时也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件防护工作做出巨大贡献,使学生在深切感受到化学发展在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防护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加深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在化学反应速率章节介绍化学反应理论时,由过渡态理论中“活化能为由反应物变成产物时需越过的一个反应能垒”引导学生认识到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付出,要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成功到达胜利的彼岸。在学习化学键时,为学生讲解仿生壁虎超级胶带的发明,启发学生认识到化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也可以帮助我们改造世界,激励学生要有创新思维,利用所学知识服务社会。

三、结合实践教学,提高职业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化学基础知识》面对的是我校医学检验和药品经营与管理两个完全不同专业的学生。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在踏入社会时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工作岗位和职业需求,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应把专业需求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在实践教学中深化德育教育,引导学

生深刻理解各自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提高职业素养。

在检验专业学习溶液的配制与稀释时,利用计算药品有效成分检验中,由于配制药品浓度不同而造成不同结论的例题,引导学生认识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科学实验、药物分析、临床医学等工作中溶液浓度是否准确对结果影响特别大,使学生产生职业认知,培养严谨细致、扎实认真、执着专注、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在经管专业学习羧酸内容时,通过对食品中的防腐剂苯甲酸、山梨酸的介绍,引入及食品药品中的非法添加事件(如苏丹红、毒胶囊事件、增塑剂等),引发学生对食品药品安全管理的关注与思考,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对生命的敬畏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在学习溶液的渗透压时,给学生讲述荷兰科学家范特霍夫的事迹。范特霍夫是第一届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他是化学史上第一位通过化学方法确定有机分子结构的人;他的范特霍夫定律为研究溶液渗透压的依数性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他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为了打好基础,找准研究方向,特意拜德国的化学家凯库勒为师。凯库勒是大家熟知的苯环结构的提出者。这两位化学家不光为化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两人还有一个共同点是在求学过程中,涉猎的领域比较广泛。范特霍夫虽然喜欢化学,但是在他中学毕业选择职业时,被家长逼迫选了工科专业学校,父亲的意思是要先具备谋生的必备本领,后来出于对化学的热爱,同时也为了让家人放心,范特霍夫努力学习,顺利从学校毕业,同时他也说服了父母,全力投入了化学研究。而凯库勒也是从大学时期的建筑专业转为化学,并最终在化学研究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通过两位化学家的事例,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没有白学的知识,哪怕你现在不喜欢你的专业,也不要放弃学习,要摒弃“实用主义”,提高科学素养。

德育教育还要培养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言,文化自信是必不可少的力量。我们不能盲目自大,但也不能妄自菲薄。尤其是对未来要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重担的青年学子而言,如果缺乏文化自信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必将难以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尽管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但是从过去到现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一直在为世界科学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例如,古代的火药和造纸术,即使放在现代来看,其过程依然非常复杂,包含着很多化学知识,让人佩服古人的智慧;在讲解胶体溶液时,讲述我国胶体化学奠基人傅鹰的成就及事迹;在讲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可以介绍屠呦呦和青蒿素联合疗法,屠呦呦在研究过程中总是失败,后来正是受了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才最终提取成功,获得诺奖,并未为世界公共卫生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等。这些化学史会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知道近代中国的科技虽然落后,但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在人类科技的进步中并不是默默无闻,无所成就的,从而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古代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应用于人类活动时,要远远超过西方,但近代科学的发展却落后于西方?通过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到,目前,我们国家的科技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做为国家栋梁的青年学子,应该具有使命担当,努力学习,敢于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结语

我国著名化学教育家戴安邦教授曾说过“全面的化学教学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由此可见,德育教育在化学教育教学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在“化学基础知识”后期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继续深入挖掘课程的德育教育元素,提高授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升教师的德育教学组织能力,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把立德树人理念有机融入教学和改革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猜你喜欢
基础知识化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掌握基础知识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基础知识巩固题精选